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第一篇: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课题: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对生活中的体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换算方面可能会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发展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换算,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测量工具、课件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体积物品(如饮料瓶、水杯等)、笔记本、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体积情境,如饮料瓶、水杯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
让学生分享自己带来的体积物品,初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升等于1000毫升。
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带来的体积物品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升与毫升的认识和换算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对于新的计量单位,他们愿意去探索、去尝试。
但同时,学生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难点: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升和毫升的换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杯、水桶等,用于展示体积单位的大小。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如加水、倒水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体积单位是什么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际物品,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使学生对升和毫升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用水杯、水桶等进行倒水、加水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升和毫升-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升和毫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
2. 使学生学会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容积的概念2.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3. 量筒、量杯的使用4. 升与毫升的换算三、教学重点1. 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
2. 学会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
3. 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
四、教学难点1. 建立正确的1升、1毫升的表象。
2. 升与毫升的换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容积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容积。
2. 学习容积单位“升”和“毫升”(1)认识“升”和“毫升”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1升、1毫升的体积。
3. 学习量筒、量杯的使用(1)介绍量筒、量杯的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2)演示如何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操作,巩固测量方法。
4. 学习升与毫升的换算(1)讲解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2)举例说明换算方法。
(3)学生进行换算练习,加深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容积单位,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略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在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使用量筒、量杯。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概括,使学生掌握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了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并能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与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目标1.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并能够相互转换。
2.掌握升与毫升的分别计量方法,实现口算和笔算,在应用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升与毫升的概念和相互转换。
•升与毫升的计量方法。
教学难点•升与毫升的相互转换。
•对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活动一:认识升和毫升在单元开始,先让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上的标识来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并询问学生这些标识的意义以及他们有什么区别。
活动二:升与毫升的转换1. 写出100毫升等于多少升?先让学生明确100毫升是毫升的基本单位,那么需要将其转换成升。
引导学生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由此对100毫升进行换算。
100毫升等于0.1升,提醒学生:在需要将毫升转换成升时,需要将其除以1000。
2. 写出400毫升等于多少升多少毫升?此时需要将400毫升先转换成升,再将余数转换成毫升。
同样引导学生先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然后将400毫升除以1000得到0.4升,那么剩下的0.4升-0.4=0毫升。
3. 日常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中使用到的升和毫升,如饮料的包装、沐浴露的使用量等,以及他们如何进行转换,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三:口算和笔算练习让学生在口算和笔算的练习中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计算能力。
活动四:综合运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小明想要搬运一桶水,桶的容量为5升,但他只有一个容量为1升的水杯,问小明最少需要用多少杯水才能将桶装满?实施步骤1.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练习口算和笔算。
3.活动四中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
4.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了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同时,本单元还加强了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目标: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教(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升和毫升-苏教版秋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升和毫升-苏教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升与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运用升与毫升进行容量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升与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升与毫升的概念。
2. 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3. 容量测量。
4.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升与毫升的概念及其进率,容量测量。
2. 教学难点:升与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喝水、加油等,引导学生认识容量单位。
2. 探究新知- 讲解升与毫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 利用教具,如量筒、升、毫升容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与毫升的关系。
- 引导学生运用升与毫升进行容量测量,如测量一杯水的容量。
3. 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升与毫升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瓶饮料的容量。
-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升与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升与毫升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升与毫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具:量筒、升、毫升容器等。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等。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升与毫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如超市购物、厨房烹饪等,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容量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认识升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标题:认识升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能够正确地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和认识“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
2. 学习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3. 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认识“升”。
4.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升”的概念,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升的容器和毫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概念。
2. 操作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倒水、量水等,来感知和认识“升”。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升”的知识和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展示升的容器和毫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概念。
(2)讲解1升等于多少毫升,让学生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3)通过操作体验,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升”。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升”的认识。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与“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操作情况,了解他们对“升”的认识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升”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升”,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体积观念。
2.使学生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建立1升、1毫升的体积观念。
2.教学难点: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以及换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过长度单位,也学过质量单位,那么,你们知道体积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升和毫升。
