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

合集下载

几个王阳明的故事,看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几个王阳明的故事,看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几个王阳明的故事,看王阳明的生活世界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故事:分享7个王阳明的故事,一起来看王阳明的生活世界王阳明的故事1.何谓第一等事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王阳明的故事2.你来看此花时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故事3.以落第动心为耻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

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的故事4.光不仅在烛上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关于良知的名人事例王阳明

关于良知的名人事例王阳明

关于良知的名人事例王阳明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只要诚心致力于良知,就能成为圣人。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理论上,也体现在他的实践上。

他曾经历过多次官场的坎坷和流放的苦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私欲所动,不为权势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而是以良知为准绳,以仁爱为本心,以忠孝为行动,以救世为己任,做了许多惠及民生、抗击外敌、平定叛乱、教化百姓的大事。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也影响了他的弟子和后人。

他的弟子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王艮、王龙溪、王守仁等,他们都以良知为导向,以仁义为行为,为国为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的思想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对当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困惑,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良知,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导致了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的动荡。

如果我们能够像王阳明一样,坚守自己的良知,不断地反省和改善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关心和奉献,那么
我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创立。

它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

通过反省和自我觉察,个体可以发现并遵循自己的良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行为的修正。

2.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即知识和实践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体验。

3.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而理则是心的体现。

他主张通过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调整,来达到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理解和应对。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内心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同时,它也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王阳明的心学,不同的学者和学派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如果你对王阳明的心学感兴趣,我建议你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研究论文或参加专业的讨论,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这个话题。

王阳明的爱国古诗

王阳明的爱国古诗

王阳明的爱国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王阳明,字履中,号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军事家、军事家、军事家。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王阳明的爱国古诗。

王阳明的爱国古诗大多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其中一首《二十四曲诗忆供奉万户俱(等)起》。

“二十四曲诗忆供奉,万户俱(等)起广丰飞。

(胡)鸡,大隆之宫,陪宴东鼓西施。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当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担忧,他希望能够有人能够顾全大局,振兴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这首诗中,王阳明提到供奉、广丰和大隆,这些都是历史上一些兴盛时期的名胜之地,通过反衬,表达了他对当今时局的失望和期待。

另一首《戚夫人颂》:“孤舟引野茹,长思击楫山。

夕阳再辽碣,霞似湖沉沉。

”这首诗中,王阳明通过描写孤舟、野茹、楫山、辽碣、夕阳等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处境的担忧和忧虑。

他希望有人能够振兴国家,让国家再现昔日的繁荣和辉煌。

王阳明的爱国古诗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兴旺的期望和信心。

他希望能够有人振兴国家,让国家再现昔日的辉煌。

在王阳明看来,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通过王阳明的爱国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

他希望有人能够振兴国家,让国家再现昔日的辉煌。

王阳明用他的诗词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爱国情操。

【2000字】。

第二篇示例:王阳明的爱国古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就是《上李太守见赠》。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国家的关怀和担忧,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中写道:“生民百世虽长安,塞外牛羊未足观。

天子不容秋草色,何令万古远东端。

”这句诗反映了当时明代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表达了王阳明对国家衰落的担忧和对国家走向的忧虑。

除了《上李太守见赠》,王阳明还创作了许多其他关于爱国的古诗。

在《题壮定府邸》中,他写道:“绵竹千里夕阳低,胜游长街辞应迟。

关于王阳明先生的资料

关于王阳明先生的资料

关于王阳明先生的资料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文臣,号阳明子,中国明代思
想家、军事家、政治家。

他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阳明是福建福州人,少年时期就有出众的才智。

他曾参加科
举考试,取得了状元的成绩。

后来,他进入朝廷,出任军事和政治
职位。

他在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曾多次领导军队取得胜利。

然而,王阳明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的思想成就。

他认为人心
与天理相通,人的内心拥有自我明辨和判断的能力。

他强调通过自
觉和不断实践来发现和追求真理,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

他重视
良知的作用,认为人的良知可以指引他们去做正义和善良的事情。

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他的理论对于各个领域都
有应用价值,尤其对于教育和政治有着重要意义。

他的“致良知”,
在中国教育中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

此外,他的思想也对于道
德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王阳明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理论对于中国历史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研究和钻研。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中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被称为"阳明先生"或"阳明子",并且在后世被尊称为"圣人",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被认为具有崇高的道德和智慧。

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人的本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可以通过反思和内省来认识自己,并实现心性的升华。

他主张将道德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强调实践和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体系被视为儒家传统的重要发展,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追随者们将他视为道德典范和伦理道德的楷模,因此称他为"圣人"。

