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合集下载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化、标准化发展。

创伤中心建设计划

创伤中心建设计划

创伤中心建设计划
创伤中心是为遭受各种创伤的人提供综合服务的医疗机构。

建立创伤中心对于改善创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创伤中心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选择建设地点
选择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区域建设创伤中心,便于创伤患者就医。

中心位置应毗邻大型综合医院,以便及时转诊危重创伤患者。

二、确定建筑规模
根据本地创伤患者发生率和服务人口数量,初步计划建设150张创伤病床。

配建手术室、急诊科、ICU等重症监护部门。

三、配备医疗设备
按创伤诊疗标准配备X线机、CT、彩超、急救车等医疗设备。

设置创面修复室、重症监护室等专科病房。

四、团队建设
组建以创伤外科、急诊科、重症监护科为主的医疗团队。

培训创伤护理、康复等医护人员。

建立创伤救治的规范化流程。

五、信息化建设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建立创伤救治电子病历。

与其他医院互联,实现创伤救治资源共享。

六、质控与评价
建立创伤救治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创伤救治效果评价。

组织开展创伤救治研究,不断提高救治水平。

通过认真落实本创伤中心建设计划,预计三年内可以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创伤救治中心,切实提高本地区创伤救治能力和水平。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1. 医院资质:申请设置的医疗机构应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立医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服务水平,能够承担区域创伤医疗中心的职能。

2. 人员配置:医院应当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包括创伤外科医生、麻醉师、重症医学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

3. 设备设施:医院应当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创伤手术设备、重症监护设备、急救设备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信息系统。

4. 业务量:医院应当具有稳定的创伤患者业务量,能够承担区域范围内的创伤急诊救治任务。

5. 科研能力:医院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创伤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推动创伤医学的发展。

6. 培训能力:医院应当具有培养创伤医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能够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

7. 管理水平: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以上是《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一部分内容,具体的标准可能会因医院的类型和规模而有所不同。

创伤中心建立标准管理制度

创伤中心建立标准管理制度

创伤中心建立标准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伤等突发事件不断增多,造成了许多创伤患者。

创伤患者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急救救治,而这也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创伤中心来进行救治。

因此,创伤中心在现代社会中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创伤中心的运营和服务质量,建立标准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伤中心的基本概念及建立的必要1.1 创伤中心的基本概念创伤中心是指一种能够提供包括急救、手术救治、恢复重建等全方位医疗服务的临床单位,它整合了外科、急诊科、麻醉科、放射科、手术室、ICU等多个临床科室,以及医院感染控制、院前急救服务等的服务。

1.2 建立创伤中心的必要性建立创伤中心对于社会来说有许多好处。

首先,建立创伤中心能够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率,减少因为延误治疗而导致的后遗症和死亡率。

其次,创伤中心的建立能够提高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对于其他疾病的救治也能有所帮助。

此外,创伤中心的建立也可以提高医生护士的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创伤中心建立标准管理制度2.1 制定创伤中心的建设标准创伤中心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建设标准。

包括:空间标准、设备标准、人员配备标准、培训标准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标准的制定应当以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2.2 制定创伤中心的管理制度创伤中心的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层级、工作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

这些制度的制定要求有关方面的配合、医疗卫生部门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制定。

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医疗质量。

2.3 创伤中心的质量管理制度创伤中心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估、质量监控等方面。

质量管理制度将医疗质量作为首要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风险。

2.4 创伤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创伤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事故应急预案、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方面。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得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得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得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得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得创伤中心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得能力与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得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得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与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得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得组织架构与相关专业固定得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得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得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与创伤并发症得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得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得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得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得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得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创伤救治中心是为了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医疗机构,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创伤救治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评估标准还较为缺乏,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化。

2.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的制定2.1 目的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的质量,确保创伤救治中心能够提供高质量、安全、有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

创伤救治中心应具备一定的规模、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

2.3 标准制定依据本标准的制定依据是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以及创伤救治中心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2.4 标准内容本标准的内容包括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的各个环节,包括以下方面:(1)创伤救治中心的基本要求:包括医疗服务范围、规模、设备、人员配置、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

(2)创伤救治中心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创伤救治的分级诊疗、急救、手术治疗、病房管理、康复等。

