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度量衡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中国古代度量衡尺(cm)斗(l)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周秦汉22.5 1.94256东汉 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晋24.45 2.02 222.7 隋 29.51 5.944 668.19唐 31.15.944596.8宋元 30.729.488596.82明 31.1 17.037596.82清3210.355596.8 民国33.310500322斤(g)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商1尺=10寸,1寸=10分1尺=15.8,1寸=1.58 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 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 丈=2311 尺=23.1,1寸=2.311分=0.231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24.21 寸=2.42,1分=0.242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1寸=2.42,1分=0.242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24.51寸=2.45,1 分=0.245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唐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小尺:1丈=300,1尺= 301寸=3,1 分=0.3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312,1尺= 31.21寸=3.12,1分=0.312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1寸=3.4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24.51寸=2.45, 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 1分=0.245量地尺:1尺=32.7,1寸=3.27清1丈=10尺,1 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丈=355,1尺=35.5, 1寸=3.55量地尺:1丈=345,1尺=34.5, 1寸=3.45营造尺:1丈=320,1尺=32, 1寸=3.2营造尺:1尺=32,1寸=3.2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时代量制统一换算(毫升)战国齐:1钟=10釜,1釜=4区1区=4豆,1豆=4升秦:1斛=10斗,1斗=10升楚:1筲=5升三晋:1斛=10斗,1斗=10升秦1斛=10斗,1斗=10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汉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薛,1薛=5撮,1撮=4圭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1薛=10,1撮=2,1圭=0.5三国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30000,1斗=3000,1升=3001合=30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开皇: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大业: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唐1斛=104,1斗=10升,1升=10合大: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小: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宋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67000,1斛=33500,1斗=6700,1升=670,1合=67元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95000,1斛=47500,1斗=9500,1升=950,1合=95明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清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战国楚:1斤=16两,1两=24铢赵:1石=120斤,1斤=16两,1两=24铢魏:1镒=10斫,1折=20两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斤=250,一两=15.61铢=0.651石=30000,1斤=2501两=15.6,1铢=0.651镒=3151折=31.5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9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9汉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9760,1钧=74401斤=248,1两=15.5,1铢=0.65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三国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两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南北朝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梁、陈:1斤=220,南齐:1斤=330,北魏、北齐:1斤=440,北周:1斤=660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大:1石=79320,1钧=19830,1斤=661,1两=41.3小: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唐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79320,1斤=6611两=41.3,1钱=4.131分=宋1石=120斤,1 斤=16两1两=10钱,1 钱=10分1石=75960,0.411斤=633,1两=401钱=4,1分=0.4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5960, 元1石=120斤,11斤=633,1两=401钱=4,1分=0.4明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清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

从半斤八两说古今计量单位差异

从半斤八两说古今计量单位差异

从半斤八两说古今计量单位差异半斤八两,这是个成语,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可是令人疑惑的是一斤是十两,半斤应该是五两啊,五两又怎么会和八两等同,还不相上下呢?其实啊,在半斤八两这个词出现的时候,当时的重量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因此呢八两也就是半斤了。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重量单位的变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

当时的计量换算关系是这样的: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这里我们在提一下千钧一发"这个成语,他的意思是形容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紧急。

1钧=480秦两=480*15.8克=7584克=7.584千克,千钧就是7584千克,换算过来差不多7.5吨。

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七八吨的东西系在一根头发上当然危险了。

再说说长度单位的变迁。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都知道,书中描写关羽说到身高九尺,髯长二尺”,描写张飞写到身长八尺”。

按照现在标准换算那就是关羽身高3米,张飞接近2米7。

古人难道都长这么高大威猛吗?其实不是。

秦汉时期,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 分, 一尺约莫23.1cm,那么身高九尺就是在207.9cm,这样看来就还算合理了。

既然提到关羽和张飞,我们就再来看看他们的武器。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在40斤左右。

张飞的丈八长矛,实际长度在231cm左右。

另外电视剧中经常岀现官员俸禄多少石粮食,这里一并把体积换算关系附上。

因此,我们要对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有基本的了解,不然在看古籍的时候就会迷茫。

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对的地方请联系小编更正。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由官府监制成套计量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

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

古代度量衡命名:测量长度的单位主要有:寸、咫、尺、丈、寻、常、仞;测量体积大小的单位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圭、抄、撮、勺、合;测量重量的单位有:铢、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等。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

本站整理了中国历代度量衡的标准规定及换算进制,并且每种度量衡都按照现代的计量方法换算出结果,方便广大网友进行古今度量衡的对比参照,由于部分内容还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因此,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1、《度制换算表》2、《量制换算表》3、《衡制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制换算表》。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古代东西方的度量衡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度量衡制度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异同以及对于当代的启示。

一、古代东方度量衡制度1. 中国度量衡制度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早在商代时期,就有“斤、两、钱、石、升、斗、担、束、斛”等度量衡单位,但并不统一。

秦朝时期,统一计量单位,制定了长度、面积、容积和质量等四个方面的单位,如长度的“丈、尺、寸、分、厘、毫”,重量的“斤、两、钱”,容积的“升、合”等。

汉代时期,又有不同求同的思想,将一些计量单位进行规范统一。

例如,长度的“里、丈、尺、寸、分、厘、毫”成为历史痕迹深刻的度量衡单位,从而形成了中国度量衡制度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印度度量衡制度印度的度量衡制度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印度古代度量衡单位大多数是以体积为计量基础的。

