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推恩令的大智慧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了解文景之治,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了解东汉的建立。

2.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猜猜他是谁?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教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位皇帝是谁?就是他,汉武帝,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汉武帝的档案。

展示:中文名:刘彻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教师:这不是一份完整的档案,同学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起领略大汉天子的魅力与风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6岁登基,在位54年。

他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

通过这样的考察,他发现了一大批像董仲舒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他还破格录用人才。

如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因才能受到汉武帝赏识,一年内竟被升官四次,出身于奴仆的卫青也官至大将军。

学生:汉武帝是一位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有作为的皇帝……教师: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正是这些人为后来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开创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恩令详细讲解

推恩令详细讲解

推恩令详细讲解
推恩令是指由统治者发布的特殊法令,用于赦免或减轻政治犯罪或社会不满的处罚。

这种法令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颁布,旨在消除社会紧张和政治动荡。

推恩令的实施可以通过减刑、特赦或释放囚犯等方式来实现。

推恩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但在中世纪和近代的一些国家中变得尤为常见。

在某些情况下,推恩令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通过减轻罪犯的刑罚,领导者可以赢得人民的好感,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推恩令的内容和范围可以因国家和时期而异。

有些推恩令仅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犯罪或特定的罪犯群体,例如政治犯或反对派。

而其他推恩令可能适用于广泛的犯罪类型,旨在缓解监狱超载问题或减少不满情绪。

推恩令的实施有时会引发争议。

一些人认为,推恩令可能会让罪犯逃脱应有的惩罚,而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不满情绪。

然而,其他人认为,推恩令是促进社会和解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工具。

推恩令的实施通常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包括罪犯的罪行严重程度、社会的需要以及领导者的政治目标。

总的来说,推恩令是一种特殊的法令,用于减轻政治犯罪或社会不满的处罚。

它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也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和解的重要手段。

推恩令的实施必须谨慎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公正和公正性的平衡。

推恩令的故事及寓意

推恩令的故事及寓意

《推恩令的故事及寓意》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古代的有趣故事,叫推恩令。

在汉朝的时候,诸侯王的势力可大啦,皇帝觉得这对国家不太好。

这时候,有个聪明的大臣出了个主意,就是推恩令。

啥叫推恩令呢?比如说,一个诸侯王有好几个儿子。

以前呢,只有嫡长子能继承老爸的所有封地和权力。

但是推恩令一出,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能分到封地了。

举个例子哈,有个诸侯王叫老王,他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以前只有老大能继承全部,老二老三啥也没有。

推恩令一来,老王的封地就得分成三份,三个儿子都有份。

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封地越分越小,势力也就越来越弱,没法跟皇帝对着干啦。

这个推恩令可真是个巧妙的办法。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解决问题不需要硬来,用点聪明的办法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同学们想想,如果咱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是不是也能像推恩令这样,想出巧妙的办法来解决呢?《推恩令的故事及寓意》小伙伴们,咱们来讲讲推恩令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汉朝,诸侯王势力强大,让皇帝很头疼。

