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家书
郑板桥家书(中国古典书籍)
![郑板桥家书(中国古典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0ab2de222f60ddccda38a0e0.png)
郑板桥家书Hanent整理十六通家书小引乾隆十四年(1749年),板桥订定并手写了这16通家书刊刻。
信是写给堂弟郑墨看的,刊刻则是想传播自己为人处世、读书作文的观点,这也就是《小引》中所谓“好处”.《小引》同时抨击了当时文坛上作序的坏习气,笔调辛辣,正是板桥嫉恶如仇本色。
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
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
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叙为!郑燮自题,乾隆己巳。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板桥出身贫寒,体验过社会上的不平等,这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他可贵的平等观念。
他不仅反对以富欺贫,以贵傲贱,更批判了那些“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妄自尊大而又怨天尤人的没出息思想,并告诫郑墨为人要存心忠厚,不要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
板桥用“天道福善祸淫”“循环倚伏”的观念来解释人事沉浮的复杂的社会现象,自是不正确的,不过立论重在劝人为善,而不是无所作为的宿命论。
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
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
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辄曰:“彼何人也,反在霄汉;我何人也,反在泥涂。
天道不可凭,人事不可问!”嗟乎!不知此正所谓天道人事也。
天道福善祸淫,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理也,庸何伤?天道循环倚伏,彼祖宗贫贱,今当富贵,尔祖宗富贵,今当贫贱,理也,又何伤?天道如此,人事即在其中矣。
愚兄为秀才时,检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
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
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
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精选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3906e4f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b.png)
汪曾祺的美⾷散⽂精选汪曾祺的美⾷散⽂精选 汪曾祺是我国现代的散⽂以及喜剧家,他写的散⽂没有豪华的修饰,是那样的朴质,以下是⼩编整理了⼀份汪曾祺的美⾷散⽂,欢迎⼤家⼀起来阅读! 篇⼀:故乡的⾷物 ⼩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碗炒⽶送⼿中,佐以酱姜⼀⼩碟,最是暖⽼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我的家乡是⾼邮,风⽓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们不易领会的。
炒⽶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都做成了炒⽶糖。
这是很便宜的⾷品。
孩⼦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糖开⽔”,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
我们那⾥也有炒⽶糖,像别处⼀样,切成长⽅形的⼀块⼀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且不是作坊⾥做出来,是⾃⼰家⾥炒的。
说是⾃⼰家⾥炒,其实是请了⼈来炒的。
炒炒⽶也要点⼿艺,并不是⼈⼈都会的。
⼊了冬,⼤概是过了冬⾄吧,有⼈背了⼀⾯⼤筛⼦,⼿执长柄的铁铲,⼤街⼩巷地⾛,这就是炒炒⽶的。
有时带⼀个助⼿,多半是个半⼤孩⼦,是帮他烧⽕的。
请到家⾥来,管⼀顿饭,给⼏个钱,炒⼀天。
或⼆⽃,或半⽯;像我们家⼈⼝多,⼀次得炒⼀⽯糯⽶。
炒炒⽶都是把⼀年所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的也找不着。
⼀炒炒⽶,就让⼈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的坛⼦是固定的,这个坛⼦就叫“炒⽶坛⼦”,不作别的⽤途。
舀炒⽶的东西也是固定的,⼀般⼈家⼤都是⽤⼀个⾹烟罐头。
我的祖母⽤的是⼀个“柚⼦壳”。
柚⼦,——我们那⾥柚⼦不多见,从顶上开⼀个洞,把⾥⾯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糠,风⼲,就成了⼀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这个柚⼦壳⽤了⼀辈⼦。
我⽗亲有⼀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本纪》。
他薄有⽥产,不治⽣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
他算卦⽤蓍草。
全城只有他⼀个⼈⽤蓍草算卦。
板桥家书_文言文翻译
![板桥家书_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881a33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0b.png)
板桥家书昔吾奉父母之命,远离家乡,投身仕途。
数十年来,历尽艰辛,幸得平生所愿。
然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不禁感慨万千。
今日特以此信,抒发吾心之情,望家人共勉。
吾儿读此信时,须知吾心之苦。
吾自幼家贫,无甚积蓄,然知书识礼,志存高远。
望儿他日能秉承家训,勤奋好学,成就一番事业,不负吾之期望。
吾弟年幼,家事繁多,勉力维持。
吾知尔辛苦,然家国事大,不可因小失大。
望尔尽心竭力,为家庭分忧,勿让父母担忧。
吾妻贤良淑德,持家有道。
吾在仕途,多有亏待,望妻谅解。
家中事务,望妻多加留意,教育子女,使之成人成才。
吾家位于兴化,田地甚广,吾望家人勤于耕作,节省开支,勿浪费。
吾在远方,时常思念家乡,思念家人。
望家人珍重,勿让吾挂念。
吾儿读书,须注重品德修养。
读书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勿沉迷于功名利禄,勿忘初心,勿失自我。
吾弟事业,须脚踏实地,勤勉敬业。
勿好高骛远,勿轻信他人。
遇事要冷静,勿冲动。
吾弟为人,应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吾妻持家,须贤惠勤劳。
家庭和睦,子女孝顺,方可称得上贤妻良母。
望妻勤俭持家,教育子女,使之成为有用之才。
吾家子孙,要继承祖业,发扬光大。
勿忘家族荣光,勿让祖先蒙羞。
吾家虽无显赫地位,然有良好家风。
望家人传承家训,勿让家风败坏。
吾在远方,时常思念家人。
家书虽短,情意绵长。
望家人珍重,勿让吾担忧。
吾在此祝愿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敬礼!板桥(注:以上翻译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以原文为准。
)。
郑板桥家书训子三则
![郑板桥家书训子三则](https://img.taocdn.com/s3/m/94298f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e.png)
