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分析及演奏诠释
钢琴改编组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五声性因素
钢琴改编组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五声性因素作者:张盼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9期摘要:《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桑桐先生于1953年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钢琴组曲。
在第六届国际青年联欢节的参赛比赛上获得创作铜奖。
它大量采用了民歌音调,在调式调性、和声语言等方面表现了其五声性因素。
关键词: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钢琴改编曲五声性因素《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采用内蒙古民歌的旋律因素,充分体现了旋律音调的民族性。
第一首《悼歌》采用《丁克尔扎布》和《塞很》的民歌音调,两者都为g羽调式;第二首《友情》主要采用了《满冻通拉格》和《回家乡》的旋律音调;第三首《思乡》采用了蒙古族长调牧歌《兴安岭》的旋律音调;第四首《草原情歌》采用了《小情人》的曲调作音乐元素;第五首《孩子们的舞蹈》以《丁郎杉》和《崩博莱》的民歌音素来改编;第六首《哀思》以《思乡》的主题因素为音乐材料;第七首《舞曲》是以《莫德格昂噶》为主题音调加以改编的钢琴小曲;1.旋律线性中的多调性《哀思》的旋律在低音部,因采用《思乡》曲调的四个音,调性具有双调性,即d羽调式和d商调式。
从音乐的整体来看,出现了宫音F,则确定该调式为d羽调式。
2.调式的功能性和色彩性交替《友情》的A乐段b羽调式,和弦进行多为属到主,体现了功能性的特点。
B乐段为#f羽调式,其下方声部采用了平行三度音程下行级进,并下行模进三次,打破了传统功能性的进行,增强了色彩性的因素。
《思乡》的第一部分为g羽调式,第二部分进入其下属调式——c羽调式,最后又回到主调,充分体现了调式主到下属的功能性。
《孩子们的舞蹈》的调性布局为E宫(主)——A徵(下属)——B徵(属)——E宫(主)。
体现了调式调性的功能性与规范性。
3.调式相同的近关系调重叠《悼歌》旋律声部为be羽调式,下方声部为和弦式织体ba羽调式,且三小节主和弦持续。
结束于第三小节的强拍,具体调性重叠的特点。
两者为纯五度关系,互为近关系调。
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小曲》之四《草原情歌》解析
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小曲》之四《草原情歌》解析
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小曲》之四《草原情歌》是一首蒙古族题材的钢琴作品,作者是中国现代作曲家桑桐。
该作品采用了蒙古族民歌的主题,并结合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以下是该作品的解析:
1. 主题:草原情歌
《草原情歌》的主题是一首蒙古族民歌,作者桑桐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该主题充满了蒙古族人民的深情和热爱,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钢琴的演奏技巧,将这个主题表现得更加深情和感人。
2. 音乐风格:蒙古族特色
《草原情歌》的音乐风格充满了蒙古族特色,作曲家桑桐在作品中运用了蒙古族的音乐元素,如长调、弦乐、蒙古音乐等,这些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蒙古族的气息。
3. 演奏技巧:高难度的演奏
《草原情歌》是一首高难度的钢琴作品,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钢琴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作品中的和弦和独奏部分都需要演奏者具备很高的演奏水平和技巧,才能展现出作品的精髓。
4. 情感表达:深情感人
《草原情歌》的情感表达非常深情感人,作曲家桑桐通过钢琴的演奏技巧和旋律的编排,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
表现得非常深刻和感人。
作品的旋律优美、婉转,充满深情,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小曲》之四《草原情歌》是一首充满蒙古族气息、深情感人、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钢琴作品。
它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特色,是中国现代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80_年的回顾与反思(_三)
摘 要:本文系统性地梳理与评价了80年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涉及内蒙古草原文化题材的诸多内容。
与一般讨论钢琴音乐创作仅关注钢琴独奏曲的研究论文不同,本文是根据内蒙古的区域特色,把特别重要的艺术歌曲化的民歌、室内乐和独奏曲、协奏曲并置,从而更全面地探讨中国作曲家们在这一颇具地域风格领域里的实践与创作,进而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该领域在整个内蒙古地区音乐发展中的意义,以及它为中国钢琴艺术创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开掘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回顾与反思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3-089-19收稿日期:2023-02-07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文艺创作基金文艺评论专项2022年度课题(项目编号:WCJJ-2022-YJ34)的结题成果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22年度自治区高校科研技术研究项目《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内蒙古风格作品的搜集与整理》(项目编号:NJSY22590) 的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凡(1980-),男,山西省长治市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9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内蒙古区域音乐史研究及中国北方民族音乐研究。
