读《你的蜜糖,他的毒药》有感
家庭教育书籍集锦
家庭教育书籍集锦⏹《发现未知的自己:拥抱内心受伤的小孩》本书吸收了大量个案经验,从父子、母子、夫妻关系等方面分析家庭系统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帮你挣脱内心小孩的枷锁,不再受命运捉弄,找到获得幸福的方法。
⏹《儿童成长心理学: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有助于父母和教师理解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本书帮助家长指导孩子如何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对于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培养的品质,本书也作了详细的讲解。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本书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学校,处理自己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孩子在家、校之前架起桥梁,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你的蜜糖他的毒药》讲述了亲子教育的理念,强调人的大脑有多种思维偏好,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引发父母更多的思考,给那些读了很多亲子教育书却仍然手足无措的家长更多理性的方法指导。
从接受孩子的不同,认识孩子的思维偏好,如何做孩子的导师,清除错位的沟通等4个方面,帮助家长理性看待家庭教育。
⏹《做孩子崇拜的父母》是非常具体和有效的家长教育指南。
⏹《父母该给子女留下什么》本书介绍了我们夫妻教育孩子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一些平凡小事,包括做法和感悟。
⏹《发现儿童》展现了蒙台梭利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告诉父母该如何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爱孩子。
她详细描述了儿童的天性和本质,并从自然教育、运动教育、感官训练、教学技巧、孩子艺术能力培养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能够充分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教育方法。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封笔之作,也是其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蒙台梭利通过大量实证案例总结出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首次提出了“儿童敏感期“这一早教概念,强调了儿童内在发展的本能需求,和教育手段应有的对于儿童心灵的呵护。
毒药史铁生读后感
毒药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的文字就像一把特殊的“毒药”,一旦读进去了,就会在你的灵魂深处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如说他写自己的残疾,那可不是在博取同情,而是像拿着一把手术刀,把自己的痛苦、迷茫、挣扎一层一层地解剖给读者看。
这种真实就像毒药的药力开始在身体里蔓延,让你感觉到一种刺痛。
但是这种刺痛不是毫无意义的,它让你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对待苦难的态度。
史铁生这“毒药”可不止有苦涩的一面。
随着深入阅读,你会发现里面还藏着“解药”的成分。
他在对命运的叩问中,慢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对生命的热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就像在苦涩之后泛起的丝丝甘甜。
他写母亲的那些文字,就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淌进你的心田,化解着之前那些沉重带来的苦涩。
就好像毒药中的解药开始发挥作用,让你在痛苦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摸到一丝曙光。
史铁生的文字还像一种慢性毒药,它不会一下子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而是慢慢地渗透进你的思维方式。
读完他的作品后,再去看生活中的小烦恼、小挫折,就会觉得那些都不是事儿了。
他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就像在毒药的作用下,我看待世界的眼光变得更加“毒”了,能够一眼看穿那些表象背后的本质。
总的来说,史铁生这剂“毒药”,我算是心甘情愿地服下了。
他的文字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毒药”后劲还挺大,时不时地还会在脑海里发作一下,提醒我要好好活着,不管命运扔给我什么,都要像他一样,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毒药惊魂读后感
毒药惊魂读后感
刚翻开书的时候,看到“毒药”这俩字,心里就“咯噔”一下,想着这得是多恐怖的故事啊。
结果呢,故事一开始就像一张大网慢慢铺开,把我给紧紧地罩住了。
书里那些关于毒药的描写特别细致,什么毒药的颜色啊、气味啊,还有中毒之后人的反应。
我读着读着,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侦探,在小心翼翼地排查各种线索。
有时候我还会忍不住想,这作者怎么对毒药这么了解,难道是个隐藏的“毒药大师”?这只是开个玩笑啦。
书里的人物也是形形色色。
有聪明得像狐狸一样的侦探,每次都能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里发现大问题。
还有那些被毒药牵扯进事件的人,每个人背后都好像藏着很多秘密,就像一个个洋葱,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到真相。
其中有个情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侦探在一个老旧的房子里寻找毒药来源的时候。
那描写的氛围啊,阴森森的,感觉背后都有冷风吹过,我整个人都跟着紧张起来,好像我就站在那房子里,和侦探一起在黑暗中摸索。
不过呢,这本书可不仅仅是讲毒药怎么害人的恐怖故事。
它背后还隐藏着人性的东西。