例如,体积单位中有“manik”(意为一手指)和“angula”(意为一指头)。

印度的长度单位也是很有特点的,例如“hasta”(意为一只手的长度)和“cubit”(意为前臂的长度)。

当然,在现代印度的度量衡制度中,因欧洲殖民统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

二、古代西方度量衡制度1. 希腊度量衡制度希腊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由长度和体积单位构成,如“stadium”(跑道长170-190米)、“foot”(一英尺,30.48厘米左右)和“cubit”(小臂长度)。

质量方面,一般使用岩石或麦粒来计量,等价于大约1/72或1/5650英镑。

2. 罗马度量衡制度罗马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相对于希腊而言更加偏重于质量的计量。

常用单位有“uncia”(意为1/12),“libra”(一磅,约等于2.2千克),“aster”(一盎司,约等于28克)。

在罗马帝国时期,整个帝国统一使用罗马度量衡制度。

三、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异同1. 计量单位体系不同东方度量衡制度和西方度量衡制度的体系不尽相同。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

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1、周朝1尺=19.91厘米2、秦朝与西汉 1尺=27.65厘米3、东汉1尺=23.04厘米4、曹魏1尺=24.12厘米5、西晋1尺=24.12厘米6、东晋1尺=24.45厘米7、南朝1尺=24.51厘米8、北魏1尺=29.51厘米9、北齐1尺=29.97厘米10、北周 1尺=24.51厘米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15、明朝 1尺=31.10厘米16、清朝 1尺=32.00厘米17、今天 1尺=33厘米二、容量1、周朝1升=193.7毫升2、秦朝与西汉 1升=342.5毫升3、东汉1升=198.1毫升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5、南朝齐 1升=297.2毫升6、南朝梁、陈 1升=198.1毫升7、北朝齐 1升=396.3毫升8、北朝周 1升=210.5毫升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12、宋朝 1升=664.1毫升13、元朝 1升=948.8毫升14、明朝 1升=1073.7毫升15、清朝 1升=1035.5毫升16、今天 1升=1000毫升三、重(衡)量1、周朝 1斤=228.80克1两=14.30克2、秦朝与西汉1斤=258.08克 1两=16.13克3、东汉、曹魏与两晋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4、南朝齐 1斤=334.08克1两=20.88克5、南朝梁陈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6、北朝魏1斤=222.72克1两=13.92克7、北朝齐1斤=445.28克1两=27.83克8、北朝周1斤=250.56克1两=15.66克9、隋朝(开皇)1斤=668.16克 1两=41.76克10、隋朝(大业)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11、唐、五代、宋、元、明、清 1斤=596.8克 1两=37.3克从周朝至清朝均为1斤=16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12、今天 1斤=500克 1两=50克 1斤=10两=100钱=1000分=10000厘古代与现在所使用的度量衡不一致,读者在使用古方时应注意单位转换。

中国历代度量衡(可编辑)

中国历代度量衡(可编辑)