(3)创伤救治中心的质量管理和评估:包括医疗质量管理、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医技设备管理、医护人员培训和考核等。

(4)创伤救治中心的安全管理:包括医疗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

(5)创伤救治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估:包括患者满意度调查、医疗质量评估、医疗服务价格评估等。

3.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的实施3.1 实施机构本标准的实施机构为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

3.2 实施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对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设和评估创伤救治中心,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3.3 实施效果评估卫生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估其建设和评估的效果,并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创伤救治中心进行整改和处罚。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是指在应对突发性大规模创伤事件时,提供高品质创伤救治服务的医疗机构。

为确保国家创伤医疗体系的高效运转和救治质量的提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

1. 医疗资源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完善的医疗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一流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具有丰富创伤救治经验的医疗团队,包括急诊医生、外科医生、麻醉医生、重症监护专科医生等;•医疗中心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提供快速转诊和转运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创伤医学的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救治水平。

2. 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重视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考核评估体系,以确保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医疗中心应当定期组织创伤救治培训,包括模拟演练等形式;•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创伤救治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对医务人员进行持续教育,提高其创伤救治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快速反应和应急准备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快速反应和应急准备的能力,以应对突发性大规模创伤事件。

具体要求包括:•建立创伤救治的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制定创伤救治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创伤事件应对的流程和措施;•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测试和完善创伤救治的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创伤救治信息化平台,实现创伤患者的信息共享和跨机构协作。

4. 质量管理和评估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以提供高质量的创伤救治服务。

具体要求包括:•制定创伤救治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医疗流程和操作要求;•定期评估和审核医疗机构的创伤救治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创伤救治的质量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医疗机构的持续改进;•鼓励创伤救治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推动创新和知识进步。

5. 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积极主动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普外科专科医院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2019年版)

普外科专科医院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2019年版)

普外科专科医院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2019年版)目录一、基本要求 (2)二、医疗服务能力 (3)三、教学能力 (4)四、科研能力 (5)五、承担主要公益性任务情况 (7)六、落实医改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 (8)附表1.严重创伤病种 (9)附表2.严重创伤病种 (11)附表3.严重创伤并发症 (17)附表4.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 (21)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一、组织管理1.成立二级创伤中心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创伤中心创建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监督创建过程。

2.建立创伤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

3.定期召开创伤中心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持续改进。

二、急诊科建设1.具备24小时全天候接诊能力,提供紧急救治服务。

2.设立创伤急诊室,专门处理各类创伤患者。

3.配备专业的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

4.设备齐全,包括心肺复苏器、呼吸机、监护仪等。

三、重症医学科建设1.具备处理各类危重病人的能力。

2.配备专业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

3.设备先进,包括床旁X光机、超声、血气分析仪等。

4.能开展各种复杂手术和急危重症抢救。

四、外科建设1.具备处理各类外科病人的能力。

2.配备专业的外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

3.设备齐全,包括手术床、麻醉机、显微镜等。

4.能开展各种外科手术。

五、联络会诊制度1.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2.建立与其他医院和科室的联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3.对复杂病例进行定期会诊,讨论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

六、远程会诊制度1.配备远程会诊设备,实现远程诊疗和指导。

2.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合作关系,接受上级医院专家指导。

3.对基层医院提供远程诊疗和指导,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七、应急响应速度1.创伤中心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2.配备专职应急响应人员,随时待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患者接诊、检查、治疗等过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八、资源配置1.根据创伤中心功能和规模,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其他资源。

2.保证创伤中心运行所需的药品种类和库存量,确保患者需求得到满足。

3.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九、人员培训1.对创伤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2.对医护人员进行创伤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四级创伤中心设置标准

