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
河流质量监测方案
河流质量监测方案1. 引言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工业污染和农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河流质量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河流质量监测方案对于及时了解河流的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河流质量监测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方法来评估河流的水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程度。
2. 监测目标我们的河流质量监测方案有以下目标:•评估水质状况,包括浑浊度、溶解氧水平、pH值、氨氮和总磷含量等指标。
•调查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鳗鱼、鲤鱼、虾和螺等。
•分析河流底泥的污染情况,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细菌等。
3. 监测方案我们的河流质量监测方案将包括以下步骤:3.1 确定监测站点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站点,以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
站点的选择应基于以下几个因素:•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情况•不同污染源的分布和影响范围•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3.2 监测水质为了评估河流的水质状况,我们需要进行常规的水质监测,包括以下指标的测量:•浑浊度:使用浊度计测量水样的浑浊程度。
•溶解氧水平:使用溶解氧仪测量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pH值:使用pH仪测量水样的酸碱度。
•氨氮和总磷含量:使用水质分析仪器分析水样中的氨氮和总磷含量。
3.3 调查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们将进行以下调查来评估生物多样性:•鳗鱼:使用渔网或电鱼设备捕捉鳗鱼以了解其数量和分布情况。
•鲤鱼:使用同样的方式捕捉鲤鱼,并记录其数量和体长。
•虾和螺:使用采样网捕捉虾和螺,并记录其数量和种类。
3.4 分析底泥污染底泥是河流污染物质的重要载体。
我们将进行以下分析来评估底泥的污染情况:•重金属:使用底泥采样器采集底泥样品,并使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测量重金属的含量。
•有机物:同样地,采集底泥样品,并使用有机物分析方法来测量有机物的含量。
•细菌:采集底泥样品,并进行菌落计数,以评估底泥中细菌的数量。
长江上游、海河流域典型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
附4长江上游、海河流域典型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专题协作课题申报指南一、专题目标至2020年底,通过对长江上游金沙江、牛栏江、赤水河等水域及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白洋淀、拒马河、大清河与独流减河等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基本掌握长江上游和白洋淀流域典型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估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干扰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成效,为做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全面评估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科学开展长江大保护,以及京津冀、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二、研究区域范围长江上游干流河长3481千米,流域面积50.2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流域面积26%,涉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贵州、重庆、湖北等9个省份。
长江上游干流分为河源、通天河、金沙江、川江等河段,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普渡河、牛栏江、横江、赤水河、乌江等较大支流。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3大水系,流域总面积31.8-135-万平方公里。
其中,海河水系是主要水系,由北部的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南部的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组成。
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
徒骇马颊河水系位于流域最南部,为单独入海的平原河道。
基于科学性和代表性原则,确定长江上游和海河流域重点调查水域为金沙江干流、牛栏江水系、赤水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
其中金沙江起于青海省、四川省交界处的玉树州直门达,止于四川省宜宾市合江门,干流全长2391公里;牛栏江流经云南、贵州,全长423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赤水河流经贵州、云南、四川,全长444.5公里,流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白洋淀最大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有拒马河水系、大清河、独流减河等入、出淀河流,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
三、主要任务(一)金沙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研究内容包括:(1)调查金沙江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的种类、分布、生境状况;(2)重点物种的分布格局、种群数量、威胁因子等;(3)根据调查评估状况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动态观测;(4)评估水利水电开发等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现有保护措施成效,并根据存在空缺,提出加强关键水生生物栖息地和重点物种保护的对策建议。
河湖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技术导则
河湖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技术导则河湖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这个话题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乍一听,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拿着复杂的公式,做着高深的分析。
说白了,就是咱们要关注和保护咱们的河流、湖泊水域,让它们既能滋养自然,也能保障我们的生活质量。
你想想,一条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湖泊水面波光粼粼,野生动物在其中自由游弋,这才是美丽家园的画面,不是吗?怎么才能知道这些水域的“身体”是否健康呢?这就得靠一套完整的评估标准了。
简单来说,这个评估过程就像是给河湖做体检,看看它们有没有生病,得了什么病,怎么治疗。
就像咱们平时去医院做检查一样,水体也需要“量血压”,看水质是否合格;“查体温”,了解生态环境是否稳定;“做影像学检查”,看看水生生物是否活跃健康。
咱们先说说这“体检”要看什么?第一条就是水质。
水质不好,直接影响水里的生物生存,比如水里的鱼虾都可能受到影响,甚至死掉。
想象一下,如果你去河边玩,看到的只是垃圾漂浮、死鱼泛滥,那心情肯定大打折扣。
评估水质的好坏,得看看水里的氧气含量、营养盐的浓度,反正就是一堆“化学指标”。
