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高速水力学实验室 成都科技大学
超快速激光光谱实验室 中山大学
农业部
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 北京农业大学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兽医生物技术实验室 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
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华南热作两院
理论化学计算实验室 吉林大学
吸咐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 南开大学
染料、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工合成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重质油加工实验室 石油大学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实验室 北京大学
近代声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
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 浙江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实验室 中国纺织大学
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实验室 清华、北大、动物所
海洋工程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实验室 北京大学
遗传工程实验室 复旦大学
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实验室 北京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实验室 南开大学
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 兰州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中国科学院
模式识别实验室 自动化研究所
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 金属研究所
传感技术联合实验室 电子所、冶金所、半导体所等
超导实验室 物理所
红外物理实验室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实验室 生物物理研究所
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 大气物理研究所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 武汉物理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先进材料教育部开放实验室清华大学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阻燃材料研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吴健雄实验室、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信号采集与处理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机器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暴雨监测与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重庆大学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卫生部抗感染药物临床药理基地北京大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及机器人机构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碳化学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免疫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单原子分子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生育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肾脏疾病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机硬件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快电子学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科院数字地图制作与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专业试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信息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以下是六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介绍:
1.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肥)共同建设。
该实验室旨在推进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探索清洁能源的未来可能性。
2.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负责建设。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多能源互补与智能网等。
3.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前沿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引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
4.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南京大学(南京)负责建设。
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结构与材料的合成制备、微纳结构与材料的表征技术、微纳结构与材料的性能测试等。
5.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手段进行研究,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6.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负责建设。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2015年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院校介绍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是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科研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重要的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现有“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矿物学和成矿学重点实验室”4个实验室;以及“广东省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实验室”、“广东省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研究开发实验室”、与香港大学联合建立“化学地球动力学联合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广州质谱中心、“中科院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和“中科院佛山环保装备和技术转移中心”等二级机构。
实验仪器设备较为先进,能供科研和教育使用。
我所已经形成了学科结构相对合理,研究机构与支撑平台相对配套的科研结构与组织体系。
现有“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一级学科培养点,“地理学”、“海洋科学”两个硕士一级学科培养点。
现有科技人员220人,其中研究员52人,中科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80多人(含兼职博导),中科院“百人计划”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
报名、考试时间:全国统一。
报考时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考生就地报名和考试。
复试时间、科目、方式及复试成绩所占权重均在复试前通过我所网页向考生公布。
复试内容:(1)外语口语与听力测试;(2)综合素质面试;(3)体检。
同等学历考生取得复试资格后,必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将更加突出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查,更加侧重于对考生实践经验和科研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我所将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中国重点实验室名单