四级创伤中心设置标准
2
符合
26
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级别
2
达到三级
27
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安全级别
2
达 到 二 级 以上
28
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医院内部管理
2
符合
2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核心及支撑科室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
2
≥15%
30
近三年,核心科室日均接诊量
2
≥250人次
31
近三年,核心科室平均住院日
22
组织开展义诊、防灾减灾、创伤基本急救方法等科普教育
3
符合
五、落实其他任务情况(26分)
23
主动申请与医联体内高级别创伤中心开展创伤救治相关会诊或病例讨论
4
≥10次/年
24
急危重症患者、疑难患者响应时间
4
急危重症患者≤2小时,疑难患者≤48小时
25
具备完整的医疗信息化支撑系统,能够支持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急诊与院内各个创伤相关专科救治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
5
能开展24小时应急服务
6
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力
5
符合
7
核心科室收治严重创伤病种和严重创伤并发症覆盖清单(国卫办医函〔2019〕700号附表1、2)占比
5
≥50%
8
具备开展各项急诊手术的能力和条件,具备严重创伤生命支持能力及相关仪器设备
5
符合
9
核心科室用于创伤救治的床位数≥20张
3
由核心科室和支撑科室
固定人员组成
4
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分别获得地市级或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供各地参照执行。

一、基本条件(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

(二)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三)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

(五)设置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

(六)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

(七)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胸片、骨盆X 线检查、全身快速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

(八)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伽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禊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

(九)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

(十)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一)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创伤中心的日常管理。

(二)成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团队,并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2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区域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1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

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参考内容:1. 基础设施要求:- 创建一个2级创伤中心之前,必须满足基础设施的要求。

这包括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如手术室,急救室,病房,放射科和实验室等。

此外,必须确保设施内有足够的床位数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 确保设施内的装备和设备达到最新的医疗技术标准,并保持良好的维护和修理状态。

- 设计和建筑物必须符合各种安全和卫生标准,包括适当的消防系统,紧急出口和适当的通风系统等。

2. 医疗团队组成:- 2级创伤中心必须组成由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这些专家包括急诊医生、外科医生、麻醉师、放射科医生、实验室技术员等。

- 确保每个专业的医疗专家数量充足,并有足够的备用人员,以保证24小时全天候运行。

3. 运作规范和流程:- 制定明确的运作规范和流程,以确保医疗团队能够高效地应对各种创伤病例。

这包括建立紧急抢救流程、手术流程、放射检查流程等。

-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确保可以快速接收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4. 临床质量控制和改进:- 实施临床质量控制措施,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定期审查和分析临床数据,以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 建立病例讨论会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专业的医疗专家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共享。

5. 培训和教育:- 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教育计划,以确保医疗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和提升。

- 注重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6. 患者和家属关怀:- 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患者关怀,包括尊重患者的权益和隐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积极的沟通。

- 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创伤及其治疗的过程。

7. 研究和创新:- 鼓励医疗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并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水平。

- 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国家卫健委创伤中心法规

国家卫健委创伤中心法规

国家卫健委创伤中心法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创伤救治水平,减少创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国家卫健委最近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卫生健康部门创伤中心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旨在规范和加强我国创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实现创伤患者从事故现场到治疗康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

一、创伤中心的定义创伤中心是经过专业认证的单位,致力于提供高效、规范、协调、安全的急救、救治、康复服务,旨在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创伤中心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由外科医师、骨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心胸外科医师、呼吸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影像医师等多学科医师组成,实现患者全方位治疗。

创伤中心根据其医疗技术水平和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

其中,三级创伤中心是具有最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创伤中心,通常是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一部分。

创伤中心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立独立的一级或二级救治室或集中救治区域,设有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呼吸支持室、放射诊断室、实验室和药房等区域,必要时可设立独立的创伤科病房。

2. 尽量减少创伤患者的转运时间和转运次数,加强与野外救援组织的合作,建立联网急救预案,实现高效、快速、安全地转运患者。

3. 为创伤患者开展启动快速损伤评估和处理、评分评估、危重症护理、多模式疼痛控制、康复治疗等具体服务。

4. 安排并培养相应的临床急救人员,建立完善的急诊抢救团队,可按照患者病情、人员和设备条件等要素,分级组织急救特需专家团队和医院绿色通道。

1. 遵守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对创伤中心建设的各项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以任何理由降低标准或违法操作。

2.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长期稳定的人员安排和培训制度,保证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3. 建立随时应对的应急预案,持续加强抢救机构的施救能力、医疗资源的配备、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设备的更新等方面,保证创伤救治作业的顺利开展。