这时候啊,有个大臣想到了推恩令这个妙招。

比如说有个诸侯王老张,他的封地很大,权力也大。

老张有几个儿子,大儿子一直等着继承老爸的一切。

但是推恩令一来,情况就不一样啦。

老张的二儿子、三儿子都能分到封地,不再是大儿子独大。

这样慢慢地,诸侯王们的势力就被削弱了。

就像一块大蛋糕,原来只有一个人能吃,现在大家都能分着吃,每个人得到的就少了。

推恩令这个办法,让皇帝轻松地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多动脑筋,找对方法。

咱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得像这样,聪明应对,才能顺利解决哟。

《推恩令的故事及寓意》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来听听推恩令的故事。

汉朝的时候,诸侯王们那是相当威风。

皇帝心里着急呀,这可咋办?然后就有了推恩令。

给你们讲个例子,有个诸侯王老李,家里孩子多。

以前只有长子能继承,其他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

推恩令出来后,每个孩子都能有份。

比如说老李有五个儿子,那他的封地就得分成五份。

《推恩令》与“大一统”思想

《推恩令》与“大一统”思想

㊀㊀2019年5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知㊀与㊀行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y,2019㊀总第38期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CognitionandPracti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8㊀No.3㊀基金成果传播㊀周东辰,崔雷.‘推恩令“与 大一统 思想[J].知与行,2019,(3):135-139.[收稿日期]2018-12-03[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㊁山东省省委党校创新工程项目 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研究(18CDCJ03)[作者简介]周东辰(1987-),男,河南许昌人,讲师,博士,在站博士后,从事英国史㊁国外关系史研究㊂‘推恩令“与 大一统 思想周东辰,崔㊀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摘㊀要]1598年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了尽早结束国内的宗教战争,颁布了‘南特敕令“㊂在‘南特敕令“之下,胡格诺教徒不仅在宗教㊁法律㊁政治上获得了法国国王的承认,有宗教信仰㊁担任国家官职的自由,更在军事上获得了可以修筑城堡㊁拥有军队和武器的许可㊂法国国内很快便由此涌现出了一百多个国中之国,对其中央王权的稳定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㊂为了强化王权和加强中央集权,在随后的近一百年间,法国国王先后颁布了‘阿莱斯恩典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尽管这些敕令最终使得法国强化了中央集权㊁巩固了天主教在法国的核心地位,但其在推行过程中仍然过于简单直接,缺乏政治智慧㊂尤其在‘枫丹白露敕令“高压下,法国的新教徒不得不背井离乡㊂新教徒的离开于法国而言,是技术与人才的双重损失,也最终导致了后来英法争霸中法国处于劣势㊂而早在公元前127年,中国西汉汉武帝同样面临着国内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难题,若同法国一样 一刀切 直接铲除封国,势必会导致战国故土人心涣散,加剧汉帝国内部离心倾向,长远来看,这对于汉帝国解决北患㊁向西开辟丝绸之路是不利的㊂在既要强化中央集权,又要巩固地方人心这一看似 两难 的局面下,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㊂规定地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同样可以分割部分领地为列候,归郡统辖㊂两条法令带来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来 大一统 格局由此定型,而在法国‘枫丹白露敕令“折射下的欧洲至今仍然是一个松散的联盟㊂研究 推恩令 对于理解中国的 大一统 思想和古代政治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㊂[关键词]推恩令;大一统;中央集权;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D69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3-0135-05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不仅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历史上中国最基本㊁最主流的国家状态史实㊂从历史上来看,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中 大一统 的中心内容,是强调 尊王 大义,维护中央权威,巩固封建集权统治体制㊂这一理念渊源于先秦时期,早在‘诗经㊃小雅㊃北山“中,便有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提法,诸子百家也多以天子 大一统 为其政治理想,如法家韩非子主张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墨家提倡 尚同 , 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儒家推崇 定于一 ㊂正是有这样的思想作基础,才有秦㊁汉㊁隋㊁唐㊁元㊁明㊁清的大一统,才出现汉武帝在 泰山刻石文 中所描绘的一幅国家 大一统 的理想图画: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㊂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㊂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㊂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历史传统进行了详细地阐发,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把这看作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㊂但中国 大一统 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推恩令“是中国古代强化中央集权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国家政令中堵不如疏的典型,是我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一个集中体现㊂对 推恩令 以及 大一统 思想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㊂㊀㊀一㊁‘推恩令“产生的背景‘推恩令“是自秦始皇一统中国以来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一环,至‘推恩令“产生起,其间不到一百年经历了秦汉更迭㊁汉初的 七国之乱 ㊂如何建立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权迫在眉睫,‘推恩令“的出现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㊂(一)尾大不掉诸侯国的存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行郡县制㊂然而秦国二世而亡,短暂的14年国祚让建立起西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认为,单行郡县制不足以稳固中央集权,为了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封国㊁郡县并存的制度㊂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㊂ [1]由此可见,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采取了西楚项羽分封诸王的制度,诸侯国地域广大,并且拥有域内的任免官员㊁募集军队的权利㊂至文景时期,诸侯国已然威胁到了中央,贾谊上疏称 今淮南地远数千里者,越两诸侯,而县(悬)属于汉㊂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其若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不少矣㊂其势不可久㊂ [2]从贾谊的上疏可见当时的诸侯国已经在人口和经济上对中央构成了威胁,诸侯国已经成了西汉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阻碍,这也为‘推恩令“的实施提供了时代背景㊂汉景帝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晁错的建议发布了‘削藩策“,但是却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之大在最初动摇了汉景帝削藩的决心,汉景帝为了挽回局面杀掉了晁错,但是吴楚叛军仍然不肯撤军,最终由于梁城的坚守和名将周亚夫的出色指挥汉朝中央军在三个月后取得了全面胜利㊂尽管在七国之乱后西汉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诸侯国在地方的势力被大幅削弱,但是七国之乱这场规模巨大的叛乱对于西汉王朝而言是触目惊心记忆尤深的,并且直至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在地方仍然占地千里时有违命㊂名将不常有而诸侯国常在的局面使得进一步削藩势在必行,为 推恩令 的推出提供了社会背景㊂(二)强化中央集权以对抗匈奴西汉初年,匈奴已经成为西汉朝廷的巨大威胁㊂汉高祖刘邦为了扫除匈奴,发兵32万却被围困于白登㊂白登之围对于西汉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让刘邦认为短期内无法通过军事手段解除匈奴的威胁,于是西汉朝廷对内休养生息,对外采取 和亲 政策,汉匈之间大体保持了近70年的和平㊂至汉武帝时期,汉朝经历了文景之治,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汉武帝一改汉初以来的委曲求全,对匈奴发起了全面战争,力图解决帝国北患㊂但汉匈战争的消耗是惊人的,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获得更多的资源成了必然,这也是 推恩令 得以推出的重要现实因素㊂㊀㊀二㊁‘推恩令“的实施及其影响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了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2]的主张,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汉文帝虽然采纳了贾谊的建议,鉴于当时诸侯王势力的强大,在实施上不得不有所保留㊂然至汉武帝时期,汉朝平定了 七国之乱 ,地方诸侯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㊂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疏武帝: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㊂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㊂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㊂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㊂ [3]汉武帝迅速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天下,从此,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㊂ [4]这便是著名的‘推恩令“㊂‘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在于,一改昔时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诸侯国土地的做法,改为庶子在诸侯王死后同样可以分割部分土地而成为归郡县所管辖的列侯,加之郡县又在朝廷的掌控之下,这样一来,诸侯国土地不断缩小,朝廷控辖地不断扩大㊂绵延千里的大诸侯国在‘推恩令“的作用下逐步瓦解,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被纳入到朝廷的直辖范围内,中央集权得到了彻底强化㊂‘推恩令“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推恩令“与中中央集权从西周分封制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权利争夺史,从中央和地方争权,再到皇帝和丞相争权,最终慢慢走向近代的民主化㊂而中央和地方争权的斗争始于西周结束于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其中最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封国势力㊂封国作为西周以来一种特有的存在,在王朝建立初期,有利于开疆拓土,保护中央安全,但时日承久,封国所具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让中央逐渐失去权威甚至令国家再度四分五裂㊂国家强盛的基础首先在于拥有稳定的中央集权政府,‘推恩令“的推行彻底化解了封国,地方权利从此收归于中央㊂此后中国虽然有过分裂局面,但分裂也是从中央开始的,如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㊂‘推恩令“是一种恩威并施的分化手段,它不仅仅容易推行,更使得地方权力难以集中,‘推恩令“之后,西周以来的国中之国不复存在,代替的是直接由中央任免的郡县长官,中央集权成为了历史的必然㊂(二)‘推恩令“与地方政权结构‘推恩令“是解除封国㊁强化郡县制的一道法令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天下一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设立了郡县制㊂郡县制使得其上下成为一体,但是由于秦朝的横征暴敛,国家仅仅存在了14年㊂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分封了不少诸侯王,汉高祖刘邦获得楚汉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西汉王朝后,认为秦朝二世而亡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分封同姓王作为保证中央稳固的侧翼,因而汉高祖刘邦在秦朝的郡县制上,又大量分封同姓王㊂使得汉初形成了郡国并存制㊂封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汉早期的经济发展,但却让中央政策在地方大打折扣,最后甚至到了地方有力量可以颠覆中央的程度㊂很显然从西周分封制开始到汉朝初年,分封制已经不再适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中央权威㊂可以说从‘推恩令“之后,郡县制便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主流发展方向㊂之后虽然有开倒车的行为,如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王,但是难以阻挡中央集权,郡县天下的主流㊂(三)‘推恩令“与政治文化中国相比欧洲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中国历来大一统是主流,而欧洲至今仍然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㊂即便欧洲人有着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但是罗马帝国没有给欧洲人带来像中国人那样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㊂在历史的长河中,罗马帝国早已湮没在尘封里,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却仍然得以长存㊂中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和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这种政治文化的形成,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是密不可分的㊂中国人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东周列国纷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行郡县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之后的书同文㊁车同轨,让整个中国开始有了一个共通的文化标准,但当时的国人仍然有着战国七雄时的故地思想,有着齐人㊁楚人之分㊂如项羽反秦时,自称为 