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完美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教案:史前时期的人类目标:1.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2.探讨史前时期人类的生存策略和技术发展;3.分析史前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展示一些史前人类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在史前时期,人类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狩猎和采集食物的?-人类在史前时期的住所是什么样的?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史前时期的分类:-旧石器时代:手持石器、地上生活;-新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进一步改进、定居生活;-金属时代: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
2.史前人类的生存方式:-狩猎采集:采集天然资源如果实、坚果、水果等,并狩猎动物获取食物;-渔猎:利用水域中的鱼类和野味为食;-采矿冶金:开采矿石并加工成器具;-农耕:种植粮食并饲养家畜。
3.史前人类的住所:-洞穴和天然遮蔽物:石洞、自然山洞等;-人工遮蔽物:棚屋、帐篷等。
三、活动展示(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1.角色扮演:分成小组,模拟不同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包括狩猎采集、渔猎、采矿冶金、农耕等,让学生切身体验史前人类的生存方式。
2.石器制作:学生分小组,使用石块和木块制作简单的石器,如刀、斧、针等,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技术水平。
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1.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史前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如何逐渐演变的?-史前人类的技术进步对生存方式有何影响?-史前人类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2.学生总结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住所和技术发展,并回答以下问题:-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生存策略是什么?-史前人类的技术发展对其生存方式有什么影响?-史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五、课堂延伸(1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一些他们通过学习后对史前时期人类的理解,可以是图片、模型、诗歌、绘画等形式。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短文;2.寻找一些关于史前人类的图片、图表或资料,整理并做一个小报告。
参考资料: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策略和文化背景。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总第个教案执行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谜团,而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于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究人类起源的历史吧。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讲授新课一、人类的出现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人类起源的说法?(讨论)师:神话传说,海洋起源说,外星人造人说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没有定论,但有一种学说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那就是人是由古猿进货而来的。
提出这一学说的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
为什么这一学说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呢?(考古发现)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露茜)它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随着进化的不断进行,他们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成为“完全形成的人”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进化阶段。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了。
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
他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他们的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存在着一些差异。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某些西方国家的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所以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掌握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文化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史前时期的人类遗址、遗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史前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概述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时间范围。
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2. 第二课时: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遗物。
3. 第三课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遗物。
4. 第四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文化成就史前时期的人类艺术:壁画、雕塑、陶器等。
史前时期的人类科技: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等。
5. 第五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变革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制度:家族、部落、联盟等。
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变革:私有财产、阶级分化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史前时期人类的知识。
2. 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史前时期的人类遗址、遗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前时期人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生产状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史前时期人类特点和发展趋势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前时期的人类》相关章节。
2. 课件:史前时期的人类图片、遗址、遗物等。
3. 视频资料:关于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生产的纪录片。
4. 网络资源:相关史前时期人类的学术文章、研究报告。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成就(上)史前时期的人类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社会组织形式。
2. 使学生掌握史前时期人类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3. 培养学生的史前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及特点2.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3. 史前时期人类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4. 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5. 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脉络。
2. 教学难点: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特点、生活方式、文化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脉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遗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史前时期人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史前时期的人类》相关章节。
2. 课件或教学图片: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文化遗产等。
3. 教学视频或纪录片:关于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文化特点等。
4. 讨论话题:准备与史前时期人类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史前时期的人类产生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特点、生活方式、文化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脉络。
3. 案例分析:分析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史前时期人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5.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史前时期人类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七、作业与评估:2. 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评分、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延伸: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察史前时期的人类文化遗产,加深对史前时期人类的理解。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华东师大版

华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包括从猿到人过程的阶段、人种的形成、氏族社会的阶段特征等相关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分析父系氏族公社代替母系是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劳动创造了人类。