水质如果不好,水里的藻类就会大量繁殖,水就变得浑浊,看着都让人心情不爽,严重了还可能导致“水华”现象,就是水面上长满绿藻,像一层绿色的“油膜”,看着就像毒气笼罩的感觉。
咱们得看看生物群落。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水里生活的各种小伙伴,比如鱼、虾、藻类等等。
它们就像是生态系统里的小工蜂,维持着整个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高了,水体就说明比较健康。
你知道吗?如果某种水生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可能就意味着水体出了问题。
比如水草少了,鱼就没地方藏身,虾也没地方栖息,这个水域就像一座荒废的城市,没了生气。
再说说什么是“生态功能”。
这个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也很简单,水体的“功能”就是它能给周围的环境、生态系统、甚至咱们人类提供什么好处。
比如它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水源,养活动植物。
就像咱们的肾脏,没了它,身体就废了。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公布日期】2018.03.22•【文号】环生态〔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3.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环生态〔2018〕3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渔业厅(局)、水利(水务)厅(局):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做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制订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2018年3月22日附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多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生境类型复杂多样,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尤其是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重点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水生生物宝库,维系着我国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水生经济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近年来,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就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部分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水生物种资源严重衰退,已成为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确立了以长江为代表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方向和基本遵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进,为破解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难题,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机。
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为重点流域共抓大保护凝聚了社会共识。
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水质评估、生物评价、水文评估与生境调查
生境质量的表征指标
1、传统水文参数:包括流量、水深、流速、径流变化等 2、水质条件:包括常规物理、化学参数,如氨氮、浊度、电导率及pH值 3、河道形态特征:包括河流蜿蜒性、河床底质材料、河床的淤积与冲 刷、岸坡稳定性、人工渠道化程度、闸坝运行影响等 4、植被状况:包括河道内植被以及河岸带植被的数量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可用种类、 宽度、覆盖度等进行表征 5、人为干扰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城市化影响以及水利工程 开发等
——参考资料《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生物评价
1、定性评价——污水生物系统 监测和评价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缺点: 分类水平很难达到要求;某些重污染指示物种可能在无污染水体中出 现;抽样方法较为简单;指示生物名录和耐污值有地区局限性
生物评价
2、定量评价——多样性指数、生物指数 (1)多样性指数 由于指示生物法评价污染所列生物种类名录太长且缺乏定量概念,进入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通过定量采样来评价系统状况,逐渐形成 Beck’s 生物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香农威纳指数)等多样性指数等 方法
水文评估
用于水文评估的表征参数可以分为传统的水文参数以及水流情势变化 参数两类
传统的水文参数包括表征流动条件的平均流速、流量状况指标,表征洪 水条件的洪量、洪水频率、洪水持续时间等
水流情势变化参数则是水流的季节性特征和水文周期模式、基流、平 均年径流指数、水位涨落速度等表征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条件 影响的参数
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
——水质评估、生物评价、水文评估与生境调查
呆笨朝夕
水质评估 生物评价 水文评估
生境调查
水质评估
由于水质理化参数可以反映河流水流和水质变化、河势变化、土地使 用情况和岸边结构,并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各种理化参数逐 渐被用于表征水质状况,成为河流健康评估的重要指标
城市河湖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与要求
城市河湖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与要求1 一般规定1.1 城市河湖生态修复设计应收集、调查河湖流域(汇水范围)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水景观、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状况等方面的基础资料、相关规划资料及历史监测资料,同时应收集监测能力、监督管理及法规制度等方面的资料。
1.2 应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现状调查。
资料收集范围不应小于河湖流域(汇水范围),时间上宜采用设计基准年,也可采用近3 年调查资料。
对资料缺乏地区应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和监测。
1.3 现状调查评价内容应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水景观、水文水资源、水质状况、生物状况、河湖地貌等。
2 经济社会现状及历史文化2.1 行政区划及人口调查内容包括流域(汇水范围)行政区的划分、人口结构及变化情况,主要指标包括人口总数、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等。
2.2 经济水平调查内容包括流域内国民生产总值(以下称GDP)、GDP 增长率、人均年收入、各产业GDP 贡献比重、主导工业类型及相应规模、种植业种类与规模、畜禽养殖类型与规模等。
2.3 历史文化调查包括水历史文化、水景观、已建的水利工程、相关基础设施等。
2.4 可利用相关规划与计划、政府公布数据、统计年鉴、地方志及有关数据库等资料开展经济社会现状及历史文化调查。
3 水文水资源现状3.1 城市河湖水文水资源现状内容应包括流域(汇水区域)概况、水资源、水文、暴雨洪水及干旱灾害等。
3.2 流域(汇水范围)概况内容应包括流域(汇水范围)位置、面积、水系概况、气象特征、水文泥沙、水文及气象站网分布,以及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水土流失状况等。