那些为了利益或者为了报仇就使用毒药的人,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被一种无形的“毒药”给侵蚀了。
而侦探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把这些隐藏在黑暗里的人性丑恶给揪出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作文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作文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有句话说得好,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这可真的太对啦!就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臭豆腐这件事吧。
那时候,每次经过卖臭豆腐的小摊,闻到那股独特的“臭”味,我就走不动道了。
看着那一块块黑色的臭豆腐在油锅里翻滚,我的口水就止不住地往外流。
我特别喜欢看摊主把炸好的臭豆腐捞出来,然后在上面戳上几个洞,再浇上特制的酱汁和调料,那感觉简直太美妙了。
当我满心欢喜地拿起一块臭豆腐放进嘴里,那浓郁的味道瞬间在口腔里散开。
别人觉得那是臭味,对我来说却是无比美妙的香味。
我嚼着臭豆腐,感受着那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
可是呢,我身边有好多人都不能理解我为啥这么喜欢吃臭豆腐。
他们一闻到那味道就皱眉头,远远地躲开,还说那味道太难闻了,简直像毒药一样。
我就奇了怪了,这么好吃的东西他们怎么就不喜欢呢。
就好像对于我来说是蜜糖般的美味,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砒霜一样难以接受。
现在想想,这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每个人的喜好真的太不一样啦,真的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呀!原来我们眼中的美好,在别人那里可能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呀,我们得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喜好,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觉得别人也得喜欢呀。
毕竟,臭豆腐这么特别的存在,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得了呀!嘿嘿。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汝之砒霜,吾之蜜糖」这句话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用来形容父子之间的关系,暗喻父亲虽然对儿子严厉,但内心却充满爱和关怀。
在这句文字背后,有着一段深厚的父爱,也有着儿子对这份父爱的珍惜与感激。
本文将以此句为引子,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形容了父亲对儿子的严厉与儿子对父亲的敬爱。
相传砒霜是一种剧毒的矿物,内服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父亲把自己的严厉比喻为砒霜,表明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和要求非常高,对待儿子时毫不手软。
而儿子则把父亲的严厉比喻为蜜糖,传递出他对于父亲的敬爱和对父爱的领悟。
他明白父亲是为了他好,认为父亲的教诲如同甜蜜的蜜糖,鞭策着他前进。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常常是高度的,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追求完美。
父母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教育子女,包括表扬、批评、严格要求等等。
这些方式可能会让子女感到压力和困扰,但在父母的内心深处,他们始终抱着儿女成才、幸福生活的期盼。
父亲的严厉对儿子来说是种磨练,是一次次的成长。
他感受到了家庭教育中的辛苦和付出,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展示了亲情关系中的复杂性。
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是一面镜子,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父亲的严格是对儿子的教育,也是爱的表达。
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儿子日渐成长,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句话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感恩之情。
他明白父亲的苦心和付出,当他长大后会懂得更多,也会更加想把自己的糖给父亲。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家庭的希冀。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港湾,是爱的传递者。
在这个港湾中,父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着孩子,对他们施以砒霜般的严厉,是为了让他们茁壮成长。
而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不断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爱和期盼,也充满了亲情和温暖,正是这样的家庭,才是人们渴望拥有的美好。
“有毒”的蜜糖的故事
“有毒”的蜜糖的故事“有毒”的蜜糖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大臣送给国王一瓶上等蜜糖。
那蜜糖色泽清醇,只要一打开瓶盖,屋里便充满了芬芳诱人的香味。
国王象得到一件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把蜜糖放在柜子上,每天都要捧出来看一看,把鼻子凑到瓶口上去嗅一嗅,总也舍不得吃。
有一天,国王要出门,晚上才能回来,他担心仆人会趁他不在时偷吃蜜糖,便在临走前指着那瓶蜜糖对仆人说:“你千万要小心啊!这瓶东西看似蜜糖,实际上是毒药!只要你用舌头舔一舔,马上就会完蛋!”仆人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心里暗自好笑,表面上却装作害怕的样子说:“陛下,您尽管放心,我绝不敢碰它一下的!”国王放心地出门去了。