郑板桥家书训子三则
以下是郑板桥家书训子三则:
1. 不要溺爱孩子。
他指出,溺爱孩子会驱其邪气,扶其正气。
因此,他告诫家人不要因为现时的强势就去苛责别人,而是要与人为善,做好事莫留痕迹,不求回报,算计别人就是算计自己。
2. 不求孩子当官。
他认为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他嘱咐弟弟,要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
3. 要做个好人。
他认为,做好人、做厚道人,才能接天地之气,一生平安。
他经常告诫孩子要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
以上是郑板桥家书训子三则的内容,对于现在仍有启示作用。
如需更多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03家书家训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03家书家训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dead8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0a.png)
03 家书家训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
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
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
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
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
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
多指科举应试之文。
①切:切合。
①费解:不好理解。
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①寓目:过目,观看。
高学教育。
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2022·山东烟台·一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郑板桥家书读后感
![郑板桥家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a4bc4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d.png)
郑板桥家书读后感郑板桥这人啊,以前就知道他的竹子画得一绝,那墨竹就像是从纸里长出来,带着一股灵动的劲儿。
可看了他的家书后,又像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他,一个更加立体、亲切的郑板桥。
郑板桥在家书里那真是什么都唠,就像一个家里的长辈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拉着家常,但是话里又满是智慧。
他对家里人的嘱咐啊,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特别实在。
比如说他讲到对儿子的教育,那就是满满的操心。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家长,也是各种担心孩子走弯路。
郑板桥不希望儿子死读书,要懂得人情事理,还得有品德。
他自己是个文化人,却没有那种只看重书本知识的迂腐劲儿。
他就像在说:“小子啊,书要读,可别读成个书呆子,做人的道理比啥都重要。
”这就很接地气啊,感觉他就是那个时代里一股清流,知道读书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活着,而不是读成书架子。
他在家书里也提到了家里的经济情况,怎么过日子。
我就觉得这郑板桥还挺会过日子的呢。
他没有那种大文人的架子,不屑于谈钱的样子。
他明白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根本,就算自己在外面有点小名气了,也得把家里的日子安排好。
他的这些想法让我觉得他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在那个讲究士大夫风度,好像要远离铜臭的年代,他却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还告诉家人怎么合理安排,真的很实在。
而且郑板桥家书里字里行间都透着他的性格。
他的那种正直、率真,在文字里就藏不住。
他不会说一些弯弯绕绕的话,有啥想法就直接告诉家人。
感觉他就像一个竹筒子,直来直去的,这一点特别可爱。
就好像他在说:“我就是这么想的,你们也别嫌我啰嗦,都是为了咱们这个家好。
”读他的家书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聊天,让我看到一个大画家、大文人生活中平凡又真实的一面。
他不再是那个只存在于历史书上、只和名画挂钩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为家庭琐事操心、会教育孩子、会算计柴米油盐的普通人。
这也让我明白了,不管一个人在外面有多大的成就,家庭始终是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而郑板桥就是用他的家书,在岁月的长河里给家人、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份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宝藏。
板桥家书
![板桥家书](https://img.taocdn.com/s3/m/ad9d9b2b16fc700abb68fcd4.png)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
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姻蕴而出。
上帝亦心心爱念。
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竞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
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
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也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论《板桥集·家书》的文学主张
![论《板桥集·家书》的文学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3108266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f.png)
2020年11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6期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C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20 Vol.40No.6收稿日期:2020-09-23论《板桥集•家书》的文学主张韩殿栋(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临沧677000)摘要:《板桥集・家书》共收录十六封郑板桥写给其堂弟郑墨的家书,语言通俗、感情真挚、思想丰富,为后人称颂至今,是了解郑板桥生平的重要史料。