2.种族无优劣。
3.通过学习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是社会的进步难点:如何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是社会的进步。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活动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的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结合中国史编演历史剧【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中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那世界范围内最早的远古人类出现于何时呢?引入新课。
互动1:1.播放电影《冰河世纪》,思考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畅所欲言,启发学生讲出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如:中国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西方上帝造人等。
3.教师补充讲解人类起源的神话:古希伯来人《圣经·创世纪》:上帝—亚当、夏娃;阿拉伯人《古兰经》:真主—亚当、夏娃;中国:女娲—泥土;希腊:普罗米修斯—造人4.教师明确: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关于人类起源,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与想象,我们应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那么究竟怎样出现的呢?5.学生自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法国学者拉马克、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研究成果。
互动2:1.出示《重要古人类化石发现地点分布示意图》,指导学生自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归纳考古学成果:(1)人类化石发现的地域?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发现的地点?(2)南方古猿的特征与价值?(3.)人脱离动物界,走向独立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什么?(4)晚期猿人的发展情况(5)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什么?2.指导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强调目前研究到的人类进化的历程,点明:是劳动创造了人类腊玛古猿(1400万——700万);南方古猿(400万——100万)—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直立人(200万——20万);早期智人(25万——4万);晚期智人(现代人5万——现今)互动3:1.教师指出:在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随着体质形态进化的完成,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一、人类的起源
1、非洲南方古猿
——可能是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形成黄种人原始人类的出现2、印尼爪哇直立人三大白种人
——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人种黑种人二、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男女劳动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进入文明时代地位变化晚期产生私有制、阶级
父系氏族社会
【补充材料】
1、人类起源的神话
古希伯来人《圣经·创世纪》:上帝——亚当、夏娃
阿拉伯人《古兰经》:真主——亚当、夏娃
中国:女娲泥土
希腊:普罗米修斯造人
2、人类进化的历程(目前)
腊玛古猿(1400万——700万)
南方古猿(400万——100万)——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
直立人(200万——20万)
早期智人(25万——4万)
晚期智人(现代人5万——现今)
3、人种划分
(1)最早: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
四大人种:亚洲黄种、欧洲白种、非洲黑种、美洲红种
(2)现今采用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蒙古人种:黄种或亚细亚人种
高加索人种:白种或欧罗巴人种
尼格罗人种:黑种或赤道人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种)
4、氏族社会的发展
【古代希腊神话】
女神该亚的传说
该亚——乌剌诺斯(天神)、蓬托斯(海神)
该亚&乌剌诺斯——提坦巨人家族(12位男女神),包括克洛诺斯、瑞亚
克洛诺斯&瑞亚——宙斯(众神之父和万人之王)
厄瑞忒斯的传说
说明了氏族社会从母系——父系的进程
【理解】
1、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同时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2、劳动创造人类。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中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那世界范围内最早的远古人类出现于何时呢?引入新课。
互动1:
1.播放电影《冰河世纪》,思考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畅所欲言,启发学生讲出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如:中国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西方上帝造人等。
5.学生自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法国学者拉马克、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研究成果。
互动2:
1.出示《重要古人类化石发现地点分布示意图》,指导学生自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归纳考古学成果:
(1)人类化石发现的地域?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发现的地点?
(2)南方古猿的特征与价值?
(3.)人脱离动物界,走向独立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3.教师补充讲解人类起源的神话:古希伯来人《圣经·创世纪》:上帝—亚当、夏娃;阿拉伯人《古兰经》:真主—亚当、夏娃;中国:女娲—泥土;希腊:普罗米修斯—造人
4.教师明确: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关于人类起源,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与想象,我们应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那么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4.教师简单补充对人种的划分:
(1)最早: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四大人种:亚洲黄种、欧洲白种、非洲黑种、美洲红种
(2)现今采用的三分法和四分法:蒙古人种:黄种或亚细亚人种;高加索人种:白种或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黑种或赤道人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种)
互动4:
1.教师讲解: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当时的人类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给学生自由回答的时间)有的同学答出是吃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个时候人们能填饱肚子是一生的“追求”,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虽然会制作工具,但太简陋,为了生存,人们会怎样做?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这些人类的祖先“谋划一下”。
教学设计2: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非洲南部的南方古猿、爪哇直立人三大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2、理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3、看图辨别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培养观察和区别能力,并理解形成人种差异的原因。
【重、难点】1、重点:(1)南方古猿和爪哇直立人。
(2)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2、难点:氏族社会经历先是母系阶段后是父系阶段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原始人类的出现(一)自主学习1、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神话。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呢?那么,人类的始祖到底从何而来?2、今天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直系祖先是()洲的。
3、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境内出土的()直立人化石。
(二)合作交流从名称、体质和生活特点来看,“南方古猿”与“晚期猿人”有哪些主要差别?(三)三大人种的形成合作探究:结合三大人种图片,说一说: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你是怎么样分辨出来的?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二、氏族社会(一)自主学习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2、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是什么?3、人类社会先经历____系氏族,后经历 ____系氏族。
(二)合作探究: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古代希腊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中,有一位最早从混沌状态下分离出来的大地女神该亚。
相传她生下乌剌诺斯(天)、蓬托斯(海)以及许多其他神灵,她是最初的万物创生者,被看作人类始祖、培育植物和幼儿的母亲女神。