3.3 水资源现状包含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利用状况两方面。
水资源量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及随时间变化;水资源利用现状主要包括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生态用水量、总用水量、人均用水量、万元GDP 用水量、废污水排放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还应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与农村饮用水源地位置、取水口、取水规模等。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7.7一、总则(一)调查目标在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河流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查明水生生物种类、分布、数量,评估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提供经验,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淡水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多毛类、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类、甲壳类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三)调查周期每个重点河流调查与评估周期为2年。
二、调查要求(一)调查准备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内的重点物种名单。
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队伍,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品采集用具、标本保存处理用具、标本防腐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
在开展现场踏查和野外采样前,必须进行野外安全培训。
(二)技术要求1、调查采样频次鱼类、水生哺乳类按照丰水、枯水及平水期进行采样或调查,至少保证春季和秋季两次调查。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着生藻类等类群每季度开展一次采样调查。
各类群在经费允许和采样方便的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采样频次。
2、调查采样点设置鱼类采样点为1-5km长的河段(图1),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为分布在断面上的点(图2)。
图1 鱼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图2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着生藻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根据确定的调查范围,在图上预先布设采样河段与采样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现场踏查并确定采样点:①七大重点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布设采样点时,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100km,二级以上支流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50km;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位置应尽量一致;②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每个断面上的采样点均应覆盖河道和河流两岸,每个采样点采集3次以上重复样品;③应充分考虑采样点的代表性,涵盖水生生物代表性生境类型,如急流、浅滩、深潭、河口和支流河口以及河漫滩等;同一采样点或河段的不同生境类型必须采样;④重要经济鱼类或珍稀种类的索饵、洄游及产卵场等重要栖息地必须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⑤发现水体污染、温排水、岸线固化、挖沙等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活动发生地点,应当记录点位,并尽量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⑥因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地图上定为采样河段或采样点但不适宜布设的,可不予布设,但应记录地理坐标,并采集图像信息上传。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7.7一、总则(一)调查目标在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河流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查明水生生物种类、分布、数量,评估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提供经验,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淡水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多毛类、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类、甲壳类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三)调查周期每个重点河流调查与评估周期为2年。
二、调查要求(一)调查准备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内的重点物种名单。
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队伍,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品采集用具、标本保存处理用具、标本防腐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
在开展现场踏查和野外采样前,必须进行野外安全培训。
(二)技术要求1、调查采样频次鱼类、水生哺乳类按照丰水、枯水及平水期进行采样或调查,至少保证春季和秋季两次调查。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着生藻类等类群每季度开展一次采样调查。
各类群在经费允许和采样方便的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采样频次。
2、调查采样点设置鱼类采样点为1-5km长的河段(图1),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为分布在断面上的点(图2)。
图1 鱼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图2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着生藻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根据确定的调查范围,在图上预先布设采样河段与采样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现场踏查并确定采样点:①七大重点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布设采样点时,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100km,二级以上支流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50km;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位置应尽量一致;②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每个断面上的采样点均应覆盖河道和河流两岸,每个采样点采集3次以上重复样品;③应充分考虑采样点的代表性,涵盖水生生物代表性生境类型,如急流、浅滩、深潭、河口和支流河口以及河漫滩等;同一采样点或河段的不同生境类型必须采样;④重要经济鱼类或珍稀种类的索饵、洄游及产卵场等重要栖息地必须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⑤发现水体污染、温排水、岸线固化、挖沙等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活动发生地点,应当记录点位,并尽量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⑥因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地图上定为采样河段或采样点但不适宜布设的,可不予布设,但应记录地理坐标,并采集图像信息上传。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流域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并提供信息来指导保护和管理决策。