国王一走,仆人便去捧出那瓶蜜糖,拧开瓶盖,嗬!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仆人禁不住口水直流,伸出舌头舔了一下、二下……,最后索性大口大口喝起来,把蜜糖吃了个精光。
吃完蜜糖,他倒害怕起来:“国王回来后,我怎么向他交待呢?”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
他把花架上那只名贵的花瓶举了起来,狠狠地摔在地上,花瓶顿时被摔得粉碎。
天色黑了,国王跨进了家门,刚一进门他就惊呆了。
只见屋内碎片满地,蜜糖瓶空空如洗,仆人也不知哪里去了。
国王咆哮起来:“死鬼!你到哪儿去了?谁干的坏事?”国王喊了半天,也没有人答理,便怒气冲冲地跑进仆人的房间,见仆人正躺在被窝里痛苦地呻吟着。
“陛下!求您原谅我吧!我快要死了!”仆人未等国王发问,便抢先说道。
国王脸都吓白了,慌张地问:“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快说呀!”仆人说:“您出门后,我去替您打扫房间。
我正在抹花瓶的时候,一只猫忽然窜了过来,撞到了我的手,花瓶滑到地上,全碎了。
您说过花瓶是您最心爱的东西,如果我把花瓶打碎了,一定要打死我。
我想,迟早要死,不如自杀算了,所以把那瓶毒药全吃了。
”国王听了仆人的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有毒”的蜜糖的故事点评“有毒”的蜜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往往刻意颠倒黑白、歪曲事实。
谎言就像是蜜糖,听起来十分的悦耳,但实际上却是毒药。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砒霜和蜜糖,一种代表着毒害和死亡,一种代表着甜蜜和生机。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物质,却可以用来形容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态度。
有的人像砒霜一样毒害着自己的内心,有的人则像蜜糖一样充满着甜蜜和希望。
砒霜,一种无色、无味、无影响的致命毒药,被用来暗杀、毒害的手段被记录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案例中。
它的残忍和毒性,让人闻风丧胆。
而在人生中,有些人的内心却充满了砒霜一般的毒害。
他们充满了怨恨、嫉妒、自私、虚伪等负面情绪,不仅伤害着别人,更伤害着自己。
这些人总是将责任推卸给别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
他们的心灵被恶念和憎恨所侵蚀,如同被砒霜侵蚀的躯体,终将毁灭于自己的毒害之中。
相反,蜜糖则代表着甜蜜和温暖,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
在人生中,也有着像蜜糖一样甜蜜的人,他们乐观积极,温柔善良,对他人充满关爱和同情。
在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给予别人鼓励和支持,如同蜜糖一样温暖人心。
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善良和宽容,不计较得失,乐观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态度,他们总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快乐,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能乐观面对。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些人像砒霜一样充满着负能量,他们的出现总是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和痛苦。
而有些人则像蜜糖一样充满着正能量,他们的出现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无论是砒霜还是蜜糖,它们都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醒着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和他人。
砒霜和蜜糖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内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选择和态度。
有的人选择像砒霜一样充满负能量,总是抱怨和埋怨,看不到自己的幸运和美好。
而有的人选择像蜜糖一样充满正能量,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正是这种态度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结果。
所以,让我们选择用蜜糖来对待自己的内心和他人。
让我们放下怨恨和埋怨,选择宽容和理解,用爱和善良来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这是一句比喻的成语,也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它的意思是同样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
砒霜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吃了会中毒甚至死亡。
而蜜糖则是一种美食,香甜可口,深受大众喜爱。
这两种东西看似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观和看法却有所不同。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不同,所以对事情的评价和看法也不同。
比如说,对于一位毒品成瘾者来说,毒品就是他的砒霜,让他的生命陷入真正的危机之中;但对于一位国际大夫来说,毒品就是病毒,需要用药物来治疗。
同样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的,在人际关系中,有时我们可能会有所困惑。
因为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继续和自己的伴侣在一起,即使他们经常会吵架,甚至打架;而有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和自己的伴侣分手。
事实上,我们很难用我们的想法去评判别人的决定。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们不能挑战别人看你的东西的角度,但是可以尝试理解他人的情况。