张 凡(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80年的回顾与反思(三)有这样一段“有趣的”介绍(注:Gregory Mertl 所写唱片简介,见刘芳慈钢琴独奏CD 曲目介绍):The 13th century writings of Marco Polo about the Mongol Emperor Kubla Khan led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to the Coleridge poem that inspired Griffes's composition in the 20th. How meaningful that a pianist of Mongolian heritage,Solungga Fang-Tzu Lu, reinterprets this work for the early 2lst century.三、钢琴独奏曲钢琴家刘芳慈博士,是诗人席慕蓉女士的女儿。
“茉莉暗香,沁人心脾”——两版《茉莉花》钢琴改编曲的对比分析
Northern Music 63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茉莉暗香,沁人心脾”——两版《茉莉花》钢琴改编曲的对比分析赵赟韵(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摘要】本文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渊源入手,引出了创作于不同作曲家的两版《茉莉花》钢琴改编曲。
文章从曲式、调性调式和旋律运用等方面指出了其相似之处,发现了两者在对比节奏变化频率、织体运用、和声变化和音乐形象等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
最后,文章还论述了演奏处理和教学实践中两首作品的相异特点。
【关键词】曲式;调式;节奏;织体;和声;音乐形象【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2016年5月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钢琴音乐经典百年回顾”活动中,以本文作为宣讲论文展示了经典作品的重生之路和各有特色的内涵研究。
首先,这首原作《茉莉花》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次,两首钢琴改编曲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将经典的原作进行了成功的改编,各具特色。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间歌曲,源头可以追溯到清代的《鲜花调》,这是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间小调。
考证《鲜花调》的曲谱记录,最早的记录是“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12年)由贮香主人编辑的一本《小慧集》卷中箫清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
”①民歌《茉莉花》旋律悠扬,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山水画。
旋律为bB五声徵调式,共14小节,乐段结构。
全文即以桑桐先生和储望华先生分别改编的以民歌《茉莉花》为题材的钢琴曲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比分析,将两部作品的异同进行理论、演奏以及文化内涵的对比,以此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风格的目的。
桑桐教授写作了的《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中第五首就是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钢琴曲。
桑桐教授在作品中将民族音调和西方近现代的双调性作曲技法巧妙的结合起来,较好的秉承了原作柔美婉转的风格特征。
另一首同题材的杰出作品是2003年储望华先生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茉莉花幻想曲》。
谈桑桐民歌主题钢琴曲创作的意义
族 与其 它民族音乐艺术 的鲜 明标 志。
桑桐 先生的 民歌 主题钢 琴 曲的创作 即突 出了优美 的主 旋律 ,也
笔者通过对桑桐 先生钢琴作 品的研 究,认为他 的民歌主题钢琴
曲的创 作意义有 以下特 点:
一
包含 了丰富 的多声语言,并没有摒 除多声思维为筹码 ,赢得 民歌 曲调
授 热 筑 :1 1 4 0 1 0 4 8 8I 2 7 B \1 5I 5l 8 3 3 9 q Q:5 9 B 8 \E ^ l wk 9 @0 n o m 4 0 44 5 m i :1 一 91 3 i ^.o
谈桑桐民歌主题钢琴曲创作的意义
■ 彭 晶 舒 颖
( 浙江 艺术职业 学院音 乐系 )
黄河之 21年 期 田 声 02 第8
◎ 乐论 音 坛
了草原人 民的生活情景和诗情画意 。“ 作者 自述是为了探索对 民歌的
