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单元(章节)课题第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节课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提炼的课题可持续发展教学重难点1、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3,我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
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资源选择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前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6.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承转)那么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又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呢?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这两大问题。
【板书】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1)庞大的人口压力(讲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
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总结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总结教材P29~30活动悲观派和乐观派的观点都有失偏颇。
悲观派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派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两种观点又都有可取之处,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减少、污染规模的扩大和污染程度的加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新能源、新资源不断出现;随着环保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将可能减轻,甚至消除。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既不可以限制经济增长,也不可以让经济无限制地增长,而应该让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在地理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材P31活动1.过度捕捞反映的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伏季休渔反映的是人地伙伴论思想。
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伏季休渔措施的实施,则使渔业资源得到恢复,鱼产量实现可持续增长。
两种不同捕鱼观念所造成的结果截然相反,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人类只有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2.符合“人地伙伴论”的做法很多。
在乡村,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轮封轮牧、伏季休渔、防护林的建设以及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等;在城市,比如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功能区划分、产业结构与规模、废水和废气净化设施、交通系统、绿地林带建设等措施,都可减轻城市化问题,并促使其向生态型城市方向发展。
这些实例同时也说明了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已开始逐渐接受“人地伙伴论”的思想,正在试图通过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来获得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P36活动1.(1)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明确我国制定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3.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一、行动纲领与人口、资源战略(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1.提出背景(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战略框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战略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三)资源战略1.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资源战略: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1.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哪一特点,这一特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案上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突出特点。
主要的影响: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增加实现小康水平的难度、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影响国家积累的增加,从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2.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__________增加。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之小船创作1.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2.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必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
(2)战略措施:①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资源战略(1)资源现状: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短缺已开始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战略措施:①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②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
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1)环境现状:目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战略措施: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战略措施: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②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总结深化]1.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战略2.我国的资源状况和资源战略[对点演练]下图为我国某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万人)。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2.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解析:1.C 2.A 第1题,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因为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增长,因此老龄人口增加快。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2.3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设计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目标】1.中国政府针对国情制定的行动纲领2.了解中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中国政府针对国情制定的行动纲领。
3.中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措施。
【教学过程】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板书)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举例]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地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使水塘枯竭而捕鱼,怎么能捕不到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山林去打猎,怎么能打不到野兽,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承转]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2.目前我国的国情(1)庞大的人口压力。
耕地占7%,而人口占21% 。
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
每年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迅猛发展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3)深刻的环境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补充]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又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其中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立费用与资金体制、加强教育、发展科技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
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任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前课准备】
1.自主阅读教材第三节内容,并思考P42和P43“活动”题。
2.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完成【生本对话A】和【生
本对话B】。
3.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写出来,以便课堂中进行研讨。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
责任。
3.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
【生本对话A】
一、人口战略
1.(1)众多(2)较低(3)不合理(4)少
2.(1)数量素质(2)资源环境
二、资源战略
1.(1)远远低于(2)较低严重(3)短缺经济发展
2.(1)合理利用(2)科技进步(3)资源节约
三、环境战略
1.(1)生态环境(2)可持续
2.(1)生态(2)环境(3)适应
四、稳定战略
1.(1)核心(2)立足
2.(1)发展经济(2)经济生态环境稳定
【生本对话B】
1.B
2.BC
3.AB
4.A
5.AB
【生生对话A】
(1)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3)水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管理水平
【生生对话B】
1.A
2.B
3.D
4.D
5.B
6.D
7.C
8.B
9.C。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案.总结
本单元知识构造经济社会生态可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公正性原则地理环境决定论连续性原则可连续发展人类中心论共同性原则人地伙伴论中国可连续发展之路阶段性原则人资环稳口源境定战战战战略略略略第二单元走可连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依据相关资料,概括人类所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要点与难点】1、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实例证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原由是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添造成的,认识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别。
3、意会走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学法指导】对照三种人地关系,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拓展】主要环境问题【学习流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8-P31 ,达成下表)时间背景中心思想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合作研究1. 合作议论达成教材P29-P30 活动题2.合作议论达成教材 P31 活动题☆展现提高【课后检查】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余各地的居民,为了想获得耕地,把丛林都砍光了,但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日竟成为荒凉不毛之地。
”1.恩格斯的阐陈述了然哪一种环境观的详细案例()A.天数论 B .地理环境决定论 C .人类中心论D.人地伙伴关系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是我国的四大牧区,牧区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合放养牛、马、羊等多种牲口。
据此回答2~3题。
()2.牧区大多半河流的主要补给根源是A.雨水补给B.积雪融水补给C.冰雪融水补给D.地下水补给3.牧区很多湖泊面积减小,水量减少,矿化度高升,造成牲口饮水困难,湖泊变小最不行能成立的原由是()A.发展粮食生产,扩大浇灌面积B.大批泥沙堆积,河流改道C.蒸发消耗及入渗补给地下水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4.以下对于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人类对环境认识的进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②采猎文明期间,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是强盛的③农业文明期间,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缓和④人口的连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使自然资源利用的数目增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扩大到亘古未有的程度(2930 万平方千米),并初次延长到一座有人居住的城市——智利南部城市彭塔阿纳斯上空,使当地居民处于强度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下,该市及邻近地域当前已宣告进入紧迫状态。
高中地理第2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3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理解我国在人口方面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重点)2。
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我国资源战略.(重点)3。
了解我国的环境战略,理解如何搞好我国的环境建设。
(重点)4。
