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名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原创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原创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第一课时【学习导言】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愁国恨与思念之情思!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让我们在反复朗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对故土的嘤嘤深情。

课前学习:自主体验(通读文本,积累基础,加入论坛)【通读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大声朗读两遍课文。

【积累基础】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为加点字注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 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端木蕻良的生平和作品创作情况。

【加入论坛】以下是几位中学生在某学习论坛中的交流(节选):A:端木蕻良是一位超赞的爱国作家,我曾经念过课本里他的《土地的誓言》,很崇拜他。

B:哪里----我们下周也要学了。

预习的时候都看不懂,生字又多。

A:楼上的说话不负责任。

建议你多读几遍再发言!!这是多么深情的文章,每次我读到:‘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时,我就会为之震撼,为端木蕻良的文笔和精神所打动。

C:同感。

除了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深沉炽爱外,作者笔下的东北大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讨论越来越激烈。

你也加入进来吧!读完文章你是怎样的感受呢?或者有特别让你触动的句子?大胆的与同学交流吧!课内学习: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研读课文】听读:把握感情1.听别人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和重音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

赏读:品味语言1.带着你体验到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流畅、准确,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划出文中最精彩或最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或词语。

(两处以上)2.交流你所划出的文中最精彩或让你深受感动的语句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结合同学们的交流整理归纳,记在书本相应位置上。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编写者:陈娅兰【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1912.9-1996.10),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省昌图县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了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要求: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感受文中的情感。

2、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1)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亘古()谰语()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蚱蜢()泛滥()召唤()怪诞()桦树()(2)解释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怪诞:斑斓:4、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其用意是什么?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二、语言品析5、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下面几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能运用这些语句进行表达和写作。

4.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询问学生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都会立下什么样的誓言?2、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祖国的爱与祝福。

3、通过学生的表达,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歌,带着“爱国”这个主题。

二、导学阅读:(25分钟)1、分组阅读:将全课分为若干段(根据课文意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各自段落。

阅读时,提前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准确理解。

问题:a. 诗歌的什么情感占据了歌词的核心?b. 诗歌的最后两句话表达的思想是什么?c. 为什么说“土地”也可以爱国?d. 诗人在诗中用什么方法表达他的爱国之情?e. 诗中“誓言”的意义是什么?f. 你怎样理解“我要用怎样的方式去爱国”?2、小组合作:请学生再组成小组,同时回答以下问题,校对彼此的答案,并选取一个代表上台发表。

问题:a. 诗人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b.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c.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爱国诗?d. 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3、全课学习: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和感受,老师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进行引导。

【导学案】 1徐特立的诗《土地的誓言》说了土地是个爱国的人。

可土地从来没说怎么个爱国法。

所以我总是要问著好朋友:这道河岸爬这山是怎么回爱国法。

小河小山直接不了回答。

徐特立的意境是,他年纪轻轻悲天悯人。

所以,他没有回答。

他说:信风信雨任我腾义无反顾。

总答应了我怎样。

人问我怎样劝pat里斯替特反骨有这样信念,我说:他什么都不信。

成的了职守,情也满足,自个和工友切切有足气。

《土地的誓言》虽然以土地表白爱国的情感,而实际上是以一位“土地”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守护爱国之心,将“爱国”的怀念之情转达于后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难点)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原名,(籍贯)人。

现代作家。

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被称为。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泛滥.()镐.头()召.唤()白桦.()默契.()亘.古()田垄.()污秽.()怪诞.()蚱蜢..()()4、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5、整体感知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试举例谈谈。

【当堂反馈】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拓展提升】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四、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
2、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你的感想。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3、这篇散文洋溢着作者对故乡土地什么样的感情?说一说你的感受﹙可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
五、精讲点拨
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

例子(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秋,听说你已来到。

开动脑筋,找一下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
六、课内检测
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创造了文明。