家书中蕴含的文学主张同样值得关注,郑板桥强调诗歌的独抒性灵和现实性,提倡“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提出“理明词畅、经世致用”的文章评判标准,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郑板桥;家书;现实性;沉着痛快;经世致用中图分类号: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20)06-0070-07作者简介:韩殿栋(1979—),男,内蒙古赤峰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边疆史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6873.2020.06.080郑板桥,本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乾隆元年进士,曾先后任范县、潍县知县十余年,“时有循吏之目"山2。
乾隆十八年,因请赈忤大吏,托病辞官。
燮能诗善画,尤工书法,“诗词皆别调,而有挚语”⑵1叫。
《板桥集・家书》①是郑板桥写给他堂弟郑墨的十六封书信,在集子中放在最前面。
与《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齐名的“板桥家书”②,一向为人推崇,且以其忠厚恳挚、言近旨远而脍炙人口。
对板桥家书的专门研究,成果颇丰,大多从其家书中反映出来的仁慈博爱、人格平等、重农务本、尊师重教、读书明理等几方面进行阐述③,而对其家书中体现的文学主张则鲜有涉及,事实上,作为深受明末个性解放精神和清初经世致用学说影响①乾隆十四年(1749),郑板桥重订了给郑墨的十六通家书和《诗钞》《词钞》,并以独有的“六分半书”手书上板,由门人司徒文膏刻板,名为《板桥集》。
汪曾祺短篇散文精选
![汪曾祺短篇散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58ae2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76.png)
汪曾祺短篇散文精选汪曾祺短篇散文精选一: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挚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像。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悟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许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高兴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也许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挚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成天在家探讨易经,算卦。
他算卦用蓍草。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
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
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
一找,果真。
我小时就不大信任,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白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从《板桥家书》看郑板桥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板桥家书》看郑板桥的家庭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f64508f83d049649b66587a.png)
水井处有郑 燮” 之称誉 。 郑板 感 , 时刻教育家人要 以民为本 , 尊农爱农 。
桥 ( 6 3 16 )名 燮 , 克 19 — 7 5 , 字
豢
板桥在家书中教育家人 、 子弟重视农夫 、 善
号板桥 江 苏兴化 人 是 籽 柔 , , 看 , 封建社会 中这种见解 的确有些惊世 骇俗 。 新招佃地人 ,必须待之 以礼 。彼称我为主
魄, 其家庭教 育思想不乏真知灼见 , 颇值得 产 的人不同 ,他更 多的是为无地少地的贫 说 :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 , “ 而至于今 日, 其
深入 探 讨 和研 究 。
一
穷百姓着想。在 《 范县署 中寄舍弟墨第四 不幸而为臧获 , 为婢 妾 , 为舆台皂隶 , 窘穷
、
以 民为 本 。 农 爱农 尊
书》 , 中 郑板桥嘱咐郑墨 :将来须购买 田二 迫逼 ,无 可奈何 。非其数十代以前即 自臧 “
郑板桥青少年时代 的贫穷生活 以及对 百亩 , 婢妾 、 台皂隶来也 ……王侯将相 岂有 舆 给予兄弟二人 , 各得 百亩足矣 , 亦古 获、 家蔡元 培( 88 14 ) 16 — 9 0 为总教 习( 班主任 ) 季大考督 办大臣亲试之 , 。 以定黜陟 ”“ ;功课 的“ 第一个很大 的转折点”O u。 l
志西学者 。 嘲 ” 所以除数理化知识外 , 其他功 是督促学 生学 习、保证教学质量的有 力措 译 书院与夏瑞 芳主持 的商务书局合并 , 成
课均 以英语教授 。 特班章程》 《 第七条规定 : 施 。 其次是纪律方面要求很严。 了让学生 立商务印书馆 , 为 离开了南洋公学…。 j
订并手书了十六通家书付梓 ,其 目的便是 沿袭 了历来儒家所奉行的民本思想。 为了播扬 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 、为人处世 板桥告诫家人不得多置 田产 以夺贫穷 二、 珍重人格 , 平等待 人 板桥 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家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XXX(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XXX(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f67ae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9.png)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XXX(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XXX中寄XXX第一书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本文作者,号,也称,清代著名家、家。
曾任范县、淮县知县,因得罪豪绅罢官,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为“”之一。
2.他擅画XXX,尤工书法,又工诗,世称其“”三绝。
所作家书十分有名,在等方面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3.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的正确态度。
4.第一段,作者提出“”,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反对“”,主张读书。
第三段,作者反对“”,主张读书应。
5.先是指出“”是“”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为例从面论证,阐明的必要性。
