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秋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PPT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PPT精品课件
同: 二者都描写秋景,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
异: 《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 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 理为主。
❖ 2、同是写秋,马致远与刘禹锡两位作者表露的心 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 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3、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 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借_ 景抒情
4、课本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 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 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自学指导(一)
❖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时间:1分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 赏析“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 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 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中心思想
《秋词(其一)》赞颂了秋天的 美好,借冲天一鹤,表达了作者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情 怀。
练习
1、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
自学指导(三)
❖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2、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时间:2分钟
❖1、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 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 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 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 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秋词》课件(共28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秋词》课件(共28张PPT)
❖ 这句诗的大意是: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 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归纳提升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 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 情怀。
秋词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sŎu)人狂。
诗的大意
大意: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 什么作用?合作探究
自古,包含一切, 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 么说?是为了突出下文 的“我”。反映作者的 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 “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合作探究
问题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答: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 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 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问题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 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 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 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 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 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 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 上了蓝天。
关于秋天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
夕》)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个“排”字,“推开”“冲破”的意思,写出 了白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 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 顽强斗志的生动体现。
20
•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赞颂秋天的 诗词?
21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6
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 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 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7
•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 上 ,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 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 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 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 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8
《秋词》用最简约的手法表现最完整的意境。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 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 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 的精神财富。
主题:赞颂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9
“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10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 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 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 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 鹤”。
11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句诗用文字具体描绘出 来,比一比,谁的内容最丰富、最恰当。
秋高气爽,晴朗蔚蓝的天空下, 一只雪白的仙鹤张开翅膀,奋力扑打 ,推开层层云朵,矫健的身姿自由翱 翔,直上更广阔的蓝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课件(共21张PPT)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课件(共21张PPT)PPT课件
秋词(其一)Fra bibliotek刘禹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 4.背诵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 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字梦得 ,汉族,祖籍洛阳,自称是 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
布置作业
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本诗有何异 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谢谢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6. 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20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多少,而在能坚持多久。 富含正能量的高考经典励志语录推荐
7.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3 、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11 、你经历的所有的困苦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你要承担重任的先兆。 17 、一生中你唯一需要回头的时候,是为了看自己到底走了多远。 8.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7.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考清华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 夕》)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7张PPT)
诗人认为秋天胜过美好的春天,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 他与古代文人骚客对秋的不同感受来突出强调自己的观点。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 九年(793年),21岁考中进士及第,入朝为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 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 集团。革新运动失败后,遭贬,先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 等职。宝历二年(826年),54岁的刘禹锡才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 书省。这时,从初次被贬算起,前后已历经二十三年。刘禹锡晚年在洛阳, 生活闲适,卒年七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一地。
“诗情”指豪情,也指壮志。 目睹秋日胜景的刘禹锡精神为之一振,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内心的寂寥和忧郁一扫而空,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驰骋碧空 之上,在这一刻中他感受到了自由、自信和希望。
总结诗歌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呐喊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接下来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含蓄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C学ON习T环EN节TS
1 诵读诗歌 把握基调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C学ON习T环EN节TS
1 诵读诗歌 把握基调
2 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
词语释义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 推开 碧霄:蓝天。
教师寄语
每个人的心态都是自己选择的;
要热爱生活,善于从身边寻找快乐; 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培养 乐观的生活生活态度。
作业布置
积累悲秋与颂秋诗歌各三首
谢 谢 大 家!
意象——含有诗人情感的客观形象
晴空: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开阔、自由、情感的孤独 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也比喻人生大志。 云:游子、漂泊、困难、障碍