然而,"圣人"这一称号并不仅仅代表对王阳明个人的崇敬,更是对他思想和精神遗产的一种赞誉。

它凸显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和人类价值观的重要影响,以及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追求。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被认为是他思想觉醒和道路转变的关键时刻。

●龙场悟道据传记记载,龙场悟道发生在王阳明年轻时,他正在参军期间。

有一天,他与一位老农在田间交谈,老农告诉他龙场有一口井,井底有一颗明珠,而那颗明珠象征着真理和智慧。

听到这个故事后,王阳明立刻对这颗珠宝产生了极大的渴望,他决心亲自下井找到它。

王阳明来到龙场,找到了那口井,并开始爬下去。

当他到达井底时,他发现井底并没有明珠,但他意识到,那颗明珠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

他明白到,真理和智慧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体验和领悟。

这次经历对王阳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启发了他对心性的理解,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的良知和智慧,可以通过内省和反思来实现心性的升华。

这也奠定了他后来心学思想的基础。

龙场悟道成为王阳明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他开始致力于推崇心性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的核心。

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王阳明的知识点

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王阳明的知识点

王阳明(1472-1529)是我国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出身于山东省济南市,是明朝末年思想家的代表。

他的思想深受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强调“良知”是人的本性,通过“发挥良知”,可以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实现。

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于王阳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一、王阳明的生平王阳明诞辰在山东省济南市,他自幼聪慧过人,精通儒学、道教和佛教等各种思想。

后来,他考入国子监学习,成为一名儒生。

在官场上,他曾担任过许多要职,颇得皇帝信任。

但他并不以权势为念,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思想的探讨中。

他的一生饱受内心痛苦的折磨,在精神层面上历经了一场苦难的探索之旅。

1529年,王阳明去世,享年57岁。

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心学”中。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认为良知即理,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智慧。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的人找到了良知,有的人迷失了良知。

他主张通过“反省”、“悟道”和“行”三个步骤,可以顿悟“良知”,实现内心的清净和伦理的完善。

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所知即所行,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真谛。

三、王阳明与其他哲学家的关系王阳明的学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产物。

在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佛家的禅宗思想,尤其是禅宗对于“悟道”、“觉悟”和“本性”的强调,他还受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反省内观”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方面,他对“理”、“道”、“仁”、“义”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有所贡献的。

他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如朱熹、王夫之等后来的儒家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四、王阳明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我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观念,强调了内在的自我开发和精神的追求。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作用,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王阳明的100字

关于王阳明的100字

关于王阳明的100字王阳明,字元晦,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阳明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主张通过“致良知”来摆脱烦恼和迷惑,达到心灵的升华。

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知行合一”。

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就具备真理和道德的洞察力,只要通过反省、修炼和实践,就能够实现个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他主张心性的阳明不二,即心即理。

因此,要追求真知,人们不仅需要通过学习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更需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将内在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体验到心性的阳明不二,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知,只是被外界诱惑和扰乱所迷失。

致良知则是要消除种种杂念和迷惑,回归内心深处的真实。

通过内心的自省和觉察,人们可以去除自身的偏见和妄念,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自觉和修养。

除了心性的修养,王阳明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行动是思想的最终体现,只有将思想付诸于实践,才能对外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阳明心学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改革和建设社会。

他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认为通过个体的实际行动,可以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王阳明在军事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他坚信,素质良好的军队是国家的根本保障。

他主张军队要以德育为先导,注重对士兵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同时,他还提出了“战胜即不战胜”的理念,强调通过智慧和灵活的战略来避免战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整体的思想和品德素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让学生发展正直的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应用和借鉴。

在王阳明的思想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价值观和生活观,即通过真正的内心反省和实践,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关于王阳明的自传的书

关于王阳明的自传的书

关于王阳明的自传的书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心学集大成者。

关于王阳明的自传体书籍并没有直接由他本人所著,但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体系可以通过多种文献来了解:
1.《王阳明年谱》
这是记录王阳明一生行迹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由其门人弟子编撰而成,较为详实地记载了王阳明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活动。

2.《王文成公全集》
收录了王阳明的主要著作,包括书信、讲义、诗文等,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但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深入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生活经历。

3.现代学者编写的传记
当代有许多学者基于历史资料对王阳明的一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了他的传记,如《王阳明传》等,这些作品从第三方的角度对王阳明的生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

如果你想购买关于王阳明的书籍,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上销售的“王阳明自传”商品可能是指以王阳明生平事迹为基础而编写的传记类图书,而非王阳明亲笔所作的自传。