有以等例,“”为喻,从反面论证读书,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6.文章主要选用典型事例作,兼用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多用反问句式,“岂非没分晓的钝汉”等,增强了说理的其实,是批驳更加有力。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说明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为:______________ .1.行拂乱其所为为:______________.为一说,使与书俱为:______________ .2.愈研愈入入:______________.于是入朝见XXX入:______________.3.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穷:______________ .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4.虽生知安行之圣行:______________.怅然起行行:______________.5.反复诵观观: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______________.6.其肮脏亦耐不得得:______________.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_____________.2、句子翻译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眼即过,于我何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
![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34dab4a8956bec0875e3c1.png)
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1)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1)(一)板桥家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终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节选自《板桥家书》) 【注释】①济事:能成事,中用。
济,对事情有益。
②方寸:指人的内心。
③与:相关④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特别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支茶断了好几次。
韦,皮革。
③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化的道理⑥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明白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沉着不迫地实行)。
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生,出生。
知,明白得。
安,沉着不迫。
行,实行。
⑦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根本常识。
⑧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
⑨四鼓:四更,凌晨1~3时。
【阅读指津】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化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说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事实上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论证,强调只有深化研读才能真正读明白书中真理的道理。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孰有如孔子者乎( ) (2)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 ..(3)虽生知安行之圣( ) (4)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从板桥家书看郑板桥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板桥家书看郑板桥的家庭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e32cc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f.png)
从板桥家书看郑板桥的家庭教育思想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他的作品以清雅脱俗、质朴自然而著称。
除了他在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他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备受赞誉。
本文将通过研究郑板桥的家书,探讨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和实践。
郑板桥的家书给我们展示了他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教育期望。
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对子女的爱和鼓励,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成长的殷切期望。
郑板桥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要常常有真理感,不要轻易陷入俗世的迷惑。
”这句话展示了他对子女道德品质的重视,希望他们能够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此外,他还强调了子女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在另一封信中写道:“时刻保持一颗纯真之心,勤学苦练,将来必能有所建树。
”这些言辞表明了郑板桥对子女的期望,他希望他们能够保持一颗纯真之心,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郑板桥在家书中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给子女的信中,他多次提到了他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和培养孩子的责任。
他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并理解家人之间互相关爱的重要性。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时常陪伴家人,共同分享喜怒哀乐,互相关心体贴。
”这显示了郑板桥希望子女能够保持良好家庭关系,与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为家庭的和谐付出努力。
郑板桥还强调了道德品质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诚实、正直、谦逊和勤奋的品质。
他鼓励子女要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并时刻铭记家族的荣誉和悠久的家族传统。
他写道:“名门之后,当自超脱,世之英杰,宜以学问为本”。
他强调了家族的重要性,并鼓励子女通过学习来成为有才学的人。
从郑板桥的家书可以得出结论,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清晰的思想和目标。
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格和道德修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并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
同时,他对子女表达了深深的爱和关怀,给予了他们成长所需的支持和鼓励。
郑板桥的家庭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借鉴。
【最新推荐】板桥家书文言文翻译word版本 (15页)
