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浙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浙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
[1]“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读作“_____”,意思是“_____”。

[2]叶公是怎么“好龙”的?请用“”画出相关语句。

[3]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讽刺了。

A.像叶公这样喜欢像“龙”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人
B.像叶公这样胆小如鼠的人
C.像叶公这样心口不一,嘴上说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钟氏之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A。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释)①令誉:好的名声。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③敕:皇帝召见。

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1]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文中A、B两处。

A._______ B.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________________
(2)卿何以不汗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 )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解释题目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
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
[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快乐阅读。

小古文《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想想带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于:_________ 没: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 [2]第一句中的“群儿”和第二句中的“众”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下面的句子时,停顿合理的是()。

A.群儿戏/于庭
B.光/持石/击瓮/破之
6. 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

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
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
(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
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
8. 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①心里要吃个尝新。

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

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

”那众仙果退。

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

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②,唤众等仪从回府。

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注释)①他:指猴王孙悟空。

②簪冠着服:戴上帽子穿好衣服。

[1]选文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我还知道这部书和另外三部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猴王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A.不让左右仪从跟随,好在亭上休息一会儿
B.不让左右仪从跟随,以方便偷摘蟠桃
[3]把文中描写猴王摘桃、吃桃的句子画上“”。

[4]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猴王偷灵丹
B.猴王偷蟠桃
9. 课文再现。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义,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1]在这段话中,作者____提出了_______的主张。

[2]把内容补充完整。

[3]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选文中画“”的句子中的“二者”分别指____和____;“舍”的意思是____。

10. 阅读理解。

司马光幼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即了其大旨___________ (2)自是手不释书, ___________
(3)众皆弃去 ___________ (4)光持石击瓮破之 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凛然如成人”中“如”是“如果”的意思。

B.司马光小时候非常喜欢《左氏春秋》。

C.“破瓮救友”一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时。

[4]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得兼”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①(有志则
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三有”,即有_______,有______,有______。

[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志”是指“志向”,“识”是指“知识”,“恒”是指“恒心”。

(_______)
(2)“学问无尽”可以用现代成语“学无止境”来形容。

(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的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浙江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浙江潮的句子,这是按由到的顺序,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1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其--他的,代词。

④坠--掉,落。

⑤于--在,到。

⑥遽--立刻,急忙,马上。

⑦契--用刀刻。

⑧是--指示代词,这儿。

⑨吾--我的。

⑩之--结构助词,不译。

⑪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⑫其--他,代词。

⑬者--……的地方。

⑭求--找。

⑮之--剑,代词。

⑯矣--了。

⑰而--但是。

⑱若--像。

⑲此--这样。

⑳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___________)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请变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寓言叫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古文阅读。

含生取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孟子与_______合称为“孔孟”。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欲:A.欲望。

B.想要,希望。

C.需要。

D.将要。

①鱼,我所欲也。

(______)②王林有强烈的求知欲。

(_______)
③胆欲大而心欲细。

(______)④山雨欲来风满楼。

(_______)
[3]给下列句子选择一项最恰当的解释。

(填序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A.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就只要鱼。

B.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我不要鱼要熊掌。

17.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

B.其人弗能应也(楚人)。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