最后,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告诉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问题。
有趣的是,这句话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成语非常相似,都是说明了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都是提醒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去评判别人。
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情时,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去理解他人的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让彼此之间更加和谐,相互理解,从而得到互相的尊重和认同。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不断地遭遇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令人心烦意乱的人或事,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挫败。
对于那些善良和宽容的人来说,他们总是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就像一位智者说的那样:“汝之砒霜,吾之蜜糖”,他们能够将人生中的苦难转化为甜蜜的经验。
人生无常,苦与甜都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候,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刻,神秘的力量会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学会如何从痛苦中获得力量和成长。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意味着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就像砒霜一样毒辣,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是甜蜜的糖果。
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态度和选择。
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一些人会选择沉浸在自怜和悲伤之中,他们选择将痛苦视作一种毒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悲伤和挣扎之中。
还有一些人会选择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他们将痛苦视作一种磨砺,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对于这两种人来说,同样的困难,在他们眼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以汝之砒霜,吾之蜜糖的心态去看待人生,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接纳生活中的挑战和痛苦。
挫折和失败并非意味着终结,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当我们正在经历困难时,或许我们并不能立刻看到它的意义,但只要我们能以一颗宽容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我们就能够体验到人生的甜蜜和价值。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态度。
有的人会选择将苦难和挑战传播给他人,试图让别人也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和沮丧。
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以微笑和温暖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他们乐观向上,鼓励他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
这样的人生态度,不仅让自己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也会感染身边的人,让整个世界都充满阳光和温馨。
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遭遇风雨和挑战。
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将困难视作砒霜,也可以选择将它转化为蜜糖。
同样的困难,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沮丧和消极。
毒药史铁生读后感
毒药史铁生读后感史铁生的文字就像一把奇特的“毒药”,初尝时有点苦,有点涩,可一旦入了心,就再也戒不掉了。
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摸索前行。
他的苦难就像那弥漫在隧道里的阴霾,浓得化不开。
他双腿瘫痪,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天崩地裂般的灾难,就像生活突然给了他一杯超浓的苦药,而且还命令他必须一口一口咽下去。
可他呢,却在这苦涩中咂摸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对生与死、对命运的深度思考。
这思考就像毒药的后劲,在你读完他的文章后,慢慢在你的脑海里发作。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会想,他怎么能把那些我们平常人想都不敢想,或者想了也想不明白的事儿,剖析得那么透彻呢?比如说关于死亡,我们大多数人要么害怕得不敢提及,要么就只是表面上故作潇洒地说“人终有一死”。
但史铁生不一样,他像是在死亡的边缘来回踱步,仔细打量着这个让所有人都恐惧的家伙,然后把他看到的、想到的,都用文字这根针,一针一线地缝进书里。
他写母亲的那些片段,那也是“毒药”的一部分。
那字里行间的愧疚和思念,就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读者的心。
他对母亲的回忆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壮举描写,而是一些日常的琐碎。
母亲的小心翼翼,母亲的默默承受,母亲在他背后的担忧与爱,都被他写得那么细腻。
