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c9fd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1.png)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学生掌握《端午粽》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道理。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思考。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端午粽》的内容和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境和道理。
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端午粽》课本及教案准备。
2.学生课桌椅、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准备。
3.准备涂鸦板、图片、生活实物等辅助教学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引入课文《端午粽》。
2.带领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朗读课文《端午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
第三步:课文理解(20分钟)1.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道理展开讨论。
2.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感悟。
第四步:语言表达(15分钟)1.分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小短文或对话表达。
2.鼓励学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发表创作成果。
第五步:复习与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简要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堂作业1.背诵课文《端午粽》。
2.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端午节的看法。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对《端午粽》的浓厚兴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得以深入领会。
但在朗读和语言表达方面仍有一些学生需要加强,未来教学中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在课文理解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的课外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意蕴。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73d1344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b.png)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粽》的故事内容和背景。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情节。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演活动。
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创作和表演活动的引导和指导。
难点1.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表达课文内容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音响设备、教案、活动道具等。
2.学生准备:课文复述或朗读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入课文《端午粽》,唤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解释生字生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合理安排提问,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3. 活动一:《端午粽》简短表演(2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每组表演课文中的一个片段。
2.引导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情节,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4. 活动二:自由创作(2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由创作,可以是续写故事、画画或做手工等形式。
2.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创作,增加表达机会。
5. 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作业布置1.复述《端午粽》故事。
2.完成课文中的习题。
3.完成创作任务,并展示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公开课的教学,学生对《端午粽》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次教学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e86c2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4.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端午粽》的内容,了解端午节和粽子的由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背诵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端午节和粽子的由来。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2.教具:教案、黑板、粽子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让学生谈谈他们知道的端午节和粽子有关的知识。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和句子。
2.请学生跟读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他们理解课文主题。
第三步:学习活动(20分钟)
1.学生分组,表演课文。
2.学生绘制端午节和粽子相关的图片。
第四步: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简要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粽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课堂延伸
1.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制作粽子或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端午节和粽子的视频资料。
六、家庭作业
1.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背诵关键句子。
2.鼓励学生向家人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相关知识。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端午粽》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端午节和粽子的由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2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a2858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f.png)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含义。
3.学习绘本《端午粽》中的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具准备绘本《端午粽》、绘画纸、彩色笔、粘土。
教学内容一、导入(五分钟)1.播放端午节的视频,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展示一些粽子的图片,问学生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
二、讲授(十分钟)1.向学生介绍绘本《端午粽》的情节。
2.让学生一起阅读绘本,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三、讨论(十五分钟)1.根据绘本的情节,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她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怎么包粽子的?她为什么喜欢包粽子?2.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
四、绘画活动(二十分钟)1.给每个学生发放绘画纸和彩色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端午节粽子的想象进行绘画。
3.鼓励学生用彩色笔勾勒出粽子的形状和细节。
五、总结(五分钟)1.向学生复述绘本《端午粽》中的故事情节。
2.总结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学生可能对绘本的故事情节理解不深入。
解决方案: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绘画能力参差不齐。
解决方案:通过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尽量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
评价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绘本《端午粽》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掌握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
通过绘画活动,学生能够进行想象,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粽子的理解和喜爱。
然后,教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学生的口头表达,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绘画能力进行了评价。
整体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
下一次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二)教案主题:《彩虹》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彩虹》。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bba70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3.png)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
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
(课件问题)(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5321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5.png)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7f99f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b.png)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米”和“真”字。
2.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4.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难点:学习读好长句子,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环节老师提问我发言小小手儿举过肩紧急情况不能耽紧握拳头把信传如有补充想表白小小食指伸出来心有疑问解不开食指一弯头一歪发言精彩我同意大拇指头赞起来要是有了新主张中指食指齐上扬争取发言机会多牢记咱的举手歌师:希望这节课,孩子们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一、儿歌导入1.小诗互动环节,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幸福的一家人,他们在这一天特别忙,你们看。
老师和学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师:这一天,爸爸、妈妈、奶奶分别要去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后,师出示准备的卡纸“划龙舟,包粽子,讲屈原”一一贴在黑板上。
划龙舟:你看过划龙舟吗?在哪里看的?最后谁得了第一名?包粽子:你看过家人包粽子吗?他们怎么包的?讲屈原:你知道屈原是谁吗?学生畅所欲言,师:你们知道这一家人在过什么节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我们有吃粽子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粽子的课文。
——《端午粽》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伸出右手跟着老师书空课题),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端午粽)同学们,端是立字旁,能给端组个词?同学们坐的真端正,我们再来看到这个午字,观察一下“午”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呢?午的第三笔的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在竖中线上,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午”字,现在把书翻到第47面,写午字,先描红再在空白的田字格里写两个。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fd655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7.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
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