4. 完善创伤案例收集和管理体系,加强和其他医疗机构、野外救援组织的联结,实现所有医疗机构和救援组织的互通互链,提高信息共享度和管理效率。

创伤中心标准

创伤中心标准

创伤中心是医院内专门负责接收和治疗重大创伤患者的部门。

建立和维护高效的创伤中心对于提供及时、全面的创伤救治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创伤中心的定义、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设备设施、救治流程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创伤中心的定义**创伤中心是专门负责接收、评估、治疗和管理创伤患者的医疗单位。

其目标是通过快速的响应和协调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救治。

**2. 创伤中心的组织结构**创伤中心通常由专业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组成,包括急诊科、重症监护科、外科、影像科、实验室等多个部门。

同时,创伤中心也需要与相关部门(如输血科、康复科、心理咨询部门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多学科协作模式。

**3. 创伤中心的人员配置**创伤中心应具备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包括急诊医生、创伤外科医生、重症监护专家、麻醉师、临床护士、急诊护士等。

这些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创伤救治培训,熟练掌握各种创伤救治技术和操作规范。

**4. 创伤中心的设备设施**创伤中心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全身CT、MRI、数字化X光机等,以便能够迅速准确地对创伤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创伤中心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急诊手术条件和完善的输血、药品供应系统。

**5. 创伤中心的救治流程**创伤中心的救治流程应当健全而有序,包括创伤患者的快速初步评估、紧急处理、全面检查和诊断、多学科协同治疗、随访和康复等环节。

同时,创伤中心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记录和交流机制,确保患者在不同环节的医疗信息能够得到有效传递。

**6. 创伤中心的质量管理**创伤中心需要建立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医疗流程、安全的医疗环境、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持续的医护人员培训和教育等。

此外,定期进行的质量评估和改进也是提升创伤中心整体水平的关键。

总之,建立标准化的创伤中心对于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和水平非常重要。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创伤中心标准

创伤中心标准

创伤中心标准摘要:一、引言二、创伤中心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2.分类三、创伤中心标准的重要性四、创伤中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五、我国创伤中心标准的具体内容1.组织架构2.人员配置3.设备设施4.救治流程5.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六、创伤中心标准的国内外差异与挑战七、结论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创伤中心,作为专门处理创伤病患的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国,制定并实施创伤中心标准,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创伤中心标准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我国创伤救治事业提供参考。

二、创伤中心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创伤中心是指具备一定规模、设施和专业人员,能够为创伤患者提供及时、有效救治的医疗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分类根据创伤类型的不同,创伤中心可分为综合创伤中心、烧伤创伤中心、神经创伤中心等。

各类创伤中心应具备针对特定类型创伤的救治能力。

三、创伤中心标准的重要性创伤中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确保创伤中心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救治服务。

通过统一标准,有利于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救治成本,同时也有利于评估创伤中心的运行效果。

四、创伤中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创伤中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医疗机构等多方应共同参与,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五、我国创伤中心标准的具体内容1.组织架构创伤中心应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救治工作的高效运行。

2.人员配置创伤中心应配备足够数量、专业结构合理的人员,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设备设施创伤中心应具备一定的场地、设备、药品等资源,满足救治工作需要。

4.救治流程创伤中心应制定规范化的救治流程,确保患者在就诊、检查、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5.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创伤中心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持续提升救治水平。

国家创伤中心认证标准

国家创伤中心认证标准

国家创伤中心认证标准一、组织管理1.具备健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包括高级管理层、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感染控制部门、护理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等,各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2.具备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范,能对医疗质量实行全面管理,有纠正和预防措施。

3.具备健全的内部审核机制,能对医疗质量管理进行全面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二、诊疗能力1.具备完整的创伤中心诊疗流程,包括创伤患者接诊、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等环节,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2.具备较高的创伤救治水平,包括对创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3.具备进行外科手术和重症监护的能力,包括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设施设备齐全,人员配备充足,能够满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

三、医疗质量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能有效地控制和改进医疗质量。

2.具备全面的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问题。

3.临床路径实施规范,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四、患者安全1.具备完善的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处理和反馈等环节,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患者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能保障患者的诊疗安全。

3.具备健全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能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医疗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

五、临床路径1.具备完善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能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