读着这些,就好像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付出一样,让人心疼又愧疚。
这种情感的共鸣就像毒药在血液里流动,传遍全身。
史铁生的文字还会让你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种重新审视的冲动,这也是这“毒药”的神奇之处。
我们常常在生活的忙碌和琐碎中迷失,抱怨这抱怨那,觉得自己的小烦恼大得像天一样。
可是和史铁生所经历的比起来,我们那些所谓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就像一个在生活的毒酒里泡过的智者,然后伸出手来,把自己从毒酒里悟到的东西递给我们。
不过这“毒药”也是解药。
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遇到困境,觉得熬不过去的时候,想想史铁生,就会觉得自己的那些坎儿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跨越了。
他的文字像是在告诉我们,即使生活给了你毒药,你也能在其中找到治愈自己的力量。
心理学的生长点
心理学的生长点打开文本图片集吕勇,男,1963年出生。
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学术带头人。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主要研究領域为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
教育家历来重视教育工作与心理学的联系。
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之学术,非可独立存在。
彼立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种学术之基础上”。
陶先生其整个教育实践中都自觉运用了心理学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的提出都有心理学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心理学恰好是研究“灵魂”的科学。
英文单词“psychology”后面的“logy”是“学问”的意思,而前面“psycho”的意思是“灵魂””或“心理”,来源于希腊语“psykhe(灵魂)”。
因此,教育学术与实践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是天然的。
心理学研究“灵魂”的构成、属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所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教育工作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得以获得极大地改变。
人们开上了电动汽车、坐上了高铁,远在天涯的人可以随时通话甚至在屏幕上见面。
几十年前,近视眼手术、心脏搭桥手术还是新鲜事,现在早已司空见惯。
这一切都要拜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进步所赐。
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我国,几十年前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现在已经有几百所院校设有心理学系(专业),培养出的心理学从业者人数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心理学的研究水平也明显提高。
几十年前,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处在“译介”和模仿国外研究的水平,而现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者的论文频频发表在国外高水平专业期刊上,似乎已能与国外心理学研究者平起平坐。
然而,在心理学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否有隐忧?人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心理学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然,改变是有的。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描写小蜜蜂的毒品读后感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描写小蜜蜂的毒品读后感读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这篇文章,使我懂得吸毒者在走向死亡时也会有许多感受。
它既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快感,又会给身体带来痛苦、折磨乃至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要远离毒品。
因为爸爸戒不掉烟,妈妈没少埋怨他,我常对他说:“别抽了!”但他依旧吸着,并对我说:“你长大就知道了。
”几年过去了,直到有一天,爸爸突然从床底下拿出一包白色粉末放进嘴里,顿时满脸通红,大口地喘气,好像很难受似的。
妈妈发现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原来那是过量的海洛因。
如果不及时发现,极可能导致昏迷甚至丧命。
看到这些,想起自己以前总觉得抽根烟、玩点小游戏没什么,而且还不耽误学习,一点儿也不比那些坏同学差,老师教育我们的我都能做到,还经常帮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决定今后再也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了,也开始劝告周围的亲朋好友不要吸毒。
爸爸是位喜欢喝酒的人,尤其是夏天更爱喝啤酒。
记得上初中那会儿,晚饭后,爸爸常邀三五个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有时喝醉后干脆躺倒睡到半夜才醒,早晨则顶着熊猫眼走路。
爸爸还是不注重健康,平时工作忙碌很少顾及饮食,他却总说自己吃饱了。
后来,爸爸被查出患有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可他仍然喝酒应酬,用我的话说就是“醉生梦死”。
这种不珍惜生命的行为终于惹怒了我,有一次他又偷偷地把一瓶啤酒倒入了水杯里,借此躲避家人责备的目光,实际上我明白爸爸只是想找个借口少喝点儿罢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阻止了爸爸再继续酗酒,他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我真担心哪一天他会突然不在人世间……看完这本书,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成长历程。