比较单纯 、朴实 的手法 的处理 ,犹如 巴托克 的《 为孩子们 》 一类 的钢 琴小 曲。 ” 内蒙古 民歌 主题 小 曲七 首》 1 5 年第六 届世界青年 与 《 在 97 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的作曲比赛 中获得了创作 铜奖。《 苗族 民歌主题 小 曲2 首》 2 是桑桐先生 以最简朴 的的形式 、五声化和声 以及不 同的织 体的运用尝试,表现 了苗族民歌 内涵的情绪和优美 的曲调。它们 既保 持 了单声 民歌 的旋律,又充分展示 了钢琴丰富 的表现力 。 向世人展示其无尽魅力 的同时,又显示 出其强烈的个性因素。虽然钢 琴 的性能和表现力是根植于西方音乐思维的,它具备转调方便 、音域 宽广、音色丰富等优势和多声思维 的特征,但 是这些 自身的可 塑性 与 兼容性又使它成为全球性的乐器 ,世界各地、各 民族几乎都能将 自己 的音乐与它结合起来 。从民族性音韵提炼的主题精华通过钢琴 的音 响 加以发挥,无疑是超越 了传统民族音乐的范畴,且提升至更为艺术化 及国际化的领域。民歌主题钢琴曲伴 随着强烈的民族个性,能够反映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创作与研究现状评述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创作与研究现状评述作者:张冰凌来源:《音乐生活》2019年第03期20世纪以来,中国钢琴音乐从早期构思简单、曲式短小,到新中国成立后钢琴改编作品的大量涌现,再到改革开放后钢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繁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钢琴改编作品,特别是根据中国民歌创作改编的钢琴作品,数目多、涵盖广、区域性强、色彩鲜明,这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色。
本文在概述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创作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学界的相关研究并进行评述。
一、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概述整体而言,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涉及东北、陕北、新疆、内蒙、云南、广东、四川等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的是单首民歌的改编创作,如汪立三《蓝花花》、王建中《浏阳河》,还有的是多首民歌改编创作形成组曲、套曲形式,如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
这些作品从创作技法层面主要呈现出两种方式[1]:一是对原始民歌进行提炼和结构整合,即为表现音乐形象的多样性,作曲家采用变奏和组曲的形式进行改编整合,通过对原始民歌的再创作,表达乐曲的内容,刻画音乐形象。
如王建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
二是利用和声技法丰富原始民歌,通过运用中国五声调式和弦、不同形式的持续音或持续和弦,遵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进行改编创作,如桑桐根据东蒙民歌创作的《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江定仙根据新疆民歌创作的《舞曲》等。
从历史层面看,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构成,它还与中国钢琴音乐發展同步,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2]:1.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歌加和声”的改编形式。
这个时期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刚起步不久,创作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数量少,以钢琴小品为主,旋律风格清新、和声织体简洁、创作手法简单,作品整体呈现“民歌加和声”模式。
如1915年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其旋律运用中国民歌曲调,用传统欧洲功能和声进行伴奏。
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曲式结构分析
81SONG OF YELLOW RIVER2021/ 06到了♭G宫调式。
第二部分A1段(9-16小节),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发展,调性不变,主题在上方两个声部出现,第一声部用柱式和弦,第二声部是与第一声部相隔一个八度的单音形式,第三声部是在民歌主题长音时用三十二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进行填充。
第三部分A2段(17-23小节),是第一部分的紧缩再现,主题出现在第三声部,是原主题旋律的上方四度模进,第一声部从整体上来看是四度叠置结构,拆开来看也可分成两个层次,上面一层是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形式,下面一层为平行四度的进行,中间声部为八分音符的五声性音阶进行,最后停在♭G宫和弦上。
(四)《拔根芦柴花》该曲为变奏曲式,可分为两个部分,全曲采用单一调式手法,即♭B宫五声调式。
曲式图如下:第一部分A段(1-17小节),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1-10小节),主题呈现于上方声部,下方声部则分别以四分音符的单音和七和弦的转位、附加音和弦为主;第二句(11-17小节),是以旋律相隔八度齐奏为主的进行,其中运用了一些复合和弦,17小节是连接句,低声部采用切分节奏,和弦的低音是作为保持音,提前预示了第二部分的伴奏音型。
第二部分A1段(18-35小节),上方声部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将主题旋律高八度加花变奏,并在该变奏的主题下方叠加了以二分音符为主的平行大二度进行,下方声部采用切分节奏,且低音保持,并大量运用了带有附加音的三和弦,最后结束在主音和弦上。
(五)《刮地风》该曲为变奏曲式,可分为三个部分,全曲采用单一调式手法,即E徵五声调式。
曲式图如下:第一部分A段(1-15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以二声部相隔八度的民歌主题旋律以齐奏为主,其中运用了一些五声性四度三音列以及带附加音的四五度结构和弦。