在选购时,可以根据作者、出版社以及内容介绍判断哪一本更适合你。

王阳明简短的故事

王阳明简短的故事

王阳明简短的故事1.关于王阳明的事迹王守仁,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

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他出丑。

不料守仁提起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在思想方面,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主张“致良知”.2.历史上心胸狭隘的事例人物+事例,最好做一点,简练一点周瑜心胸狭隘是罗贯中吹的,其实周瑜心胸很宽广;以下杨廷和到是真的心胸狭隘.嘉靖元年(1522),新登基的皇帝看到王守仁的功绩,赞叹有加,决定把他应得的荣誉还给他,还当众发了脾气:“这样的人才,为什么放在外面,即刻调他入京办事!” 然而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道命令却迟迟得不到执行,拖到最后,皇帝连催了几次,吏部才搞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果——调南京兵部尚书. 皇帝都说要他入京了,吏部吃了豹子胆,敢不执行?吏部确实没有执行皇帝的命令,但他们也没有抗命,因为他们执行的,是另一个人的命令.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个人比皇帝厉害. 因为连当时的皇帝,都是这位仁兄一手拥立的. 此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杨廷和,这次找王守仁麻烦的人正是他. 杨廷和大致上可以算是个好人(相对而言),虽然他也收收黑钱,徇徇私,但归根结底他还是努力干活的,朱厚照在外面玩的这几年,没有他在家拼死拼活地干,明朝这笔买卖早就歇业关门了. 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窄,很难容人.他和王守仁的老上级王琼有着很深的矛盾,对于王守仁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关于王阳明的书

关于王阳明的书

关于王阳明的书王阳明,明朝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这一部经典著作,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影响深远。

王阳明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他曾任职于明朝皇宫和北京大学,在学术界被尊为“国学大师”,他的思想被称为“中国阳明学派”,除了以“道家”的思想为基础,他还吸取了儒家的精华,提出“以智慧取胜”的思想,认为“仁义礼智信”组成的群体精神要强于旁的暴力,他的学术成就令人欣喜,他的教育理论更是影响深远。

今天,“以智慧取胜”的思想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

王阳明一生创作了许多著述,其中以《明史》、《中国国学史》、《易学辨证》、《论语辩证》等最为着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易经辨伪》。

这部著作以“伪”指易经虚伪之理,从历代诸子百家的观点出发,开创出一种新的把握易经真理的方法,揭示了易经的精神内涵。

他的著作提供了关于易经的系统性分析,并由此对当今中国社会作出了有益的指导意见。

《关于王阳明的书》收录了王阳明的著作,分别介绍新理论、新观点、新体系、新概念在中国古典思维中的影响和发展,总结王阳明的理论特点,并从理论到实践的视角梳理了王阳明的思想贡献。

从王阳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注重从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研究,以便更好的理解关于现实的问题,他提出的“以智慧取胜”的思想强调要在社会问题中做出智慧的抉择,他认为“仁义礼智信”组成的群体精神要强于旁的暴力,倡导统一和团结,反对暴力和战争,这对当今促进全民和谐有重要作用。

王阳明的理论在明朝时期曾一度影响深远,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他的思想再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当今社会,但他的思想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的。

我们应该努力研究他的著作,以便从中发现价值,以便我们能够在当今社会准确地运用他的思想,并正确地引导当今的社会,追随王阳明的思想路线,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关于王阳明的名言_名人名言

关于王阳明的名言_名人名言

关于王阳明的名言1、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2、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6、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王阳明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阳明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阳明9、“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阳明10、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1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12、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1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1 / 6五经亦史——王阳明1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15、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王阳明16、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17、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18、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19、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20、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21、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2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2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24、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25、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26、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

13.人物素材之王阳明

13.人物素材之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儒家经典人物王阳明简介作文素材

儒家经典人物王阳明简介作文素材

儒家经典人物王阳明简介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想你对儒家经典人物王阳明可能还不太熟悉。

不过没关系,我会尽量用浅显的语言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思想家。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全名是王守仁,但大家更喜欢叫他王阳明,因为他的字号就是"阳明"。

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对儒家经典津津乐道。

你知道儒家是什么吗?它是中国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们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好人。

儒家的圣人有孔子、孟子等等,他们都教导世人要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就是依循儒家这些理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说。

王阳明最出名的学说叫做"致良知"。

他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良知,这个良知就是天生的道德意识,知道什么是善良正直的。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这份良知,就能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王阳明教导人们要"存诚"、"致良知"、"明白事理","存诚"就是保持诚实善良的本心,"明白事理"就是通过学习明白做人的道理。

除了提出"致良知"学说,王阳明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他认为读书人不应该只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体验领悟做人真谛。

