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各章节学习重点_6176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各章节课后重点内容

1.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

1)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朴素辩证法

(1)核心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2)思维特征是缺少科学实验和分析,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

(1)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异曲同工

(2)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3)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利: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

弊:形而上学性、思维局限、以偏概全。

3.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立场观点: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2)方法:方法是辩证的,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实验和理论、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抽象和具体辩证结合起来的方法论。

4.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自然观念,及其近现代科学依据

1)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2)近现代科学依据:它根植于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就是系统科学的典范。

√5.进化-退化的辩证关系,(注意,进化是有条件的)

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辩证关系

(1)对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方向截然不同

(2)统一性:都是物质客观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彼伏

(3)进化是有条件的。

进化条件: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状态的条件。

6.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

1)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

2)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四个阶段:

古代——人类被迫屈服自然;

近代——人类力求征服自然;

现代——人类屡遭自然惩罚;

当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7.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20世纪以后全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问题,人口不可能无限增长,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解决:自觉控制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容量。能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矛盾,人工自然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解决:生态产业的建立,将大大缓解人工自然对天然自然的破坏,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佳选择。

8.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说明谋求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贯彻落实:1、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2、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彩、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4、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创新型国家。

9.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

(1)实践检验是科学划界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志

(2)可检验性(客观对象、可控条件下研究、可重复、可检验)

(3)系统性(逻辑工具、形式结构、内容完备自洽)

(4)主体际性(科学范式相近相通、指称一致、主体通约、社会承认)

10.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1)科学精神。

(1)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2)开拓创新精神

(3)勇于探索,无私奉献,以人为本,造福人类

2)科学观念:主要影响人们世界观的、重大的科学观念。如牛顿力学的机械论观念,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观念。

3)科学方法: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逻辑方法(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非逻辑方法(直觉、想象、灵感等)

√11.两种科学价值观的分析对比

1)科学价值中立说

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

2)科学负载价值说

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是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方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

√12.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课题的原则

1)科学问题来源:源自社会实践,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常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

(1)、现有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

(2)、理论内部的矛盾,自身的非自洽性

(3)、不同学派的争夺

(4)、社会现实的需要,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5)、科学家兴趣和心智偏好

2)科学课题的原则

(1)、社会需要的原则

(2)、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

(3)、科学逻辑性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原则

(4)、适度超前和冒险原则

√13.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1)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

(2)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