第二部分A1段(16-33小节),主题第一次变奏在上方声部进行高八度陈述,并用和弦来衬托,织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方伴奏声部以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形式呈现。
关于桑桐《随想曲》的触键演奏解析
关于桑桐《随想曲》的触键演奏解析作者:朱雨婷来源:《大观》2020年第03期摘要:《随想曲》是桑桐先生在1959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其高超、独特的作曲技巧,一经问世便获得大众认可。
桑桐先生的作曲一直偏好中国风格,但同时多运用西方作曲技术来进行创作。
桑桐先生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在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不断追求新技法来表现。
文章将从创作背景、有关触键演奏探析两个方面分别对该作曲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桑桐;《随想曲》;触键演奏一、桑桐及其作品桑桐,原名朱镜清,1923年1月17日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
他由于受到家庭氛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中学时期就开始学习钢琴并自学作曲。
在上学期间,他还参加唱诗班,为日后的学习、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941年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作曲系学习,师从德国作曲家W.弗兰克尔,系统地学习了作曲技法。
在校期间,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对中国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1943年,当时的桑桐虽只有20岁却成功地运用印象派手法根据我国南唐时期李煜的《相见欢》创作出一首抒情歌曲《林花谢了春红》。
1947年桑桐先生所创作的小提琴曲《夜景》是我国第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同年创作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将我国的民歌与无调性的和声创作手法相结合,这是一首具有典型的东方风味的自由无调性的钢琴独奏曲。
1949年起桑桐先生便长期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主要从事和声教学研究,并参与创建了上海音乐学院早期的音乐研究室。
1987年,上海音乐学院为表彰桑桐先生对学校的突出贡献,特地给他颁发了建校60周年“金钟奖”。
1989年,美国传记协会为他颁发“教育事业杰出奖”。
在桑桐先生创作的一百多首作品中,包含了多种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如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交响组曲、音画作品等,也有许多的声乐作品,在此主要针对桑桐先生的钢琴作品加以简单的描述。
钢琴伴奏对民歌交响性意境的拓展
钢琴伴奏对民歌交响性意境的拓展作者:郝建军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0期摘要:钢琴伴奏艺术的核心是在词曲提供的信息前提下创造性地挖掘歌曲的内涵。
使之在与歌唱者合作的同时更好地引导歌唱,把音乐和听众很好地统一在情境之中,产生意味。
尤其民歌最讲究"情与味"。
桑桐先生编配的《嘎达梅林》是一首传统的东盟叙事民歌。
通过创造性的伴奏编配,使其在演唱上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本文通过对前奏、间奏、三段分节歌的伴奏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在创作方面对民歌意境的拓展。
关键词:桑桐《嘎达梅林》钢琴伴奏意境拓展钢琴伴奏起源于欧洲,从浪漫派开始逐渐形成艺术歌曲。
舒伯特作为这种艺术歌曲题材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最早把钢琴伴奏从一种从属于歌曲的地位提升为与词曲同等地位,使之成为艺术歌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被后世称为“歌曲之王”。
随着钢琴传入我国,经过一代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一批经典民歌被成功配写钢琴伴奏,给原本处于民间原声状态的小曲小调插上翅膀,进入高等音乐殿堂,成为音乐会保留曲目,得到广泛传播。
桑桐先生编配的《嘎达梅林》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经典作品,该曲在拓展民歌意境的同时,也开辟了民歌钢琴编配伴奏的新道路。
一、作者、作品介绍桑桐(1923-2011)原名朱镜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
1946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奥地利洛斯,并在谭小麟教授班学习。
创作有小提琴曲《夜景》、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桑桐除了创作外,主要从事和声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他的创作着意于对民族风格的追求。
为许多民歌编配了钢琴伴奏,经过他编配的乐曲精致考究,成为民族和声学习的典范作品。
《嘎达梅林》是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流传的一首蒙古族叙事民歌。
歌曲反映了1929年,哲里木萌科尔沁左翼中旗王爷与东北军阀勾结,大量出卖牧场、农田。
当地人民无法忍受,在嘎达梅林的带领下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队伍发展到上千人,沉重打击了王爷府。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和声技法探析
音 乐 探 索
芒
是
』
一 一
e 、 ; 一 一 .