![【最新推荐】板桥家书文言文翻译word版本 (15页)](https://img.taocdn.com/s3/m/9373d9a1ce2f0066f53322ee.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板桥家书文言文翻译篇一:板桥家书板桥家书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
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
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
王侯将相岂有种乎?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辄曰:“彼,何人也,反在霄汉;我,何人也,反在泥涂。
天道不可凭,人事不可问。
”嗟乎,不知此正所谓“天道人事”也!天道,福善祸淫。
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理也。
庸何伤天道循环倚伏?彼祖宗贫贱,今当富贵;尔祖宗富贵,今当贫贱,理也。
又何伤天道?如此人事即在其中矣。
愚兄为秀才时,检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
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
何苦留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
若事事预留把柄,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
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到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
焦山读书寄舍弟墨僧人遍满天下,不是西域送来的,即吾中国之父兄,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也削去头发。
便是他留起头发,还是我怒眉嗔目叱为异端而深恶痛绝之,亦觉太过。
佛自周昭王时下生,迄于灭度,足迹未尝履中国土,后八百年而有汉明帝说谎说梦,惹出这场事来,佛实不闻不晓。
今不责明帝而齐声骂佛,佛之何辜乎?况自昌黎避佛以来,孔道大明,佛焰渐息。
帝王卿相一遵六经四子之书,以为治国平天下之道,此时而犹言避佛,形如同嚼腊而已。
和尚是佛之罪人,杀、盗、淫、妄、贪婪、势利,无复明心见性之规。
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无复守先待后之意。
《板桥家书》中的语文学习
![《板桥家书》中的语文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4529f1e52d380eb62946d40.png)
《板桥家书》中的语文学习作者:沈玉荣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9期中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果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
有三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始于1903年,迄今百年。
可以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既古老又年轻。
语文教育学经历了由教授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的科学发展过程。
中国的语文教育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上,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
因此,发掘和整理汉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尊重汉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正视这种历史积淀,才能总结中国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才能使中国语文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镇众多,地方文史资源丰富。
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语文教育研究的内容。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
其诗、书、画号称“三绝”,其名蜚声中外。
本文在这里着意提出,郑燮曾经有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经历,自身又是一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对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学习,板桥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与心得。
这些内容多散于《板桥家书》之中。
本文拟以《板桥家书》为依据,从中概括解析若干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以期“古为今用”。
一、诵读积累重基础“跟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人,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哂然不倦。
”——《滩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皆记书默读也。
”——《板桥自叙》郑板桥十分重视诵读这种语文学习方式。
所谓诵读,是通过放开声音反复读直到熟练地记住并准确理解为止。
诵读的作用,一是通过反复读,加深理解和领会;二是加强记忆,丰富储备。
初中最难的文言文
![初中最难的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8cf5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1.png)
初中最难的文言文1.陋室铭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原文:山无此低,存有仙则名。
水无此浅,存有龙则灵。
斯就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进帘青。
谈笑存有鸿儒,往来并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并无丝竹之乱耳,并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风流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快乐,陶后甚少言。
莲之快乐,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快乐,宜乎众矣。
3.口技朝代:清代作者:林嗣环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存有妇人发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睡着,小落花。
夫亦睡着。
妇抚儿乳,儿不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两大儿睡着,絮絮远不止。
当就是时,妇手拍摄儿声,口中呜声,儿不含乳笛声,大儿初睡着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八十挤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至”,夫迪阿尔库怒,妇亦迪阿尔库怒。
两儿齐大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大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热声,隆隆风声,百千齐作;又缠百千求助声,曳屋许许声,争抢声,打翻水声。