首先,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需要收集数据。
为了评价完整性指数,我们需要收集长江流域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水生生物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物生境类型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水样分析和捕鱼等方法来收集。
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需要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可以由不同的水生生物指标组成,每个指标代表一个方面的水生生物完整性,例如物种多样性、生境状况和生物量。
选择合适的指标是评价的一个关键步骤,需要兼顾指标的科学性、数据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可解释性。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合适的模型方法来评价完整性指数。
可以应用数学模型来结合不同的指标和数据,计算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
模型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方法,根据已知的水生生物数据和环境因素来预测和推测指标值。
模型的精确度可以通过验证和比对已有数据来检验,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最后,我们需要将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和使用。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对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有关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监测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和趋势,指导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进行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
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公众和决策者了解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状况的依据,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总之,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收集数据、标准化数据、建立指标体系、应用模型评价和解释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提供有关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的信息,有助于推动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 HJ 1295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河流(不包括河口)水生态监测中水生生物监测点位布设与监测频次、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评价方法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河流的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1215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滤膜-显微镜计数法HJ1216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0.1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SC/T9102.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SL/T793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可涉水河流wadeable river水深较浅,采样期内可以徒步安全通过监测河段并采集样品的溪流和小型河流。
3.2不可涉水河流non-wadeable river受水深或流速等因素限制,采样期内需要借助船只进入监测点位采集样品的河流。
3.3生境habitat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又称栖息地。
3.4参照状态reference condition区域内某一类型水体中,未受或几乎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状态,或现有最优状态,或历史数据所代表的状态,或修复后期望达到的状态,用于评估区域内同一类型其他水体的生态状态。
3.5生态区域ecoregion一些外貌结构相似,受相同气候、土壤条件影响,具有相似自然生物群落和物种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区域性单元。
3.6生物完整性biological integrity水生生态系统具备支持和维护区域内平衡的、完整的、自适应的生物群落的能力,生物群落具有与自然生境状态相适应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组织。
3.7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对人类活动干扰引起的生物完整性变化敏感的多个生物学指标或参数的综合指数,用于描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完整性状况。
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估
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以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估方法,并重点讨论如何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
一、水域生态环境调查方法1.采样和监测水质是评估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采样和监测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来判断水质状况。
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浊度、营养盐含量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采样方法要根据水域的不同特点而定,可以选择表层水样、底层水样或者不同位置的水样进行采集。
采样时应注意保存样品的完整性和纯净性,以确保后期分析的准确性。
2.生物多样性调查水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水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如浮游植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可以评估水域的生态状况。
生物多样性调查可以采用直接观察法、捕捉法和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调查点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可以确定水域生态中的问题和潜在威胁。