§ j J j
, , 霜 , 馥霹,
一 l { i l
除应用 以上这些非 三度 叠置和弦外 , 二度音程 及由二度音 程叠置 的和弦在音 乐作 品创 作 中也是
常用 的和 弦 材 料 。 苗 族 “ 歌 ” 用 特 性 微 调式 , 飞 采 即其 角音 时 为本
三度 问音 ” 。
隐于右手附加六度音 A的和弦 中, 左手切分音型的
伴 奏 织 体 形 式 中 也 有 附 加 六 度 音 的 和 弦 , 一 小 节 第
左手和 弦为 附加六度音 A的主三和弦 。 谱例 1 《 :拔根芦柴花》
① 王青 : C和 声风格 民族化 ” 在我 国早期专业音 乐创作 中的 萌芽》 栽《 , 音乐研 究) 9 5 第 4 , 2 19 年 期 第 0页。
, 毫
一
{
.
} 毫 车 I j 1 源自 j 《位音 , 时为降低半音 。在实际音乐创作 中既可以把
,
B宫 调式
这两个 同级异位音横 向运用 ,也可 以将 其纵合并 用, 构成特殊的调式色彩 。当这两个 同级异位音纵
合 运 用 时 , 出现 小 二 度 音 程 。作 品 中常 常 会 利 用 会
品 中所 运 用 的 和声 技 法 。
一
弦。D徵七声调式的山西民歌《 开花调》 的结束和弦
就 为省 略三音 的主七 和弦 ,其三音 下 为 D徵 调式
的“ 羽宫间音 ” 属 “ 三度 间音” 将其 省略使 和弦 , 小 ,
音 响纯 净 透 明 , 更增 添 民族 特 色 。
被省 略的和弦音不仅仅 限于和弦的三音 , 也可 以为和弦的五音 、 音或 九音 。 七 g羽七声调式 的作品
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民歌中的钢琴伴奏特
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民歌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庞博摘要: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国民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钢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时期。
钢琴伴奏作为与艺术歌曲的旋律、歌词等共同进行内涵表达的重要元素,以其半音化、多调性、泛调性、自由无调性等技法运用,呈现出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现代化探索特征。
本文以桑桐、谢功成的两首歌曲研究为例,透视其中的调式扩展、和声功能转变、伴奏旋律一体化的基本思路特点。
关键词:桑桐谢功成钢琴伴奏泛调性调式扩展一、20世紀四十年代中国民歌中的钢琴伴奏创作语境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音乐领域中,面临着多样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方面,无论是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还是其他后来建立起来的音乐院校、音乐系科等,都面临着进一步专业化发展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也随之崛起,尤其是不同政权在发展音乐中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更加密切,民族音乐也面临着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因此,随着我国作曲家在声乐创作领域的实验,对于西方音乐的理解和研究也更为深刻,他们越来越多的将西方音乐技法与创作思维都很好的融入到民族风格与民族形式的探索中来。
因此,民族音乐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专业化水平、音乐形态、还是其他的内涵体现方面,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水准。
这时候还出现了一大批的热衷于古诗词进行艺术歌曲创作的学院派作曲家群体,在他们创作的这些歌曲中,都有带有相当水准的钢琴伴奏。
随着这些歌曲水平的提升和艺术性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周淑安、应尚能、黄友葵、赵梅伯、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张权、高芝兰等在内的著名歌唱家群体,他们对于创作歌曲的演唱,起到了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与流传、推广的作用。
随着我国上世纪四十年代歌曲创作的发展,尤其是艺术歌曲的创作和表演水平的发展,钢琴伴奏让这些创作作品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综合表现力。
专业音乐领域也同时出现了一大批的现代风格探索者,这些人中除了谭小麟、青主等人外,还有新一代的作曲家桑桐与谢功成等人。
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和声技法分析
, H1. -f
f f Biblioteka k .广 . 妊.