2.认识升(1)观察实物,感知1升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1升的容器,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谁能上来演示一下1升有多大?生1:这个容器是一个立方体,边长为1分米。
生2:我可以用手比划一下,1升大概有这么大。
(2)建立1升的体积观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水杯,看看它装满水后,体积是不是1升?生:不是,我的水杯装满水后,体积比1升小。
师: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升呢?生: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下物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体积。
(3)练习判断师:下面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些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升?(出示课件:1升的立方体、1升的圆柱体、1升的长方体)3.认识毫升(1)观察实物,感知1毫升师: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毫升。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1毫升的容器,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谁能上来演示一下1毫升有多大?生1:这个容器很小,像一颗药片。
生2:我可以用手指甲比划一下,1毫升大概有这么大。
(2)建立1毫升的体积观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水杯,看看它装满水后,体积是不是1毫升?生:不是,我的水杯装满水后,体积比1毫升大。
师: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毫升呢?生: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下物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体积。
(3)练习判断师:下面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些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毫升?(出示课件:1毫升的立方体、1毫升的圆柱体、1毫升的长方体)4.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升和毫升,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生:1升等于1000毫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4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精选4篇(一)教案范文课题:认识毫升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及掌握毫升的概念、认识及换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毫升的概念。
2. 掌握毫升与升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毫升与升的关系。
2. 掌握换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展示图片、演示计算方法。
2. 实物道具:瓶子、水杯、塑料容器等。
3. 教学辅助材料:实验记录表、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水杯和瓶子两幅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能说出这两个容器中哪个装的水更多吗?2. 引导学生思考容量大小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毫升。
Step 2:引入概念1. 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小瓶子和一把小勺子,向学生展示并说明这个瓶子中装有多少水。
2. 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瓶子中的水有多少毫升吗?3.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瓶子上的刻度,以及使用勺子将水倒入空瓶中进行估测。
Step 3:毫升与升的换算1. 准备一个装有500毫升水的塑料瓶,以及一个有刻度的升的容器。
2. 让学生观察塑料瓶上的刻度,并与升的容器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500毫升等于几升。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使用塑料瓶向升的容器中倒水,并观察和感受500毫升水变成升的过程。
Step 4:运算练习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毫升与升之间的换算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刻度、运算符等进行计算。
2. 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提示,利用学过的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在黑板上列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纸和铅笔完成。
Step 5:实验活动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不同容器中的水的容量。
2. 每组从教室中带来一种容器,并使用才子勺子将水倒入刻度在升的容器中进行测量。
3. 让学生交流和比较实验结果,并验证自己之前的估计。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升和毫升2-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升和毫升2-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观念,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升”、“毫升”容积单位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估量物体容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升和毫升的认识: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
2. 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让学生学会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简单换算。
3. 估量物体容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估量物体容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观念,学会升与毫升之间的简单换算。
2. 教学难点:建立1升、1毫升的观念,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体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认识升和毫升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常见的容积单位。
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升与毫升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升水倒入不同容积的容器中,水的体积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1升等于1000毫升。
(3)升与毫升的换算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1升的水换算成毫升。
引导学生总结出换算方法,并进行验证。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量一量:用1升的量筒量出不同容器的容积,记录下来。
(2)倒一倒:用1升的水分别倒入不同容积的容器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估一估:根据生活经验,估算一些常见物品的容积。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介绍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两个单位的大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但是对于容积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和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教具、换算表、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瓶水、一个杯子、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瓶水,提问学生:“这瓶水有多少升?有多少毫升?”引发学生对容积单位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同时,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2. 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3. 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关系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容积的计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容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换算关系: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容积的计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4. 情境教学:观察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第一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 苏教版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 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
2. 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升和毫升的量杯、量筒等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实例,如:饮料瓶、水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容积单位。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意义。
2.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大小。
3. 引导学生观察量杯、量筒等实验器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刻度表示的意义。
三、新课讲解(10分钟)1. 讲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1升=1000毫升。
2.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升和毫升进行换算。
3. 讲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升和毫升进行测量。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给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容积可以用升和毫升表示?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升和毫升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 升和毫升(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和毫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升、毫升的概念,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2.能够准确地读写升和毫升;3.能够使用升、毫升测量简单的液体容积。
二、教学重难点1.升、毫升的概念认知;2.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水杯、瓶子,提出以下问题:1.这个水杯、瓶子装了多少水?2.我们如何准确地知道水的容积呢?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容积概念,进而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投影片或板书,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板书或投影示意图:|1 |1000毫升||--------|---------|| 升 | 毫升 |3. 操作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以下练习:3.1 组内测量实验将不同容量的水杯或瓶子分配给小组,让学生用毫升杯或小勺测量液体容积,记录下实验数据并比较。
3.2 填空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填写升和毫升的换算表格,加深学生的记忆。
填空表格:升毫升1110002220003330003.3 计算练习给出液体容积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练习。