所以他提倡了"格物致知"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万物,从中悟道明理。

比如带学生们到田间地头实地观察植物生长,培养仁爱之心等等。

王阳明的学说深受当时皇帝和百姓的推崇。

他的言行也为人称道,就连南方的农民也都熟知并景仰他。

后人给他冠以"万民师"的尊称,可见他是位多么有学问、有修养、有影响力的伟人了!所以,王阳明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人民的导师。

他主张勤奋好学,用良知做指引,终其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我们应该像他那样,努力修身养性,大公无私,扎扎实实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关于心学家王阳明故事

关于心学家王阳明故事

关于心学家王阳明故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一、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

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

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二、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故事背景: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

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三、他一疑,事就成了。

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故事背景: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关于一代宗师王阳明的故事

关于一代宗师王阳明的故事

王守仁(王阳明)是⼀位屡次平定战乱的保国功⾂,更是⼀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学”宗师 纵观王阳明的⼀⽣,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代“⼼学”宗师。

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的勋业。

”但他的⼀⽣,⼜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等⼈⽣中的不幸。

⾜智多谋 屡⽴奇功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

王阳明出⽣于⼀个世代为官的书⾹门第,从⼩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任。

他兴趣⼴泛,不仅诗⽂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

15岁时,他开始随⽗亲游历黄河南北、⼤江上下,了解风⼟民情,熟悉边塞形势。

弘治⼗⼆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正式步⼊仕途。

王阳明在做官时,⾮常注意观察⼈的内⼼世界。

正德初年,王阳明因冒⾔直谏触犯权贵,被贬⾄贵州龙场。

到任不久,捕获了⼀个罪⼤恶极的强盗头⽬。

此⼈平时杀⼈越货,⽆恶不作,审讯时还摆出⼀副死猪不怕开⽔烫的架式,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微微⼀笑,说:“那好吧,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太热,你还是把外⾐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强盗头⽬说:“脱外⾐还可以松松绑,脱就脱吧。

”王阳明⼜说:“天⽓实在是热,不如把内⾐也脱了吧!”强盗头⽬也说:“光着膀⼦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不了的。

”王阳明接着说:“膀⼦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丝不挂岂不更⾃在?”强盗头⽬马上紧张起来,连忙说道:“不⽅便,不⽅便!”王阳明说:“有何不⽅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的,是有道德良知的,你并⾮⼀⽆是处呀!”强盗头⽬点头称是,便把罪⾏从实交待。

正德五年(1510年)⼤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开始担任⼀些重要职务。

1516年,福建、江西、⼴东⼀带发⽣了⼤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的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

关于王阳明的书籍

关于王阳明的书籍

关于王阳明的书籍
王阳明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著有丰富多彩的书籍,让人们深受启发,并对国学文化有着很深的思考。

王阳明的第一本书是《纪稼书》,他是在新明初实践他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的,他认为,领导者要有责任心,应当做好服务人民的事,关心百姓疾苦,执行制度,实行公平和正义,把百姓当儿子一样看待,这就是他为何受到社会尊重的原因。

此外,王阳明还创作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应帝陵诗话》。

它让我们重新学习和思考社会中弱势群体的问题,而且明白了总结历史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应该尊重历史,给新的一代传播有价值的思想。

此外,王阳明的著作中还包括《园木志》、《国策县志》、《阉史谈》等众多经典书籍。

他书中突出地强调“仁者爱人,智者慧人”,提倡自然和谐,反对社会冷漠残忍,勉励人们以爱心去宽恕别人。

总而言之,王阳明把他的儒家思想和最优秀的精神融入儒家学术,融入他的作品中,启发了一代代人,他的思想也一直在流传,给人们带来进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继续学习和传播王阳明的精神。

关于王阳明的100字

关于王阳明的100字

关于王阳明的100字
篇1: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通过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创立了阳明心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强调内心反省和自我超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故事饱含着智慧与坚韧,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篇2:
在王阳明的一生中,他不断地探索自我,坚守信仰,战胜困难,影响着无数的后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勇于面对生活的考验,坚持自己的信念。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体悟人生的真谛。

篇3:
王阳明的一生故事是一个智慧、善良与坚韧并存的传奇。

他的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的生命是知识与智慧的舞台,也是人格与情感的展示。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伟大哲学家的风采,更看到了一个智者对生命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篇4: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主张知行合一,提倡良知说,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誉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他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强调人的良知和内在修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思想上有杰出贡献,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王阳明,我们谈论些什么文/冈田武彦王阳明火了。