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传感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超导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大分子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煤炭转化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火灾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瞬态光学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化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声场与声信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半导体超晶格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羰基合成和选择氧化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化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催化基础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集成光电子学实验室教育部煤的燃烧实验室教育部毫米波实验室教育部生命有机化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体地球化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地球化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磁学与磁性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反应器实验室教育部微生物技术实验室教育部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实验室教育部凝固技术实验室教育部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教育部粉末冶金实验室教育部超硬材料实验室教育部染料、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工合成实验室教育部重质油加工实验室教育部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教育部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教育部晶体材料实验室教育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行学实验室教育部土木工程防灾实验室教育部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教育部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实验室教育部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教育部应用表面物理实验室教育部材料复合新技术实验室教育部配位化学实验室教育部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教育部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实验室教育部暴雨监测和预测实验室教育部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实验室教育部生物防治实验室教育部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教育部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教育部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实验室教育部区域光纤通信与相干光纤通信实验室教育部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健技术实验室教育部振动冲击噪声实验室教育部激光技术实验室教育部机械传动实验室教育部磨擦学实验室教育部超快速激光光谱实验室教育部兽医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业部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卫生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卫生部计划生育药具实验室卫生部分子肿瘤学实验室卫生部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实验室教育部新金属材料实验室教育部理论化学计算实验室教育部吸咐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教育部近代声学实验室教育部高速水力学实验室教育部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实验室农业部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实验室卫生部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遗传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实验室教育部动力工程多相流实验室教育部金属材料强度实验室教育部西安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实验室教育部上海交大元素有机化学实验室教育部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教育部海岸和近海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病毒基因工程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实验室卫生部医学遗传学实验室卫生部实验血液学实验室卫生部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教育部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实验室教育部成矿作用研究实验室教育部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实验室教育部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教育部应用光学实验室教育部高纯硅及硅烷实验室教育部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农业部。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简介一、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简称广州地化所)科研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国家目标和中国科学院建设南方海洋基地的战略部署,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科研力量迁往广州并入广州地化所,2002年1月全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序列和中国科学院南方海洋基地。
广州地化所具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五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2个。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38人,其中科技人员195名,研究员4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士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以博士后、博士生为主的流动科技人员近200人。
多年来广州地化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及管理人才。
二、主要研究领域:经过学科凝练,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大陆边缘动力学与矿产资源、海陆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和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探索性研究方向,设有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与同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边缘海地质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和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实验室四个创新研究机构。
本所以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及其成矿理论、环境科学、矿物学等学科为依托,以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性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构造演化与古大陆重建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大陆边缘岩石圈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重要矿产资源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海陆相互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与现代人类环境、海-陆古环境耦合与全球变化在南海及其陆缘的区域响应;海洋地球化学现场探测技术和特殊条件下的海洋地球化学;地球深部、行星等极端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和材料学意义及材料研制。
第十四届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专题6 生物有机地球化学

