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整体性和差异性易错题1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易错强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易错强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届福建高考模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随着海拔上升,该地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温变化B.降水变化C.土壤变化D.坡度变化3.海拔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A.气温条件B.蒸发条件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答案】1.C 2.A 3.D(2019届江西高三月考)黄山短尾猴以植物的树叶、果实为食,尤其喜食嫩芽、嫩叶。

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近年来人类开垦种植茶园、竹林及人工投食现象,使短尾猴的栖息地呈碎片化趋势。

短尾猴生存能力减弱,婴猴死亡率逐渐升高。

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a、b、c、d代表四季)。

读下图回答4—6题。

4.近年来,黄山短尾猴的生存能力减弱,婴猴死亡率逐渐升高的原因是①生存空间限制②人为投食现象严重③人类活动增强,环境污染严重④种群间基因交流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图中季节d,黄山短尾猴栖息地范围最广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气候凉爽B.植被结构单一C.食物短缺D.躲避人类活动的干扰6.判断图中a所代表的季节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4.B 5.C 6.D(2019届湖南高考模拟)干旱荒漠地区退耕地的植被演替日益为科学研究所重视。

地理科考队调查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甘肃省民勤)某退耕地时发现,在退耕初期,由于原来耕作措施的影响,退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该地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混合群落为主,之后退耕地的植物多样性发生了复杂变化(见图1),最终演替为以灌木为主的群落结构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和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相辅相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易错排查练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易错排查练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

易错排查练(第5章)(建议用时:40分钟)易错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分析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此图可以说明(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D 2.A[第1题,读图可知,②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④表示汽车和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2。

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或汽车、工厂等排放的CO2增多,都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更加明显。

第2题,读图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循环过程涉及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多个圈层。

]易错点2 区域地理环境整体表现分析上建有一座城镇。

岛上植被低矮、浓密,为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土生的陆地哺乳动物已不复可见。

读下图,完成3~4题。

3.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阴凉多风的气候B .过早与大陆分离C .过于单一的地形D .火山的不断喷发4.群岛禽鸟丰富得益于( )A .靠近大陆的位置B .流经沿岸的洋流C .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 .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3.A 4.B [第3题,该群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阴凉多风的气候不利于树木生长,是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的最主要原因,A 正确。

第4题,禽鸟丰富的原因是食物丰富,食物丰富得益于沿岸有寒流流经,鱼类饵料丰富,鱼类数量大,B 正确;大型食肉动物的存在、靠近大陆对鸟类影响不大,A 、C 错;该岛上有城镇分布,不能判断人类活动影响强弱,D 错。

]易错点3 区域自然带类型的判断【导学号:21490070】5.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6.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广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5.A 6.C[第5题,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景观是热带雨林,因此甲是雨林;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景观是常绿硬叶林,因此乙是常绿硬叶林;回归线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景观是荒漠或半荒漠,因此丙是荒漠或半荒漠。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高三复习题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复习题整体性与差异性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1. 导致自然带沿 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下 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
22~ 23 题。
22. 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 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 秦岭南坡 雅山北坡
B. 喜马拉
C. 阿巴拉契亚山脉
D. 乞力马扎罗山
2. 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
A.纬度高低 C.植被覆盖程度
B.降水量多少 D.气温高低
右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
5.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 3000 平方千米, 100 多 年前尚存 500 多平方千米, 1972 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 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 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 建水库 200 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 1倍。 (1) 指出自 A地至 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 过程。 (3) 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沙漠带 带
D. 热带季雨林
6.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A. ②地降水最多 被为森林
B. 只有③地的植
C. ①地年均温最低
D. ②、③两地均受暖流
影响
右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读图回答 7~ 8 题 7.图中山地降水量

高三地理期末复习易错知识专题复习试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地理期末复习易错知识专题复习试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地理期末复习易错知识专题复习试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期末大战在即,同学们也经过许多考试的“磨砺”,但总是发现考试失分的题目总是那么相似,那么就需要找到本身存在的学习“漏洞”,真正去“处理”。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三地理期末复习易错知识专题复习试题,快为你的期末做好准备吧!【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点细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页 1 第3.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4.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5.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本专题内容是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体现和是有关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与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考查内容上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地表景观特征,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理解、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规律。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2019年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注意:(1)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理解。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下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及积雪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A.非洲B.欧洲C.南美洲D.澳大利亚2.图中自然森林是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常绿阔叶林3.①一④四地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仔细读图,该山地有积雪分布,同时有灌丛草甸分布,出现积雪的海拔高度约为2300米左右,海拔不高,说明该山地所在纬度较高,最可能位于欧洲。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该山地有积雪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才有积雪分布。

2. 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图中的自然森林在灌丛草甸带以下,最可能为针叶林。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自然森林分布的范围集中在海拔1900-2300,应为落叶阔叶林。