二、水域生态环境评估方法1.水质评估水质评估是对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
根据水质监测数据,我们可以对水域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和评估。
常用的水质评估方法包括水质指数法、贝叶斯网络模型和水质达标分析法等。
水质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来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治理策略。
2.生态评估生态评估旨在评估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评估水域的生态完整性和生态脆弱性。
生态评估方法包括优势种分析、群落结构分析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
通过生态评估,我们可以得出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1.加强污染治理污染是水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污染治理措施。
河流生态流量效果监测评价技术导则
河流生态流量效果监测评价技术导则一、监测目标与原则河流生态流量效果监测评价的目的是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平衡。
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监测评价。
2. 代表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站点和监测指标。
3. 可操作性:确保监测方案易于实施和操作。
4. 可持续性:监测工作应持续进行,以获取长期的数据。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河流生态流量效果监测的内容包括水文、水质、水生生物和河流生态系统等方面。
具体监测方法如下:1. 水文监测:采用水位计、流速仪等设备,测量水位、流量等参数。
2. 水质监测:采集水样,检测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
3. 水生生物监测:观察和统计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
4. 生态系统监测:观察和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平衡情况。
三、监测站点布设根据河流的长度、宽度、地形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站点。
每个站点应包含水文、水质、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等监测设施,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数据可靠性。
四、数据采集与传输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式采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建立数据传输系统,将监测数据及时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分析。
五、数据分析与处理运用统计学、生态学等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处理后的数据应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理解和应用。
六、效果评价方法根据监测数据和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河流生态流量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评价结果应客观反映河流生态流量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七、监测报告编写编写监测报告时,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清晰、准确地描述监测过程、方法和结果。
报告中应包含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结果、效果评价方法和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同时,报告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读性的原则,以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测量。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主题“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二零一四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总则 (2)1.1 编制目的 (2)1.2 适用范围 (2)1.3 指导原则 (2)1.3.1 科学实用原则 (2)1.3.2 因地制宜原则 (2)1.3.3 循序渐进原则 (2)1.4 引用文件 (2)1.5 术语与定义 (2)1.5.1 河流River (2)1.5.2 水生态环境质量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3)1.5.3 生境Habitat (3)1.5.4 着生藻类Periphyton (3)1.5.5 底栖动物Macroinvertebrate (3)1.5.6 参照环境Reference Condition (3)1.5.7 生物指数Biotic Index(BI) (3)1.5.8 生物完整性Biological Integrity (3)1.5.9 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 (3)2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 (3)2.1 评价要素的类别 (3)2.2 生物类群的选择 (4)3 参照状态的确定方法 (4)3.1 特定位点参照状态 (4)3.2 生态区参照状态 (4)4 评价方法 (5)4.1 水质评价 (5)4.2 生境评价 (5)4.3 生物评价 (5)4.3.1 水生生物评价方法适用性 (5)4.3.2 评价方法 (7)4.3.3 水生生物指标赋分标准 (15)4.4 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15)4.4.1 综合评价方法 (15)4.4.2 标准与分级 (16)5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报告 (16)5.1 报告内容 (16)5.1.1 前言 (16)5.1.2 监测/评价区域 (16)5.1.3 野外调查工作状况 (16)5.1.4 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 (17)5.1.5 流域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分析 (17)5.1.6 图集 (17)5.1.7 质量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17)5.2 编写要求 (17)附录 (18)前言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河流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要求
附件2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一、动物调查在县域范围内,基于全国统一划分的调查网格(分辨率为10km×10km),开展动物多样性调查,各类群调查技术要求如下:(一)哺乳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触发相机法和直接计数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
其中调查样线要求覆盖县域内不同生境、不同的海拔段,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布设样线长度不少于5km,每条样线调查2-3次。
(二)鸟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样点调查法、直接计数法、鸣声回放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