西楚霸王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叛军仍然打着吴㊁楚等旗号,当时汉朝虽然处于一统局面,但是内部人心仍然对于汉朝中央归属感不强㊂直到‘推恩令“的出现,这一局面才开始改变㊂‘推恩令“使得大量诸侯王庶子成为朝廷直接管辖的列候,诸侯王原先自主管辖的人口也开始随之依附朝廷,朝廷和中央由此逐步在国人心中得到普遍认可,可以说‘推恩令“为中国大一统思想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使国人对于国家有了无比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点,‘推恩令“厥功至伟㊂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凝聚力,带给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无法忽视的㊂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㊂唐朝中期,由于唐玄宗的昏庸腐败,使得节度使安禄山有机可乘,发动了著名的 安史之乱 ㊂ 安史之乱 后不久,唐朝两京 长安和洛阳便双双沦陷,然而在唐朝皇帝已经出逃㊁国都即将沦陷时,关中百姓却表示 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 [5]㊂这表明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中国百姓心中,百姓对于中央和朝廷已经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标志㊂(四)‘推恩令“与政治智慧‘推恩令“相较于法国在1685年推行的‘枫丹白露敕令“,体现了中国人在如何强化中央集权和维护大一统观念上的超前性㊂‘南特敕令“下的法国,国内有着上百个新教徒组成的拥有自主权和武装的国中之国,和西汉初期的中国相类似㊂此时的法国就像是整个西欧的缩影,整个西欧很富裕,但是内部却各自为政,散沙一片㊂然而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够为海外殖民的拓展提供更多的资源㊂法国为了进一步加强王权,法王路易十三于1629年颁布了‘阿莱斯恩典敕令“,该敕令主要在于解除法国国内地方新教教徒的武装和城堡,在这条敕令之下法国实质上已经无法容纳新教徒的存在,其必然会一步步单一性剥离新教徒的一切权利,最终迫使新教徒离开法国㊂随后在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㊂‘枫丹白露敕令“的主要思想在于彻底推翻实行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一统法国宗教,驱逐法国国内的新教派㊂‘枫丹白露敕令“虽然帮助法国一统宗教,加强了法国的中央集权,但是其采取的强制措施使得大量新教徒不得不背井离乡,流亡海外,而这些新教徒大多都是法国当时最为需要的手工业者㊂可以说,‘枫丹白露敕令“带来的结果是两方面的,而且都处于极端之上 从一方面来说,法国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法国单一的强制性驱离使得法国经济损失惨重,为英法争霸法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㊂而实行‘推恩令“之前的中国,同样也是和法国一样的局面,一方面西汉王朝为了打击匈奴不得不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西汉朝廷之下的地方诸侯国虽然富裕,但是如果强取豪夺,势必会引起地方诸侯的强烈反对,既名不正言不顺,还会丧失民心,适得其反㊂但是中国较之法国的聪明之处在于,中国采取了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推恩令“㊂既增强了中央集权,给予了西汉朝廷打击匈奴的信心,又扩大了朝廷的领地,为朝廷增加了财富,最重要的是西汉朝廷还获得了人民的认同感㊁归属感㊂堵不如疏, 一刀切 的做法是统治者短视的最好体现,合理的疏导才是长远之计㊂可以说‘推恩令“是我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一个最佳体现㊂纵观中国历史,变革并不少见,然而大获成功的却不多㊂‘推恩令“之所以能推行成功,其最主要原因就在于用恩威并施的方式,产生更多的既得利益者㊂在‘推恩令“下既体现了诸侯王庶子可以获得分封的 恩 ,同时也展现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 威严 ,这是典型的堵不如疏,更多的既得利益者不断维护变革也化解了变革所面临的阻力,是统治艺术的体现㊂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的是两场结局截然不同的变革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㊂一个是在北宋中期,一个是在明朝中期,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积弊㊂然而最终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张居正改革中最重要的 一条鞭法 却得以保存并延续下来㊂王安石变法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短时间内法令过多并且只有堵而没有疏,变法中更多地体现了 威严 而少有 恩 ㊂其青苗法损失了高利贷者的利益,方田均税法损失了大地主的利益,市易均输法损失了大商人的利益,募役法实则加重了人民负担,裁兵法损失了部分军人的利益,科举内容的改革则损失了大量考生的利益,尽管其中有一定既得利益者,但在众多利益受损者的反对下王安石变法很快便失败了㊂而张居正改革中最重要的财政改革 一条鞭法 ,虽然同样牺牲了官僚们的部分权益,但是仍然给予了他们征收税银的自主权㊂恩威并存,简洁明了,是张居正改革成功最主要的原因㊂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同样能从其中找到影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对计划经济一刀切 ,在让市场经济百花齐放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市场经济的不断监管,最终让中国经济改革平稳过渡,迅速发展,成了发展中国家中改革成功的典范㊂㊀㊀三㊁‘推恩令“与 大一统 思想恩格斯曾经说过: 集权是国家的本质㊁国家生命的基础 [6]㊂‘推恩令“为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形成了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7]的局面㊂中华文化有追求大一统的传统,大一统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家国命运的思考㊂在当代,大一统的天下观,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㊁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文化自信的根基㊂ 大一统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突出特征,中国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 大一统 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拓展的历史,其积极意义及其历史贡献是主要的㊂(一)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央集权的强大政权,为了长治久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所谓调整生产关系,就是不断改革㊂‘推恩令“本身就是汉武帝时期西汉中央改革的产物,其反过来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㊂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正是得益于中央集权统治下人口迅速的滋生,同时人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使得古代中国文化艺术从汉赋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从宋词到明清小说,正是得益于古代中国人民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下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使之变得更加普遍化和平民化㊂不仅是在中国,近代欧洲开辟新航路,开启大航海时代同样离不开中央王权的大力支持,大航海的贸易带来的财富也能更加巩固中央王权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 大一统 的这种 中央集权 ,是 集权为民 的开明专制:以民为本的政治立场㊁选贤于民的开放政权㊁养民生息的弹性统治㊂只有这样的统治模式,才能对中国这样一个疆土㊁人口㊁农耕规模如此庞大的国家实现有效的管理㊂(二)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内核㊂‘推恩令“的实施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也使得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加深,使得 大一统 的观念深入人心㊂中华统一于秦,汉唐到达文明顶峰,并在清代最终形成基本的疆域轮廓㊂虽然期间经历了反复的分裂和统一,但是追求统一的思想始终是民心所向㊂不论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王朝,都以 车同轨,书同文 ㊁ 统一寰宇 为最主要的政治目标和宣传口号,可见国家统一的 大一统 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㊂因此,在当代,我们追求国家统一,制止 台独 疆独 藏独 的决心,全力推动两岸统一,不容怀疑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 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㊂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坚决反对㊂我们有坚定的意志㊁充分的信心㊁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 台独 分裂图谋㊂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㊁任何组织㊁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㊁以任何形式㊁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大一统 突出表现在追求领土完整㊁反对民族分裂,这是维系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团结统一㊁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在今日中国仍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是中华文明最根本的价值诉求㊂(三)实现文化认同‘推恩令“中体现的政治智慧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而 大一统 思想的文化根基即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㊂事实上,中国几千年以来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完全是一个政治共同体㊂这种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和 大一统 的政治传统密不可分㊂纵观历史,不管什么朝代,也不管是不是征服民族,不管中间有多长多短的分裂,只要到了这块土地上,往往被中华文化同化,认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㊂所谓 征服者被征服 ,说的是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毁灭㊁中绝,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文化进步㊂当前,在建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一方面要保留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培育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㊂㊀㊀四、结语‘推恩令“是我国古代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它对于中国加强中央集权㊁ 大一统 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㊂同时,相比较于近代法国的‘阿莱斯恩典敕令“‘枫丹白露敕令“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独特而又杰出的政治智慧,其中所体现的强化中央集权㊁堵不如疏的改革方式,对当今中国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范晔.后汉书㊃百官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志第二十八.百官五.[2]㊀班固.汉书㊃贾谊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卷四十八.[3]㊀司马迁.史记㊃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一百一十二.[4]㊀司马迁.史记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O].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十七.[5]㊀刘昫.旧唐书㊃肃宗李亨[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本纪第十.[6]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6.[7]㊀班固.汉书㊃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2:卷六.责任编辑:徐雪野。

