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幼儿园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
幼儿园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幼儿园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刻把握《纲要》精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自觉创造与个体生命相和谐、相一致的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最科学的思想理念渗透到幼儿教育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四个新:与时俱进,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坚持素质教育,开展工作不断创新;深入探索实践,课程改革成果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师资素质面貌新。
全面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更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开创教育的新局面。
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为创办特色幼儿园而努力。
二、主要目标:认真落实幼儿园各项管理制度,完成本学期的教师培训、招生及教学、保育等工作目标;抓好教育教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做好对外宣传,实现生源的稳步增长,更好地体现我园的办学质量与特色。
加强园本内涵建设,大力提高教育实力。
三、工作宗旨:重细节、讲实效、看长远四、工作要求务实与灵活兼俱、求真与创新统一,立足本职岗位锐意进取创新发展。
五、主要内容与措施(一)修订园本教研制度,加强保教常规管理制订我园的园本教研、课题以及培训等工作制度,以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研究目标,促进教师自主提高专业化水平。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教师中开展业务进修“十个一”活动,即:(1)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的体会;(2)记好一本学习笔记;(3)参与一项课题研究;(4)撰写一篇代表自己水平的科研论文;(5)每月上一堂优质课(6)编写一个优秀教案;(7)每月提交一个问题;(8)每月一篇教育案例;(9)每两周一篇教学反思;(10)每学期一篇工作反思。
2、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内容。
(1)、建立随堂听课和检查教案制度。
(2)、加大幼儿一日生活流程的监管力度。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日期:09:55:0[字体: ] 8]来源:? 作者:zj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
(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课程内容的三大载体及地位
课程内容的三大载体及地位课程一直是教师招聘考试关注的重点,其中课程内容又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所以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就需要着重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一起去拨开层层迷雾吧!(1)课程计划①以前的名称:教学计划②含义: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③构成:a、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④主要指导意义: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2)课程标准①以前的名称:教学大纲。
两者的区别与对比如下:②含义: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内容。
③构成:a、前言;b、课程目标(核心部分);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④主要指导意义: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①含义:教学的材料②狭义: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
其中课文是主体部分。
③教学内容的载体:除教科书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和音像磁盘等。
④新课程改革中,当前教材编写的多样化特点体现:1)教材编写的内容呈现时代特征。
2)教材编写形式发生较大改变。
3)教材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
分别论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重要作用。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元素。
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分别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论述。
一、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1.1 指导教学实践课程计划是教学工作的纲领,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等各方面的具体安排,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2 保障教学质量课程计划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它可以帮助教师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证教学的全面覆盖和系统连贯。
通过认真执行课程计划,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计划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它可以反映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最新理念和成果,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和提高。
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计划,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推动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2.1 统一教学质量课程标准是教学质量的统一保障,它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标准,促使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上保持一致,确保教学质量的统一和稳定。
2.2 促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它可以倡导创新思维和教学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标准,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和提高。
2.3 保障学生权益课程标准是学生权益的保障,它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利益,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和正当需求。
通过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确保学生的学习的公平、公正和有效。
三、教科书的重要作用3.1 教学依托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依托,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直接材料来源。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首先,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只有在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
其次,课程计划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安排。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学
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课程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
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而课程计划则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具体的教学安排。
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依据,而课程计划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质量。
总之,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
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起点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起点课程开发的起点是在一定课程模式思想指导下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模式承载着教育思想,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开发者对课程的态度和行为。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着落点,构建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起点。
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核心要素及其标准的明确要求,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产品,是课程开发之纲。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是学校的主要产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制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标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要点1.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一个哲学命题,答案常常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一项符合现代生产要求的具体工作任务,结果常常是标准化的,也就是“惟一”的。
但事实上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做其过程是不同的,即所谓“殊途同归”。
其中差异就是作为生命本体的个性差异,而教育的真谛是尊重生命、发展生命。
历程丰富的“工作过程”相对于单一的“工作结果”而言,能够提供符合个体生命发展特征所需的养料。
因此,经历多年的探索,世界职业教育的目光终于琐定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2.工作过程性知识。
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定义的四类知识: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其中前两者(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知识、显性(explicit)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知识)、know-who(知道谁能做、以及知道问谁或在哪里能获取帮助的知识)是一种在工作过程中与个体活动经验、活动步骤相关并伴随工作进程不断展开的过程性知识与技巧,是一种动态知识、默会(tacit)知识或隐性(implicit)知识。
3.程序性过程与非程序性过程。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的,课程计划
英文回答:The curriculum is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which integrates the content,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developed in such a way as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nature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aking due accou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syllabus usually includes the name of the course,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etc。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needs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and discussed to ensure that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is science and practice。
