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讲过的篇目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
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
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P680)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上册第一单元文选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蜗补天》《螟蜥》《巫山、巫峡》《岳阳楼记》其他的篇目略做了解重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文选重点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塞之战》《晏婴论季世》《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孙膑》《韩信破赵之战》《张骞传》《华佗传》古代汉语常识重点: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的词序: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介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二单元文选重点篇目:《谏逐客书》《论贵粟蔬》《报任安书》《出师表》《答李翊书》《封建论》《神灭论》《原臣》第三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的历法,古汉语常用工具书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下册第四单元文选重点篇目:《季氏将伐颛臾》《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书的注解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五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二、模拟试题《古代汉语》(一)(50分)一、单项选择(10分,每小题1分)①下列各组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鱼、末B.牧、逐C.江、莫D.上、须②“汤”的本意是()A.专指温泉B.煮东西的汁液C.热水D.中药的剂型③“报”的本意是()A.告诉B.报恩C报仇 D.判决罪人④下列个组字,共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凭懑B.蚤早C.娶圣D.酷沽⑤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A.响:回声一声音B.色:脸色一颜色C.狱:案件一监狱D坟:土堆一坟墓⑥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A.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⑦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为使动用法的是()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B.晋侯饮赵盾酒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范增数目项王⑧下列句中的“而”字表示顺接关系的意思的是(A.水浅而舟大也B.子产而死,谁其嗣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10级古汉第二学期复习提纲docx

10級古代漢語第二學期複習提綱《古書的注解》思考與練習通論部分一、什麽是訓詁?二、簡述古註的概況。
三、解釋下列詞語傳、正義、疏、箋、注、章句、集解、衍文、脫文、十三經註疏、經典釋文四、說明下列注解術語的作用,並把作用類似的歸在一起:曰、謂、爲、猶、貌、謂之、之貌、讀爲、之言、讀曰、讀若、之爲言、讀如、之猶言、猶言。
五、翻譯下列句子,然后說明其訓詁內容:(i)深目謂之窅,從穴中目。
(2 )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3 )如、適、之、嫁、徂、逝,往也。
(4 )凡雨自三日以往爲霖。
(5 )狼,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
(6 )葵,揆也;揆,度也。
六、標點翻譯下列古註: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翹翹薪貌錯雜也箋云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以喻衆女皆貞潔我又欲取其尤高潔者O翹祁遥反沈其堯反尤高潔者一本無潔字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秣養也六尺以上曰馬箋云之子是子也謙不敢斥其適已於是子之嫁我願秣其馬致禮餼示有意焉O秣莫葛反説文云食馬穀也上時掌反下文同餼虚氣反牲腥曰餼疏翹翹至其馬O正義曰翹翹然而高者乃是雜薪此薪雖皆高我欲刈其椘所以然者以椘在雜薪之中尤翹翹而高故也以興貞潔者乃是衆女此衆女雖皆貞潔我欲取其尤貞潔者又言是其尤潔者之子若往歸嫁我欲以粟秣養其馬乗之以致禮餼示已有意欲求之下四句同前。
傳翹翹薪貌。
正義曰翹翹高貌傳言薪貌者明薪之貌翹翹然若直云高貌恐施於椘最高者此翹翹連言錯薪故為薪貌鴟鴞云予室翹翹即云風雨所漂摇故傳曰翹翹危也荘二十二年左傳引逸詩曰翹翹車乗即云招我以弓明其逺故服?云翹翹逺貌。
箋楚雜至潔者正義曰薪木稱故月令云收秩薪柴注云大者可析謂之薪下章蔞草亦云薪者因此通其文椘亦木名故學記注以椘為荆王風鄭風竝云不流束椘皆是也言椘在雜薪之中尤翹翹言尤明雜薪亦翹翹也O箋之子至意焉釋訓云之子是子也李廵曰之子者論五方之言是子也然則之為語助人言之子者猶云是此子也桃夭傳云嫁子彼説嫁事為嫁者之子此則貞潔者之子東山之子言其妻白華之子斥幽王各随其事而名之言謙不敢斥其適已謂云往嫁若斥適已當言来歸所以桃夭鵲巢東山不為謙者不自言己説他女嫁故不為謙也.....七、請說說第七題古註的體例文選部分一、《諫逐客書》1.文字方面(1)通假字:太山不讓土壤一一泰繆公用之一一穆(2)古今字:而陛下說之/說耳目者一一悅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納“遂散六國之從”一一“縱”⑶異體字:“國以富彊、彊公室”等一一強(強)(4)破讀字:犀象之器不爲玩好。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一二册通论通论九、十否定句、疑问句•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宾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介宾前置•如: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
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3)与不谷同好,如何?•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
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
•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1.两个条件•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2.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
•(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
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1.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2.动词“无”•3.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古汉语下复习提纲

2011级师范班《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2012年12月)一.文选部分1.《诗经》选讲:关雎、桃夭、芣苡、柏舟、七月2.《楚辞》选讲:哀郢、渔父3.《史记》选讲:淮阴侯列传(选讲)4.说理文选讲:答李翊书5.汉魏六朝古诗选讲:上邪、庭中有奇树、观沧海、结庐在人境6.唐诗选讲:渭川田家、滕王阁、观猎、客至、夜宿山寺、泊秦淮复习重点:㈠下加横线的文选是要求背诵的篇目。
要求:默写或填空。
㈡文选部分的字、词、句内容,重点考查以下方面:(1)文中的古今字和异体字,特别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2)文中的重点词、常用词的意义;(3)文句中所蕴含的修辞手段;(4)正确理解文中句子(上学期重点学的:词类活用、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5)正确理解文中的常用虚词(上学期重点学的:也、矣、焉、否定词、疑问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所、之、其、莫、或、而、以、则、於[于、乎、诸]、为等)。
二.通论部分1.《诗经》的用韵①韵、韵母、韵脚;韵母:一个音节除声母、声调之外的其他组成部分,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韵头又叫介音,由元音充当;韵尾可以是元音和辅音,韵头和韵尾不是一个韵母的必要成分。
韵腹是韵母不可缺少的成分,由元音充当,又叫主要元音韵: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组成的一个部类,每一个部类就叫做一个韵。
韵不区别介音韵部: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归为一类,叫做一个韵部,用来描述上古音。
②《诗经》的韵例;韵在句中的位置:a.句尾韵最普遍。
以代词或语气词结尾的诗句,韵脚落在倒数第二字上。
1)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復我,出入腹我。
(小雅·蓼莪)2)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韵在章中的位置1)一韵到底:一章押同一韵部的字A 偶句韵:即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B 首句入韵:第一句也入韵的偶句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题型:1.解释2.填空3.简答4.短剧、标点(问、句、逗)5.翻译(古文翻白话)解释:一、初次诗经-名词解释(要求语言准确)邂逅二、六书(象形、指示...复习现代汉语)六种造字方法和造义方法象形:用线条画出事物的形象指事:用抽象符号表示字义会意:几个物体的图形组合出字义形声:形旁加声旁,类别加读音假借:只表音不表意转注:转注出来的字和本字属于同一个部首:“同意相授”是说,转注字和本字意义相同转注字和本字声音相近。