汉朝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汉朝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汉朝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汉朝的推恩令,听起来有点深奥,其实简单得很。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就是鼓励那些拥有封地的王侯们,把自己的地盘分给子孙后代。

这样一来,权力就不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家都能享受到一点儿权利的红利。

哎,听上去挺公平,但其实背后藏着不少故事。

想想吧,汉朝那个时候,王侯贵族们可都是一言九鼎,地位显赫。

而推恩令就像一根绳子,把这些权力分散开来,防止他们过于膨胀。

你看看,这就像是把大蛋糕切成很多小块,人人都能尝一口。

不过,这个可不是一帆风顺。

推恩令一出,有些王侯觉得这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

权力被削弱,他们当然心里不乐意,想想看,谁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江山”拱手让人呢?有些人甚至干脆不听话,选择私自捣鼓自己的小算盘。

推恩令的初衷是好的,想要维护国家的稳定,避免贵族势力过于强大。

这就好比是给家里小孩分零花钱,让他们学会理财,结果有的孩子反而胡吃海喝,真是哭笑不得。

时间一长,推恩令的影响开始显现。

权力的分散,虽然有些王侯心里不爽,但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站出来发声。

以前那些小贵族们,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现在也能在朝堂上说上几句话,真是让人觉得有点意思。

渐渐地,百姓们的生活也好了一点,大家觉得有了希望。

想想看,这就像是乡村的选举,大家都能参与,虽然有时候吵吵嚷嚷,但气氛热闹得很。

然而,推恩令并不是万能的,王侯们虽然被迫分权,但在暗地里,他们还是会抱团取暖。

比如,有些王侯会通过婚姻联盟,把自己的小王国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

真是让人感叹,政治这个游戏,永远有很多潜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汉朝的集权也开始受到考验。