正是在这样一个物质充足、安全稳定的环境下,我慢慢形成了惰性,变得自私自利,整天沉浸在“电脑网络”之中,一旦面临困难或挫折便束手无策,遇到危险不敢挺身而出……读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这篇文章,让我懂得青少年吸毒不仅严重危害自己的身体,影响学业,更主要的是危害社会,毒品是人类公敌,必须坚决抵制!同学们,请认清毒品危害吧!。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意思是你认为毒害的东西,对我来说却是甜蜜的滋味。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看法的不同,更是一种心态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谚语,探讨其中的哲理。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来理解这句谚语。
有的人喜欢吃辣椒,觉得辣椒的刺激味道很爽口,但有的人却受不了辣椒的刺激,认为辣椒就是一种砒霜般的毒物。
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喜欢一个人的性格,觉得对方的性格逗趣可爱,但也有人可能觉得对方的性格犹如毒药一般难以忍受。
这就是因人而异的心态所导致的不同看法。
有时候,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才能体会到不同的滋味。
我们可以从人际关系中来解读这句谚语。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砒霜般的痛苦,而有的人却给我们带来蜜糖般的甜蜜。
有的同事可能会给你制造困难,让你感到痛苦,让你像吃了砒霜一样难受,而另外一些同事则会给你带来愉快和快乐,让你感到甜蜜无比。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
有的朋友可能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全力支持你,给你带来蜜糖般的甜蜜,而也可能会有一些朋友给你带来伤害,让你感到砒霜般的痛苦。
我们需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也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这样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面对人际关系的砒霜和甜蜜。
我们可以从人生的境遇中来理解这句谚语。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也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挫折和困难,就像被毒害一样难以承受,让我们感到砒霜般的痛苦。
也会有一些美好的时刻让我们感到甜蜜无比。
当我们取得一项成就,或者当我们和家人朋友团聚欢乐时,都会给我们带来蜜糖般的甜蜜。
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生活的挑战,面对生活的砒霜,也要学会珍惜生活的甜蜜,这样才能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从容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我们可以从心态与态度中来领悟这句谚语。
人的心态与态度决定了对待事物的态度与看法。
如果我们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平,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充满砒霜般的毒害。
你的蜜糖他的毒药读后感
你的蜜糖他的毒药读后感以前我老是觉得好的东西嘛,那肯定是对大家都好的。
就像我特别喜欢吃巧克力,就想着别人肯定也觉得巧克力是个超级棒的东西。
但这本书就告诉我,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就像对于有些人来说,巧克力里的咖啡因或者糖分可能会让他们过敏或者身体不舒服,那这时候巧克力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什么“蜜糖”,而是彻头彻尾的“毒药”。
书里那些例子也特别生动。
比如说有的人觉得在大公司里按部就班地工作,稳定又有保障,这就是他们的“蜜糖”。
可是对那些充满创意,渴望自由发挥的人来说,大公司里的条条框框简直能把他们憋死,这就成了“毒药”。
这让我想到我身边的朋友,有个朋友就特别羡慕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觉得稳定又轻松。
而另一个朋友呢,自己开了个小工作室,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是乐在其中,他就觉得那种按部就班的工作简直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儿。
而且啊,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说工作和吃的这些表面的东西,还讲到了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这些深层次的方面。
比如说在人际关系里,有的人特别喜欢热闹,觉得一群朋友成天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这是他们的“蜜糖”。
可是对于那些内向的人来说,这种社交可能会让他们疲惫不堪,就像被强迫吃了很苦的“毒药”一样。
读完这本书之后呢,我就变得更能理解别人了。
以前要是看到别人拒绝我觉得特别好的东西,心里还会有点小嘀咕,觉得他们是不是不识货。
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会想,这可能是人家的“毒药”呢。
同时呢,我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
知道自己的“蜜糖”在哪里,就可以更好地去追求,而不会被那些别人眼中的“蜜糖”迷惑,最后不小心喝到了“毒药”。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聪明又风趣的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需求,可别把自己的“蜜糖”随便往别人嘴里塞,也得小心别误喝了别人的“毒药”。