调查样线(样点)要求覆盖县域内不同生境、不同的海拔段,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每条样线长度为1-3km,调查次数4次(夏季1次、冬季1次、春秋迁徙季节各1次)。
(三)两栖爬行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
调查样线尽量涵盖不同的生境、不同的海拔段。
每条样线长度一般为100-1000m,每条样线调查不少于4次,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四)昆虫:主要采用样线(踏查)法和马来氏网法对网格进行调查。
其中调查样线要求覆盖县域所有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每条调查样线长度为不小于1km;每种生境类型中设置不少于3个马来氏网诱捕昆虫。
二、植物调查在县域范围内,基于全国统一划分的调查网格(分辨率为10km×10km),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
调查线路应覆盖区域内各种植被类型,并布设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典型地段。
陆生植物调查线路应注意覆盖调查区域内不同的海拔段、坡位、坡向、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森林、灌丛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5-10km;草原、湿地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2-5km。
重点物种详查采用样方法。
调查样方按照典型取样原则,布设在重点调查物种及其群落的集中分布区。
对于罕见、稀有、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发现到的所有分布点均应布设样方。
对于分布较广泛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每种目标物种调查的总样方数不少于15个。
三、大型真菌综合考虑县域内的生态类型(农田和城镇除外)和海拔高度,确定调查区域。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水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和水环境互相作用的生态系统,它们在地球上占据了大部分的生态系统。
它们不仅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也受到了人类的威胁,包括水污染、湿地消失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因此,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重要,而生物多样性评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评估是衡量一定地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它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方面。
针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评估的中心。
在评估物种多样性方面,物种清单是必要的。
它是基于对不同水生动植物构成和数量的调查所编制的一份详细清单。
物种清单是评估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评估则涉及到水生生态系统中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
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沿海和海洋等。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与之关联的物种群落和生物学特性,因此每个生态系统也有其独特的多样性标记物。
湖泊和河流的多样性评估涉及到对水体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特性等多方面的研究。
而沿海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往往与沿海地带相关,需要对水质、深度、沿岸植被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评估则需要考虑到海洋的地理位置和全球气候变化。
评估生物多样性还需要考虑物种的演化历程和能力。
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高适应能力的物种在变化的环境下往往更具有生存优势。
在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需关注人为活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人类的开发活动已经导致了湿地、河流和湖泊的大量消失,同时水污染也对水生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使水生生态系统能够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源、食物来源和自然控制。
为此,评估工作应该是综合或跨学科的,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需要联合起来,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生物多样性指标制定和环境政策建议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和工作。
总之,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监测与评估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监测与评估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洋等水域环境。
这些水域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并且对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生态监测与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一、监测水生生态系统的目的和方法生态监测旨在收集关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定量和定性信息,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功能和变化。
其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和预测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施,包括定点观测、采样调查、水质分析、生物指标监测和遥感技术等。
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对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进行全面、连续的监测和评估。
二、生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生态监测的内容包括水体的水文特征、水质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水文特征的监测主要涉及水位、流量和水温等参数的观测,以了解水体的变化和动态。
水质状况的监测涉及水中溶解氧、浊度、pH值、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测定,以评估水体的健康状态和水质污染程度。
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主要通过调查和记录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群落和种群,例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
除了这些指标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监测目的和需求,选择其他合适的指标进行监测。
三、生态评估的方法和指标生态评估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它基于生态监测数据,采用一系列的评估方法和指标来判断水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质量指数评估、环境容量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等。