中国历代度量衡度制夏商周三代时期多认为我国古代度制单位是以跬步尺仞寻常墨丈端匹疋束逐步演变为分寸尺丈引五度制的九年卫鼎上的铭文大意是一个名叫裘卫的人在周共王九年用一辆车及车马器具等换取一个名叫矩的人一片林地之事当交换成功后为表示谢意裘卫曾赠送给矩妻十二丈帛铭文原话为舍矩姜帛三两当时一两相当古制四丈春秋战国时期长度单位从多样化趋向统一确定分寸尺丈引五度为长度单位制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秦始皇用来统一全国度量衡制的标准用的仍是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的标准尺秦孝公十八年前344 商鞅用23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尺来平斗桶权衡丈尺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前221 后用来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还是这个标准汉志承秦制汉代的度量衡也是沿袭秦代的因而其所用的标准尺基本上和秦代相同都是23厘米左右公元9年王莽在取得政权后用来同律度量衡的仍然还是这个标准这就是说战国秦汉年间陕西境内的尺度长约23厘米始终未变1引 10丈 100尺 1000寸10000分汉代其尺长度仍维持在23厘米左右汉代陕西的尺长在225~236厘米之间魏晋南北朝由于官吏多取于民尺度量值普遍加大特别是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年间尺长猛增一尺长达301厘米比晋前尺 231厘米长7厘米递增之速前所未有180年间递增25 隋朝开皇官尺以晋前尺1尺2寸8骨1厘为1尺一尺约合295厘米度制沿袭北周唐小制1尺2寸为大制1尺小制仅限于测晷影调钟律冠冕等唐时陕西民间使用的尺长大制在30-31厘米之间律尺小制为2488厘米尺度的标准以100颗黍子纵向排列的长度为营造尺1尺 32厘米确定长度单位时才在分以下十进位正式命名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模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六德虚实清净共20个小数单位为长度的法定单位唐代采用大小二制就是将市用尺与律尺标准尺分离以律尺保存古制以实际使用的度尺同律尺保持一定比率为市用尺作为官府和民间赋税征收和交易之用明清尺度分营造尺和量地尺明朝营造尺长32厘米量地尺长3264厘米清朝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种量地尺长32~3435厘米之间营造尺32厘米裁衣尺355厘米经对眉县槐芽镇沙坡村村民龙满德家藏清同治裁衣尺实测尺长347厘米根据《清会典》关于后用裁尺营造尺1尺1寸1分1厘1毫的记载清朝民用裁衣尺长355厘米上述同治裁尺的尺长大体与清朝度制规定一致清末民初尺度长短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鲁班尺木工尺乐律尺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改以毫位为止同时确定尺为长度之主单位寸以下为奇零清末重定度制名称及单位表毫10丝即尺之万分之一厘10毫即尺之千分之一分10厘即尺之百分之一寸10分即尺之十分之一尺10寸定为度之主单位步亦称弓 5尺丈 10尺引10丈里180丈即360弓民国4年未在度制方面作任何变更1912年确定营造尺库平制和米制两制并行度分为甲乙二制营造尺库平制为甲制米制为乙制营造尺库平制长度以营造尺1尺为单位重量以库平两1两为单位度法丈等于10尺尺等于10寸寸等于10分分等于10厘厘等于10毫毫等于10丝丝等于10忽忽等于10微微等于10纤量法石等于2斛斛等于5斗斗等于10升升等于10合合等于10勺勺等于10撮衡法斤等于10两两等于10钱钱等于10分分等于10厘厘等于10毫毫等于10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在全世界逐渐趋于统一米制的形势下北洋政府也拟采用米制规定营造尺库平制为甲制长度以营造尺1尺为单位米制为乙制长度以1公尺为单位民国16年 1927废除营造尺库平制采用米制以市用制作为向米制过渡的辅制定万国公制即米突尺为标准尺以与标准制有最简单之比率长度以标准尺三分之一为1市尺计算地积以6000平方尺为1亩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陕甘宁边区度制的基本单位是尺其单位序列为毫厘分寸尺丈等对与长度相关的亩里制作出具体规定进位法为10毫米为厘10厘米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均以市制为准1市亩等于10市分1市分等于10市厘1市厘等于10市毫一市亩等于6000平方市尺1市顷等于100市亩并规定市亩为土地面积的基本单位还规定1公里等于2市里1市里等于150市丈或1500市尺民国19年 1930 《度量衡法》标准铜尺对民用市尺进行检定实测该标准铜尺长33厘米最小分度值1毫米尺面另一边有1~10寸刻度线5寸左右錾刻有市尺二字国民政府明令市制与公制并行一市尺长三分之一米但是由于政府腐败有令不行陕西各地尺度仍十分混乱经对虢镇民用木尺实测尺长为54厘米眉县民用布尺实测尺长523厘米可以清楚的看到民国年间陕西地方度制相当混乱量值不一十分突出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 