准确地说,王阳明又火了。

几年前,当年明月在他的畅销系列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极力推崇,思想丰富、语言幽默的通俗版阳明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让许多人知道了王阳明,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传奇王阳明》,更是将这位从前只有思想史研究者才熟知的先哲推到大众面前,被他们所了解。

王阳明就此火了。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讨论时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王阳明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

一时间,“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成了热门词语。

谈论王阳明及其心学,固然是潮流使然,但能够让大众保持持续不断的热情,在于阳明心学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那么,如此多的人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谈论王阳明及其心学,说到底,究竟在谈论什么呢?我们谈论的是“关注内心”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体制,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

王阳明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

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

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

”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我们谈论的是“坚持自我”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

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

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

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王阳明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

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

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

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精确、明澈。

“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论语·阳货》)意思。

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论语·子路》)。

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我们谈论的是“至善圆满”“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谈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

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

对于团体如企业来说,将善恶放在得失之上,将长远利益、社会和谐和员工幸福放在短期利润、破坏环境和血汗工厂之上,才能彻底摆脱投机市侩的阴影,成为真正改变世界的巨人。

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

”别人愿意将自己的财富交由你来打理,是出于对你能力和人品的信任,而不是你拥有财富的多少。

我们谈论的是“勇者无惧”屡立功劳却屡遭构陷,是王阳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短短一个半月之内,运用神速果敢的军略,平定了差点颠覆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却有功无赏,反受中伤。

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宗的账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

而王阳明已经押解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身处此境,阳明处处掣肘,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与奸臣斗智,尽力改变局势。

王阳明知道,若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并未交出俘虏,不顾许泰等人的阻碍,夤夜赶到了玉山县(隶属广信府)的草萍驿站。

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骂王阳明,造谣“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

情形如此危险,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皇帝不可轻信诡计,以免荼毒百姓。

王阳明为天下苍生着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虏。

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

”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

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

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

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这是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

东正堂介绍说,佐藤一斋将这篇《啾啾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又说这首诗虽然很不错,但如果只会吟诵,却不知王阳明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的话,就无法掌握其中的深意。

立于谗徒围攻之中,一如平日泰然自若,丝毫未露危惧之情,如此坚毅,令人感佩。

也正因为如此,阳明先生的形象成为暗黑时代耀眼而永恒的光亮。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封其为新建伯。

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可谓大荣耀。

王阳明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却未被批准。

后来,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辞退封爵时,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宪与户科给事毛玉,在宰辅杨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弹劾王阳明。

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二)》(《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

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

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在遇到事情时,他比喻为于激流中逆水行舟的小船,并没有放开“自己的舵柄”。

这里的“它”,指的就是“良知”。

王阳明确信,只要有了它,那么不管遇到再强的风浪,小船都不会被浪涛打翻。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我们谈论的是“智者坦荡”王阳明被贬,去龙场途中又遇追杀。

逃过大难,却清风海阔,不见一丝怨尤。

在武夷山一野寺中,他题下《泛海》一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大意是:我根本就不在乎是顺境还是逆境,所有这一切都跟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风一来,就被吹走了。

月夜,我在静静的大海上泛舟三万里,那种痛快的感觉和我驾着锡杖、乘着天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的感觉一样。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心中若无所滞,处事自然洒脱自如。

我们谈论的是“不忘敬畏”王阳明中年悟得“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在晚年悟得“心即理”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

当然,最终还得靠“致良知”去“穷理”。

而在“致良知”的工夫中,就比较强调“敬”。

在强烈的贪欲激荡下,人们忘了敬畏。

敬畏一种事物的本真和天性,敬畏自然法则,敬畏活泼泼的新生命,就不会伤害到我们的身心。

一切事败,多出于轻慢,一切轻慢皆是少了敬畏。

(王育琨语)我们谈论的是“自由创新”通过彻见本体后的无为观照,欣然承认上天给予自身的命定东西,随缘生死,一顺天则。

自作主宰,自在自如。

现代人因为受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种种影响与约束,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阳明心学,可以让我们通过“听本心”而摆脱各种体系和机制的束缚而获得自由。

此外,“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罗智语)”我们谈论的是“实践精神”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

故王阳明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舍生忘死平定朱辰濠叛乱,只手扶起明社稷,这是生活中的…百死千难‟,情感和思想在困厄抑郁的剧烈矛盾中不断突进,这是精神上的…百死千难‟。

(韩毓海)”这“百死千难”便是实践。

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

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元来只是一个工夫。

”“知行合一”说的中心是“行”,而不是“知”,这是一种实践主义的思想。

所谓的“行”,并不是与“知”对应的“行”,也不是局限于具体的实践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