The revision should als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rends in teaching, so as to ensur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
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一、引言在教育领域中,课程计划是制定和安排教学内容、目标、评估方法和时间表的重要文档。
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探讨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计划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课程计划的定义与目的课程计划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机构规定的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评估方法的详细计划。
它旨在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计划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顺序性: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课程计划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2. 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计划指导教师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预期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并为他们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3. 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估:课程计划中包括了评估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计划中的要求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育机构制定的对学生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的规定,而课程计划则是根据这些标准制定的具体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的要求,而课程计划则需要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便教师能够根据计划进行教学活动。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计划细化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常较为宏观和抽象,课程计划则将其细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操作指南。
2. 课程计划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安排:课程计划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相关内容。
3. 课程计划满足课程标准的评估需求:课程计划中的评估方法与标准需要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对应,以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要求的掌握程度。
四、课程计划的重要性课程计划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效组织教学:课程计划提供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一、考情分析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重难点内容,应以客观题为主进行备考,其中作为单选题备考的有: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概念、中心和作用,作为多选备考的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组成、教材的内容和主体。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在把握相关要点,同时区分易混淆点,避免失分。
二、知识解析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也可称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2.课程计划的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2)学科顺序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的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
(3)课时分配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第一,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第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质量。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定义、制定过程以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的。
它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一般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等环节。
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
课程计划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方案,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和落实。
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具体分解以及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内容。
课程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制定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通过课程计划的制定,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和有效。
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和界定。
它是教育部门或相关机构制定的,通常是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来确定的。
课程标准可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考虑到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
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明确教学的要求和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参考和依据。
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
通过课程计划的制定,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和有效。
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明确教学的要求和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参考和依据。
其次,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而定制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用类型的学校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三者当中最高的层次,里面涵盖了整个教学最笼统的事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首要问题,比如小学一年级要开设语文的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在计划中不会体现,而在课程标准中呈现。
即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以前又叫教学大纲,是指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进行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三者中的第二个层次,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其中课程目标是核心部分,比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生要会写100个生字,但具体这100个生字是什么、在哪出,会在教材中体现。
即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
教材能够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
主体部分,而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又是课文。
教材作为三者中的最低层次,自然就彰显了课程进行中的具体内容,因而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材料。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标准区别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版画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篇一: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日期:09:55:08]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
(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教育部门或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任务,对某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方面所作的全面安排和规划。
课程计划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 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
2.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3.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5.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 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
2.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3.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5. 教材与教学资源:推荐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密切的联系。
课程计划是具体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安排,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和具化。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DOC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日期:09:55:08] 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2.3.本要求等。
4.“课程标准”(二)课程设置、课程编订、课程规划、课程设计1.课程设置: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它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