— b.f
. r.1
三 、三 度叠置和 弦的运用
作曲家桑桐在 《民歌主题钢琴小 曲九首》多次运用到 了三度叠置的和弦 ,其中的和 弦织体形态则是各式各样,表达出 了 不同意义的和 声内涵 。在和弦的连接与序进 中作 曲家又使用到 了近现代的作 曲技法,打破 了和声的功能性 ,突 出了和声的色 彩效果。如谱例 3
琶 音 式 织 体 。 二 、复合和弦 的运用
在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中的复合和弦有两种类型 (一 )主 和 弦 与 下 属 和 弦 的 复 合 谱 例 3:
谱例 3是 B徵调上主功能与下属功能和弦的复合 ,该小节 的上方旋律声部中包含了下属和弦,下方伴奏声部是 E徵的主 和弦 ,和声层次分 明,个性突出 。
(二 )多调 性 形 成 的复 合 和 弦 不 同调性 的组成和弦的关系都较远,因此他们各 自和弦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特 色。谱例 4上方是 E徵调,而下方伴奏声部 作 曲 家着 重 突 出 以 A音 为 根 音 的 小 四 六和 弦 ,可 以将 其 当成 是 a小 调 因 素 ,这 两 个 调式 的结 合 C音 与 #C音 同时 出现 ,使 这 个 旋 律 既有 复 杂 的和 声 衬 托 ,又 能 保 持 忧 伤 的 情 绪 。 谱例 4 《小 白菜 》
王 辉 《桑 桐<民歌主题钢琴 小曲九首>和声技法分析 》
雾榈 《 敌 主题铜 学 曲 蓄 》和 声丝法 分析 ,■、l lJf、
- 、, .,一
王辉
摘 要 :作 曲家桑桐先生于 1992年 ,应上 海音 乐出版社的邀请 以中国民歌 为主题创作 了 《民歌 主题钢 琴小 曲九首》。作 曲家采 用改编曲的形式将 民歌 主题 旋律 加入到钢琴 当中,能够让观众从 另一个 角度去 欣赏传统的 民歌小调,也拓展 了钢琴 的 艺术魅 力。九首 不同地 区民歌 的民族风格也使得 整部作 品的和声风格更趋于 民族化 。因此 ,本文意从和弦结构上分析作 曲家 朵桐 九 首钢 琴 小 曲 中 的 写作 技 法 。
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小曲》之四《草原情歌》解析
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曲》之四《草原情歌》解析108⾳乐鉴赏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曲》之四《草原情歌》解析摘要】【在当前多元⽂化背景下,钢琴作品也呈现出⼀定的多元性。
我国⽼⼀辈⾳乐家桑桐先⽣创作的钢琴组曲《东蒙民歌主题⼩曲》,是以蒙古族民歌⾳乐为基础的难得的钢琴作品。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乐教育⼯作者应当为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乐做⼀些⼒所能及的⼯作。
关键词】【民歌 钢琴组曲 创作⼿法 结构桑桐先⽣是我国著名的⾳乐教育家,作曲家,⾳乐理论家。
1947年创作⼩提琴曲《夜景》和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为我国作曲家较早采⽤⾃由⽆调性创作技法的尝试。
除创作外,他是中国研究和声学理论最具成就的⾳乐家之⼀,创造性地将西⽅的和声技法与中国的民族五声性旋律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的民族和声理论。
他编著的《和声学教程》被认为是中国第⼀部系统、全⾯、⾥程碑式的和声教材;《和声学专题六讲》、《和声的理论与应⽤》、《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多调性写作⼿法简介》等是极有价值的和声论作。
桑桐先⽣的《东蒙民歌主题⼩曲》创作于1952年,这⼀作品是改编民歌曲中最早以钢琴组曲形式写成的作品,于1957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创作⽐赛中获铜奖。
组曲共七⾸,其中的第四⾸《草原情歌》改编⾃内蒙古巴林右旗的民歌《⼩情⼈》,歌词为:骑上了⿊绒⽑的海骝马,让马⼉嚼着草慢慢的⾛;想起来亲爱的⼩情⼈,不想吃不想喝,塞住了咽喉。
第⼀段歌词是叙事性的,描述思念情⼈时的⽆所侍从,以物引⼈。
第⼆段抒情,通过⾃⼰的感受抒发对情⼈的思念,歌词简练但饱含真情。
整⾸歌曲速度较慢,旋律是悠长的线形结构。
第⼀句前2⼩节⼆分⾳符都停留在⽻调式的主⾳上,后2⼩节旋律上扬,出现全曲最⾼⾳,第⼆句旋律前2⼩节重复第⼀句,后2⼩节五度下⾏后⼜三度下⾏结束到⽻调式主⾳,与第⼀句形成对⽐。
旋律的进⾏与歌词紧密结合,深沉地表达了歌者内⼼的情感,独⾃怀念情⼈的忧伤。
桑桐先⽣的改编紧密联系原曲,既保持了民歌的风格特点,⼜运⽤多种作曲技法,体现了钢琴这⼀乐器的特点,使这⾸钢琴曲较完美的表达了歌曲意境,可以说是⽤西洋乐器演绎内蒙民歌的经典作品之⼀。
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中的五声纵合性结构和声分析
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中的五声纵合性结构和声分析作者:廖静茹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1期摘要: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音阶、调式不同于欧洲大小调体系,五声纵合性结构的和声方法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大小调体系,是将横向的调式音列、旋律音调予以纵向的结合,使之构成和声形态,为民族化钢琴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以桑桐《东蒙民歌组曲》为例,阐述民族化钢琴曲中的五声纵合性结构和声。
关键词:五声调式;钢琴改编曲;五声纵和性结构和声五声纵合性和声,是以五声调式的音阶中的五个正音纵合成的和弦结构,它体现了五声调式的特性,属于五声调式类型的和声方法,这些和弦结构本身就包含在五声旋律之中,这种极富特色的创作手法使民族音乐的发展极具创意,在我国“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些作品以及部分近代作曲家的作品中都有运用。