但现在世界上的土地资源却日益遭到破坏,请你拟一条标语提醒人们珍惜土地资源。

七、畅谈收获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请总结一下。

八、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九、课后提升
仿写句子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观看图片,导入新课新课内容(一)检査预习,相关介绍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挚痛(zhi)嗥鸣(hdo)怪诞(ddn)亘古(gen)澜语仃dn)藤(h6ng)镐头(gdo)默契(qi)污秽(hui)蚱!IS (m6ng)田垄(ldng)呻吟(yin)山涧(jidn)斑斓(ldn)丰饶(r6o)耻辱(rfi)2.作者链接端木戟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3.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 H,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踽了十四年。

在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钦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建设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2、难点(1)理解文中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的含义。

(2)学习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理解。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难点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脚踏着这片土地,心中是否会涌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承载着我们的欢乐与悲伤,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梦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去感受他对土地的那份深沉的爱和誓言。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等,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三)背景介绍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对沦陷的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思念?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示例:“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赏析:作者用大量的排比,列举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物和物产,展现了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8《土地的誓言导》精品导学案(word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8《土地的誓言导》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设计者审核者编号备课时间课时姓名小组班级土地的誓言导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会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

3、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检测案:1、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十周年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2、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交织在一起,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第8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8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8 土地的誓言素养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学习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3.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的推动下,组成的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镐.头():挚.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污秽.():怪诞.():默契.():田垄.():丰饶.():2.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抄有关句子。

3.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土地的誓言”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答案】1.gǎo刨土用的工具。

zhì诚恳而深切。

háo(野兽)大声嚎叫。

lán灿烂多彩。

lán没有根据的话。

gèn整个古代。

这里指远古。

huì肮脏的东西。

dàn荒诞离奇,古怪。

qì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lǒng①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

②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ráo富饶。

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应理解为“面向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进端木蕻良(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2、积累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炽.痛()嗥.鸣()亘.古()默契.()场.院()田垄.()污秽.()谰.语()镐.()3、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4、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课堂研讨1、检查预习2、再读课文,解题探究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②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提示: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③文中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选取如此多的景物是否繁琐?3、研读赏析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突出“泛滥”)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学法指导:a明确该词的本意;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聚焦】“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一句的含义有哪些?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作者这一种联想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难点突破】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走进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背景追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拓展链接】关于土地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自主学习案】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bān lán)污秽.(huì)怪诞.(dàn)亘.古(gân)田垄.(lǒng)2.辨析下列字形谛:(dì)谛听梁:(liáng)栋梁三尺蹄:(tí)马蹄粱:(liáng)高梁踊:(yǒng)踊跃诞:(dàn)怪诞涌:(yǒng)涌现涎:(xián)垂涎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炽痛:热烈而深切。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知识方圆: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

辽宁昌图满族人。

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

曹汉文(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

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

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

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

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曹京平)的笔名。

三.基础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四.问题探究:1.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3. 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五。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自主学习任务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学习指南1.课题名称:《土地的誓言》2.达成目标:(1)掌握课文的重要词语,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文中富有感染力的句子,运用所学的抒情方式进行仿写。

3.学习方法建议:可用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探究法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1)利用平板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测。

(2)在平板上展示自主学习的大数据分析。

(3)深入探究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的含义。

(4)小组讨论并展示文中抒情性较强的句子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

(5)仿照第一段铺陈排比的句式,选择自己母校(小学或初中)的景物,运用所学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二、学习任务通过观看两个微课视频和细读课文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预习部分:1.观看微课《字词掌握》部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hìtònɡ() lányǔ()ɡènɡǔ()ɡǎotóu () háomínɡ() wūhuì()2.观看两个微课,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认识提高抒情的感染力的方法。

3.仿写练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母校(小学或初中),运用微课中展示的抒情方式,仿写文中第一段的“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字数为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读部分任务一:整体感知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你认为这个誓言是土地发出的吗?任务二:细读课文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摘录其中的两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金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金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3.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

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

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端木蕻(hóng)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

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背景:此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原载于1941年9月18日《华商报》。

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第9课土地的誓言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典型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呼告、人称变化、排比等表现手法。

参考材料:1、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预习指导】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2、汉字:gǎo()头默 qì()污 huì()蚱měng()斑 lán()田 lǒng()解词: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3、积累有关土地的诗文、格言。

4、自主感知:勾画出作者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家乡的语句,批注上喜欢的原因。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文章除了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家乡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呢?3、质疑解惑:提出你发现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1、小组交流完善自主学习。