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步1里即为1800尺折合1里为530米折为今106华里据史料称唐长安城周长为67里今实测约355公里 71市里折合一里为530米与上述大致吻合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 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5步为尺1方里合540亩亩位以下至宋以后为分厘毫丝忽民国18年 1929 《度量衡法》始规定2市里合1公里改1里市里为1500尺合500米始废方里之制周制方里与地积无彼此换算关系陕西历代度制文物简况表量制周以人体为法故量制名目杂多很不系统有一手曰溢两手曰掬之说所谓有掬实际上就是升故升是周时的基本量两手之盛量之基本《礼记·月令》篇角半甬甬即斛而考工量为鬴即釜但这些都不是实用量孟子常言粟万钟钟等为实用量而实际实用量单位为斗斛总之三代之时量制极为混乱有的是量制系统各异有的将容量与收稼之数混为一起春秋战国期间容量制除使用升斗斛等量制单位外还有使用缶量的现象战国战国时期容量单位多达20多种有魁旬升温豆区盆斗釜斛桶鬴庚薮钟秉稷耗鼓等而出现在战国晚期器物上的容量单位名称则是升益斗釜斛等秦墓出土多件陶缶量据对其中用河沙实测缶容为18210毫升经折算可知当时斗容为1821毫升升容为1821毫升斗这一基本单位在东周秦赵魏等国器物上都曾出现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十进位制也相当普遍每升约在200毫升左右----------------另据商鞅方升两诏秦椭量和平都铜椭量分别提供的秦时升容198毫升574毫升196毫升194毫升的数值看秦时陕西地方升容均在200毫升之内战国秦时升容190446毫升斗容为190446毫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71年其实际单位量值升容1821毫升~190446毫升与商鞅方升升容20215毫升和学术界普遍看法升容200毫升所差无几汉承秦制单位制的具体内容为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量制一龠合升斗斛除2龠为1合外其它都采用十进位制即1斛 10斗 100升 1000合 2000龠升为起量之基本斗斛为实用之量名汉除规定上述容量单位如圭撮龠序列以满足小容量的计算自汉确定容量单位后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龠合升斗斛的制度基本未变自秦汉到明清量制沿用历代亦然宋以10斗为1石5斗为1斛正式用石作容量单位始于宋清末其进位法除圭位或十栗或六栗外完全系十进撮秒二位或颠倒栗以下命名尚有八位量制命名为石斛斗升合勺其进位为石十斗斗十升升十合合十勺勺十秒秒十撮撮十圭圭十栗栗十颗颗十粒粒十黍黍十稷稷十禾禾十糠备十秕从秦到清代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量器的容量由每升二百毫升增大到一早多毫升增长了四倍多在尺斗秤三者中容量增幅最大汉承秦制西汉年间陕西升斗量值大体与秦时相同单位容积未发生大的变化这可从以下实物资料得到证实以扶风县柔谷汉铜斗见图1-1-2-6 和黄山汉铜鋗见图1-1-2-7 以及黾池宫铜升三个西汉量器提供的每升量值分别为22043毫升2115毫升198毫升说明西汉年间陕西升容保持在200毫升左右除上述实物资料外还有陕西出土刻铸铭文的西汉青铜器物可资为证这些器物一是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羽阳宫铜鼎1973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据实测升容19166毫升二是陈仓成山铜鼎见图1-1-2-8 1975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据实测计算升容2105毫升三是磻溪汉鼎见图1-1-2-9 1985年8月出土于宝鸡县双堡村按实测计算升容202毫升四是扶风县姜源村出土的邰林共鼎见图1-1-2-10 升容200毫升五是凤翔县河北里村出土的荥阳宫铜灯见图1-1-2-11 升容为220毫升六是千阳县任家庄出土的汉铜鼎见图1-1-2-12 升容为220毫升汉时在容量制方面陕西除推行龠合升斗斛为单位序列的五量制外还广泛实施以圭撮龠为序列的小量制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小量制特殊需要近年来陕西各地特别是关中各县出土了不少汉代圭撮龠量具见图1-1-2-12~1-1-2-16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西汉小量制发展情况的了解现列表如下陕西省汉量制圭撮龠出土简况表王莽始建国铜龠见图1-1-2-17 反映的是新莽篡汉后量器属新量制该器圆口平底有长柄柄端有环柄上面刻铭文一行律嘉量龠方寸而圆其外疵旁九豪冥百六十二分深五分积八百一十分容如黄钟背面铭文始建国元年五月癸酉朔日制公元9年龠外壁刻有精美的夔凤纹上述没有铭刻的小量器实为西汉年代民用之物不是国家明文颁发的标准量器其进位率为四圭为撮四撮为龠均为四进位制以粟数论64粟为圭256粟为撮1200粟为龠扶风淳化龠容积com这是汉兴七分龠之故因而这两地的龠容积较小均为大半龠宋元年代封建统治者取消了布帛实物税课以米麻棉产品诚如王国维所说金元以后封建官府已不再课绢布官吏难再以惧绢布短耗为借口而象两晋到北魏时期行施户调制的官府那样任意增长尺度横征暴敛刻剥人民因此金元以后在租税制度中重用量衡少用尺度为此陕西和其他地方一样升斗量值明显加大三倍于秦汉已成为升斗量值的普遍现象1960年陕西省凤县文物部门在原凤州城旧址征集铜升见图1-1-2-18 -个升容900毫升为宋元时期的升量具而且为官府使用的量器元时升容已达9488毫升斗容9488毫升据《梦溪笔谈》载秦汉已来度量六斗当今宋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宋十两可确认上述铜升为宋元时铜升明清年代陕西容量单位量值继续增大到清乾隆年间斗容达17217毫升升容达17217毫升1988年10月洛川县文物部门在该县阿吴村征集的乾隆木斗见图1-1-2-19 和眉县槐芽镇沙坡村同治木斗见图1-1-2-20 可证这两个木斗虽造型不同制作各异但均为民用之物乾隆斗为底狭口大之形而同治斗则为鼓腔状乾隆斗四面有铭文阳文赴集官斗四字并有乾隆二十八年仲夏月吉日置等铭文陕西还发现清道光四年 1824 制作的石斗及铭文见图1-1-2-21 反映了清代陕西量制的实际情况民国年间陕西各地容量单位大小不一真假混杂斗斛大小迥然有有别不仅地区间不同一县之间城市乡村亦不相等《陇县新志》民国35年 1946 编有如下记载陇县度量衡在民国24年 1935 前相沿旧制十分混乱现有升斗全县六区乡镇参差不齐自清以来莫之能改而奸商讨帐加一加二之斗比比皆是民国23年 1934 新颁布斗麦重24斤而陇邑之上南区香泉赤沙等镇斗麦计重33斤下南区县功新街镇斗麦计重3575斤城南斗麦计重55斤北区赤岩镇斗麦计重5775斤杜阳镇斗麦计重605斤敌关镇斗麦计重66斤马鹿镇斗麦计重825斤与小香泉之斗比较新市斗已逾9斤而马鹿之斗比较新市斗竟超过三倍有余由此可见一县之内量制的混乱已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民国33年 1944 眉县槐芽镇福兴荣粮行使用的木制撇沿斗见图1-1-2-22 斗麦重40斤同期宝鸡县城今宝鸡市城区粮食交易中斗麦重30斤而由宝鸡县管辖的虢镇市场斗麦重35斤这些历史资料程度不同的反映了民国年间陕西各地量制严重混乱的状况民国后期为了整顿混乱的量制陕西省政府及各市县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整顿推行市秤市斗制对粮食市场开展检查监督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由于量制混乱状况年久日深终未得到根本改变利用度量衡器具对劳苦大众进行残酷剥削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随处可见陕西也不例外陕西洋县地主刘继德在对贫苦农民压榨剥削特别是利用升斗巧取豪夺就是明显的实例刘继德当年用的夹层斗见图1-1-2-23 经实测放粮时夹层容麦1424公斤收粮时抽掉夹层板斗麦1555公斤相差131公斤洋县百姓中流传着刘家斗大张口穷人的血汗往里流的民谣在陕甘宁边区合升斗石为容量制的单位系列市升为基本单位进位法均为十进制即10合为升10升为斗10斗为石按1942年4月颁发的《统一办法》规定斗用30斤斗收公粮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边区政府工商厅制订的《陕甘宁边区划一度量衡方案草案》规定1公升等于1市升市升为容量的基本单位实际上边区境内量制使用极其广泛斗多以粮食部门仓库斗为准群众习惯称其为公斗公斗标准重量为30市斤指小米麦子经过长期实践公斗与各分区民间使用的容量器具也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比率这样大大方便了公粮入库口粮分配以及贸易结算的正常进行这些比率是陇东分区公斗 30市斤民间18桶斗民间用的24桶斗和48桶斗分别折公斗1斗半和3斗三边分区公斗 30市斤民间用48桶斗折合90斤合3斗延属分区公斗城镇已普及乡村有用32桶斗每斗容重65市斤相当2公斗略多绥德分区公私容量单位大都使用公斗关中分区基本使用公斗陕西历代量制文物简况表三衡制追溯陕西历代度政历史器物较多这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有关同时铜铁石陶权不易锈蚀损坏也是其原因之一定制周之前重量单位及进位关系是12粟为分12分为铢24铢为两一两半为捷2捷为举2举为锾锊 16两为斤10斤为衡15斤为秤2秤为钧4钧为石4石为鼓200斤为引西周早期即公元前11世纪前后以衡器计量物体轻重的作法已在陕西关中部分地区发生寽就是周人用来计重的单位之一周成王年间制作的师旅鼎铭文罚得系古细谷三百寽就是物证之一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西周窑藏出土的青铜器丁朕见图1-1-3-1 铭文中也有记载该铜器制作于周历王八年前857 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流鏊相距315厘米自重3850克腹底和盖铸有长篇铭文共157字其中记有罚汝三百寽等字句尽管对寽重为多少说法不一然而寽是周代早期的计重单位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记述三代度政概况的古籍中亦有反映可见西周早期陕西确有以寽作为权衡重量单位的情况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孔丛子》中记载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 4钧1钧 30斤1斤 16两1两 24铢汉承秦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24铢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就是用黄钟律管所容一千二百黍的重量 