2021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7张PPT)精选推荐

2021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7张PPT)精选推荐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诗人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他所唱出的这非同凡响的秋之颂歌,也成为我们后人的一份宝贵 的精神财富。
CO学N习T环EN节TS
1 诵读诗歌 把握基调
2 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
3 鉴赏诗歌,体会诗情
4 拓展延伸 悲秋颂秋
解释“秋”意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 条的季节,由此引发的喜庆和悲 伤意识,进一步延伸为颂秋与悲 秋两种抒怀方式。
意象——含有诗人情感的客观形象
晴空: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开阔、自由、情感的孤独 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也比喻人生大志。 云:游子、漂泊、困难、障碍
请根据以上意象的常见含义,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 小组讨论,探究诗人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的“诗情”指的是什么?
参考翻译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它的冷清萧条,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冲破云层,扶摇直上, 便引发我的诗情也随之飞上了蓝天。
CO学N习T环EN节TS
1 诵读诗歌 把握基调
2 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
3 鉴赏诗歌,体会诗情
诗歌前两句是议论,诗人对秋有着怎样独特的认识? 他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观点?
教师寄语
每个人的心态都是自己选择的;
要热爱生活,善于从身边寻找快乐; 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培养 乐观的生活生活态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布置
积累悲秋与颂秋诗歌各三首
谢 谢 大 家!
12. 感情的戏,我没演技。 20 、向着目标奔跑,何必在意折翼的翅膀,只要信心不死,就看的见方向,顺风适合行走,逆风更适合飞翔,人生路上什么都不怕,就怕自 己投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拓展延伸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簇拥这这座
秋风吹散马蹄声。
雄关, 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尚且还嫌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床太过束缚, 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
是平坦。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诗歌
本诗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 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 运和处境。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 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的河流。
写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 闲居故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 然年老,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 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课件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谢谢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排:推开 碧霄:蓝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对比
此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顺宗即 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 运动。但革新遭到多方面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 告终。顺宗被迫退位,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秋词(其一)
刘禹锡
Hale Waihona Puke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liāo )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人们都叹息它的冷清萧条,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合作鉴赏
1.“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的 好在哪里?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为何不直 接写秋高气爽,却写鹤冲云霄的景象?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云”代表着困难、挫折 还有各种各样不如意的 生活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 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奋发向 上的精神和豁达乐 观的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贰 背景资料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唐顺宗年间推行 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士大夫,主张 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其中的“二王” 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 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 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秋词》正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所作。
叁 作品赏析
这首诗点睛的句子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如何?
①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②碧霄:青天。
译文: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 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贰 背景资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被称为“诗豪”。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 进士及第,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信 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 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 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
壹古 典
秋词 (其一) 刘禹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壹 字词释义
自古逢秋悲①寂寥②,我言秋日胜③春朝④。
①悲:悲叹,感叹。 ②寂寥:冷清萧条。 ③胜:超过。 ④春朝:春天。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文 人墨客就会悲叹秋日冷清萧 条,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春天。
壹 字词释义 晴空一鹤排云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②。
最后两句。诗人一反悲秋传统,描绘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 浮的开阔景象。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直上云霄,展现出非凡的气 势和豪迈的诗情。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不仅写出秋天的生机和 素色,更显出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隐含了诗人尽管屡遭贬 谪,但愈挫愈勇,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谢谢观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秋词(其一)》课件(共25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秋词(其一)》课件(共25张PPT)
• 二、在理解原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完美。
一 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 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
群 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
鹤 一 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时年34岁,本应春风得意却仕 只 途不顺。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 鹤 并没有消沉下去。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 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就是被
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 句子: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2.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 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小结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时 诗人虽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一改传 统秋词的悲凉情调,热情赞美了秋天的美好。 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 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意象:鹤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 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 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 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 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 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 九皋”、“冲天一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高气爽,晴朗蔚蓝的天空下,一 只雪白的仙鹤张开翅膀,奋力扑打, 推开层层云朵,矫健的身姿自由翱翔, 直上更广阔的蓝天。
三读:分析诗歌,读出情感
前两句: 现实:分离的现在(时间),

独处的巴山(地点)
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寄 北 后两句:
想象:会面的将来(时间),
亲人团聚的巴山(地点)
美好想象,情深意长
实写
虚写
人生道路总是曲折迂回,难免 会遇到坎坷与困难,我们在厄运面 前绝不低头,要坦然面对,迎难而 上,做一个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 斗士。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优质教学课件
初出茅庐
明。
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二十三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
任务三:知人论世 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人生逆转
公元805年,而立之年的刘禹锡梦想着 治国平天下,便与王叔文等有志之士倡导了一场 变革——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蒲镇和宦官手 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然而革新运动历 时不到半年就失败了,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 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
任务三:知人论世 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中唐诗豪 刘禹锡 (772一842),字梦得,洛阳
人,唐代中晚期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是同时 代人。他出身于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自 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賦。被白居易称 赞为“诗豪”。
任务三:知人论世 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
以下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给你怎样的感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借助讲解短文,涵咏推敲,理解赏析。
刘禹锡和古人分别对秋天作何评价?借助诗 中原句和讲解短文来回答。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意象:圣人立象以尽意
➢ 超凡脱俗 ➢ 君子之德
鹤有不群者, 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 渴不饮盗泉。
——白居易《感鹤》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结合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只怎样的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 意为推开、冲破。 “上”, 意为向上、冲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秋词》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秋词》课件

分析诗歌
夜 前两句:触景生情,思乡情切。 雨 寄 北
后两句:美好想象,情深意长
实写
虚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浙江绍兴)人。官至宝章 阁待制,晚年退居故乡。 工诗、文,长于史学。与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 称为南宋四大家,今存诗 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 力恢宏,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 等。
写作背景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 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 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 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 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 跌宕有致,显露出诗人留滞异乡、 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 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 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照的手法, 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 秋进行对照,表现作者乐观 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 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 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 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 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应作者高远 豪迈的心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 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 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 后照应,形成对照。“僵、卧、孤、村” 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 字写年老,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 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 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 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 老的凄苦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