真的是一本很有趣又很有用的书呢。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作文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作文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很奇妙,同一样东西,在我这儿可能是甜滋滋的蜜糖,到了别人那儿就成了要人命的砒霜。
就拿榴莲来说吧。
我对榴莲那可是爱得深沉,每次路过水果摊,只要闻到那股独特的“香味”,我的脚就像被钉住了一样,走不动道儿。
那金黄饱满的果肉,软糯香甜,入口即化的感觉就像在味蕾上开了一场盛大的派对。
我觉得吃榴莲就像是给自己的嘴巴做了一次顶级的SPA。
可是我那老妈,一看到我把榴莲拿回家,就像看到了什么恐怖的怪物。
她捏着鼻子躲得老远,还不停地唠叨:“这味儿就跟臭豆腐掉进了臭水沟似的,你怎么吃得下去哟!”在她眼里,榴莲就是不折不扣的“砒霜”,哪怕只是闻一下都觉得难受得要命。
再说说运动这件事。
我有个朋友,那是个运动狂,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跑步,晚上还要去健身房撸铁。
对他来说,运动就像是生命的源泉,每一滴汗水都是活力的象征。
他说运动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个超级英雄,浑身充满力量。
可我呢,只要一提到运动,就像一只霜打的茄子。
跑步?那简直是要了我的老命,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感觉肺都要炸了。
健身房里那些器械在我看来就像是折磨人的刑具。
我觉得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看着剧才是人生的真谛。
所以啊,运动对他来说是蜜糖,对我来说就是砒霜。
这就像生活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
我们眼中的宝贝,可能在别人眼中一文不值;我们避之不及的东西,却可能是别人的心头好。
所以啊,当我们遇到和自己喜好不同的人时,可别强行把自己的“蜜糖”塞给别人,说不定那对人家来说就是“砒霜”呢。
尊重彼此的差异,就像尊重我爱吃榴莲,老妈不爱吃榴莲一样简单。
毕竟,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差异,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呀。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蜜罐中的苦药作文800字
蜜罐中的苦药作文800字童年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它并不是所谓的什么成年的附属品,它独立存在,有自己的个性。
童年的度过方式成了一个热点问题,专家们有专家们自己颇为深刻的见解。
而我认为,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苦难与温存必须同时存在。
成长需要残酷。
这也是王安忆在选编“苦难”和“残酷”的故事入《给孩子们的故事》中的原因。
王尔德曾说:“烫痛过的孩子仍然爱火。
”孩子们的天性中本来就存在着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一定的残酷不会造成恶果,反而是有益的。
这种残酷加于孩子的天真烂漫之上,会多出一份成长的色彩。
从相反角度观之,没有残酷的童年会带来罪恶的成年。
从两个月前发生的杭州保姆纵火案的主角莫焕晶的成长历程看,正是那种绝对无忧无虑的童年导致了她的家破和她所造成的人亡的惨剧。
无独有偶,十几年才捉拿归案的高承勇也是败在了家人们可以构建的无患童年之下。
由是观之,苦难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之事,不经苦难,不会成功乃至堕落。
成长与残酷不可分离,若是前者脱落后者独立发展,那它终会变形或是变态,最终会使童年少年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残酷不能过火,应与温存并存。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期待美好的愿景,童年少年也不例外。
苦难固然重要,但超过成长所能承受苦难范围内的残酷是与没有苦难一样会有恶果的。
《白夜行》的桐原亮司幼年弑父,这种痛苦是其在他所处年龄阶段不可承受的,最终他永远在黑暗中徘徊,沉沦于犯罪的深渊,不敢踏向光明。
童年中的温存会带给成长更多的色彩,并且与温存想对比的苦难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教育家们认为应让孩子们多感受世界的温存固然没错。
但这种温存不必太多。
无论什么样的成长都会有对温暖乐观的期待。
一切有为法,我们不能去强加压抑。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面目并且还能够热爱它。
生活中本来就存在苦难,而温存也占大半,存在即合理,不必强迫不必干涉,自然地接受糖蜜和苦药最好。
二年级作文读后感:读《真假毒药》有感
二年级作文读后感:读《真假毒药》有感
我读了《真假毒药》这篇文章后明白了许多道理。
故事中:有个人的媳妇受不了她婆婆的坏脾气,于是她去药店买毒药。
那个卖中药的先生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取来一包草药,还叫她每天在她婆婆的饭菜里放一点毒药。
并叫她每天对婆婆恭恭敬敬的。
过了半年婆媳没吵过一次。
媳妇急忙去找那位先生叫他把婆婆的毒解了。
先生却说那不是毒药而是补药。
其实,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取之于自己对别人的态度。
和别人和谐相处也不难,只要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好,别人也一样会对你好!让我们把世界变成和谐的大家庭把!。
绿野仙踪送命的罂粟花田读后感
绿野仙踪送命的罂粟花田读后感《绿野仙踪送命的罂粟花田读后感》篇一《绿野仙踪》里那片罂粟花田的情节,就像一颗怪味豆,吃下去后各种滋味在心头乱撞。
当我读到多萝西他们踏入罂粟花田的时候,我就感觉大事不妙。
那罂粟花田在作者笔下就像是一个迷人又危险的陷阱,那些娇艳欲滴的罂粟花,就像一个个穿着艳丽舞裙的女妖,看似美丽动人,却暗藏杀机。
多萝西他们就像无知的小虫子,一步步朝着这个危险的“花之漩涡”靠近。
这让我想起我有一次去爬山,看到一种特别漂亮的野果,红红的,当时就想伸手去摘来尝尝,还好同行的朋友及时制止了我,说可能有毒。
这和多萝西他们看到罂粟花田被吸引是一样的道理,美丽的东西往往具有迷惑性。
在花田里,多萝西和托托渐渐被花香迷倒,这时候我心里特别着急,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在想,他们怎么这么傻呢?也许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美丽弄得晕头转向了吧。