2.临床路径实施科学、合理,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3.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

六、培训与教育1.具备完善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包括对新员工、进修医生、研究生等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2.培训和教育内容全面、系统,包括医疗技术、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创伤中心标准

创伤中心标准

创伤中心标准一、引言随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创伤中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创伤中心作为医疗机构的一部分,专门负责处理各种严重创伤的救治工作,旨在提供高质量的紧急医疗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中心的标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救治。

二、设施与设备1. 位置选择:创伤中心应位于医疗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并便于急救车辆的进出。

2. 救治空间:创伤中心需要具备充足的救治空间,包括手术室、ICU、病房等区域,并按照规定安装必要的设备和监护仪器。

3. 设备配置:创伤中心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X光机、CT、MRI等,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创伤诊断和救治。

4. 人员配置:创伤中心应有足够数量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能够满足各种复杂创伤的救治需求。

三、协调机制1. 急救体系:创伤中心应与当地急救体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确保伤员能够及时送达创伤中心进行救治。

2. 多学科合作:创伤中心应与外科、骨科、神经科等相关专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提供全面的创伤救治服务。

3. 信息共享:创伤中心需要与其他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进行信息共享,包括患者的转诊资料、医疗记录等,以确保患者的连续救治。

四、救治流程1. 评估与分类:创伤中心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创伤评估和分类系统,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优先救治,确保救治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快速救治:创伤中心应设立快速反应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展开救治工作,尽量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3. 多学科团队:创伤中心应建立多学科团队,包括外科医生、骨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重症医学专家等,以提供全面的创伤救治服务。

4. 优质护理:创伤中心应注重患者的全程护理,包括疼痛管理、伤口护理、感染防控等,确保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五、质量控制1. 临床路径:创伤中心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规范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

2. 质量评估:创伤中心需要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审核,包括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以不断改进工作。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创伤中心作为医疗机构的一种特殊部门,承担着对创伤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

为了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疗效,建立标准化的2级创伤中心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2级创伤中心的创建标准,以期为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一、基础设施建设2级创伤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建的第一个步骤。

首先,该中心必须拥有独立的建筑物,并具备充足的空间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和治疗。

其次,必须具备完备的医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室、监护室、放射科、实验室等。

此外,设施中还应配备高效的通讯设备,以便医疗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救治工作的协调。

二、人员配置与培训创伤中心的人员配置是成功创建的关键因素之一。

2级创伤中心必须有一支经验丰富且高度专业化的医疗团队,包括外科医生、急诊医生、麻醉师、护士等。

这些专业人员需经过相关培训,并熟悉创伤救治的各项操作规程,能够快速、准确地应对各类创伤患者的急救需求。

此外,医疗团队还需要定期参加培训与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医疗流程与协调机制为了提升创伤救治的效率和质量,2级创伤中心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医疗流程与协调机制。

首先,需要明确合理的创伤评分标准,以便快速判断患者的创伤程度和紧急程度。

其次,在救治过程中,各个科室和医疗团队之间需要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与协作,确保患者从进门到出院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高效的救治和护理。

为此,可以通过建立多学科的创伤会诊制度、制定创伤救治操作规程等方式来加强不同科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四、质量管理与评估为了确保2级创伤中心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必须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该体系应涵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包括孕育救治流程的合理性、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设备的运行状态等方面。

通过定期内部评估、外部评审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以提升整体水平。

此外,对创伤中心的效果和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向公众提供相关数据,提高社会对创伤中心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

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

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X片,全身快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FAST)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

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曾收治病种覆盖严重创伤病种和严重创伤并发症的90%以上(详见附表1、2)。

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后,具备快速评估及抢救的流程和能力,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手术和损伤控制性手术,具备开展各项急诊手术的能力和条件,具备严重创伤生命支持能力及相关仪器设备。

能够开展或指导开展创伤康复治疗。

(四)关键技术开展情况。

具备创伤救治先进理念及技术,能够开展创伤复苏、损伤控制手术、确定性手术和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完整创伤救治技术,包括创伤核心技术清单(详见附表3)所列的90%以上。

(五)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联动系统。

具有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预警联动系统,在创伤患者经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到达医院前,能够完成患者基本信息及医疗信息传输,并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对应的预警级别和准备工作。