形似、义同、音近三、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四、“六艺“士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开车、算账、礼节、射箭、书法、乐舞马氏文通——中国第一本字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1898年,由于是开创之作,历来难读难用。
中国关于六的史、古书9九多字《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作者陈望道先生,初版由大江书铺于1932年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
全书12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右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五、唐格律诗——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押韵对仗两两相对平仄填空:《说文解字》许慎(作者)《六书》内容、造字方法简答:诗经“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夏天的七月,七月火星向西落,表示天气转凉一至日:夏历11月二至日:夏历12月三至日:夏历1月(正月)(“日”是“月”的意思)孙子兵法《庄子》是南方文化代表作——百越(粤)之地,富有想象力,浪漫主义的特色追求自由,反对束缚《心由目想》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历观文囿,泛鉴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古汉语下复习提纲(10级)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10级适用)一、文选(加*号者为要求背诵篇目)第六单元:*关睢472,桃夭475,芣苡476,*静女477,墙有茨479,君子于役486,*七月495 第七单元:山鬼563,*哀郢567,卜居572,渔夫575第八单元:魏其武安侯列传(节选)(从“武安者,貌侵737”到文末752),艺文志·诸子略753 第九单元:报任安书895, *报孙会宗书9241.认字——①所有的字应该认得,能用汉语拼音正确标音。
②能正确识别文中的通假字、古字和异体字,能够用正确的字去相对应和替换。
2.识义——①掌握其意义、词性和用法,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②懂得每句话的意思,能准确顺畅地翻译。
二、通论:《诗经》的用韵538页。
了解三十韵部之间的关系。
掌握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旁转、对转,旁对转的概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543页。
双声叠韵与古音的关系。
了解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了解古音通假的条件,本无其字的假借的三种情况。
掌握常用的通假字。
古书的注解(上)611页。
传笺的含义。
十三经注疏中《诗经》注解的体例。
注解中几种常见的术语。
古书的注解(下)622页,注音的术语。
624页,校勘的术语。
古书的句读1117页,句读是读懂古书的基础。
造成断句错误的原因。
诗律,1510页。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上的要求,粘对的规则。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填空题(背诵篇目)(10分)二、单项选择题(20分)三、多项选择题(10分)四、释词题(20分)五、简答题(20分)七、古文阅读题(文段标点、字词解释和翻译等)(20分)。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古代汉语概述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2. 古代汉语的声母演变3.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4.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1.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 古汉语词汇的分类3.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4.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四、古代汉语的语法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2. 古代汉语的词类3.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五、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偶5. 反问六、古代汉语的文体1. 诗歌2. 散文3. 小说4. 戏剧七、古代汉语的文献1. 经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2. 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3. 经典文献的翻译与注释八、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1. 古代汉语的学习技巧2. 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3. 古代汉语的学术资源九、古代汉语的现代应用1. 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 古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十、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建议1. 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 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3. 考试技巧与答题方法4. 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纲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一、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古代汉语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和演变2.古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俗字和文言字-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的特点和演变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语法特点1.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古音和今音的对比2.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介词和连词的使用-"主谓宾"句式的运用-语序和修辞手法的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写作风格1.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代的常用词汇和文人雅致的词汇-汉字的意义演变和多义现象2.古代汉语的写作风格-古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和骈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四、古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1.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汉字的象形性和文化意义-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的传承2.古代汉语在社会中的作用-古代文人和官僚的言谈方式-古代汉语在社交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五、古代汉语的研究现状和挖掘价值1.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对古代汉语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的挖掘价值和保护工作-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工作-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和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应用场景1.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阅读古代文献的技巧和方法-演绎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义2.古代汉语的应用场景-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阐释-古籍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以上是一个古代汉语的复习提纲,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起源、音韵体系、语法特点、词汇和写作风格、文化背景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献,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学术研究和工作应用提供帮助。
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篇一: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下册诗律和词律部分:名词解释: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
(一般不包含乐府诗)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