研究课程设置的结果,只能产生教学计划,不能产生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课程编订:是一个涵义比较广的概念,一般指研究、实验、编辑审订学校课程的全过程,课程编订的结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编制、课程研制与课程编订基本同义,可以交替使用。
3.课程规划: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编制工作的宏观考虑、组织和安排,包括确定课程范围、选择参加课程编订的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其他方面的组织领导等。
4.课程设计:指学科专家、教育理论专家等专业人员对学校课程的专门研究,包括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类型(如是采用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或核心课程),研究教材选择的范围及其排列顺序和教学时数等。
(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国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的培养人的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性问题。
与教育方针基本同义。
2.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目的或方针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实际4.1.2.预期性。
设备),于“1.2.从学习要求上分,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一)原名VS现名新课程改革之前,课程计划叫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叫做教学大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前后两种说法之间已经不是单纯的改了个名字这么简单,在其内涵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总体来说,现名称无论是从说法上还是内涵上都比之前的名称更具有进步意义。
考试中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说法,即: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仅仅是提法上更具有时代意义,该说法明显是错误的。
【这个知识点一般考查客观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项中同时出现原名称和现名称,一定要优先选择现名称,即选新不选旧。
】(二)含义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都是国家层面制定的基本准则,都是影响力较大的指导性文件。
其中,课程计划是有关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则是有关某一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在备考中,同学们一定要抓准关键词,重点不是放在指导性文件五个字上,而是放在前面的有关界定上,注意不要混淆概念。
】(三)作用由于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含义不同,也就意味着二者的作用大小也是不同的。
其中,课程计划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中的教学、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做全面安排,是从宏观层面上加以把控。
课程标准作为某一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考试命题、教学和评价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里引申出一个知识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其实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指导性文件。
其中,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则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表现】(四)内容课程计划主要包含4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课程的设置(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课程标准主要包含5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
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问题。
(五)特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是:强制性、基础性、普及性,简称为“抢吉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特征是:发展性、基础性、普及性,简称为“发吉普”。
课程标准与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它是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量化,是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要求。
而课程计划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首先,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基础。
它是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的规定,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它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其次,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课程计划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和组织。
课程计划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制定课程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课程计划是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是相辅相成的。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依据和指导,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两者之间需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而只有贯彻执行好课程计划,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预期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是教学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课程方案是指根据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资源,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安排;而课程标准则是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行规定和要求。
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课程方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来设计。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或相关机构制定的,通过对学科内容、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规定,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
在制定课程方案时,教师需要参考课程标准,明确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能力目标,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其次,课程方案可以帮助实现课程标准。
课程方案是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实际教学的具体方案。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课程方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还相互影响和促进。
课程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参考和借鉴课程标准,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同时,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反馈也能够为课程标准的修订
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发现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课程方案依据课程标准制定,通过合理实施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课程标准也需要依靠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反馈来不断完善和优化。
只有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紧密配合下,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课程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评估等方面。
课程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特点和需要以及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
而课程标准则是指国家或地区所制定的对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
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背景、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因素。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相互关联的,课程计划需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相符合。
同时,课程计划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 1 -。
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Designing a curriculum involve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plan for what students will learn and how they will be taught. It i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hat outlines the necessary content, material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a particular course or program.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制定学生将学到什么以及他们将如何被教的计划。
它是一个全面的框架,概述了特定课程或项目所需的内容、材料、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the course plan, which serves as a roadmap for teachers to follow during instruction. The course plan outlines the sequence of lessons,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activities that will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material.课程设计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课程计划,它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路线图。
课程计划概述了课程的顺序、学习目标和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材料。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on the other hand, are established guidelines that dictate 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at each grade level. These standards are usually set by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or organizations and serve as benchmarks for assessing student achievement.另一方面,课程标准是制定的准则,规定了学生在每个年级应该了解和能够做到什么。