三、教学能力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

(一)教学条件。

具有面积≥2000㎡的教学区域;教学硬件资源应当包括供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面积≥2000㎡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具备相应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和模拟教学设备;具备创伤救治培训的模型、配有独立多媒体临床教学示教室。

(二)师资构成。

教学团队应当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研究生导师人数≥6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5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8个,带教指导医师≥60人;有脱产带教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教学薪酬保障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带教指导医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培训。

应当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其中至少90%的核心科室(专业)能够承担该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

近三年,培训的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95%。

承担严重创伤规范化培训等创伤相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个。

拥有规范的创伤培训教程,配备相应的创伤培训设备和器材。

近三年,开展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班≥100次,培训人数≥10000人。

四、科研能力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及科研平台、省部级及以上创伤相关重点实验室,曾获得国家级创伤相关研究课题。

有组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的经验,具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

在创伤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

具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及转化平台,具备整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的能力,有建设成为国际水平的创伤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一)平台建设与科研人才队伍。

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具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立项建设;②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1项;③国家级临床能力培训中心;④建设有生物样本库;⑤建设有临床数据中心。

2.核心科室人才队伍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数≥1个;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人数≥1人;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数≥1人;④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人数≥1人;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或青年长江学者人数≥1人;⑥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指导专家人数≥25人。

(二)科研项目。

近三年,承担创伤相关的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973)、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2项;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

(三)科研成果。

近三年,累积获得以下科研成果:1.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2.累计获得授权国家专利≥30项;3.有自主创新的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得到应用与推广;4.发表SCI收录文章≥200篇,且在影响因子≥5分的期刊发表学术文章≥3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00篇;5.发表创伤相关的国家级专家共识≥10篇。

五、承担主要公益性任务情况(一)推动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及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在创伤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引领我国创伤医学事业发展。

近三年,担任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常务理事及以上职务的人数≥1人;在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中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的人数≥1人或常务委员的人数≥2人;在国际创伤相关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在国内医学相关学术团体或联盟担任核心或领导职务;承办国际性创伤医学论坛或会议≥3次;指导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医院≥200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伤救治培训班≥100次,培训人数≥10000人。

(二)建设创伤救治网络。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伤急救信息联动系统,支撑创伤救治网络建设。

对全国创伤救治的网络建设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创伤救治网络具有一定规模,网络覆盖医院≥200家,网络覆盖全国80%以上的省份。

(三)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务。

拥有包括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的指导专家在内的固定专业救治团队。

具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救治的能力,参加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5次。

有协调、指导各级创伤中心救治大规模创伤患者的能力和经验。

(四)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

积极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疑难重症患者会诊等活动,根据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五)开展创伤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拥有创伤救治公众号、网站、报刊等宣传媒介且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

具备多种途径向全社会开展防灾减灾、创伤基本急救方法等科普教育,并开展创伤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和宣教工作。

六、落实医改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创伤患者的评分、评估、转运及治疗制度。

建立不同级别创伤救治中心的人员、设备、技术、信息化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标准。

牵头成立全国范围的创伤专科联盟,覆盖80%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来院进修人员≥100人次/年,医联体内创伤救治相关会诊或病例讨论≥100次/年。

(二)远程医疗。

具有高水平远程医疗设备设施及服务能力。

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0家,定期开展远程咨询、会诊、预约挂号、远程诊断、教育培训等远程医疗服务,每年提供远程医疗服务≥500例。

接到远程会诊申请后,由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医师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对急危重症患者1小时内响应,对疑难患者24小时内响应。

(三)信息化建设。

按照国家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具备完整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能够支持院前救治与院内急诊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院内急诊与院内各个创伤相关专科救治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

建立国家级创伤医学数据库,具备创伤数据分析处理、转化、应用能力。

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四级要求,能够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

(四)医院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医院内部管理。

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35%。

近三年,日均接诊量≥6000人次,平均住院日≤8.5天,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四级手术占比高于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

落实“两个允许”,人员支出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

附表:1.严重创伤病种2.严重创伤并发症3.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附表1严重创伤病种附表2严重创伤并发症附表3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