(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简述题:1.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1)句数的要求不同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押韵不同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平仄不同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对仗不同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1.引用{引言、引事、引文}2.譬喻{明喻、隐喻}3.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多看看例子)5.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夸饰:即夸张。
7.倒置:不同于倒装。
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
(eg:《天净沙秋思》)8.委婉辞赋部分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绪论一、古代汉语的性质: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
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文字部分汉字的形体构造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1 "六书”的由来与次第。
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
3 “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
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
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而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第一章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一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
广义得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得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得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得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古代汉语时间的限定。
(注:传统观点和教材观点不一样,以传统观点为准:五四以后是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是过渡阶段,称为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之前则为古代汉语。
)3.汉字起源的三大传说。
:仓颉造字说、结绳说、八卦说4.汉字产生的两种途径。
:记号和图画5.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什么?:隶书6.甲骨文出土地点?发现时间?最早辨认人是谁?:1899; 王懿荣 ;河南安阳小屯村"7.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成体系的最古老文字。
8.字体演变示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9.六国古文: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秦以外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
10.大篆的文字资料: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11.小篆的文字资料主要保存在哪儿?(小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
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
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秦代的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12.最早的汉字字典是什么?:《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著13.小篆的产生、特点。
小篆是汉字的第一次规范化字体。
(word版)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1(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一、文选局部复习要点:(重点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所学文选(复习内容:(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一〕汉字的结构和开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记住书上举例的字。
(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根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如:(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
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复习总结提纲-word版

常識復習⏹一、古代的姓氏和名號姓與氏的區别。
名與字的關系。
⏹二、古代天文古代四種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年次紀年法。
⏹三、注疏1、十三經注疏2、其它古注⏹3、古注的體例和術語校勘:衍文,脱文(奪文)曰,爲,謂之。
謂。
貌,之貌。
猶。
之言,之爲言。
讀爲,讀曰;讀若,讀如。
語音⏹漢語語音史分期:上古,《詩經》音中古,《切韻》音系近古,《中原音韻》音系現代。
普通話⏹宋代三十六字母上古音⏹關於韻部的⏹1、叶音説⏹2、顧炎武古韻十部⏹3、段玉裁“同諧聲者必同部”。
古音三十部諧聲表。
⏹4、諧聲與押韻的矛盾問題。
難儺,求裘。
⏹5、對轉和旁轉。
上古音三十韻部⏹關於聲母的錢大昕古無輕脣音、古無舌上音。
章炳麟“娘日二母歸泥説”。
黄侃正齒照組一分爲二,照二歸齒頭音精清從心邪。
曾運乾喻母一分爲二,喻三歸匣,喻四歸定。
錢大昕“古無輕脣音”説錢大昕“古無舌上音”説章炳麟“娘日二母歸泥”説上古音三十二聲母⏹上古聲母的主要特點:⏹1、无輕脣音和舌上音,分别合並於重脣音和舌頭音。
⏹2、照组分两類,照甲近於端组,照乙近於精组。
⏹3、喻母分两個,喻甲爲一個聲母,喻乙合並於匣母。
⏹4、娘母合并于泥母,日母接近泥母中古音⏹廣韻》聲母系統(35)⏹《廣韻》206韻的主要特點:1、四聲相配。
2、分韻细密。
⏹《廣韻》的聲調舒促,平仄。
平上去入。
⏹從中古到現代聲調的變化規律:平分陰陽,全濁上歸去,入派四聲。
《廣韻》聲母系統《廣韻》聲母的特點⏹1、脣音只一套,不分輕重。
⏹2、泥娘合一,端透定和知徹澄分开。
⏹3、照組聲母分成两套,都是齒音,尚未合並。
⏹4、喻母三等還在匣母中,未與喻母四等合並。
假借和破讀假借,两種:本無其字,本有其字。
破讀,通過改變讀音來别不同的意義或詞性。
今又名音變構詞。
詩律⏹近體詩的四要素:1、句數字數固定。
2、押韻要求嚴格。
3、講究平仄黏對。
4、對仗要求工整。
(絶句除外)⏹近體詩1、只押官韻,只押平聲韻。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古代汉语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毛诗正义》2.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3.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4.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5.谓:用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
“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6.“读为”“读曰”: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7.“读若”“读如”: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10.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
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11.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复习提纲《古代汉语》下一二册通论否定句、疑问句通论九、十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宾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介宾前置?如: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
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
“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3)与不谷同好,如何??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
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
?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1.两个条件?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如:·?2.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
(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
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
)1.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无”词动2.?.3.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其中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要?前置,(说已见前)三、关于疑问句和疑问词?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表示疑问的句子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