3. B①一④四地中,②地等高线最稀疏,说明坡度最缓,积雪最厚。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A处海拔最高,积雪厚度最大。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 图中甲带是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D.山地草原带5. 图中山地A.各植被带间有明确分界线B.植被带间的分界线随季节变化C.可能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D.植被带更替以水分变化为基础4.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山地植被带垂直分布。

由图可知,甲自然带位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山灌丛带之间,应为山地针叶林带。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忽视高山灌丛带的存在,直接根据甲自然带以下分布有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推断出甲为山地草原带。

5.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山地植被带垂直分布。

由图可知,该山地基带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应处于温带地区,在我国温带地区,自然带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应为温带季风气候。

2024年高考地理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06整体性与差异性易错突破(4大易错)

2024年高考地理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06整体性与差异性易错突破(4大易错)

专题06整体性与差异性易错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来自于必修一课本和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课本的重难点。

选择题通常以区域图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

非选择题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陆地自然带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这些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一般为综合性很高的题,所有每年高考全国各地均有考查。

结合区域图文材料,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表现,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结合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主要成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观察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现象,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并探究其成因,提升地理实践力。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易错点0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易错点0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易错点0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易错点04 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易错点01整体认知动物与环境关系的主要分析角度(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三中校考期中)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会发育成灌丛沙丘。

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衷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区域最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A.绿洲边缘B.泥沙淤积的河床C.绿洲内部D.沙漠内部2.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A.土壤水分条件改善B.沙丘活动性增强C.气候趋于干旱D.植被覆盖率降低3.灌丛沙丘为人们提供了风沙防治的思路。

在沙漠地区,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大规模植树造林②铺设草方格③种植耐旱植物④抽水灌溉农田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1.A 2.A 3.B【解析】1.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

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3):整体性与差异性

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3):整体性与差异性

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之三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高考脉搏】从考查的内容上,侧重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从考查的形式上,多以综合题为主,强调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热点问题的文字材料来设置问题的情景。

从考查的能力上,着重考查地图读图能力,要求能够正确阅读各种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发展过程图,考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今后有可能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结合进行考查,如亚洲水稻种植与亚洲东部自然带分布、季风气候等结合,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对乳牧畜业发展的影响,北美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与美、加、澳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的关系等。

【关键考点真题再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下图回答: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某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A. a是城市,b是郊区B. 为保护城市环境,应在③地建防护林带C. 若a位于b的正西方,则ab间实际风向为西南风D. 这种大气环流,能有效防止城市的大气污染2.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A. 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B. b处气压低于c处C. ③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D. 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3.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A. a为海洋,b为陆地B. 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C. 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作用和陆地水蒸发D. 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4.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A. 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B. 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C. 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D. 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5.若此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d为沉积岩,则:A. a代表岩浆B. b代表岩浆岩C.②代表外力作用D.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答案】1. B 2. D 3. B 4. B 5. 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以及考生的综合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单项选择题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互相联络的,假设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答复1~2题。

1.图4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2.图4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1.C【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察地理环境各事象之间是互相联络,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森林破坏,会导致地理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由于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增多,森林破坏使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才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温室效应增强,因此图中甲表示的是森林破坏。

【易错分析】此题易错点在于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互相作用的理解,许多考生由于不能理解森林破坏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而错选其他选项。

2. C【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表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易错分析】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整体性原理的理解,许多考生可能会认为整体性就是综合性而错选A选项。

该图表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和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根据所学知识答复3~4题。

3.该地形区最可能是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4.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地势上下差异 D.纬度差异3. A【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察地形区的判断,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该山地的山麓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推测该山地位于华北平原或黄土高原。

再根据海拔高度可断定山地所处地形区为黄土高原。

【易错分析】许多考生可能认为山麓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属于温带地区而直接选择D 选项,造成错误。

有的考生可能根据垂直分布高度而错选云贵高原。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易错点总结解析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易错点总结解析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易错点总结解析易错点 1 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不清典例读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错因分析】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读图不认真,只注意到了风向以及植被的变化,没有注意到地势的起伏变化;二是对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不清,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

(1)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

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2)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

(3)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纠错心得】本题呈现了该地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地势变化,而地势的高低起伏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势的抬升导致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的差异,从而引起植被的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

岩石圈的变化引起大气降水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圈的变化,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排查练第3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中图版.docx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排查练第3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中图版.docx

易错排查练(第三章)(建议用时:40分钟)易错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描述,主导因素的判断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2题。

【导学号:29790071]1. 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 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 不同区域Z 间相互制约C.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 —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 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1. A2.C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 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 径流变化增大。

] 易错点2自然带类型的判断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 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冋答3〜4题。