25克来定义衡器的单位两的量值自汉以后至隋代相承不变唐代重量单位累铢钱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国18年 1929 《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单位量值变迁秦汉在度量衡发展的历史上在标准的确立器物的制作单位制的完备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自秦统一天下商鞅佐秦变法据《史记·商君传》载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另据吕祖谦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一衡石丈尺自商君为政平斗桶权衡丈尺其制度为古矣至兼并天下之后皆令如秦制秦时度政史上这些大事件波及全国陕西是秦制实施的重要地区据现有资料陕西各地出土的秦权共有43枚其自身重量可分为半斤权斤权钧权和石权高奴禾石权见图1-1-3-2 1964年出土于西安市阿房宫遗址该权呈半球形平底鼻纽正面铸阳文三年漆工臣已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铭文第一行三字前有一铸造时形成的凹陷并非残字遗迹另一面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该权断代为战国秦高172厘米底径236厘米重30750千克此权自铭为石权折算每斤合2563克高奴在今陕西延川县境漆地名工即工师战国秦上郡守铜戈铭文有漆工师此权漆工后无师字位列丞前与戈铭排列次序相同当为监造者丞官名主造者工隶臣为实际铸造者隶臣地刑徒身份工师丞工三级是秦国官府手工业的组织系统巸诎牟皆为人名铭文表明秦在战国时期对于衡器的制造已有严格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加刻二十六年诏书秦二世即位前209 后再次检定刻二世元年诏书此权自始铸至秦二世元年三次铸刻铭长期作为标准器使用自战国秦至秦朝一直保持着统一的衡制两诏铜权见图1-1-3-3 该权呈斗球形鼻纽腹空底部有圆孔直径55厘米用铅封闭权高11厘米底径12厘米自重7573克权身刻有二十六年诏书和二世元年诏书按秦制三十斤为钧计算每斤折合今制2524克两诏铜权见图1-1-3-4 该权呈半球形鼻纽高6厘米底径8厘米自重1 263克每斤折合今制2526克权身刻有二十六年诏书和二世元年诏书该权为五斤权历经文物走私分子多次倒卖后经西安市公安局侦破使之得以存留始皇诏铜权见图1-1-3-5 此权呈圆台形鼻纽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11行高65厘米底径89厘米重2000克按八斤权折算每斤折合今制250克美阳铜权见图1-1-3-6 该权高71厘米底径56厘米自重240克按权身自重判断应属秦制斤权斤重240克两重15克该权鼻纽左右篆刻美阳二字棱面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7行和秦二世元年诏书10行左字铜权见图1-1-3-7 该权出土于秦始皇陵园内城西门以北约300米处权肩上刻左字内壁面有明显的镌刻修整痕迹此权呈桥梁形鼻纽纽中为圆形透孔权身环体铸成十七个棱面其上镌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和秦二世元年诏书权高685厘米纽中孔径06厘米壁厚04厘米自重2546克每斤合2546克按该权规格形制和所刻诏文属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所使用的斤权至二世时仍沿用权上附刻的左字应是使用地方所铸秦二十六年陶权见图1-1-3-8 陕西省宝鸡博物馆1960年征集收藏经实测权身通高125厘米底径18厘米自重4320克权身一侧加二十六年皇字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开头的四个字按秦制十七斤权折算可知秦每斤合今制254克根据实物资料实测考证秦时陕西的衡制为斤重25052克《汉书·律历志》称权者铢两斤钧石也又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秦汉两代权衡制推行的都是铢两斤钧石五权制陕西省境内各地出土的斤钧石权就是秦人推行五权制的历史见证秦时在陕西实施的衡制单位量值及其推进法与《汉志》的记载完全吻合证实秦的衡制章法两重为15657克斤重25052克这个数据与全国已出土的30枚秦权的平均值两重15777克斤重252438克相比较非常接近陕西是汉朝京都所在地又是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在汉代农业手工业商品交换发达活跃在经济交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陕西当时的度政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按秦时的章法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基本原则在衡量器具上积极追求技术进步管理及标准器制作上有所创新已出现使用木杆秤的现象在单位量值上虽略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基本与秦时保持一致西汉前202-8 陕西历年来出土汉代铁权较多因锈蚀严重不易鉴别依据文物部。