在国内的研究中,关于五声纵合性结构和声的研究较少,桑桐先生在《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一文中将其定义为“五声调式中各种音程的纵合作为和弦结构的和声”,按照和弦的构成方法可分为三音和弦、四音和弦、五音和弦等,五声纵合化和声结构的构成方法是将旋律或者旋律的骨干音纵合为和弦,这样既能体现中国民族韵味,同时也为民族化钢琴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1 关于五声纵合性结构和声20世纪初,众多西方先进思想与知识通过五四运动传入中国,中国音乐家们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同时,对和声学的运用进行了民族化探索。
最早的五声性调式旋律和声方法探究是1928年赵元任发表的《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实验》;1949年王震亚发表《五声音阶及其和声》,这是第一部研究五声调式和声的著作; 60年代之后,桑桐的《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与方法》等,为民族和声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1 和弦结构五声调式音列的纵向结合,可以构成各种五声性的和声音程以及三音和弦、四音和弦与五音和弦。
在这些和弦中,同音组和弦是指凡和弦构成音相同者归为一类;同音组变和弦是指在最小范围内的音程所构成的有典型性的和弦结构基本形式。
桑桐草原情歌钢琴双手演奏指法
桑桐草原情歌钢琴双手演奏指法一、桑桐草原情歌钢琴演奏1. 钢琴演奏指法:钢琴演奏特色,首先,要想演奏出桑桐草原情歌,要把握好歌曲的节律、旋律等,弹出特别的音色。
除此之外,演奏还要注意手法的运用,比如要用双手协调的方式,保持左右手律动的及时性、和谐性,弹出准确、抑扬顿挫、自然韵律的音乐。
2. 合奏法:合奏实质是两个乐手通过乐器声音的协商能够达到旋律总体协调的过程。
演奏一首桑桐草原情歌,乐手必须充分配合、联合,情景必须合理,体现了钢琴技巧的精华。
在演奏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胸音分解、变化、点耀以外,也要注重和声的美与气氛的调整。
3. 音乐表现力:桑桐草原情歌的演奏,在表情的调整上也要注重,把准演奏者情绪和节奏、句式表现出来,才能体现音乐的表现力。
演奏时,运用特定的手法,对钢琴键盘上音符的弹奏,可给音乐增添特色,而变音和音色的变换,则可使钢琴旋律达到最佳音色效果。
二、桑桐草原情歌钢琴演奏的优缺点优点:1. 桑桐草原情歌钢琴演奏简洁明快,音色柔和,非常适合放松心情;2. 可以快速运用不同句式表达情绪和情感;3. 钢琴比较不受外界环境干扰,聆听起来也比较清凉宁静;4. 钢琴演奏风格比较典雅,可以创造出优美覆盖佳境;5. 桑桐草原情歌钢琴演奏非常动人,令人深受其美感魅力。
缺点:1. 桑桐草原情歌钢琴演奏技艺较为精湛,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2. 钢琴的范围比较单一,不能出现复杂的素材;3. 缺少更多的器乐组合,不够丰富,无法快速进行编曲和修改;4. 技术要求比较高,演奏中可能出现延音、清音和错音等问题。
三、桑桐草原情歌钢琴演奏技巧1. 节拍:演艺技巧之一就是节拍,桑桐草原情歌钢琴演奏者要注意把握,仔细分析,按节拍要求去弹拨,使演奏表现给与观众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2. 力度:力度也是演奏之一,在演奏时,把握好大小音,合理恰当的运用,形成结合的效果,增强音乐的特色,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感觉。
3. 音响:在钢琴演奏中,有左右钢琴键板发出的“撩乱音”,另外,也有八度音和重音,这都需要乐手在演奏时频繁的调整,以达到最佳音效。
从表演问题角度分析桑桐的钢琴作品
从表演问题角度分析桑桐的钢琴作品作者:韩雪冰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1期【摘要】桑桐,中国作曲家,他将西方作曲技法巧妙的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采用民族调式的和声手法,他所创作的小提琴曲《夜景》和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为我国作曲家较早采用自由无调式创作技法的尝试。
本文旨在从表演的角度出发对桑桐的钢琴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其钢琴作品对二十世纪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无调性;作曲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是全球优秀作曲家创作以及音乐语言和技术更新的巅峰时期。
由于音乐语言的更新为表演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与各种钢琴家任务复杂性相关的材料——即实现思想解释的表演手段,从而以某种方式对二十世纪作品的图像、戏剧性发展,风格和风格特征进行解读。
在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作品中,桑桐(桑桐)(1923-2011年)的钢琴作品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位著名的中国作曲家——全国钢琴家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音乐艺术的泰斗。
他的钢琴作品反映出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主导趋势和特点。
桑桐合理结合本国(语调)和西方(结构)成分,因此其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并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桑桐是第一个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使用作曲组合技术,与中国音乐民间创作相结合的作曲家。
1941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与作曲系。
从师德国作曲家W.Fraenkel和J.Schloss,随后又与Novovenskaya学校的著名代表A.Arnold Schoenberg和A.Berg(Alban Berg)一同学习。