3.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帶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A.垂直地带性一一气候B.纬度地带性一一热量C.非地带性一一海陆位置D.经度地带性一一水分3. C4.D [第3题,由图示知从亚洲到欧洲沿途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判断所经过的自然带。

第4题,沿途由沿海经内陆再到沿海,经历的自然带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易错点5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导因素判断(2018 56E5.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6. 导致自然带沿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5. B6. A [第5题,读图可知,沿OF 方向,由高山荒漠带一山地荒漠带一温带荒漠带 依次递变,主要是热量发生变化,水分变化不明显;沿0E 方向,由荒漠带一草原带一森 林带依次递变,主要是水分发生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可推出R 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易错题分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易错题分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易错题分析【例1】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它可以有效地反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面积大小、植被冠层结构、植被健康状况及其环境效应。

下图为我国30°N附近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数值均为27.5°N~32.5°N纬度范围内数据的平均)。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曲线依次为( )A.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B.叶面积指数、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C.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海拔、年平均气温D.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海拔2.近年来,P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减小趋势明显,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A.地面反射率减小 B.地下径流增加C.河流含沙量减小 D.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第1题,我国30°N附近自西向东依次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呈下降趋势,因此图中①线为海拔;四川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北部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显著,使得该地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因此②线为年平均气温;四川盆地东部为山地,对夏季风的抬升作用明显,降雨多,因此③为年降水量;则④为叶面积指数。

第2题,该区域叶面积指数下降,意味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则地面反射率增强,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A 2.D【例2】“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2)题。

(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B.②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第(1)题,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整体性与差异性(1)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整体性与差异性(1)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整体性与差异性(1)青藏高原分布有两种类型的冰川,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陆。

下图示意冰缘水文站监测的两类冰川夏季连续 5日无降水情况下的径流水位过程线。

据此完成1-2题。

1.雪线是山地常年积雪带的下界,雪线的高低受气温、降水量和地貌条件等影响。

青藏高原两类冰川雪线高低及其成因是A. 海洋性冰川雪线高,气温高B. 大陆性冰川雪线高,气温低C. 海洋性冰川雪线低,降水多D. 大陆性冰川雪线低,降水少2.海洋性冰川日融水径流峰值滞后的原因是A. 分布海拔较高B. 冰面、冰内均有消融C. 日均消融量大D.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强我国西部山地内某小流域面积23.1km2,海拔2960~4800m,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95mm,主要集中在7~9月,并随高程增大而增加。

流域内景观类型多样,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如图为“某小流域景观类型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小流域内的A. 高寒草原是其所在山地的基带B. 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基本相同C. 稀疏林地可出现于各自然带内D. 降水变化特点决定了带谱结构4.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分属不同山地自然带,导致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A. 气温B. 降水量C. 风速大小D. 太阳辐射量5.高寒草甸与高寒灌丛同属一个山地自然带,导致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子是A. 土壤肥力B. 空气湿度C. 日照长短D. 地表水分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如图是将广东省甲山(24.5°N,113.1°E)、乙山(24.6°N,112.9°E)、丙山(24.9°N,113.2°E)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高度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由图可以推测出A. 甲山南坡林线高于乙山B. 丙山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C. 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D. 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7.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易错排查练易错排查练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易错排查练易错排查练学案新人教版

易错排查练(第三章)(建议用时:40分钟)易错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描述,主导因素的判断【导学号:92040049】1.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A.③B.④C.⑦D.⑩2.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1.A 2.D[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地表景观受水文条件的制约,多荒漠景观,但在水分相对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绿洲。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而西北地区则表现为气候干燥,因此地表景观差异明显。

]易错点2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分析3读下图,回答问题。

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整体性特征。

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易错点3 自然带类型的判断4.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A .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B .雨林 常绿硬叶林 热带草原C .雨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草原D .雨林 常绿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5.影响①②两段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C .大气环流D .相对高度6.有关③段及其东坡自然带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段东坡基带为温带荒漠带B .③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C .影响③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 .③段西坡自然带数量比东坡多4.A 5.A 6.B [第4题,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为热带雨林,乙为常绿硬叶林,丙为荒漠或半荒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年高三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易错题
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受阻
2.有关作用于⑤环节的人类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降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5~6题。

5.太白山()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6.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鄱阳湖(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

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

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由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的新设计方案,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

据此完成7~9题。

7.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
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
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8.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
A.水体污染严重B.工农业过度用水
C.全球气候变化D.三峡大坝的建设
9.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期的时段应在()
A.1~3月B.4~6月
C.7~9月D.10~12月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10~11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13.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安全防御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D.就地取材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4~15题。

14.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15.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B
2.C
3.B
4.C
5.C
6.D
7.A
8.D
9.C10.A11.C12.C13.A14.B15.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