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花样:多意义:纪念屈原《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二一、童谣导入,说“已知”1、师生板书“节”字。
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
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
《端午粽》教案优秀
![《端午粽》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2193ef6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4.png)
《端午粽》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一年级下册,主要围绕课文《端午粽》展开。
课文详细描述了端午节粽子制作的准备、过程以及传统习俗。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粽、艾、符、龙舟等)、句子解析和文化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文化习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端午节文化背景的掌握。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端午节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彩色笔、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生字卡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解读端午节的文化背景。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粽子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习俗。
5. 例题讲解:讲解与端午节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进行课文朗读、生字词书写、句子翻译等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粽》2. 生字词:粽、艾、符、龙舟等。
3.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贴符等。
4. 课文重点句子解析。
七、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2)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3)以“我心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1)课文朗读:见家长签字。
(2)生字词抄写:见学生作业。
(3)短文:见学生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粽》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180be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33.png)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粽》教案教案:《端午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了解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情节及故事的含义;(3)能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准确地朗读课文中的生词。
2. 过程与方法:(1)唤醒学生对端午节的记忆;(2)通过图片、图文结合等形式呈现粽子的制作过程;(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思考故事的含义;(4)通过分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端午节文化习俗的兴趣,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2)通过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家人间的关爱、互助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含义;2. 朗读课文,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的含义;2. 运用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进行自由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用于呈现粽子的制作过程;2. 粽子的实物或图片,用于激发学生对粽子的联想;3. 粽子包装纸或手工纸、颜料、彩纸等材料,用于分组合作活动。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与学生谈论端午节,唤醒学生的记忆。
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端午节,你们还记得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以前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2. 引入课文主题,介绍故事情节。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端午粽》,它讲的是端午节的一个故事。
你们猜猜故事讲的是什么?3. 引导学生合作,猜测故事的情节。
教师:请你们分组合作,猜猜这个故事和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请每个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猜到的答案。
(学生发言)教师:很棒!你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
现在,我们一起来听故事,看看是不是和你们猜到的一样。
Step 2:讲授(20分钟)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大家刚才听了课文录音,有没有听懂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课文的内容。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ac247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9.png)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端午粽》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1.猜谜: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粽子)2.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
(板书课题:10、端午粽)这个题目里藏了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
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
)三、探秘方法,科学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吗?(指名读一遍)1)象形字识字。
我们来看“米”字和“豆”字的演变过程。
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
2)心字底识字。
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
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
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
加一加识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记忆一些汉字,比如“节”、“间”、“分”、“知”、“据”、“带”。
举例来说,“节”字的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组成“节日”,“间”字则是在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可以组成“时间”。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 端午粽》优质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 端午粽》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ac920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3.png)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 端午粽》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认识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学习《10 端午粽》这篇课文,掌握生字词和句子。
•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10 端午粽》这篇课文。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庆祝活动。
3. 教学难点•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意义。
•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全文。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10 端午粽》•录音机或电脑播放设备2. 教学环境•教室需要干净整洁,板书清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释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 听录音、朗读•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模仿跟读。
•鼓励学生结对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 课文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意义。
5. 拓展活动•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示端午节的其他庆祝活动,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节日。
四、课堂评价1. 个人评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端午节和《10 端午粽》的情感小记。
2. 团体评价•学生结合团体表演形式,展示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后作业•背诵课文《10 端午粽》。
•完成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制作作业。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以上为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 端午粽》优质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端午粽》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端午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4ed59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1.png)
《端午粽》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节、带”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爱”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端午粽的由来和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播放《过端午》歌曲,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一想:我们刚刚过完的节日是什么节?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粽的文章(板书课题),让我们来看看端午粽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你知道了什么?(自由回答)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4.随机学习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卡片。
(3)课件: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书写“午”和“节”。
5.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6.再读课文,思考:端午粽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相机指导)7.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8.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9.你觉得哪个自然段写得好,为什么?10.你最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11.男女同学分段朗读,男女生分别读前两段,齐读第三段,教师读最后一段。
12.过渡语: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已经闻到了端午粽的香味了,让我们一起期待品尝到香喷喷的端午粽吧!(三)细读课文,体会理解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外皮:青青的箬竹叶;内容:白白的糯米;中间裹着肉、豆沙、咸蛋黄等;扎得结实。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看看粽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体会“糯米里面还裹着馅”的意思。
想象除了课文中讲的肉、豆沙、咸蛋黄外还可能有什么内容?是什么味道的?(3)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看到粽子外形时的惊喜——看到粽子馅时的兴奋——品尝粽子时的激动与幸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1d135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2.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粽》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故事背景。
2.掌握词汇“端午节”、“粽子”等生词。
