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爱莲说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日:“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④。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⑤以就流水。余作是地杂诗,有日:“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其实也。(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5.《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件: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件: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那种射柳叶的功夫虽然百发百中却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不一会儿工夫力气用完弓身不正箭杆弯曲一次箭射不中柳叶先前百发百中的名声也就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件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一)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
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 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 务。③伎:通假字,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参考译文】【乙】 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卿言多务,孰.若孤 塾:__谁__________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_知__晓__事___情__ (3)寻.复南奔 寻:_不__久_________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涉猎:_广__泛___阅__读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_读___书__人__分___别__几___天__,_就__应___该__用__新___的__眼___光__看__待___他__,_长__兄 __ 知__晓__事___情__怎__么__这___么__晚__呢__?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译:_现__在__我___处__于__皇__上___的__高__位__, ___是__天__下___的__主__人__,___不__能__独___自_ 偏___袒__老__朋__友___。__________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整版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整版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甲文(狼)乙文《牧竖》两牧竖(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1.比较《狼》与《牧竖》中相同的实词,分别写出它在文中的意思。

⑴狼不敢前()⑵.一狼径去()跑号如前状()相去数十步()⑶.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2.比较阅读《狼》与《牧竖》两文,回答《狼》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牧竖》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3.《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和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口技》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方字,完成9—12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无敢哗者。

(乙)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9.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

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2.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子。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1)亭亭净植(2)有狱久不决(3)囚法不当死(4)将弃官去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的特点。

(4分)(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专题复习11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习题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11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习题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 分) (1)有仙则名. ( 出名,有名 ) (2)斯.是陋室 ( 这 )
(3)谈笑有鸿.儒. ( 博学的人 ) (4)无案.牍.之劳形 ( 官府文书 )
(5)子欲.居九夷 ( 想,想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或曰:“陋,如之何?” 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放下) (2)徐.以杓酌油沥之( 慢慢地) (3)杨大年每欲作.文( 写作 )
(4)以小方纸细书.( 书写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 分) A.尝射于.家圃 门人疲于.应命 B.但微颔之. 顷刻之.际 C.徐以.杓酌油沥之 以.小方纸细书 D.康肃笑而.遣之 而.不妨构思
(五) 【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 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 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 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 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 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版)

文言文阅读集训解析版一、《孙权劝学》对比阅读【一】【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

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 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

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

”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

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粗略阅读(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3)邴原少.孤.幼时丧父(4)欲书.可耳读书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乙文侧重:赞美邴原少而好学【二】【甲】初,权谓吕蒙曰……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对比阅读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9七下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人教版)【一】《陋室铭》比较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2)无案牍之劳.形(是身体劳累)(3)不营.产业(经营、谋求)(4)欢守志弥.固(更)2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二】《陋室铭》比较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1. 七年级下和课内文言文有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及鲁肃过寻阳()(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填空。

本文选自《》,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

“经”,指《易》《》《》《》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1)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②推托③通“耶”,语气词④到了……的时候(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3) 分值(3分)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2.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失亲得学】【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 ... 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比较阅读1 孙权劝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1  孙权劝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1 孙权劝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管理B.见.往事耳见:了解C.及鲁肃过.寻阳过:经过D.即更刮目相待.待:看待【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治:研究。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刀劈狼首B.蒙乃.始就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下车引之.D.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义的理解。

A.两人都解释为:用、拿;B.于是、就/表示判断,是;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自立性/代词,指元方;D.表示顺承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A。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第 1 页/共8 页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长进庞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该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示,他的惊叹映衬出吕蒙取得了庞大的长进。

【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述有误,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对话)描写。

故选C。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

【答案】①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期末复习专题八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期末复习专题八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二) 【甲】《卖油翁》(文略)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 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 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 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因是_生_生不不识识水水(或(或不学不而学务而求其务道求)_其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道)
4.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练习。
(三) 【甲】《陋室铭》(文略) 【乙】子猷①性爱竹,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②问:“暂住 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节选自 《世说新语》) 【注释】①子猷(yóu):即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② 或:有的人。
期末复习专题八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 【甲】《孙权劝学》(文略)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
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双丝的细
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B.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卖油翁》对比阅读(5篇包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卖油翁》对比阅读(5篇包含答案)

《卖油翁》对比阅读陈康肃公尧(ya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 T n)o尝射于家圃(p U),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a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fe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 a 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甲】陈康肃公尧(y a 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 T n)o尝射于家圃(p u),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 I)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a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fe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 d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4分)⑴公亦以此自秒矜:⑵康肃笑而潭之遣:⑶夫没者岂可然哉苟:⑷见舟而畏之畏: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o【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日喻》)【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词的意义。

(1)但.手熟尔但.(2)日.与水居也日.(3)康肃笑而遣.之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子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司马牛①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②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司马牛问兄弟》)【注】①司马牛:孔子的弟子。

2019部编版七下课内文言文及对比拓展阅读教师版(1)

2019部编版七下课内文言文及对比拓展阅读教师版(1)

2019开实部编版七下课内文言文及对比拓展阅读一、甲:《孙权劝学》略乙:《鲁肃过蒙屯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

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

书三上,权乃听。

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注:诣:拜访。

虞(y):意料,预料。

造次:鲁莽,轻率。

拊(f):抚摸。

拜:拜望,拜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蒙屯下(2)遂往诣蒙(3)肃于是越席就之(4)权悉以兵并蒙2.断句(断两处)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句子翻译(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6.《孙权劝学》与《鲁肃过蒙屯下》作对比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答案一、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