在这四十年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中国钢琴作品中,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桑桐的作品在中国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只有20世纪80年代,文革后,国外的音乐家Bright Sheng、Chen Tsigang、Chen Yi延续了作曲家的创作之路。
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和声技法分析
作者: 王辉
作者机构: 大连艺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音乐创作
页码: 123-12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桑桐 民歌钢琴改编曲 和弦结构 和声风格
摘要:作曲家桑桐先生于1992年,应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邀请以中国民歌为主题创作了《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
作曲家采用改编曲的形式将民歌主题旋律加入到钢琴当中,能够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传统的民歌小调,也拓展了钢琴的艺术魅力。
九首不同地区民歌的民族风格也使得整部作品的和声风格更趋于民族化。
因此,本文意从和弦结构上分析作曲家朵桐九首钢琴小曲中的写作技法。
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浅析
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浅析
张竞文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22()6
【摘要】19世纪开始,随着传教士以及各国商人的进入,钢琴也逐渐传入我国,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独具我国特点的钢琴文化也逐渐形成。
桑桐可以被视作我国音乐领域的泰斗,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卓著的作用。
桑桐把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同西方的作曲技巧融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民族性特征,也使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
他通过对各类创作手法以及钢琴所独有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乐曲的内涵,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融进入钢琴作品内,借助钢琴固有特征为音乐赋予了新内涵,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工作开辟了新篇章。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张竞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
【相关文献】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桑桐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看中国钢琴改编曲
2.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和声技法分析
3.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中的
五声纵合性结构和声分析4.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曲式结构分析5.五声纵和性和声结构在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分析及演奏诠释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桑桐先生于1992年创作的《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是他后期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钢琴音乐作品。
本选题主体部分首先是对这部作品的结构、调式调性、材料发展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通过自己的演奏实践及心得体会,进而对该作品的触键、指法、踏板、风格等演奏技术处理进行研究,对其演奏诠释进行总结论述,从而对该作品的演奏处理有所帮助。
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章内容是对桑桐钢琴音乐创作进行梳理,简要论述《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创作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从调性、结构、音乐材料等方面对九首乐曲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对每首乐曲的演奏处理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从基本演奏技术、节奏节拍与速度力度的把握、作品风格的把握等三个方面,对九首乐曲如何演奏诠释进行论述;最后对九首乐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诠释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总之,该选题以九首乐曲的本体分析为基础,并通过笔者的演奏实践,总结自己的演奏心得,对演奏诠释该作品在连音与非连音、指法、踏板运用等演奏基本技术的处理进行论述,对乐曲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把握、主题旋律的演奏处理、音色的控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文章不仅对分析、研究、弹奏该作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分析、创作与演奏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