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案例 7 “票证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案例7 “票证经济"

上传时间:2005-8-2 17:14:05 | 浏览次数:486

案例7 “票证经济"

1、案例呈现: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票证是从195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先起自粮食、食油,至1962年,为保证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稳定社会,已有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1953年,粮食、食油率先凭票供应。1954年,又将棉布、棉絮、煤油纳入凭票供应范围。1957年,少数大城市实行凭、购货证供应猪肉、食糖。1958年至1959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对肥皂、碱面、鸡蛋、鱼、糕点、香烟、自行车、手表、毛衣等货源不足的商品,采取了限量供应办法,分别凭专用票或购粮证供应。有的地区,凭票证供应的商品已达几十种。

1960年粮票开始走入餐馆,1962年上半年,北京市的票证就有20种,即粮票、面票、油票、高级油票、布票、鞋票、肉票、糕点票、饼干票、豆票、儿童副食票、针织品票、购粮证、居民购货证、个人购货证、煤油证、购货券等,凭票供应的商品高达102种。其中凭居民购货证供应的商品24种,主要是副食品;凭购货券供应的商品56种,都是日用工业品。

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染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

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一不小心,碰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紧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大城市每户居民发放的票证多达30余种。:

那时侯,粮票比什么都重要。外出开会、学习、办事,都要带上粮票,出市得带省票,出省得换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一度成为畅销商品和杰出人物的共同代名词。那时候,每人月定量30来斤米,半斤油。粮票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凭证,光有钞票没有粮票,不一定有饭吃。没有钱,可以四处旅游,没有粮票可能寸步难行。人们的饭碗中,一半多是青菜,戏称“瓜菜代”;二两米加两次水蒸两次,看起来多,吃了就饿,美其名日“双蒸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

后,许多商品又恢复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却是票证的黄金时期,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称为.

“文革票证”,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票证最显眼处印有红色毛主席语录。

十年动乱后,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商品日益丰富,国家逐步放宽凭证限量供应商品范围。1983年遵照国务院(1983)177号文,布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票证时代步入末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行市场经济,物资大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4月1日,粮票光荣离休,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走过了38年的踉跄小路,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票证经济”的结束预示着中国开始由命令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

现在,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年轻朋友会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大概在自己生下来以前,商店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没有看见过粮店门前傍晚斜雨里人人手持购粮证的长龙,没有欣赏到菜场外边凌晨寒风中顶替人排队的碎砖、菜篮。中国的短缺经济才离去不久,我们距发达国家还很遥远。只有抓紧建设,奋发前存,那种风雨情景才不会重演。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几十年后,不再向儿孙们唠叨“过去”的痛苦时光。

按照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品的货币等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大致走了这样一个过程。

“元级和十元级”阶段。这个阶段大体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属于恢复发展时期,从供给制到低工资制的实行,消费特点主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由于经济处于自给和半自给状况,消费的货币等级大体属于“元级和十元级”水平。

“百元级”阶段。大体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收入有所增加,消费品的档次有所提高,比较时髦的消费品是人们说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

车、缝纫机、收音机),消费品的货币水平属于t。百元级”。

“干元级”阶段。大体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品档次大大提高,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子产品的消费逐步在消费品结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这一时期人们的收人大幅度增加,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品货币等级属于“千元级”水平。

如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了解的话,你就十分清楚消费变化的过程和诱导因素。撇开这些不说,我们认为,居民的消费层级大致在15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升级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经济的飞跃性发展,也就是经济增长高潮。

“万元级和十万元级”阶段。根据消费结构升级演化的规律和中国居民目前的消费状况,我们认为,中国人在“吃”、“穿”、tt用,,等一般的消费需求上已得到基本满足,进入了由吃穿用的一般消费为主向以“用”、“住”、“行”消费的高级结构升级阶段。下一阶段具有代

表性的消费品诸如房子、小汽车以及小、轻、薄和方便的电子信息产品等已粉墨登场,消费品的价格在万元、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消费等级属万元或十万元级。最新统计表明:2002年中国汽车销售量突破324·81万辆,年增幅高达36.65%,其中个人购买量超过一半;商品房销售量与往年相比,也增加了30%。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正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的台阶迈进。(冯鄂生、冯洁:《粮票,一支难忘的歌》,载《电视时代》,2003(7))

2、案例讨论:

(1)“票证经济”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案例点评: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低,为保证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稳定社会,就产生了“票证经济”。这本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由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判断,没有制定出正确的基本路线,导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难以提高,使得“票证经济”长期存在。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这一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