1、这则神话会话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2、关于这种氏族的情况,你知道的有哪些?读一读,想一想:读课本P7第二段小字部分,厄瑞斯忒弑母却被雅典娜女神宣布无罪的神话传说,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说一说:相对于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出现了哪些变化?【拓展延伸】小组讨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其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否举例说明?【课堂小结】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逐步加剧,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掌握史前时期人类的重要发明和创造,如火的使用、工具的制作等;(3)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如家族、部落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3)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珍惜现代文明成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1)自然环境:气候、地理、植被、动物等;(2)人类生活方式:狩猎、采集、渔猎等。
2. 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1)石器文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2)陶器文化:红陶、黑陶、灰陶等;(3)史前时期的人类艺术:绘画、雕塑、音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如石器文化、陶器文化等;(3)史前时期人类的重要发明和创造,如火的使用、工具的制作等。
2. 教学难点:(1)史前时期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2)史前时期人类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3)史前时期人类的重要发明和创造的背景及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特点等;(2)演示法:展示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史前时期人类的理解和看法。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播放与史前时期人类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2)实物展示:展示史前时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3)图片资料:展示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场景、文化特点等。
历史人教九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人类的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江西省萍乡市安源一中文绍锋一、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历史,对中国早期人类有了比较熟悉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早期人类的出现距今时间较远,即远离现在的生活,对学生想象、学习本课的内容增加了难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通过课后的温故知新,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想像画”等,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斯芬克斯之迷导入人类话题,激发学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
学习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转变,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人种的分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外貌特征的影响。
通过学习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和特点,认识生产力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史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
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通过讨论第一目的课中题,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2.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其原因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对比法、讨论法、启发法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用课件展示斯芬克斯之谜,让学生讨论谜底是什么?由此引出“人”。
接着问学生:人是怎么诞生的?关于人的诞生,在中国和外国有什么传说?有的同学能够很快说出中国有女娲造人。
于是老师请学生来讲一讲女娲造人的故事,并用幻灯片展示一下女娲早人的传说。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设计

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早期人类(阅读课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种、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氏族组织,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2.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劳动的好习惯。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教学难点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1.劳动是怎样使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的?
2.现代人分哪几种?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原始人类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生产活动?
4.氏族组织中原始人类怎样生活?
5.世界上哪些地区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标志着什么?
以上问题通过提问讨论完成
二、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三、学生回答问题
四、完成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本课作业
教学札记
板书提纲
第一课早期人类
一、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1.劳动是怎样使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的?
2.现代人分哪几种?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原始人类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生产活动?
4.氏族组织中原始人类怎样生活?
5.世界上哪些地区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标志着什么?。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1(华师版九上)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内容标准】(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积累本课基本史实,采用讨论教学方法,了解人类起源于进化论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看待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起源的共性。
【教学要点】重点: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导入新课】回忆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相关知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进而导入到世界历史的学习。
【新课探究】一、人类的起源1、非洲南方古猿(约300多万年前)——可能是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学生阅读课文,简介南方古猿的特点,并讨论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设想早期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教师强调: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讨论: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
肤色是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
人的肤色有深有浅,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
这与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在热带地区,黑皮肤有助于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人的毛发和鼻型等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比如,非洲黑人头发卷曲,在头上形成一个隔热层,在炽热的阳光下能够有效地保护头部;北欧人的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这样有利于御寒。
当然人种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历史原因,世界上的人种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
历史人教九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人类的教案(最新整理)

教学设计: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江西省萍乡市安源一中文绍锋一、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历史,对中国早期人类有了比较熟悉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早期人类的出现距今时间较远,即远离现在的生活,对学生想象、学习本课的内容增加了难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通过课后的温故知新,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想像画”等,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斯芬克斯之迷导入人类话题,激发学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
学习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转变,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人种的分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外貌特征的影响。
通过学习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和特点,认识生产力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史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