Powers, L., Werne, J.P., Vanderwoude, A.J., Hopmans, E.C., Sinninghe Damsté , J.S., Schouten, S., 2010. Applicability and calibration of the TEX86 paleothermometer in lakes. Organic Geochemistry, 41: 403–414. Weijers, J.W.H., Schouten, S., van den Donker, J.C., Hopmans, E.C., Sinninghe Damsté , J.S., 2007.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n bacterial tetraether membrane lipid distribution in soil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1: 703–713. Woltering, M., Johnson, T.C., Werne, J.P., Schouten, S., Sinninghe Damsté , J.S., 2011. Late Pleistocene temperature history of Southeast Africa: a TEX86 temperaturer ecord from Lake Malawi.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303:93–102. Schouten, S., Hopmans E.C., Sinninghe Damsté , J.S, 2013. The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 lipids: A review. Organic Geochemistry, 54:19-61.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线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3.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5.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7.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9.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上海交通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14.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5.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6.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7.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19.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20.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21.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22.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3.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4.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25.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6.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7.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8.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9.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30.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31.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33.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4.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35.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6.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38.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9.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40.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4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4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44.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47.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8.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50.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5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5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4.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55.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56.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5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8.江南大学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9.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63.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建)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4.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5.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6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7.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68.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9.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测试实验室70.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1.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2.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4.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75.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6.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7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78.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79.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1.1简介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分布、迁移、富集与转化的科学。
生物死亡后的有机质演化及其地球化学过程均属其研究范畴。
有机地球化学是当代地球科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发展壮大,与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关,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机地球化学已形成石油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等三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准建设,1992年11月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大学陶澍院士,实验室主任为张干研究员。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2人,其中科研人员53人,技术支撑人员18人,行政秘书1人。
现有在站博士后2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3名。
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
实验室总面积7700平方米。
现有11类大型/超大型仪器/设施、18个专业实验室,截至2017年底,大中型仪器设备原值逾2.2亿元。
“十三五”期间,实验室主要在油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大研究领域,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管控原理、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承担重大研究任务,组织和部署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同时,亦针对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开展有机生物地球化学探索性研究。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精神,是“学,思,锲而不舍”(已故傅家谟先生的座右铭)。
实验室的使命,是成为国际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卓越中心,服务于化石能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为国家能源安全供给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1.2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陶澍副主任:彭平安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丁仲礼马永生王子健王铁冠朱永官朱伟林朱利中刘文汇刘丛强江桂斌肖贤明余刚张水昌张文正张林晔陈建民金之均赵进才郝吉明郝芳钟宁宁俞汉青贺克斌骆永明耿安松秦勇翁焕新郭正堂陶澍盛国英梁狄刚彭平安戴金星实验室主任主任:张干副主任:王云鹏(常务)、王新明、于志强、田辉主任助理:丁翔、吴亮亮室务会成员:张干、王云鹏、王新明、于志强、田辉、胡建芳综合办公室:周佳怡汪立新冯文彪1.4研究方向“十三五”期间,实验室将主要在油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大研究领域,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大气环境化学与污染机理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争取重大研究任务,组织和部署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国家和地方环境可持续发展。