凡所理应,无所不有。
虽人存有百手,手有百指,无法所指其一端;人存有百口,口有百舌,无法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原文:舜厚腻畎亩之中,傅说道布莱雷版筑之间,胶鬲布莱雷鱼盐之中,管夷吾布莱雷士,孙叔敖布莱雷海,百里奚布莱雷市。
板桥家书思想微探
![板桥家书思想微探](https://img.taocdn.com/s3/m/a2847416650e52ea551898c8.png)
日和 他 一 起 读 书 谈 文 的 穷朋 友 ,接 济 那 些 穷 亲 戚 穷 乡 邻 ,
“ 皆落落 未 遇 ,亦 当分 俸 以敦 夙 好 ” [。 今 8 ]
龊 亦 耐 不 得 ” [。在 《 县 署 中谕 麟 儿 》 的信 中 , 板 桥 对 3 ] 潍
2 1 . 0 1 05
文
“ 民 ” ( 农 工 商 ) 之 说 , 板 桥 在 《 县 署 中 寄 舍 弟 墨 逮 。 ” m 嘱 咐 妻 子 : “ 辈 读 书 督 促 之 责 ,教 师 负 十 分 四 士 范 他 儿
第 四 书 》 说 : “ 想 天 地 间 第 一 等 人 , 只 有 农 夫 , 而 士 之 六 ,父 母 负 十 分 之 四 。 散 学 后 教 管 之 责 ,全 在 尔 身 ” [3 我 1 8 为 四 民 之 末 。 农 夫 上 者 种 地 百 亩 , 其 次 七 八 十 亩 , 其 次 可 见 , 板桥 重 视 家 教 与 师 教 结合 ,强 调 了尊 师 的 重 要 。 五 六 十 亩 , 皆 苦 其 身 , 勤 其 力 , 耕 种 收 获 , 以 养 天 下 之
怜之 ,无可 如何 ,呼之使去 ,岂非割心剜 肉乎 ! ”在 《 潍县
当称 为 某先 生 ,次 亦称 为某 兄 , 不可 直 呼 其 名 。 ”
板 桥 在 家 书 中 还 多 次 与 堂 弟 商 谈 择 师 问 题 。他 认 为
要 。择 师 不 得 不 审 , 既择 定 矣 , 便 当 尊 之 敬 之 ,何 得 复 寻 其 短 ? 吾 人 一涉 宦 途 , 即 不 能 自课 其 子 弟 。 其 所 延 师 , 不
必 不可 听 , 学者 自出眼 孔 、 自竖 脊 骨 读 书 可尔 。 ,[读 书 要 思 想 意 识 。 ,I ] 读 书 更 应 精 读 , 不 能 求 快 , “ 书 以 过 目成 诵 为 能 , 最 情 和 帮 助 。板 桥 主 张 爱 人 ,他 说 : “以人 为 可 爱 而 我 亦 可 读 是 不济 事 。眼 中 了 了 , 心 下 匆 匆 ,方 寸无 多 , 往 来 应 接 不 爱 矣 , 以人 为 可恶 而 我亦 可恶 矣 。” “这 种 观 点具 有 尊 重独
郑板桥家书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家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6b947a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2.png)
原文: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13),自竖立(1),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14),由浅入深,由卑(2)及高,由迩(3)及(4)远,以(5)赴古人之奥区(11)(15),以自畅(6)其性情才(7)力(8)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9)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10)当食忘匕箸(12),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翻译: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后来稍稍大了一些,虽然长高了,但相貌平平,没有人认为他会有什么改变。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发愤,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默背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
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详解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1c3852d31126edb6f1a10ee.png)
,
提出鲜明观点。 第2、3段分两点分别论述: 第2段:反对 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当深入 研读书中微言精义。 第3段: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当择其精 华,反覆诵观。
翻译句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书信
读书以过目成诵
看一遍就能背诵
•
为能,最是不济事。
作为
能成事,中用。济: 对事情有益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 实)是最不中用的。
典 故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鸿门之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会(围)
——四面楚歌
总 结
作者读书的主张:
•
读书应深入探研“微言精义”。
•
读书应择其精华,“反覆诵观”。
“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论证也极出 色,也充满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1段总写: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文理解
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句意: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 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他书画上常用 的印章印文为: “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乾 隆进士”, “乾隆东封书 画史”,“七 品官耳”等, 可说是其生平 的纪实。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 (1742) 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 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在潍县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 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 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 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 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 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 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 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 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 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板桥诗词+道情十首