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通过讨论第一目的课中题,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2.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其原因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对比法、讨论法、启发法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用课件展示斯芬克斯之谜,让学生讨论谜底是什么?由此引出“人”。
接着问学生:人是怎么诞生的?关于人的诞生,在中国和外国有什么传说?有的同学能够很快说出中国有女娲造人。
于是老师请学生来讲一讲女娲造人的故事,并用幻灯片展示一下女娲早人的传说。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掌握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文化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尊重和理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1)史前时期人类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2)史前时期人类与现代人类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2)引导学生思考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学生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成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2)讲解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 请学生思考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成就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程度;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文化遗址和遗物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结合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一、人类的起源
1、非洲南方古猿
——可能是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形成黄种人原始人类的出现2、印尼爪哇直立人三大白种人
——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人种黑种人二、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男女劳动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进入文明时代地位变化晚期产生私有制、阶级
父系氏族社会
【补充材料】
1、人类起源的神话
古希伯来人《圣经·创世纪》:上帝——亚当、夏娃
阿拉伯人《古兰经》:真主——亚当、夏娃
中国:女娲泥土
希腊:普罗米修斯造人
2、人类进化的历程(目前)
腊玛古猿(1400万——700万)
南方古猿(400万——100万)——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
直立人(200万——20万)
早期智人(25万——4万)
晚期智人(现代人5万——现今)
3、人种划分
(1)最早: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
四大人种:亚洲黄种、欧洲白种、非洲黑种、美洲红种
(2)现今采用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蒙古人种:黄种或亚细亚人种
高加索人种:白种或欧罗巴人种
尼格罗人种:黑种或赤道人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种)
4、氏族社会的发展
【古代希腊神话】
女神该亚的传说
该亚——乌剌诺斯(天神)、蓬托斯(海神)
该亚&乌剌诺斯——提坦巨人家族(12位男女神),包括克洛诺斯、瑞亚
克洛诺斯&瑞亚——宙斯(众神之父和万人之王)
厄瑞忒斯的传说
说明了氏族社会从母系——父系的进程
【理解】
1、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同时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2、劳动创造人类。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三
年级
历史 科
自学探究
学案
班级
教学设计 (收获)
主备: 郭瑞芬
时间 :
9 月
1 日
学习内容:第一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学习目标:识记:非洲南部的南方古猿、爪哇直立人、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社 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理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形成人种差异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南方古猿和爪哇直立人,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氏族和母系氏族的特点是本课重点。 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是本课的难点。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行,自己一定行!)
自学指导(用十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圈点勾画你获取的信息,然后完成知识 网络。)
1、 神话传说:(举例: )
人 类 进 化 史
科学解释: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 起源: ①腊玛古猿(1400——700)
生:自学中的收获
②南方古猿(400—100) 今天人类已知最早的( ③印尼爪哇直立人(200——20) 最早发现的( 早期智人(25——4) ④智人
) )
的 演 变
⑤现代人
晚期智人(5——现今)同时出现 ) 教学反思 (疑惑)
三大人种的形成:( )、( )、( 人种的差异不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的结果。
(2) 材料中反映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2、氏族社会的出现:
(1)氏族起源于( ( (2) 母系氏族: ① 氏 族 特点: 形成: ② 相同 ②都实行财产分 的公有制 形成: ①都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 ),按( )的基本组织。 )关系组成的,史前先民 (3)材料中的“小儿时节”是一种什么社会?简述其情况。
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公开课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人类学者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将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该亚的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厄瑞斯忒的传说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②通过课后的温故知新题,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想像画”等,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结合本课的图片,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介绍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思考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
③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目的课中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史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通过讨论第一目的课中题,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观念。
教学重点: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思考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年级所学的有关内容。
提出下列问题:①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②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③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指出,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说法,包括许多神话传说,但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设计:史前时期的人类

答:不同意。因为人种的差别是在人类出现之后,是人类为适应各自生活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源自同一祖先,人类现存的各个种族在与生俱来的智力方面,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原始农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请你谈谈对上段话的理解。
答:原始农业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段话说明了农业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具决定意义的革命。它不仅使人口增长,而且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村落景象,并至今在世界的许多地区流行。
2、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1、回顾初一时第一课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了解170万年前云南的元谋人等有关情况。
2、明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人类是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的南方古猿。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4、组织学生讨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5、借助图片(学生观看,教师讲解人类起源的过程:早期猿人(200——175);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答:①、来自自然界的:冰川、寒流、洪水、干旱、猛兽的威胁等使他们的食住行无法得到保障; ②、来自人类自身的:自身进化的问题,怎样去获取食物、取暖、发明工具、使用火等; ③、隔绝等原因,使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会导致人类生活困难重重。
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五、巩固训练