理解稳定战略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重点)一、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背景:国际社会的一员;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3.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2)战略措施①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资源战略(1)资源问题错误!错误!(2)战略措施错误!3.环境战略(1)实施原因①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的共同进步。
②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
③目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战略措施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特别提醒]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4.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2)战略措施①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②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3教学案设计:2.3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考纲要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明确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我做起,环保节约。
【重点难点】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中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战略。
【基础梳理】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深受、、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为此中国政府针对国情,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实现”,并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较低,人口不合理,以及人均占有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战略:(1)严格控制人口的,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口,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合理地利用,减轻人口对和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资源战略1.资源状况: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2.资源战略: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型的经济体系。
(三)环境战略1.发展的内涵:发展不仅指发展,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共同进步。
2.环境状况:我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把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以建设为中心。
和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1)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2)核心: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首要条件: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共同性原则(1)要求: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与合作关系。
(2)表现: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1)含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目标及承担的责任也存在差异。
(2)不同国家差异:1.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程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这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问题探究]分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该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的管理调控。
(2)该复合系统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3)该复合系统中,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经济系统产生的生产废弃物又回到生态系统中去;生态系统为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提供资源;社会系统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又回到生态系统中去;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力、科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分布 特点含义表现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地域 性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城市 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 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 中国 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③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的转移发达 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问题进行防治,使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全 球 性有些环境问题不但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家甚至全球(1)东北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湿地和沼泽减少、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等。
(2)华北平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黄土高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等。
(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土地盐碱化等。
(5)柴达木盆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6)东南丘陵:酸雨、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7)西南地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等。
[对点演练]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
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
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①固体垃圾②汽车尾气③沙尘④燃煤A.②② B.①③C.①④ D.①④2.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A.市中心垃圾外运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C.大量使用洒水车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解析:1.C 2.D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燃煤。
第2题,可通过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颗粒物排放量。
3.下图是亚、欧、非地区环境问题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环境问题。
(2)图中反映的欧洲与非洲环境问题表现的突出差异是什么?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图中②所示环境问题的污染源是什么?在我国,这类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________地区。
(4)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有的同学认为,图中③所示的环境问题不适用该原则。
对此,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区及各分布地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
第(2)题,欧洲主要为环境污染,非洲则主要是生态破坏,这主要与两个区域的生产活动相关。
第(3)题,酸雨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酸性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形成的。
因此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家庭生活排放的废气。
在我国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地区较为突出。
第(4)题,雨林地区的木材主要销往发达国家。
答案:(1)①—荒漠化问题、②—酸雨问题、③—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水土流失问题、⑤—海域污染问题。
(2)差异:欧洲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非洲生态破坏严重(生态问题严重)。
原因:欧洲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高,非洲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
(3)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炉灶废气。
南方(4)仍适用该原则。
理由:该地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采伐、出口木材,而木材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因此该环境问题是由发达国家消耗木材资源所导致的。
1.区域调查的方法区域调查的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等,具体比较如下表: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具体内容如下表:1.2010年“长江源综合考察团”对长江源进行了第三次全面考察。
科考活动往往分为两组:一组以登山为主,将登上各拉丹冬主峰(海拔6 140 m);一组以科考为主,沿途对格尔木—沱沱河—尕尔曲—各拉丹冬附近进行长江源近代冰川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源头位于________省__________山的南坡,以______________补给为主。
(2)本次区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次区域调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通过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4)对长江源科考的调查研究属于________性调查的内容。
解析:第(1)题,长江源头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第(2)题,依据所给出的材料,得出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牧民的生存状况。
第(3)题,区域调查的方法有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才能获得。
第(4)题,此次区域调查的内容包含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人口生存状况、长江源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对区域的影响等,属于综合性调查。
答案:(1)青海唐古拉冰川融水(2)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3)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4)综合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字母________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图丙所示结构反映出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区域的 ________性。
(2)图甲中A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考图丙,根据图甲中C区域特征,判断图乙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字母A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图丙所示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特点,构成区域的有机整体。
第(2)题,图甲中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3)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结合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推测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答案:(1)A 整体(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3)①地势高②高原③河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
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
如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
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A.采集渔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2.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地面塌陷④滑坡与泥石流⑤水污染A.②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解析:1.C 2.D 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
第2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人类社会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据此回答3~4题。
3.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分布不均②人口数量大,增长快③经济技术水平低④环保法规不完善A.②④ B.②③C.①② D.①④4.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②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①解析:3.B 4.D 第3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经济技术水平低,承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
第4题,①后工业化社会对应谋求人地协调,②农业社会对应改造自然,③原始社会对应崇拜自然,④工业社会对应征服自然。
如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的耕作法。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据此回答5~6题。
5.“保护性耕作法”在冬、春季可能增加( )①土壤水分②土壤空气③土壤有机质④大气悬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