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世界地理分区易错题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地理分区易错题7

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丁城市

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3.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

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

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

D.降水量稀少且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读某岛屿图,回答4~5题。

4.图示岛屿位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推测板块界线位于岛屿的位

置及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A.西北方—挤压 B.东南方—张裂

C.西南方—挤压 D.东北方—张裂

5.该岛东北部的地理特征与地形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

A.沼泽广布B.降水丰沛C.土壤肥沃D.雨林密集下图所示国家为世界重要红茶生产国。据考察发现,M地第一季度生产的茶叶质量最好。读图完成6~7题。

6.导致M地该季度茶叶质量最好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市场C.土壤D.气候

7.推测下列四地中,七月份降水量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读中哈输油管线建设示意图,回答8~9题。

8.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壤次生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D.气候变暖

9.修建中哈输油管道的重要意义有()

①哈萨克斯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②中国能减轻对时局动荡的中东的石油依赖③使中国的供油管线更加安全④将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地能源供应源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民族风情浓郁,自然资源诱人,冒险家、商家纷至沓来……据此完成10~11题。

10.这里的城市多沿河而居,街道上可见的景观是()

A.圆形穹顶的东正教堂 B.艳丽轻柔的纱丽服饰

C.圆顶尖塔的大清真寺 D.热情奔放的土风歌舞

11.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自然资源是() A.油气资源B.水能资源C.森林资源D.水产资源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9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2)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答案](1)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

袭;疫疾;瘴气等。

(2)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11CDDCADACDC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