当堂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个性化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该亚的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厄瑞斯忒的传说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②通过课后的温故知新题,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想象画”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结合本课的图片,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介绍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思考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自然,也创造了美。
③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目的课中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使学生会懂得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通过讨论第一目的课中题,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其原因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年级所学的有关内容,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说法,包括许多神话传说,但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上最早的原始人类以及人种的形成等知识。
新课教学一、人类的起源1.早期人类——南方古猿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镜内最早的古猿——元谋人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有关南方古猿生活的时间及所在的大洲等情况,再进一步分析: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说明南方古猿处在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
将南方古猿与元谋人进行比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较早生活的地区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提问: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怒会制造工具。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随着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人产生了。
2.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人类随着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逐渐到从未涉足的地域生活。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又相对隔绝,主要的种族逐渐形成。
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人类学者将现代人类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思考课中题:“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在学生会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有关地理知识思考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学生看书了解了三大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后,提问:美洲的黑人是怎么来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种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历史原因,并指出世界上的人种,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因人种间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
二、母系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在当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个人无法单独生存,只能维持群体的生活。
特点:是以母系的血缘为纽带的稳固的集团;妇女在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加深学生的印象。
思考课后温故知新习题,认识原始农业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作用。
2.该亚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小字,了解该亚的故事,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神话。
三、父系氏族社会1.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教师要求学生看课本,整理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特点:以父系的血缘为纽带;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财富增多,出现私有财产。
2.厄瑞斯忒的传说要求学生看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教师总结指出,今天的人们一方面是根据考古发现,另一方面是依靠神化传说对原始社会进行研究探索的。
小结巩固归纳本课的基础知识,从人类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等认识到劳动、生产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从人种的形成、原始农业对人类发展的作用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归纳和整理基础训练1、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8月报道,为研究早期人类的日常饮食,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的显微镜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早期人类,其中之一就是南方古猿,它生活在下列哪一地区( )A.亚洲 B.非洲 C.欧洲D.美洲2、随着体质形态的形成,原始人类开始缓慢地出现人种的分化,最后分别演化为( )①黄种人②红种人③白种人④黑种人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 B.语言的产生,C.直立行走 D.长期的劳动4.请你选出属于黄种人的著名运动员是( )A.乔丹 B.刘翔 C.贝克汉姆 D.钱学森5.在远古希腊,人们崇拜天地女神该亚,说她是天神、海神、山神的母亲,这则神话说明人类社会早期的什么情况( )A.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B.人们的思想状况C.妇女处于支配地位 D.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6.“人类的最早的祖母”——“露茜”的化石,发现于( )A.南非 B.坦桑尼亚 C.叙利亚 D.埃塞俄比亚7.大汶口文化遗址属于远古社会哪一时期( )A.古猿时期 B.母系氏族时期C.父系氏族早期 D.父系氏族晚期8.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 B.男子在劳动中作用大于妇女C.财富日益积累 D.子女留在男子一方氏族内9.古希腊流传着普罗米修斯将火传到人间的神话,中国也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
人类对火的主动使用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①可吃到熟食、改善人的体质②可防御猛兽、虫子的袭击③可扩大人的活动范围④可以用来取暖、照明,增强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下列屑于氏族社会特征的有( )①共同劳动②平均分配消费晶③男女平等④没有暴力国家机构⑤财产共有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拓展训练11.看下图。
请回答:(1)图一、图二、图三人物分别属于哪个人种?(2)导致他们体貌特征差异的原因有哪些?12.如何理解家庭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归纳与整理300 短小 35000 天然黄种白种黑种打砸石器301 天然采集、狩猎母系父亲基础训练•拓展训练1.B点拨:据目前考古所知,人类最早的祖先南方古猿生活在非洲的南部,非洲大陆是已知世界上人类最早的起源地。
2.C点拨:人种的分类是根据现代人种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划分的。
它是自然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3.D点拨:恩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由于长期的劳动,使猿手变成人手,促使语言的产生,语言的运用又促进了脑的进化,因此,在古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4. B点拨:由于乔丹、贝克汉姆分别属于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著名运动员,因此A、C两项不符合题干中“黄种人”,要求被排除,而钱学森不是运动员,不符题干要求,D项被排除,只有B项刘翔是著名110米跨栏黄色人种冠军,符合题干要求。
5. C点拨: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可以分析出该亚作为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6.D点拨:“露茜”化石距今约为340万年,是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被发现的。
7.D点拨:从考古发现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现象,而家庭私有财产出现在父系氏族的晚期。
8.A点拨:氏族社会的更替是由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使男子作用更加突出,说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用的结果。
9. D点拨:经分析,A、B、C项都不全面,只有D项能全面说明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0.B点拨:可用排除法解答此题。
氏族社会无论是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男女都是不平等的,因此③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含③的A、C、D项被排除。
11.(1)图一:黄种人;图--:白种人;图三:黑种人。
(2)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
点拨:注意从图中人物的肤色、毛发、鼻眼等外部特征作出判断。
12.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家庭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产品开始有了剩余,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有。
所以说家庭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点拨:注意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