例见第271页。
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说详宾语前置节。
?1.疑问代词?(1)谁、孰、何?“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例子均见教材)?“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指人,亦可指物。
?“孰”和“谁”有一点不同,它除了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孰”字还和“与”、“若”连用,构成一种凝固结构,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何”字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定语,还可作状语。
语法功能区别:?“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後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後面不能用“之”字。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麽”“怎麽”的意思。
?(2)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
用作宾语的“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麽”。
作为宾语,“恶”字只用于“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用作状语的“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二)疑问语气词(例子均见教材)?(1)乎,诸?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
?a、在是非问句裏,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
b、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
?c、在特指问句里。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2)与(欤),邪(耶)?“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
“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在用“与”的时候,“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
?(3)哉?“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
表“感叹”是其主要用法。
?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四、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法说的习惯示(1)几种表反问第一、“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例如:?第二、“何以……为”。
例如:?“为”处理为语气词,“何以”表示“何用”、“为什么用”,作状语。
?第三,“何……之有”。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用的连语气词(2) 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词类的活用通论十一主要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各类的词类活用现象,能分析各例子词类活用的具体类别。
?尤其注意使动、意动的区别:?第346页:是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
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第347页:形容词也常常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第348页:形容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字所者字,代代词,指示词,论通十二人称人称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第357页: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第358页: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
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
指示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者”字、“所”字都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
主要掌握各自的不同用法。
与今天?“的”字的区别。
词介词三论通十连,主要掌握教材涉及的各连词、介词的使用情况,能进行实例分析。
.(一)连词?连词的特点:?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介词和它的宾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对动?词起修饰作用。
)(1)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包括形容词性、动词性)。
(“而”可译为“而且、?又”,有时又可译“就、便”,也可不译)1、顺接:(1)并列、(2)承接、(3)递进?2、逆接?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构成了转折的关?系。
“而”可译为“却”、“可是”。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三)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1、时间名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2)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来”。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
“以”?的这种用法相当于“而”,可不译。
1、名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3)则?(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联系,可译为?“那么就”。
(二)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
(最?常见)又常用在紧缩复句中。
?有时候没用从句意可看出是条件和结果关系。
?但没有“则”的紧缩复句,不一定是条件复句的紧缩。
也可能是因果关系。
也可能?是时间修饰。
(三)连接动词性成分含有转折意味。
?(四)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
可译为“就”或不必译出。
?(4)虽然、然、然而、然则?虽然、然而、然则均表示两个词。
详见教材?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词介)二(?.一、介词结构的特点?1、词序: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2、省略: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1)以?一、“以”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1)“用”。
(2)“认为”。
?二、介词“以”的用法:?(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教材)?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
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
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译为“把”。
?(二)、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教材)?三、介词“以”的语法特点?1、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状语),也可放在动词后面(补语)。
?2、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注意:“是以”,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
?3、“以”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上文出现过,这个宾语可以省略。
?四、“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例如(1)“军中无以为乐。
”(史记·项羽本纪)?(2)“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1)“以故汉追及之。
”(史记·项羽本纪)?“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五、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主要从语法功能上看:?(1)连词“以”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即使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
介词“以”连同引介的宾语同谓语的核心之间只能构成修饰关系或补充关系,不可能构成平列关系。
(2)介词“以”的功能是引出宾语,构成介宾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连词“以”则不然。
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的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的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2)於(于、乎、诸)?用法主要有四种:?.一、引进处所(教材)?(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