中医中药古今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度量衡

0.2972 297.2 10.69 0.67 24.51
20.88
0.198 198.1 7.13 0.45 13.92
1斤 =16 两=590 克 1两 =36.9 克
1撮=2 克
1斛 =10 斗=20000 毫升 1斗=10 升=2000 毫升 1升 =10 合 =200 毫升
1合=2龠 =20 毫升 1龠=5撮 =10 毫升
一、汉代
1钱 =10 分=3.69 克 1石 =2斛 =100000 毫升 1斛 =5斗=50000 毫升 1斗 =10 升=1000 毫升 1升 =10 合=1000 毫升
1 石 = 120 斤 = 70800 克 1 斤 = 16 两 = 590 克 1 两 = 36.9 克 1 钱=10 分 =36.9 克 1石 =2 斛=100000 毫升 1 斛 =5 斗 = 5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1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1000 毫升 1 合 = 10 毫升 1 引 = 10 丈 =355 厘米 1 丈 = 10 尺 = 35.5 厘米 1 尺 = 10 寸 = 3.55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二、进制关系 1. 十 六 进 位 制 与 公 制 重 量 单 位 对 照 表 一厘:约等于十毫 (0.03125 克 )。 一分:约等于十厘 (0.3125 克 )。 一钱:约等于十分 (3.125 克 )。 一两:约等于十钱 (31.25 克 )。 一斤:约等于十六两 (500 克 )。 2. 古 代 医 家 用 药 剂 量 对 照 表
公元 220 年~ 265 年 公元 265 年~ 420 年

西晋 晋
东晋
0.7236 24.12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汉代1两=15.625g;清代:1两=36.9g继承中国上古文化,做合格炎黄子孙汉代1两=15.625g;清代:1两=36.9g一、汉代汉代1两=15.625g;清代:1两=36.9g继承中国上古文化,做合格炎黄子孙1石=四钧=29760克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两=24铢=15.625克1圭=0.5克1撮=2克1方寸匙=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1.5克一钱匙=1.5-1.8克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1斛=10斗=2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龠=20毫升1龠=5撮=10毫升1撮=4圭=2毫升1圭=0.5毫升“石”:读hí,后来读dàn“龠”:读yuè汉代1两=15.625g;清代:1两=36.9g继承中国上古文化,做合格炎黄子孙1引=10丈=2310厘米1丈=10尺=231厘米1尺=10寸=23.1厘米1寸=10分=2.31厘米1分=0.231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汉代1两=15.625g;清代:1两=36.9g继承中国上古文化,做合格炎黄子孙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清代1石=120斤=70800克1斤=16两=590克1两=36.9克1钱=10分=36.9克1石=2斛=100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1斗=10升=1000毫升1升=10合=1000毫升1合=10毫升1引=10丈=355厘米1丈=10尺=35.5厘米1尺=10寸=3.55厘米1寸=10分=2.31厘米二、进制关系1.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中国古代度量衡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东汉23.04 1.98 222.73魏 24.12 2.023 222.73晋 24.45 2.02 222.73隋 29.51 5.944 668.19唐 31.1 5.944 596.82宋元 30.72 9.488 596.82明 31.1 17.037 596.82清 32 10.355 596.82民国 33.3 10 500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量地尺:1尺 = 32.7, 1寸 = 3.27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3.55量地尺: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营造尺:1丈 = 320, 1尺 =32, 1寸 = 3.2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时代量制统一换算(毫升)战国齐:1钟 = 10釜, 1釜 = 4区1区 = 4豆, 1豆 = 4升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楚:1筲 =5升三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汉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斛=20000,1斗 = 2000, 1升 = 200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204.51合 = 20.45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300 1合 = 30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开皇:1斛 = 60000, 1斗 =6000,1升=6001合 = 60大业: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200 1合 = 20唐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大: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小: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200 1合 = 20宋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67000,1斛 =33500,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元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明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清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战国楚:1斤 = 16两, 1两 = 24铢赵: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魏:1镒 = 10釿, 1釿 = 20两秦: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斤 = 250, 一两 = 15.61铢 = 0.651石 = 30000, 1斤 = 2501两 = 15.6, 1铢 = 0.651镒 = 3151釿 = 31.51石 = 30360, 1钧 = 7590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汉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石 =29760, 1钧 = 7440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1石 = 26400, 1钧 = 6600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三国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两晋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南北朝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梁、陈:1斤 = 220,南齐:1斤 = 330,北魏、北齐:1斤 = 440,北周:1斤 = 660隋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大:1石 = 79320, 1钧 = 19830, 1斤 = 661, 1两 = 41.3小: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13.8唐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斤 = 661 1两= 41.3, 1钱 = 4.13 1分 = 0.41宋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元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明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清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汉代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项目汉代清代1石1石=四钧=29760克1石=120斤=70800克1钧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斤=16两=590克1两1两=24铢=15.625克1两=36.9克1圭=0.5克1撮=2克1钱=10分=3.69克1石=2斛=100000毫升1斛=10斗=20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斗=10升=1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升=10合=1000毫升1合=2龠=20毫升1合=10毫升1龠=5撮=10毫升1引=10丈=355厘米1丈=10尺=35.5厘米1尺=10寸=3.55厘米1寸=10分=2.31厘米一、汉代1 石= 四钧= 29760 克1 钧= 三十斤= 7440 克1 斤= 16 两=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24 铢= 15.625 克1 圭= 0.5 克1 撮=2 克1 方寸匙=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一刀圭=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1.5-1.8 克一铢= 0.65 克一铢=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3.9-4.2 克1 斛= 10 斗= 20000 毫升1 斗= 10 升= 2000 毫升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 龠= 20 毫升1 龠= 5 撮= 10 毫升1 撮= 4 圭=2 毫升1 圭= 0.5 毫升“石”:读shí,后来读dàn“龠”:读yuè1 引= 10 丈= 2310 厘米1 丈= 10 尺= 231 厘米1 尺= 10 寸= 23.1 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1 分=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黄豆大蜀椒一升= 50 克葶苈子一升= 60 克吴茱萸一升= 50 克五味子一升= 50 克半夏一升= 130 克虻虫一升=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二、清代1 石= 120斤= 70800克1 斤= 16 两= 590 克1 两= 36.9克1 钱=10分=36.9 克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5斗= 50000 毫升1 斗= 10 升= 1000 毫升1 升= 10 合= 1000 毫升1 合= 10 毫升1 引= 10 丈=355厘米1 丈= 10 尺= 35.5 厘米1 尺= 10 寸= 3.55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二、进制关系1. 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度量衡对照表