深层油气地球化学与资源:研究深层-超深层油气地球化学作用与资源效应。
“十三五”期间,在保持现有烃源岩地球化学与生烃动力学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发挥我所在分子有机球化学、生烃动力学与有机质表征方面的技术特长,开展基础和前瞻研究。
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研究页岩油气、致密油以及煤成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成因、储存机理和资源评价方法。
“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包括页岩有机质的理化性质表征、页岩孔隙表征与页岩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等,旨在服务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与评价。
环境有机污染过程、效应与管控原理: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过程、风险、效应及其控制和修复原理。
“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是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尤其是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暴露及其生态与健康风险,为国家和地方环境有机污染控制与风险管控提供科技支撑。
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机制和污染机理。
“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包括大气复合污染的烟雾舱模拟、大气有机氮化学、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以及挥发有机污染物与区域臭氧污染控制原理等,旨在服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同时,实验室亦针对区域与全球环境演变,开展有机生物地球化学的自由探索研究。
图: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十三五”科研布局框架1.5专业实验室(1)页岩气资源评价实验室 (Shale Gas Evaluation Lab) 实验室功能页岩气资源评价实验室包括6台仪器,主要是用于评价页岩储集层的物性,包括孔径及孔隙度、渗透率、比表面积与页岩吸附能力等参数,为页岩气的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室有3名专门从事技术和研究的人员负责仪器使用、管理并指导研究生做与页岩气储层评价相关的实验。
主要仪器①场发射扫面电镜(FE-SEM,日立SU8000)。
用于观测页岩纳米级孔隙发育特征及矿物能谱分析;可提供二次电子(SE)和背散射(BSE)图像;②氩离子研磨仪(日立IM4000)。
用于制备FE-SEM纳米孔隙观测需要的页岩及其它岩石高平整度剖面;③比表面积分析仪(麦克莫瑞提克ASAP2020)。
通过测定N2、CO2等气体的亚临界吸附曲线,分析岩石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特征;④磁悬浮高温高压吸附仪(荷兰安米德ISOSORP-HP Static II)。
测定多孔材料在高温(至200 ºC)高压(至35MPa)下对非腐蚀性气体的吸附能力,可用于评价页岩气的资源潜力;⑤氦气孔隙度测定仪(岩心公司UltraPore-300)。
用于测定页岩等岩石的骨架体积及孔隙度,评价页岩等岩石的储集能力;⑥脉冲衰减渗透率测定仪(岩心公司PDP-200)。
主要用于测量岩石样品的克氏渗透率,评价页岩等致密岩石的渗透能力;测量范围为0.00001-10 md,可与岩芯夹持器连接使用,覆压最大可达60-70MPa。
页岩中的有机质孔研究实例:富有机质页岩高温高压吸附曲线研究实例:(2)有机岩石学与显微拉曼-红外光谱实验室(Organic Petrology Lab)实验室功能有机岩石学与显微拉曼-红外光谱实验室是包括多种显微观察分析和测定的综合技术平台,主要用于观测研究烃源岩中和储集岩中分布的各种固体和流体有机质以及封存在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的各种含烃流体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组成结构特征,为油气成因和勘探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可用于观测现代地质环境中赋存各类有机质的形态和组成结构特征为环境地质评价提供依据。
实验室有3名专门从事技术和研究的人员负责仪器使用、管理并指导研究生做有关有机岩石学方面的基本观测实验。
主要仪器①3Y-Leica DMR显微光度计,用于测定固体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镜质组反射率VRo%;显微有机质的荧光曲线和色度和显微照相;②- Linkam 600G冷然台-Leica DMR研究显微镜,用于测定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并配合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与PVTsim软件进行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和密度计算;③实体荧光显微境用于观察岩心、岩屑等样品的形态、空隙与荧光有机物质的分布特征;④HORIBA-JY LabRAM全自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可以精确测定各种有拉曼活性物质的拉曼散射,特别是广泛用于测定各种矿物岩石中的气体包裹体组成的拉曼位移和样品中固体有机质的D峰,G峰,G’峰的拉曼位移数据用以计算热演化程度的拉曼反射率(LRo%);⑤HORIBA-JY Xplora精巧型多功能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不仅适用于一般样品的快速拉曼测定,而且是第一台带荧光系统的拉曼显微镜,便于拉曼测点的选择。
此外便于安装Linkam 600G冷然台等温压系统,测定样品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拉曼位移数据;⑥HYPERIONTM显微红外光谱仪(Microspectroscopy),主要用于分析荧光包裹体和烃源岩和干酪根有机组分的红外吸收特征、以及矿物、岩石、等大分子材料中非对称振动的红外光谱,为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油气源成因与对比提供科学依据。
显微激光拉曼应用研究实例:包裹体研究:用显微激光拉曼观测分析和均一温度测定,首次在四川普光大气田储层中发现了拉曼位移在2910-2911cm-1左右的高密度甲烷包裹体(0.334g/cm3),在地层中的捕获压力达170MPa【科学通报2010,55(3-4)】;并在川东北下志留统黑色页岩石英中发现密度>0.38 g/cm3的高压甲烷包裹体,冷冻测定中出现甲烷的气、液、固三个相。
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照片高密度甲烷与轻烃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固体有机质研究:根据固体有机质拉曼光谱中的D峰,G 峰与G’峰的系统测定拉曼位移数据,建立了评价高演化固体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拉曼反射率(LRo%)的三个公式: LRo%=0.0538d(G–)– 11.13 (1)LRo%=16.81h(Dh/Gh)–8.87 (2)LRo%=1.11 h(Dh/Gh) + 2.71 (3)光片中的中间相结构焦沥青固体有机质的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图有机岩石学观测中的透光、荧光和反光干涉照片(3) Rock-Eval实验室 (Rock-Eval Lab)实验室功能岩石热解方法通过按预置升温过程进行的热解来研究岩石的含烃量和生烃潜量。
释放的烃类通过FID检测,形成热解峰值S1(热挥发的游离烃,代表含烃量)和S2(有机质降解生成的烃,代表生烃潜量)。
同时,热解过程产生的CO和CO2可通过红外单元进行实时检测,从而给出有机质氧化状态的信息。
此外,利用扩展升温程序得到的CO和CO2含量可用于确定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和矿物碳(TIC)含量。
根据TOC和S2参数可计算岩石氢指数(HI),结合S2峰最高值对应的热解温度(Tmax),可以评价烃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使用ROCK 6软件可以直观便捷地进行数据采集。
主要仪器Rock-Eval 6型仪器。
该仪器是基于法国石油研究院的专利技术而建立的岩石评价设备。
新改进的Rock-Eval 6型仪器拓展了岩石热解方法的应用领域,采用的新技术可以同时获得有机质含量和矿物碳含量;更准确的温度测量使该设备可用于动力学分析;更高的温度范围使TOC和Tmax的测量更准确(尤其对煤和有机质的检测)。
对储层岩的性质建立了专门的分析方法。
应用实例(4)挥发性有机物(VOCs)实验室(VOCs Lab)实验室功能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虽微,却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
非甲烷烃类(NMHCs)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体物;人为排放的氟氯烃类(CFCs)等卤代烃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因素;另有一些物质,如苯等具有健康毒害作用;一些含硫化合物,如羰基硫(COS)和二甲基硫(DMS),不但是空气中重要的恶臭气体,还是大气中硫酸盐的重要来源,对全球辐射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有一些VOCs物质具有较高的全球增温潜势(GWPs),是《京都议定书》中关注的重要温室气体。
挥发性有机物(VOCs)实验室是广谱高精度分析测量环境样品中VOCs组分和含量的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