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知识点整理(期末迎考材料)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危机: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1)原因:a、政治上,贵族掌权,平民无权;b、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2)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

(3)影响: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推动雅典社会政治改革。

2、经济因素:工商业的发展

(1)表现:手工业、造船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2)影响:a、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b、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展开了反对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双方斗争的焦点: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

3、外因:萨拉米斯岛的丧失

4、主观条件:梭伦成为执政官

(1).梭伦成为执政官的原因:①外因:雅典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他城邦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萨拉门斯岛的丧失引发愤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提供了契机。②内因:个人的经历为其执政奠定了基础;具有振兴城邦的政治理想;假扮疯诗人鼓起公民的爱国精神;指挥军队夺回萨拉门斯岛从而树立威望。

(2).梭伦当选:前6C初(前594年)。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改革措施

1、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内容:(1)“解负令”;(2)占有土地最高限额;(3)“遗嘱法”;(4)安抚贵族。

作用:(1)限制了土地兼并,贵族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2)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目的: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意义:(1)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保障生活稳定。(2)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陶器等行销海外;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内容: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二等级,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提供轻装步兵和水手,带棍棒。

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特点: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作用:积极性--否定血缘关系,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一定公民权利。重新分配政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道路.局限性--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

4、建立“四百人会议”

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措施: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4)废除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作用:(1)打破贵族对执政、司法审判权力的长期垄断。(2)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政治权利。(3)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

二、梭伦改革的特点--革命性、中庸性、公平性、法治性、全面性。

1.从目的看,主要是为了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指导思想看,都带有“折中”、“中庸”色彩.

3.从立场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是一次奴隶制性质的政治民主化改革。

4.从结果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原因:客观原因: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梭伦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主观原因: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

2、梭伦出走的影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僭主政治建立(措施:保留梭伦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结果:巩固了梭伦改革成果,客观上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梭伦改革的影响

1、经济方面: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政治方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颁布“解负令”--形成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群体,扩大了公民的基础;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了道路,也使来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3、局限性(主要方面)

按财产划分等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一课改革变法风潮与泰国的历史机遇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社会大变革大动荡)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为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新兴地主逐步形成并强烈要求改革。

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有利条件:(1)秦孝公支持变法。(2)中央集权强大,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变法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

2、变法措施:

富国之法: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3、统一度量衡(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利于统一赋税,避免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强兵、加强集权之举:(1)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保证兵源、强化对地方的统治)(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焚烧诗书,制定秦律(一方面为变法造声势,同时加强了思想控制,利于中央集权。但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5)社会风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客观上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变,为变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3、特点:农战、法治(内容);全面、彻底(范围程度);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效果);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性质)。

第三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之死(原因: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使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