![板桥诗词+道情十首](https://img.taocdn.com/s3/m/3aced3b1d1f34693daef3e3e.png)
《道情》第八首和第九首是第二部分,咏叹历史,感慨沧桑。即: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 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距,尽销磨《燕 子》、《春灯》。
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陡兴
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 六出祁山。
之势,势必有想反此以名世之人。于是轰然一声,天下又无不骂幽默 和小品。其实,则趁队起哄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数在不少的。 [5]鲁迅在这里讥刺了文坛上的“起哄”现象,指出当时有些浅薄文人 借郑板桥《道情》而侈谈什么幽默。江泽民同志曾引用过郑板桥《道 情》中的一首:“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 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 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江泽民同志说:“功名利禄的思想太重 了,没有什么好处,使自己不得自由。人总要有一种高尚的灵魂。” [6]由此可见,《道情十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三、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可分为三部分。前七首为第一部分, 也是道情十首的精华所在,即: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 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 月上东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
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姻蕴而出。
上帝亦心心爱念。
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竞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
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
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也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已之子弟不与焉。
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
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
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
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
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
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
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
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
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
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
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
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
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认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猎蚤出。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
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
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关头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
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保是救贫的良法?沈曰:读书。
其人以为迂阔。
其实不迂阔也。
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无论时文、古文、诗歌、词赋,皆谓之文章。
今人鄙薄时文,几欲摒
诸笔墨之外,何太甚也?将毋丑其貌而不鉴其深乎!愚谓本朝文章,当以方百川制艺为第一,侯朝宗古文次之;其他歌诗辞赋,扯东补西,拖张拽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不能贯串,以无真气故也。
百川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
朝宗古文标新领异,指画目前,绝不爱古人羁绁;然语不遒,气不深,终让百川一席。
忆予幼时,行匣中惟徐天池四声猿、方百川制艺二种,读之数十年,未能得力,亦不撒手,相与终焉而已。
世人读牡丹亭而不读四声猿,何故?
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
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非六君子本色。
而世间纤小之夫,专以此为能,谓文章不可说破,不宜道尽,遂訾人为刺刺不休。
夫所谓刺刺不休者,无益之言,道三不着两耳。
至若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晰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岂一言两语所能了事?岂言外有言、味外取味者,所能秉笔而快书乎?吾知其必目昏心乱,颠倒拖沓,无所措其手足也。
王、孟诗原有实落不可磨灭处,只因务为修洁,到不得李、杜沉雄。
司空表圣自以为得味外味,又下于王、孟一二等。
至今之小夫,不及王、孟、司空万万,专以意外言外,自文其陋,可笑也。
若绝句诗、小令词,则必以意外言外取胜矣。
“宵寐匪祯,札闼洪庥。
”以此訾人,是欧公正当处,然亦有浅易之病。
“逸马杀犬于道”,是欧公简炼处,然五代史亦有太简之病。
高密单进士粮曰:“不是好议古人,无非求其至是。
”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
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余闲作为枯木竹石,不害也。
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设以房、杜、姚、宋在前,韩、范、富、欧阳在后,而以二子厕乎其间,吾不知其居何等而立何地矣!门馆才情,游客伎俩,只合剪树枝、造亭榭、辨古玩、斗茗茶,为扫除小吏作头目而已,何足数哉!何足数哉!愚兄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
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
古人云:"诸葛君真名士。
" 名士二字,是诸葛才当受得起。
近日写字作画,满街都是名士,岂不令诸葛怀羞,高人齿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