皇帝想要稳住自己的地位,可是底下的王侯们各怀鬼胎,让他真是愁苦不已。

这个的另一面,还是不得不提的就是经济的变化。

随着王侯们土地的分散,土地也慢慢流入到更多的农民手中。

农民有了土地,自然就能安心耕作,日子也渐渐好转。

说白了,推恩令像是给大家撒了一把种子,让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开始复苏。

农民们努力干活,皇帝高兴,朝廷的税收也慢慢上来了,简直是一举两得。

历史趣闻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 推恩令的影响和作用

历史趣闻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 推恩令的影响和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推恩令的影响和作用
导语:在汉高祖开国最初的时候,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结果却导致王国势力日益增加,并且严重的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爆发了“七国
在汉高祖开国最初的时候,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结果却导致王国势力日益增加,并且严重的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爆发了“七国之乱”。

战乱爆发以后,他们立即采取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到了武帝初年,还是有许多地方威胁着皇权的神圣地位,为了削弱诸侯国日益增长的势力,主父偃便综合前人的失败,建议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那么具体的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推恩令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目的,另一种是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

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帝权威,巩固统一。

“推恩令”规定各个诸侯王除了可以让嫡长子继承自己的王位外,也可以将自己封地推恩分给其他子弟,并且封地的名号必须要皇帝来指定。

推恩令的颁布名义上是皇帝厚待诸侯王的子孙后代,但事实上是巧妙的将各个诸侯王的封地面积逐渐缩小,化整为零,使他们不再有能力与朝廷抗衡。

推恩令的实施不仅削弱了各个封国的势力,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大的巩固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它不仅是思想变革也是政治变革的明确标志。

它表明了,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儒家的思想治国,并且取得了成功,并且他也完成了分封制进一步的向郡县制的过渡。

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
生活常识分享。

推恩令通俗讲解

推恩令通俗讲解

推恩令通俗讲解
推恩令,是指封建社会中皇帝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士族统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针对土地、职位、税收、家族等方面,规定了不同阶层的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推恩令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它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社会秩序和稳定得到了保障。

同时,推恩令也为国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在土地方面,推恩令规定了土地应该如何分配,以及各自的使用权。

这样一来,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就变得具有规则性和可预测性,防止了分配不公和乱占土地的情况,保证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尊重和保障。

职位方面,推恩令对官员和门阀的选拔和任用规定得非常详细,促进了官员的公正和能力,防止了官场腐败和特权现象的出现。

税收方面,推恩令规定了各种税种和税率,使得税收征收变得更加有序和规范,防止了过度征税和不公的情况,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家族方面,推恩令规定了家族成员的继承和继承权,保护了家族的血脉和家庭的稳定。

总而言之,推恩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不少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秉持着公正、平等、尊重和规划等原则,成为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今天,它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和发展思路。

因此我们应该肯定和学习推恩令,认真借鉴其好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为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推恩令的内容: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改成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用来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二、作用:
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三、结果:
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
— 1 —
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推恩令

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

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推恩令”实行原因:1、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的严峻形势;2、吸取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3、实行“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推恩令”主要内容:1、汉武帝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

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2、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

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

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3、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根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根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课第一个条目,从教材中提取重要信息,答复第1题。

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方法指导二:提醒学生第3题要结合课本归纳梳理,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总结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采取比照的方法识记相关知识模块。

方法指导三:要求学生用歌谣巧记本课知识模块:着眼长治和久安,武帝一统更非凡。

雄才大概汉武帝,善用人才把权集。

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侯分土地。

举办太学学五经,一统江山鼎盛期。

方法指导四:知识模块一可采取百家讲坛的形式;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剧的形式进展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展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推恩令〞的实施自主阅读课本P54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

(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对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

推恩令实施方案

推恩令实施方案

推恩令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推恩令,是中国历史上宋朝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令。

实施推恩令,是为了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减少赋税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实施推恩令,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

1.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 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3. 维护社会稳定,减少民生矛盾。

三、实施措施。

1. 减免赋税。

对于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以适当减免其赋税,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同时,对于农田收益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赋税,提高财政收入。

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3. 扶持农业生产。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供农业生产资金、技术支持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 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保障,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5. 宣传政策。

加大对推恩令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政府的惠民政策,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推恩令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2. 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推恩令实施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推恩令实施的资金投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4.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推恩令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为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五、实施效果评估。

1. 经济效果。

通过推恩令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促进,国家财政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2. 社会效果。

推恩令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的生活压力,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3. 政治效果。

政府的惠民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民心。

六、总结。

推恩令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实施工作,可以有效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建议人:董仲舒 目的:适合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内容:排斥和抑制其他各家学说,把儒家 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二、削弱封国势力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原因? 2.“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二、削弱封国势力
金缕玉衣
二、削弱封国势力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 能够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 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对待历 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三、情感目标: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影响长远。
返回主界面
汉武帝
汉高祖刘邦 (休养生息)
文帝、景帝 (“文景之 治”)
汉武帝时, 国势最昌盛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你演一演,想一想 情景小短剧
那日,汉武帝召集各地各家学者来到长安,询 问治国方法。 到会的法家学者,他会说: 到会的道家学者,他会说: 到会的儒家学者,他会说: 汉武帝的决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王朝没有像 秦始皇期望的那样 “传世万代”,仅仅 十几年就被一个新 的王朝所取代,那么 汉武帝又是怎样增 强中央集权的呢?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汉武帝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
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 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二、水平目标:
秦 始 皇
汉武帝
二、削弱封国势力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一 卒,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 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 侯子弟,对此不但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 恩戴德。

解读推恩令的大智慧

解读推恩令的大智慧

对推恩令的研究摘要鉴于地方势力的膨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等因素,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中央通过推恩令的方式减少单个诸侯的封地,从而得以实行进一步的削藩。