大学心理学考试简答题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大学心理学考试简答题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教科书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方案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日期:09:55:08] 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
(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
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
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
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
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
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划”,但我们认为“课程计划”一词仍不规范,是一个过渡性概念。
因此,如能在时机成熟时恢复使用课程标准,以课程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分别取代教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高术语的科学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有利于海峡两岸在课程方面的交流。
(二)课程设置、课程编订、课程规划、课程设计1.课程设置: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它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
研究课程设置的结果,只能产生教学计划,不能产生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课程编订:是一个涵义比较广的概念,一般指研究、实验、编辑审订学校课程的全过程,课程编订的结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编制、课程研制与课程编订基本同义,可以交替使用。
3.课程规划: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编制工作的宏观考虑、组织和安排,包括确定课程范围、选择参加课程编订的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其他方面的组织领导等。
4.课程设计:指学科专家、教育理论专家等专业人员对学校课程的专门研究,包括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类型(如是采用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或核心课程),研究教材选择的范围及其排列顺序和教学时数等。
(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国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的培养人的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性问题。
与教育方针基本同义。
2.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目的或方针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实际上也就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一般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
在我国,课程目标一般由国家统一规定。
4.教学目标:由学校或教师确定的一定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它具体包括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由教师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确定。
(四)显在课程、潜在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1.显在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官方课程”,与“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相对。
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
2.潜在课程:亦称“隐蔽课程”或“非正式课程”,与“显在课程”相对。
它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班风、教师态度等)。
通过这些情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潜在课程”这一概念非常宽泛,目前学术界对之也尚无定论,因此使用这一概念时应持慎重态度。
(五)必修课、选修课1.必修课: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2.选修课: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选修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开设形式上分,可划分为单科性选修和分科性选修两类。
单科性选修指对某门课的选修,分科性选修指侧重于文科课程或侧重于理科课程的选修,分科性选修又称为多科性选修。
从学习要求上分,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从内容上分,一般可分为三类:学术性选修课、技术性选修课和趣味性选修课。
其中学术性选修课在实践中往往又包含两类类型:一种是高深类学术选修课,另一种是拓宽类学术选修课。
所谓高深类学术选修课,是为提高或加深相应的必修科目的程度而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应必修科目的基础知识更深厚、更扎实。
这一类选修课的名称一般与相应的必修课的名称相同,但是内容加深、程度提高。
例如数学Ⅰ是必修课,数学Ⅱ、数学Ⅲ则作为选修课。
必修课是基本要求,选修课是较高要求。
所谓拓宽类选修课,是为介绍各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科学史知识、科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最新的科学成就而开设的选修课。
这类课程可以采取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形式开设。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如前所述,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三部分组成。
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要求作些简要介绍。
(一)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培养目标;(2)制定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科目设置及要求;(4)学科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6)考核要求。
课程计划体现着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和质量标准,在现阶段的课程体制下,它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具有法规性质。
因此,课程计划的编制工作是一项影响教育全局的重要工作,必须讲求科学性、严肃性。
一般来说,在编制课程计划时,要做好以下几项研究工作:1.分析学校教育目标,考虑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对课程的要求。
2.调查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调查了解社会生产、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当前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并对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规格类型的要求作出预测。
4.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纵向上总结国内以往教学计划的成败得失,横向上比较国外相关的课程计划,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经验。
通过这项工作,为新课程计划的编制奠定一个可靠的理论和资料基础。
5.研究课程设置,主要根据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分析各学科的性质、任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所要开设的学科、学科顺序、开设时间、教学时数,规定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时间等。
(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大纲是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
教学大纲是对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各个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范围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具体尺度,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必须以课程计划为依据,为课程计划的贯彻落实服务。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1.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和内容体系,了解本学科新的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本学科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划定内容范围,决定哪些是需要删减的内容,哪些是需要增加的新知识、新技能。
2.研究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及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已有知识准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顺序,循序渐进地设计和安排学科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进度,使学科的逻辑结构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相互结合起来。
3.考虑本学科内部各部分内容之间纵向上的衔接,研究本学科与其他有关学科横向上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4.根据课程计划的规定,拟定本学科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要求。
5.设计本学科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项目。
(三)教材教材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的编订是课程编制的第三个层次。
教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教材的载体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从目前情况看,教材的主要形式还是教科书。
除教科书外,其他的教材类型还有教学指导书、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各种直观教具学具和各种类型的音像材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开发,教材的范围还将扩大。
电子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预示了这方面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材编订过程中应注意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1.研究有关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和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围确立教材的基本框架。
2.根据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如圆周式排列法、直线式排列法和综合贯通排列法等,设计教材的结构和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