6.两文同是揭示开卷有益,有关虚心学习的道理,但是孙权劝学从正面写,鲁肃过蒙屯下从侧面写。

翻译: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

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

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

17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有标准答案,有译文)

17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有标准答案,有译文)

17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有标准答案,有译文)世说新语》是一部由文人编写的书籍,作者刘义庆来自彭城(现在江苏徐州),曾担任荆州刺史,喜爱文学。

1)撒盐空中差可拟:比喻雪花像盐一样飘散在空中,非常相似。

2)相委而去:相约一起出行,却丢下对方自己离开。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道韫在寒雪天气里与家人聚会。

4)下车引之:友人惭愧后下车引导元方进门。

1)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雪花比作柳絮随风飘舞。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太丘离开后才到达,错过了约定时间。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在约定时间内没有到达,就是不守信用。

4)相委而去:相约一起出行,却丢下对方自己离开。

5)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引导元方进门。

1)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思是雪花像柳絮一样随风飘舞。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意思是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非常不道德。

3)君指的是第二人称代词,即你或您;家君是向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才华非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回答的赞赏之情。

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对雪花的比喻和对友人不守信用的批评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可以自己解决,但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乙)有效沟通的关键是要理解对方的观点和需求。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和情感状态,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以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丙)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以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我们应该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抽象的词汇,以免对方无法理解。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情,以便更好地传递自己的信息。

丁)总之,有效沟通是解决问题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七年级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七年级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注释】薛谭、秦青: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

讴(ōu):徒歌(无伴奏)歌唱。

这里指唱歌。

衢(qú):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饯:用酒食设宴送行,设酒送行。

振:使……振动。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及.鲁肃过寻阳(等到)B. 未穷.青之技(尽、完,用完。

这里指学完。

)C. 自谓.尽之(以为,认为)D. 即更.刮目相待(更加)2. 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⑵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 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薛谭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二)《秦观劝学》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①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③,把卷无几日。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教学提纲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教学提纲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匠师如其言()(2)人皆伏其精练()

七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021年整理)

七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021年整理)

七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文言文阅读(一)【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2.解释加点词语。

(3分)(1)治经为博士邪()(2)见往事耳()(3)及鲁肃过浔阳()(4)即更刮目相待()(5)肃遂拜蒙母( ) (6)唯傅修期耳()13.翻译句子。

(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卿言多务,孰若孤?14.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2分)15.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1分)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1分)文言文(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谈笑有鸿儒鸿儒:(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2)或曰:“陋,如之何?”译文: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答:15.(5分)(1)出名,有名(2)这(3)博学的人(4)官府文书16.(1)(2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帘中,使室内染上青色。

(2)(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17.(3分)惟吾德馨君子居之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二、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老吏不如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②不当死,①。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也。

”有囚法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不听,乃委手版囚得免。

) ,有删改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释】①主簿:官名。

②法:按照法律。

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分)分,每小题解释下列加点字。

(共213.鲜:)陶后鲜有闻(1.为:)为分宁主簿(2.分)4分,每小题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共)出淤泥而不染(1 翻译:)逵悟,囚得免(2 翻译:.文章往往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作者的做法有时也能印证他的思想。

【甲】文中周敦5(特点);【乙】文中周敦颐与王逵争辩①颐通过描写莲的“外直”,赞美君子的”的做法,也印证了他的这种追求。

(第一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二空用原②后“分)文回答, 2 2)担任)少.答案:(1 (3 1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共2分。

每小题 1)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4.答案:( 2)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分,扣完为止。

分。

每小题2分,关键词、句式翻译有误扣评分标准:共4 ②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5.答案:①正直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第二空有关键词即可。

2分。

每空1评分标准:共) 分.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26 .花之隐逸者 B .水陆草木之花A .牡丹之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C) (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7)(2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 ___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它啊。

)(2分(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___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_8.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_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_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分) (3”。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__可亵玩焉。

)) (3A 分9.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A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B .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C .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D.三、读诗文,完成下列各题【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李渔《芙蕖》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13( ) ( ) (2)可爱者甚蕃侵晓(1)窥檐语...( ) 自夏徂秋(3)芙蕖则不然( ) (4)..) ( ) (2分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濯清涟而不妖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 【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15)(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 (4分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译文:.【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思念故乡的情感。

【乙】段借对莲花形17段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芙蕖,【丙】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 分的情感。

(2表达了作者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4) (往,到多(1) (临近拂晓)(2) ()(3) (这样 (D) 14. (B).15 )(污秽。

16.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 )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译文: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甲】思念故乡【乙】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丙】喜爱、赞美的情感。

17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4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①②【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③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阅十余岁()(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佛作引手取物状()(4)以一铜佛置案上()..14.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以我酌油知之..C.其反激之力D.举国信之..15. 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6.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甲】文:【乙】文:13.(1)经过,经历(2)事物的道理、规律(3)伸(4)放评分:共4分。

14. C 评分:共2分。

15.(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评分:共4分。

16. 【甲】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五、完成15~19题。

(18分)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刘翀读书刘翀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①十万。

会②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州官亦好事,绘图列说于州官。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伏读经年,又得古水利书,几为所擒。

.恒独步庭阶,由是抑郁不自得,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④成,曰:“古人岂欺我哉?”【注释】①将:率领,带领。

②会:恰逢,正赶上。

③沟洫:田间水渠。

④甫:刚,才。

分)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 ))求之下流固颠())尔辈不能究物理((2(1 ))人几为鱼()(4(3)自谓可将十万(分))(3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使试于一村B.山门圮于河安能辨我是雄雌A.是非木杮 // 几为所擒.众服为确论DC.天下之事 / 自练乡兵与之角4分)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