推恩令所含的道家哲学,及深刻的政治智慧可以为当下借鉴。

关键词推恩令;中央集权;贾谊;主父偃目录摘要-----------------------------------------------------------------------(1)关键词---------------------------------------------------------------------(1)第一章推恩令------------------------------------------------------------(2)第一节推恩令的具体内容--------------------------------------------------(2)第二节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2)第三节关于贾谊----------------------------------------------------------(2)第四节关于主父偃--------------------------------------------------------(3)第五节推恩令推出的主观因素---------------------------------------------- (3)第二章推恩令的实施和对推恩令的探究--------------------------------------(4)第一节推恩令的实施------------------------------------------------------(4)第二节推恩令是否是最佳方案----------------------------------------------(4)第二章推恩令的政治智慧和可以借鉴之处------------------------------------(5)第一节推恩令的政治智慧--------------------------------------------------(5)第二节推恩令可为当下改革借鉴之处----------------------------------------(5)注释-----------------------------------------------------------------------(6)参考文献-------------------------------------------------------------------(6)第一章推恩令的制定背景第一节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推恩令是谁的建议

推恩令是谁的建议

推恩令是谁的建议
推恩令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家、哲学家荀子提出的。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荀子儒家”的创始人之一。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都有负面的欲望和冲动。

他提出了以法治、刑罚来约束人的恶性行为。

然而,他也深知单纯的惩罚是不够的,而且法律制裁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内心的欲望,因此他又提出了“推恩令”的概念。

荀子认为,社会上罪犯并不是没有可救之处,法律制度应该不仅仅是对罪行的惩罚,更应该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主张通过“推恩令”的温柔政策,对犯人进行宽容和宽恕,以期使罪犯能够自己认识到错误,后悔罪行,从而重新在社会上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贡献。

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推恩者,圣王之法也。

恶人有悔心焉,其心则杀,其矛不能与。

”他认为,通过推恩令给予犯人宽容和宽恕,可以使犯人感受到圣王的仁慈,从而激励他们悔过思改,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荀子推行推恩令的理念,强调善意、宽容和恕罪,与其他儒家学派的严格法治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他认为,唯有通过心理教育和人道主义的方法,才能使犯罪者真正改变,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然而,荀子的推恩令并没有在当时得到广泛推行,也没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思想。

在后来的发展中,儒家学派更多地强调了法治,认为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尽管如此,荀子的推恩令观念仍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关注犯罪者的改过自新和帮助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与荀子推恩令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介绍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介绍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介绍推恩令的巧妙“推恩令〞是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一项重要法令,“推恩令〞吸取了因为晁错削藩的方案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前人教训,“推恩令〞的规定是诸侯王除去自己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侯位以外,其他庶子在本国原有的封地内也可以封侯,新封侯国从此不受本国王的管制,而是直接隶属于各郡的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县。

那么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汉武帝的这种方法使诸侯王国在外表上看起来没有被实行任何的削弱,防止了各诸侯王一起联合抵抗的可能,这其实也就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刘彻吸取前人的教训,就想着必须要遏制和削弱日益增大的各个诸侯王势力,但是一直到了武帝初年,有些比拟大的诸侯国依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不听中央的命令,公然抗命。

他们的势力大大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稳固,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就公布了推恩令。

所以说关于推恩令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推恩令外表上看起来是国家对其他各个封侯的厚待,而事实上是为了瓜分诸侯国以及削弱各个侯王的势力,这一重要法令不仅符合汉武帝稳固中央集权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巧妙的防止引起各个侯王的对抗。

诸侯国的公子们一个个都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将父辈的土地分的更合理,或者说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封地,这样一来,不仅仅削弱了各诸侯国力量,而且使各地方的矛头也不再指向中央。

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拟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稳固。

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

推恩令读后感

推恩令读后感

推恩令读后感
《推恩令》是一部以法律为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了整顿朝纲,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以推行法治,整顿朝纲,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通过生动的剧情和精彩的演员表演,深刻地展现了唐朝的法治精神和李渊推行法治的决心和勇气。

在这部电视剧中,李渊以法治国家的决心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带领下,推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严惩不法之徒,整顿朝纲,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这种法治精神和决心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法治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观看《推恩令》,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是保障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

只有在法治的保护下,人民才能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另外,通过观看《推恩令》,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法治的艰辛和不易。

推行法治需要决心和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


推行法治的过程中,李渊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精神和品质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法治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崇敬。

综上所述,《推恩令》是一部深刻展现了唐朝法治精神和李渊推行法治决心和勇气的电视剧。

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法治的艰辛和不易。

我相信,在法治的保护下,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将会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法治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法治之光照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分析

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分析

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分析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推恩令与分封制都是历史上曾经实行过的重要政策,分封制出现的时间要早许多,据说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实行了分封制度,一直到周朝时期才有所改变。

而推恩令则是在西汉时期才开始实行的政策,这两个政策都是根据血缘关系作为主要的枢纽,但是推恩令和分封制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那么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是什么呢?分封制示意图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分封制指的是一种封建的制度,也就是说皇帝一类的统治者,将领土分封给王室宗族或者有功之臣的一种政策。

这是一种逐级进行分封的制度,天子占有重要的领导地位,将权力分别赏赐给诸侯或者藩王,主要是为了将统治的范围扩大。

而推恩令可以说是前者得到一种延续,可是在目的上却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诸侯或者藩王的权力加强之后,对统治者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要用推恩令来削弱他们的力量,所以说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

另外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还体现在赏赐的方式上,分封制是统治者将领土分封给诸侯和藩王,之后在他们去世或者权力进行交替之后,他们原封不动的将领土和权力交给下一任诸侯或藩王,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和领土都没有什么变化。

而汉朝之后开始实行的推恩令则不同,推恩令规定每个藩王或者诸侯的儿子都有继承权利的资格,也就是说在进行权力交替的时候,推恩令是让诸侯将权力和领土分为几个等份,之后再分别发给几个儿子,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和领土都变得更小更弱。

汉朝推恩令汉朝推恩令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项制度,推恩令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起来的,之所以要颁布推恩令,是因为在当时一些权势大臣的势力过于大,已经影响到了皇帝的统治,皇帝为了改善自身被动的局面,便出台此制度来使得权势大臣的权利有所减弱,从而对自身的统治有所稳定。