度量衡对照表

英美制到公制换算公制到英制换算Linear Measure 长度单位:1 inch 英寸=25.4 millimetres 毫米1 foot 英尺=12 inches 英寸=0.3048 metre 米1 yard 码=3 feet 英尺=0.9144 metre 米1 (statute) mile 英里=1760 yards 码=1.609 kilometres 千米1 nautical mile 海里=1852 m. 米Square Measure 面积单位:1 square inch 平方英寸=6.45 sq.centimetres 平方厘米1 square foot 平方英尺=144 sq.in.平方英寸=9.29 sq.decimetres 平方分米1 square yard 平方码=9 sq.ft. 平方英尺=0.836 sq.metre 平方米1 acre 英亩=4840 sq.yd.平方码=0.405 hectare 公顷1 square mile 平方英里=640 acres 英亩=259 hectares 公顷Cubic Measure 体积单位:1 cubic inch 立方英寸=16.4 cu.centimetres 立方厘米1 cubic foot 立方英尺=1728 cu.in. 立方英寸=0.0283 cu.metre 立方米1 cubic yard 立方码=27 cu.ft. 立方英尺=0.765 cu.metre 立方米Capacity Measure 容积单位:Britich 英制:1 pint 品脱=20 fluid oz. 液量盎司=34.68 cu.in. 立方英寸=0.568 litre 升1 quart 夸脱=2 pints 品脱=1.136 litres 升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4.546 litres 升1 peck 配克=2 gallons 加伦=9.092 litres 升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6.4 litres 升1 quarter 八蒲式耳=8 bushels 蒲式耳=2.91 hectolitres 百升American dry 美制干量:1 pint 品脱=33.60 cu.in. 立方英寸=0.550 litre 升1 quart 夸脱=2 pints 品脱=1.101 litres 升1 peck 配克=8 quarts 夸脱=8.81 litres 升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5.3 litres 升American liquid 美制液量:1 pint 品脱=16 fluid oz. 液量盎司=28.88 cu.in. 立方英寸=0.473 litre 升1 quart 夸脱=2 pints 品脱=0.946 litre 升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3.785 litres 升Avoirdupois Weight 常衡单位:1 grain 格令=0.065 gram 克1 dram 打兰=1.772 grams 克1 ounce 盎司=16 drams 打兰=28.35 grams 克1 pound 磅=16 ounces 盎司=7000 grains 谷=0.4536 kilogram 千克1 stone 英石=14 pounds 磅=6.35 kilograms 千克1 quarter 四分之一英担=2 stones 英石=12.70 kilograms 千克1 hundredweight 英担=4 quarters 四分之一英担=50.80 kilograms 千克1 short ton 短吨(美吨)=2000 pounds 磅=0.907 tonne 公吨1 (long) ton 长吨(英吨)=20 hundredweight 英担=1.016 tonnes 公吨Linear Measure 长度单位:1 millimetre 毫米=0.03937 inch 英寸1 centimetre 厘米=10 mm. 毫米=0.3937 inch 英寸1 decimetre 分米=10 cm. 厘米=3.937 inches 英寸1 metre 米=10 dm. 分米=1.0936 yards 码=3.2808 feet 英尺1 decametre 十米=10 m. 米=10.936 yards 码1 hectometre 百米=100 m. 米=109.4 yards 码1 kilometre 千米=1000 m. 米=0.6214 mile 英里1 mile marin 海里=1852 m. 米=1.1500 mile 英里Square Measure 面积单位:1 square centimetre 平方厘米=0.155 sq.inch 平方英寸1 square metre 平方米=1.196 sq.yards 平方码1 are 公亩=100 square metres 平方米=119.6 sq.yards 平方码1 hectare 公顷=100 ares 公亩=2.471 acres 英亩1 square kilometre 平方公里=0.386 e 平方英里Cubic Measure 体积单位:1 cubic centimetre 立方厘米=0.061 cu.inch 立方英寸1 cubic metre 立方米=1.308 cu.yards 立方码Capacity Measure 容积1 millilitre 毫升=0.002 pint (British) 英制品脱1 centilitre 厘升=10 ml. 毫升=0.018 pint 品脱1 decilitre 分升=10 cl. 厘升=0.176 pint 品脱1 litre 升=10 dl. 分升=1.76 pints 品脱1 decalitre 十升=10 l. 升=2.20 gallons 加伦1 hectolitre 百升=100 l. 升=2.75 bushels 蒲式耳1 kilolitre 千升=1000 l. 升=3.44 quarters 八蒲式耳Weight 重量单位:1 milligram 毫克=0.015 grain 谷1 centigram 厘克=10 mg. 毫克=0.154 grain 谷1 decigram 分克=10 cg. 厘克=1.543 grains 谷1 gram 克=10 dg. 分克=15.43 grains 谷1 decagram 十克=10 g. 克=5.64 drams 打兰1 hectogram 百克=100 g. 克=3.527 ounces 盎司1 kilogram 千克=1000 g. 克=2.205 pounds 磅1 ton (metric ton) 吨,公吨=1000 kg. 千克=0.984 (long) ton 长吨,英吨=1.1023 短吨,美吨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 年(唐朝):一升=0.5914 市升;一升=59.4 毫升;一斤=19.1 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 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 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至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二分之一。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无”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 市斤=1000 克(g);1克g=1000 毫克(mg)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 两=500 克(g)1两=10 钱=31.25(g)1钱=10 分=3.125(g)1分=10 厘=0.3125(g)=312.5 毫克(mg)1厘=10 毫=0.03125 克(g)=31.25 毫克(mg)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 两=500 克(g)1两=10 钱=50 克(g)1钱=10 分=5 克(g)1分=10 厘=0.5 克(g)=500 毫克(mg)1厘=10 毫=0.05 克(g)=50 毫克(mg)四、中草药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两到底是几克?

一两到底是几克?

一两到底是几克?导读:今天推介图书为《张锡纯用药新解(修订版)》,作者为刘建。

古今度量衡对照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

鉴于读者应用有毒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二)古方中几种特殊计量单位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1.方寸匕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g,草木药末约为1g。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克(g)。

1克(g)=1000毫克(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克(g)。

1两=10钱=31.25克(g)。

1钱=10分=3.125克(g)。

1分=10厘=0.3125克(g)=312.5毫克(mg)。

1厘=10毫=0.03125克(g)=31.25毫克(mg)。

1毫=3.125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克(g)。

1两=10钱=50克(g)。

1钱=10分=5克(g)。

1分=10厘=0.5克(g)=500毫克(m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度量衡比较
历代以来,度量衡的标准变化很大,一般来说,古制比今制为小,尤以汉制相差最大。

古今分量的差别,虽经后人做过考证,但结论很不一致。

而历代医药学家在用药处方时,有的随当代度量衡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则仍然沿袭旧制不变。

因此,我们要对古代医书中有关方剂之组成和用药剂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能较准确的应用,就必须对历代度量衡的变化和医家对这些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有所了解。

关于古代医家用药剂量问题,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时权量是大小并用,太史、太医则仍沿用汉代古制。

又据《唐六典》论述:晋唐之间的秤,虽相当于汉秤的三分之一,但晋唐书中的用药量仍与汉代同。

因唐秤有大小两制,小秤与汉秤相同,只限用于“合汤药”等。

《晋书·律历志》并指出它的原因是“医方人命之急,而称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关于医方用药量的进制法,宋代《证类本草》曾引《名医别录》指出:“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又据文献记载:唐代将铜钱一枚的重量作为衡的单位,称为一钱,代替了以铢为单位的旧制。

明代《本草纲目》指出:“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

量之所起为圭,四圭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五斗为斛,二斛为石”。

另有一些古代的量数,常见到的有方寸匕、钱匕、刀圭以及不应用度量衡的单位而仅用一些估计性的称谓,如枚、束、片等。

就较难准确地折合成现代的度量衡数量了。

兹摘录《中国度量衡史》等关于度量衡变迁如附表1~4,供参考。

附表1 药用衡量折算表
据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1971年12月第1版)
附表2 历代尺度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