3.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端午节和粽子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端午粽》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生词。
2.能用简单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1.课文《端午粽》的教材。
2.教具:图片、粽子模型等。
3.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
向学生介绍端午节和粽子,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课文
1)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并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2)解释课文中生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景再现
利用图片和粽子模型等教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端午节包粽子的场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的制作过程,并分享自己的
理解。
5. 课堂小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6.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短文,并准备下节课的朗读。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端午节和粽子有一定了解,但在阅读理解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巩固。
以上是关于《端午粽》这篇课文的教案,希朋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课文,同时也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爱好。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3篇)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08bc6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f.png)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13个,学会书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7个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 情感目标: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激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后生字的书写。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端午节相关图片、视频3. 生字卡片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是的,端午节。
那么,你们在端午节都做过什么呢?2. 展示端午节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习俗。
3. 揭示课题:《端午粽》。
(二)新课讲授1.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重点讲解“端、粽、节”等字词,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
3. 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让学生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
5.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6.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端午节习俗,教师总结。
(三)巩固练习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巩固生字。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粽子的样子、味道。
3.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端午节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端午节习俗。
2. 布置作业: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并亲手制作粽子。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端午粽》,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82cb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7.png)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篇一[活动设计意图]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1、会说“端午节”的名称,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端午节的故事;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包粽子的糯米、苇叶;[活动过程]一、主持人出示图片,讲述端午节和来历的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
1、吃粽子。
用黍米(黄米)或糯米加枣用苇叶包成三棱角式的粽子,煮熟食用。
据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不让鱼类吃掉其尸体,故向江内投之以粽子。
习俗相沿,变成了人吃粽子,后又带上了时令色彩。
2、做香布袋。
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药铺索要或买五味中药药面,装在小布袋里缝严。
戴在小孩或老年妇女身上,驱邪避瘟。
3、给孩子戴五丝。
“五丝”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线配成,古代没有棉花而用五色丝,所以叫“五丝”。
后有了棉花,就以棉线代丝,而名称未改。
早晨,在未出太阳时,给孩子的手脖上、脚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丝”。
要一直戴到下大雨。
下大雨时,解下来扔在水流里,使其顺水漂走。
传说这“五丝”能变成蚯蚓。
习俗认为戴“五丝”,能去灾、辟邪、保护儿童。
二、包粽子、吃粽子,共同分享端午节的食品三、亲子共制香包1、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香包2、幼儿相互赠送香包,大胆向同伴说一句祝福的话。
四、活动结束。
在此,仅代表幼儿园的全体教师祝各位家长及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会认读本课一叁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一叁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1e5fc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5.png)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端、粽”等生字;掌握多音字“了”和米字旁和立字旁,会写“午、节”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相关重点词汇。
教学过程板块一猜图谈话,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传统节日活动或习俗,学生猜测节日,继而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熟悉的节日和习俗,从而引入本课题。
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清明节:踏青、郊游、扫墓。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登高、敬老。
春节:贴窗花、贴春联、吃饺子。
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
2.播放短视频或者图片,师生共同欣赏、感受端午节的气氛。
3.引导学生说说端午节的时间、习俗、吃粽子的由来,说说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做什么。
教师补充并进行课题板书。
粽子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
屈原是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殉国了。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忙纠正读音。
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易读错的部分。
2.人人都是小老师。
鼓励学生认领一个自己最熟悉的生字,负责教会大家,并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根据以上情况查漏补缺,纠正学生自读读错的生字;补充学生们没有归纳到的识字方法;教读大家都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并利用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图片、动作表演、拆部分等方法加强学生记忆。
《端午粽》优秀教案设计_《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优秀教案设计_《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fbf27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1.png)
《端午粽》优秀教案设计_《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端午节包粽子教案篇一1、知道粽子的来历和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的乐趣。
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1、有湿度的碎泥、粽叶若干、橡皮筋2、范例、课件一、激趣导入。
1、师: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团盘粽等)。
二、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出示范例: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粽叶)。
在我们的太湖边也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2、师: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3、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边介绍: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评一评谁包的粽子最好,并请幼儿将粽子送到小吃街中开展角色游戏。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二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
(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
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
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
“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
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
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
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
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
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
首先来看“节”字,草
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
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
“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
“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
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
“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
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
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
谜底就是肉字。
“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
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
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
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
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
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
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
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
(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
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
”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
“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
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
“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
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