推恩令的执行者汉武帝推恩令这项制度具体是这样实施的,因为诸侯王有很多的土地,自身的权利也很大,皇帝便要首先削减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怎么削减呢?就是将诸侯王各自分为好几个国家,使得他们的子弟也享治理王国的权利,依次分封,这样便使得土地的权利掌握在多个人手中,而不是诸侯王一人手中,这样诸侯王的权利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推恩令的核心就是“套娃继承制”,其可怕之处在于不单独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人。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由大臣主父偃所提出的一项政策,其本质在于分解和弱化诸侯王的权力,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而通过推恩令,原本强大到已经威胁中央统治的诸侯国,一个个越分越小,最终失去了与朝廷抗衡的实力。

那么,这个号称无解阳谋的推恩令,究竟难在哪里?那些诸侯王明知道该政策是在弱化他们,却又为何去执行呢?其实,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的是人性,不怕诸侯王不知道,也不怕他们不执行,只要谁不执行,那么其内部马上就会出现矛盾,而一旦矛盾产生,那么推恩令的目的就达到了。

更重要的是,推恩令针对的是所有人,这才是推恩令最可怕的地方。

在说清楚其中的关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的产生,与当时的分封制有很大关系,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实行了分封制,将曾经跟随他建功立业的彭越、韩信、英布、卢绾等人封为了诸侯王。

不过,刘邦担心这些异姓的诸侯王将来会有二心,于是,他便一个接一个将其灭掉。

灭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又拉着大臣们立下了著名的“白马之盟”,要求所有人立下盟誓,将来“非刘姓不得封王,无功不置其侯”,否则“天下共击之”。

自此之后,汉朝就只封刘家人为诸侯王,原本,刘邦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他没想到却给后辈儿孙挖了一个大坑。

在刘邦死后,那些刘姓的诸侯王们开始横向发展,实力由此也越来越强大,尤其是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后,甚至有诸侯王的实力不次于朝廷。

比如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据记载他就富可敌国,钱多的根本数不清。

类似于刘濞的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鲜见,不少诸侯王均是有钱有兵,而有钱又有兵,自然就对朝廷轻视,这就明显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因此,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就建议,要马上进行削藩,不然江山不保。

于是,汉景帝颁布《削藩策》,一场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就此展开,但那些诸侯王们却不愿束手就擒,因此,由吴王刘濞牵头,包括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这七个诸侯国参与的“七国之乱”爆发。

大领导的管理思路:“掺沙子”

大领导的管理思路:“掺沙子”

大领导的管理思路:“掺沙子”“掺沙子”是指在一只管理队伍中通过增加己方或其他利益集团,从而不断稀释敌方的力量,达到力量上的均衡。

上到国家君主,下到一个团队,最高管理者都可以采取这个思路进行管理。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也是一种“掺沙子”。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

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

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

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其具体办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汉朝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推恩令是谁提出的?关于推恩令是谁的提议这个问题,史料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推恩令的提议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主父偃。

《资治通鉴》里也有过精彩的记述。

公元243年,宗室曹阎曾上书说:“古代帝王必定任用同姓皇族,以彰显亲近亲族,也必定用异姓大臣,以彰明尊重贤能。

采用只任用亲族的办法治国,随着它的发展变化,皇权就会逐渐衰弱;片面地采用只尊重贤能的办法治国,异姓之臣逐渐把持,皇权就会被剥夺。

先圣早已知道这种必然趋势,所以广泛求取皇族与非皇族同时并用,因此得以保有社稷,历时长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推恩令的研究摘要鉴于地方势力的膨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等因素,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中央通过推恩令的方式减少单个诸侯的封地,从而得以实行进一步的削藩。

推恩令所含的道家哲学,及深刻的政治智慧可以为当下借鉴。

关键词推恩令;中央集权;贾谊;主父偃目录摘要-----------------------------------------------------------------------(1)关键词---------------------------------------------------------------------(1)第一章推恩令------------------------------------------------------------(2)第一节推恩令的具体内容--------------------------------------------------(2)第二节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2)第三节关于贾谊----------------------------------------------------------(2)第四节关于主父偃--------------------------------------------------------(3)第五节推恩令推出的主观因素---------------------------------------------- (3)第二章推恩令的实施和对推恩令的探究--------------------------------------(4)第一节推恩令的实施------------------------------------------------------(4)第二节推恩令是否是最佳方案----------------------------------------------(4)第二章推恩令的政治智慧和可以借鉴之处------------------------------------(5)第一节推恩令的政治智慧--------------------------------------------------(5)第二节推恩令可为当下改革借鉴之处----------------------------------------(5)注释-----------------------------------------------------------------------(6)参考文献-------------------------------------------------------------------(6)第一章推恩令的制定背景第一节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1】。

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2】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第二节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汉朝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不论是抵御外敌还是推行新政来化解矛盾都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中央。

自汉高祖实行并行制以来,诸侯的势力一直都很强大。

“汉初全国共计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汉初越1300余万人,王国编户180万,人口850余万”【3】。

不仅如此,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直接说明,急需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同时,七国之乱也是推恩令实施的导火索。

七国之乱后,景帝免除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削减了王国官吏,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

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大为改变,因而进一步加强了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虽然如此,藩王诸侯还是拥有广袤的土地,多数人口,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

这严重地威胁到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否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好处?若地方权力过大,会引发大规模战争。

战争会严重破坏生产。

再者,中央集权能统一货币。

当时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有吴王制币,邓氏钱,紊乱市场秩序。

统一管理将有利各地区的交流,从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中央集权还能集中国家力量。

公权强大能做成大事。

当时的匈奴袭扰需要强大的中央。

中央集权的初衷是预防藩王的造反,而国家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及政治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关于贾谊主父偃的推恩令的理念基本上是贾谊思想的翻版。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4】。

在主父偃之前的贾谊已经有过构想:实施“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既能体现皇帝的德政,又可以削弱诸侯维护中央的安全。