2、确定展示方式,如朗读法、赏析法、概括法、拓展法。

3、合作探究你发现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一)主题拓展有感情的朗读艾青的诗,说说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学案(公开课定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学案(公开课定稿)

《土地的誓言》学案一、导标明学1. 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 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 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导案预学1. 注音:挚()痛嗥()鸣谰()语亘()古污秽()2. 词语解释:挚痛:亘古:污秽:3. 作者介绍: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和《》。

三、导问探学(一)朗读课文,感知誓言。

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细读,品味情感1. 品读一: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2. 品读二:(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三)感悟、延伸情感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引导学生写誓言。

四、导练评学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文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迎接空前绝后的上海世博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做好准备。

2.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历经近30年的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直接三通的构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B.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C.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

D.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五、导思慧学1.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

2. 收集爱国爱家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无答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设计人:徐继洲授课人:七年级语文组审核人:黄海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学习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步骤:一、扫清字词障碍炽()痛嗥()鸣谰()语怪诞()亘()古辗()着辘辘()污秽()镐()头默契()二、合作探究(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二)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主问题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自学指导:1、联系背景和课文内容思考讨论。

2、组长组织有序交流。

督促组员归纳整理笔记。

主问题二:在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自学指导:1、速读文段,画出具体景物及物产,体会蕴含的情感。

2、组长组织有序交流。

督促组员归纳整理笔记。

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

读第一段后半部分思考:主问题三: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朗诵,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二、琢磨、欣赏出色段落和语句,了解作者选择成心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富饶漂亮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纳的人称转变、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学习进程:[前预习提示]整体把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本文抒发的是作者对乡土的眷念,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情感,而作者所爱恋的是关东原野,那时已被日本入侵者侵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讲,她是失去了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讲,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预习方式:学习本文前,请同窗反复朗诵文至少三次,了解文通过描述什么来表达情感的,所描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在描述上运用了如何的修辞手法,有朗诵的进程中,把你喜爱或不明白的句子划下来,在堂上咱们一路学习。

一、字词积存、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蚱蜢()()、污秽()、富饶()、辘辘()、白桦林()、镐头()、泛滥()二、多音字辨析血:血缘()、血淋淋()奔:奔走()、投奔()3、形似字辨析跳跃()、肥沃()诞生()、垂涎三尺()、栋梁()、高梁()马蹄()、谛声()、4、词语说明斑斓:谰语:亘古:污秽:[教师导语][堂学习]一、把握文情感作者在创作本文时情感丰硕,在朗诵的时候,咱们应该以如何的情感朗诵?小组演示部份的情感朗诵。

怀念、赞美、悲痛、愤怒、忧伤(一)文题目“土地的誓言”是什么意思?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二)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誓言的句子并写出其中之一句。

我要回到她的身旁……表达坚决的决心二、深切学习,体味语言,领会情感(本环节由小组合作完成)(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小组一起深情朗诵这些文句,并谈谈你的明白得和体会。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她低低……表达自己想念家乡时令自己魂牵梦萦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名师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
册(初中))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3.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师生爱国豪情。

【学习重点】
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对故土炽热的热爱。

【自主预习】
一、走进作者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二、追溯背景
1941年9月18日,“9.18”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群无家可归。

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和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这篇文章。

三、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亘古()谰语()默契()污秽()丰饶()辘辘()田垄()蚱蜢
()镐头()
2.给多音字注音:血:血缘()血淋淋()
奔:奔波()投奔()
3.识记词义:①嗥鸣②谰语
③污秽④炽痛
四、自主探究
(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二)、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1、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2、品味语句
a、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B、“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三)、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饶成为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头脑中面对这厚重的土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四)、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些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五:拓展欣赏: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体会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参考答案:
三、基础梳理:
1、chì háo lán gèn lán qì huì ráo lù
lǒng
zhà měng gǎo
2、xuè xiě bēn bèn
3、①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②谰语:没有根据的话语
③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
④炽痛:炽痛原意为火烧的疼痛,形容沉痛的感情
四、自主探究
(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二)、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a、“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B、“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因为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间的欢笑随着“九一八”的到来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三)、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四)、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