题目可以设置为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计算题目:1.小明要用一桶装满水的水壶,水壶容积为6升,已经装了4升水,请问还需要添加多少毫升的水才可以装满?2.一罐饮料里有250毫升,小明买了5罐,那么他一共买了多少毫升的饮料呢?4. 总结和反思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向学生讲解易错点和注意事项,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点,并给予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测量准确性;2.学生对升、毫升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扩展1.通过设计液体传递的实验,让学生掌握液体的物理性质和流动规律;2.通过设计液体的分段法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学加减法的方法等。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升和毫升-苏教版秋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升和毫升-苏教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
2.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定义和概念。
2. 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方法。
3. 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概念,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量筒、升和毫升的容器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记住1升等于1000毫升。
3. 换算方法:讲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练习,加深理解。
4. 实际问题解决: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等环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升和毫升的概念。
2. 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练习,加深对换算方法的理解。
3.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解决,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1. 升和毫升的概念2. 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3. 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九、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升和毫升的应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开展一些与升和毫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6000毫升5升13升1300毫升4.判断。
(1)一瓶饮料有180升。
()(2)明明今天喝了400毫升牛奶。
()(3)水瓶的容量比奶瓶的容量大。
()(4)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千克、克、吨。
()(5)义务献血者每人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题型三:解决实际问题1.一杯牛奶有200毫升,多少杯这样的牛奶正好是1升?2.甲、乙两个容器一共盛水700毫升,已知甲容器的盛水量是乙容器的6倍,甲、乙两个容器各盛水多少毫升?3.将一瓶1380毫升的饮料全部倒入容量为300毫升的杯子中,准备4个这样的杯子够吗?4.一名重症病人手术时大约需要输血2000毫升,照这样计算,340升的血液大约可以帮助多少名重症病人进行手术?5.如下图,请用这三个杯子量出100毫升的水。
(写简要过程)1.填一填。
(1)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做单位。
(2)棱长为()的正方体容器(不计厚壁)的容量是1升。
2.估一估,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脸盆大约能盛水10();(2)一桶豆油大约有4();(3)一小袋牛奶大约有220();(4)一个浴缸大约能盛水400()。
3.选一选。
(1)小明将3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装满水的盆中,盆中的水将()。
A.减少1升B.减少3升C.不变(2)爸爸将新买的一瓶啤酒(净含量为625毫升)浸没在一个装满水的盆中,盆中溢出的水()。
A.是625毫升B.比625毫升多C.比625毫升少4.解决问题。
(1)同学们给树浇水,平均每颗树浇水两桶,每桶水20升。
照这样计算,给20棵树浇水,500升的水够吗?(2)甲容器能装水5升,乙容器能装水15升,丙容器的容量比甲、乙两个容器的容量和的2倍还多1升,丙容器能装水多少升?(3)商店购进一批沐浴露,共2箱,每箱8瓶,每瓶250毫升,这批沐浴露共多少毫升?合多少升?(4)一瓶矿泉水的净含量为600毫升,如果每升矿泉水含钙约24毫克,10瓶这样的矿泉水含钙约多少毫克?一、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讲义 第一章升与毫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讲义第一章:升与毫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升与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体积单位升与毫升的实际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升的概念与单位换算1. 升的概念:升是一个体积单位,等于一立方分米的体积。
通过观察一立方分米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升的概念。
2. 升与立方分米的换算:由于升与立方分米是等量关系,因此,1升等于1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升。
3. 升与毫升的换算:1升等于1000毫升,1毫升等于0.001升。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1升水与1000毫升水的等量关系。
第二节:毫升的概念与单位换算1. 毫升的概念: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等于一立方厘米的体积。
通过观察一立方厘米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毫升的概念。
2. 毫升与立方厘米的换算:由于毫升与立方厘米是等量关系,因此,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3. 毫升与升的换算:1升等于1000毫升,1毫升等于0.001升。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1升水与1000毫升水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一立方分米和一立方厘米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1升水与1000毫升水的等量关系,从而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规律。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立方分米和一立方厘米的容器,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
2. 讲授新课:讲解升与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1升水与1000毫升水的等量关系。
4.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规律。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升和毫升的换算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升和毫升的符号,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和毫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感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升和毫升的换算规律。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幻灯片、教学课件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包装,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包装吗?它们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符号,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幻灯片或教学课件,呈现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能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长度、面积、重量等单位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体积单位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于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及应用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加深对升和毫升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液体物品,如水、饮料等。
2.准备升和毫升的量筒、瓶子等工具。
3.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液体物品,如水、饮料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知道这些液体有多少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体积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实物演示、PPT展示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大小。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量筒、瓶子等工具,测量液体物品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教学目标: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教(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m板书:容量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
)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
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
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1、认识升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L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
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3、认识1升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
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
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谈话: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学生活动三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板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容量升L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
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二、直观体验,感受知识三、人文课堂,魅力无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数学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
在课中,我将人体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了我国容量单位的发展史,学生认识了古代的量器,斛、斗等。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和方法。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1观潮【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
(图文并茂、声乐结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奔“潮”,整体感知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2、人文理“观潮”。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二、品味“奇”,感觉奇观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声音、形4k)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潮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四、深悟“奇”,回归整体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文,理清层次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