所以我们研究推恩令的制定者应当侧重于研究贾谊,而非主父偃。

贾谊性格对立法的影响。

身为太傅的他为梁怀王刘揖之死忧郁而终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责任感,极忠君,极爱国。

在与邓通的较量中的失败,可见其在政治斗争中的幼稚;对周勃的以德抱怨,也可看出其胸怀广阔,大公无私的一面。

淮南王叛乱后,文帝封其四子为侯,而贾谊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反对,但是文帝不采纳。

其中可以看出贾谊对文帝的心理没有准确的把握,或者从未思考过文帝的心理。

贾谊提出的分化瓦解匈奴,停止和亲的策略,未曾考虑到汉初国力的虚弱、国内政治矛盾的尖锐,因此未得到文帝的采纳。

但在武帝时,贾谊的大部分政治思想都得到贯彻,说明他的思想具有超前性。

“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

”【5】意思是:人在行事时要广泛听取意见,将了解的情况加以检验,确定正确后才能形成决定。

贾谊身上的这些特质决定了他所提出的推恩令具有如下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但是未必符合皇帝的心意,所以推恩令在当时并未获得大规模的实施。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具有超前性,在汉初提出,而在武帝时才得以大规模实施。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在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环境后提出的建议。

第四节关于主父偃。

主父偃早年学的是纵横之术,后来听说汉武帝喜欢儒家,便改学《周易》、《春秋》,这是只有目的性很强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事。

为了获得武帝的接见,靠近皇帝宠信的卫青,可见他深喑权术;他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都讨得了皇帝的欢心,说明他对武帝的心理非常了解;为了女儿被拒绝嫁入齐国后宫之事与齐王结仇,而后又公报私仇害死齐王,足见他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在被处死前曾有翻身的可能,但他却说“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可见他是一个很率性的人;在位高权重时,毫无节制地收受贿赂,又表现出他的利己思想。

不会做政治牺牲品。

我们可以推测,主父偃在了解到武帝想削弱地方势力又无从下手时,利用其高超的政治智慧,考虑了自身利益和推恩令的可行性后,向武帝进言从而讨得欢心以期获得荣华富贵。

可见,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的时期是实施推恩令的最佳时期。

这就决定了推恩令在很大程度上是汉武帝意志的体现,符合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同时包含高超的政治智慧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

第五节推恩令推出的主观因素如前述,我们应重点探讨贾谊为什么会产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构思。

在写《治安策》前贾谊担任长沙王吴芮的国相,王充是诸王中与皇帝毫无血缘关系的藩王,但因为实力最弱而未曾造反。

贾谊一生忧国忧民,鉴于当时各藩王势力的膨胀,他一定在思考对应的策略,在被遣长沙时,应该会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位与皇帝毫无血亲的长沙王未曾造反呢?”于是很自然地发现长沙国是实力最为弱小的藩国,没有造反的资本。

于是乎,很自然地提出缩小诸侯国的构想。

将王国的土地悉数分给他们的所有子孙,既可以缩小每个诸侯的领地,又可体现皇帝的德政。

这是个亮点,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

但有两点不足:就算分开了还是存在联合起来造反的可能。

听闻文帝分封造反的淮南王的四子为侯,贾谊曾经上书皇帝:“淮南地方虽小,英布曾凭借这块地方造反。

虽然把淮南王的封地分割为四块,但四子一心,让他们占有土地和人口,积蓄资财,这真可以说是把武器交给敌人,为虎添翼呀!希望陛下考虑。

”可见他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他的上书中我们推测贾谊的想法,随着诸侯关系的疏远,诸侯国本身的缩小,联合起来造反会越来越困难。

明朝建文帝时的大臣也曾提出解决方案,就是将藩王子弟异地分封。

这是贾谊的首创,还是对先人思想的改造,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贾谊的《新书》中有一个篇目《退让》,通过一个故事①体现了贾谊解决冲突的哲学思想:道家以退为进的思想。

可见其能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构思是不足为奇的。

第二章推恩令的实施和对推恩令的探究第一节推恩令的实施推恩令实施后数年,“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单个诸侯的土地缩小到足够规模。

“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6】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推恩令在开始时并非强制实施,有愿意分土地给子弟的可以申请,皇帝为其定名号。

而后,梁王、城阳王自愿分地,可见推恩令几乎没有受到阻力。

受传统文化影响,诸侯普遍愿意遵循祖制,同时不敢背负不慈爱的恶名,于是推恩令变成必须执行的惯例。

“推恩”之后,汉武帝就开始以各种借口对诸侯进行削藩、夺地和除国,有的诸侯国“骄淫失道”被除国,有的因违背酎金律而削地、夺爵,而“酎金”品质由中央判断,“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

”【7】可见,利用“违背酎金律”这个借口,汉武帝削去了大量诸侯。

第二节、推恩令是否是最佳方案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

相较于由当时社会自然产生的法令,是否有更适合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其他措施。

在此,我们讨论两个可能更好的方案及推恩令本身。

削藩策。

优点是彻底使藩王土地收回中央,同时在战争中直接削弱了藩国力量。

缺点是引发了数十万人参与的战争,虽说早已料到诸侯可能造反,但是从汉景帝在动乱初期的慌乱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步险棋。

而且这对当时正在恢复元气的汉朝无疑是个打击。

吕后杀韩信的方法。

将各藩王召入长安,软禁或将其杀害,同时撤销藩国。

好处在既能彻底削藩又可以避免战争。

当然,也存在问题,其一,如何引藩王进京。

其二,能否顺利完成权力交接。

其三,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削藩无法服众。

推恩令。

优点:名正言顺,阻力不大,符合除藩王嫡长子外的各方利益。

缺点:其一,效果显现时间漫长同时不够彻底:诸侯的子孙仍具有土地。

但是汉武帝在推恩令实施后的几年中以各种借口削去了大部分小诸侯的土地、爵位,解决了这个缺点。

其二,推恩令只能解决满足于维持原状的诸侯的削藩问题,不能解决原就有野心的诸侯的削藩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