而胆小狮和稻草人他们试图去救多萝西和托托的场景,又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胆小狮这个平时看起来胆小的家伙,在这一刻却表现得无比勇敢,就像一个突然变身的超级英雄。
稻草人呢,虽然没有血肉之躯,但他那种不放弃朋友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
这就好比在生活中,当我们的朋友遇到危险时,我们也应该挺身而出,哪怕自己力量微薄。
不过,我又有点矛盾的想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多萝西他们进入罂粟花田是不是有点太莽撞了呢?我觉得可能是他们在寻找回家之路的过程中太心急了,以至于忽略了周围潜在的危险。
这就像我们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有时候会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却忘记了看看脚下的路是不是布满荆棘。
而且那罂粟花田,它就那样静静地在那儿,也许它本身也没有错,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是多萝西他们的闯入打破了这种平静,才导致了危险的发生。
这又让我思考,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危险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而引发的,我们不能总是把责任推给外界。
总的来说,这片罂粟花田的情节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也看到了友情的力量,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你的蜜糖,他的毒药》有感
近日,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一本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你的蜜糖,他的毒药》。
作者泡爸在自身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美国奈德.赫曼博士的“全脑优势”理论,从“接受孩子的不同、认识孩子的思维偏好、如何做孩子的导师、清除错位的沟通”等几方面,总结了如何进行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
书中将人的大脑优势分为四个象限:有人擅长逻辑分析,有人擅长纪律执行,有人强在表现沟通,有人强在想象创造。
从这些角度去观察孩子,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就都有了答案。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亲子教育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家长的喜好,而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因此顺应天性的教育不是补短纠偏式的教育,而是充分发掘发挥其优势的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不会只拥有一个象限的特质,会是一个综合体,看完这本书,我也很难把女儿界定于某个象限。
我认为学习这本书的关键不在于定义孩子处于哪个象限,而是在于真正理解“因材施教”的深刻涵义。
我的女儿是一个性格内敛、矜持慢热的人,不善于沟通交际和表现自己。
小时候她的爸爸总是无比羡慕地在我面前说起谁家的小孩多么大方多么优秀,又上台表演,又参加比赛,在人前唱歌跳舞信手拈来。
很庆幸,我从未拿他们的特长和自己的女儿来做比较,不同特质的小孩没有完全的可比性,为什么一定要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呢?我一直用心了解她的特点,顺应着她的天性发展,做一个内心沉稳、善于倾听的孩子难道不好吗?很难想象,如果我忽视她的特质,一定要按照某些不适应她的标准去要求她,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即使她因为害怕听了我的话去做出改变,那长此以往她的内心变化呢,是否会快乐,又是否会健康?前几天,班级班委选举,女儿得到了全班最高的支持率,我非常欣慰,没有大人去强扭她的性格,她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与人相处沟通,并被小朋友接纳和喜爱!同样,也是天性使然,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过,她喜欢安安静静的事情,不喜欢吵吵闹闹的事情,于是她自己选择了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
她一直把这些学习
当成是最大的乐趣,绘画才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去年一个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了金奖的荣誉。
书法学习时间虽然较短,但她的悟性也使她能够较好地跟进,并喜爱着学习的过程。
这些顺应女儿个性、充分发挥她优势的东西,对她而言,才是最好的。
也许有人问,顺应天性,就是放任不管吗?如果孩子就知道玩、作业都不写,也顺应不管?如果孩子说啥都听不进去,就由着他是吗?我认为当然不是,顺应天性的教育,也是要对孩子提要求的,但是对孩子提要求的前提,是让他的天性得到释放,而不是用压抑天性的方式去改缺点。
顺了天性,他才易于接受,才会主动去做,才会愿意回报而不是对抗或表面屈从却内心不满。
不同天性的孩子,优劣势是不一样的。
在他的劣势角度,不可以要求他像别的孩子一样,这些方面,我们的要求必须降低。
如果因为我们扛不住外部环境的压力,必须在他的弱项上对他提出高要求,那我们更要同情他、理解他、补偿他,这才是负责任的、从孩子角度出发的爱。
说到底,不适当的亲子教育方式,都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别人家的孩子哪方面优秀了,就希望自家的孩子也不落后,扭曲的心态下还常常会对自己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发挥优势了。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如何接纳孩子的劣势,改变自己才是教育的难点和关键点。
育儿需育己,人最难打败的是自己,育儿如此,人生又何不是如此呢?我希望自己能始终坚守最初的信念,在孩子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懂得欣赏她,给予她正能量,成为她攀登人生高峰最坚强的后盾!
——所读书目《你的蜜糖,他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