质量指数评估是通过将监测数据和标准值进行比较,计算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指数,以评估其健康状况。
环境容量评估是通过分析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能力,判断其对人类活动和干扰的容忍程度。
敏感性分析则是通过模拟和预测不同干扰因素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响应,以评估其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
四、生态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和应用生态监测与评估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7.7一、总则(一)调查目标在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河流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查明水生生物种类、分布、数量,评估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提供经验,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淡水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多毛类、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类、甲壳类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三)调查周期每个重点河流调查与评估周期为2年。
二、调查要求(一)调查准备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内的重点物种名单。
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队伍,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品采集用具、标本保存处理用具、标本防腐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
在开展现场踏查和野外采样前,必须进行野外安全培训。
(二)技术要求1、调查采样频次鱼类、水生哺乳类按照丰水、枯水及平水期进行采样或调查,至少保证春季和秋季两次调查。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着生藻类等类群每季度开展一次采样调查。
各类群在经费允许和采样方便的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采样频次。
2、调查采样点设置鱼类采样点为1-5km长的河段(图1),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为分布在断面上的点(图2)。
图1 鱼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图2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着生藻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根据确定的调查范围,在图上预先布设采样河段与采样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现场踏查并确定采样点:①七大重点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布设采样点时,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100km,二级以上支流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50km;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位置应尽量一致;②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每个断面上的采样点均应覆盖河道和河流两岸,每个采样点采集3次以上重复样品;③应充分考虑采样点的代表性,涵盖水生生物代表性生境类型,如急流、浅滩、深潭、河口和支流河口以及河漫滩等;同一采样点或河段的不同生境类型必须采样;④重要经济鱼类或珍稀种类的索饵、洄游及产卵场等重要栖息地必须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⑤发现水体污染、温排水、岸线固化、挖沙等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活动发生地点,应当记录点位,并尽量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⑥因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地图上定为采样河段或采样点但不适宜布设的,可不予布设,但应记录地理坐标,并采集图像信息上传。
3、采样方法(1)鱼类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
鱼类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烂。
1)网捕法网捕法是指借助各种捕鱼网具,捕捞一定水体范围内的鱼类进行种类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手抛网、拖网、流刺网、围网、抄网、渔笼等。
网捕法适用于调查各种生境的鱼类种类、数量、分布、频度、生境、受威胁因素等。
根据调查采样物种的需求和栖息地类型,选择相应的网具和捕鱼方法,以及对应的渔网网眼。
采样时应记录网具规格和放置时间。
2)垂钓法垂钓法主要是指采用渔竿、渔线、渔钩及钓饵等工具进行捕鱼的方法。
3)光诱法光诱法是指利用鱼类趋光特性,使用人工光源,将鱼诱集到指定区域加以捕捞的方法。
4)电捕鱼法指使用电鱼机向水体施加电流,使鱼发生晕厥或暂时丧失活动能力而浮上水面,便于捕捉或观测。
电渔法适合在上下游的均为狭长浅滩的河段进行采样,配合采样范围内的天然屏障或围网进行拦截。
适用于调查鱼类种类和数量。
采用电捕鱼法前,需先取得渔政等相关部门批准。
电捕鱼时应注意操作人员安全防护,必须穿戴防水靴、橡胶手套等安全防护装备。
5)其他采集法市场采集法:指通过访谈渔民或调查水产码头,了解掌握一定河段的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并通过渔民或鱼市购买鱼类制作凭证样本。
市场采集法适用于调查传统资源鱼类的资源量和种群结构,宜作为其他捕鱼方法的补充。
在市场采集标本时尽量选择形态完整的个体。
但若遇到特殊种类,应尽量收集。
收集标本时,应注意了解所获鱼类来源,记录当地名称,了解产量情况等。
(2)大型底栖动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
底栖动物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烂。
1)网筛法指用铁锹等工具将一定范围内的底质铲入抄网等网具筛出底栖动物的方法。
抄网法适用于浅滩、浅池等栖息地类型。
采样时应记录网具的规格、网眼密度,以及筛选底质的面积等。
底质中有较大石块时,可用手捡起,剥离其上附着的生物。
2)拖网法指将一定规格的拖网放于水底,借助船舶的行驶,将一定范围内的底质扫入拖网,起网后筛选底栖动物的方法。
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水域。
采样时应记录拖网类型(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等)、规格、网眼密度、拖行时间和距离等。
如果出现网眼堵塞的情况,将网内采集到的样品丢弃,重新在相同栖息地类型的不同位置采集样品。
(3)采泥器法指用彼得逊采泥器(抓斗式采泥器)或其他采泥工具从水底采集一定面积内的底质,筛选出底质中的生物。
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淤泥质、泥沙质水域。
采样时应记录采泥器抓斗大小、采集次数等。
(3)浮游生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
浮游生物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固定,防止其腐烂变质或影响其他样品。
1)采水样法指用一定体积的采水器在不同水层采集固定体积的水样,经沉淀、浓缩后,吸取混合均匀的浓缩样至计数框中,统计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和体积。
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水体采样,以及采集定量样品。
采样时应记录采集水样的体积、采水位置(岸边、河湖中央)和采集的水层、分层水样是否混合等。
2)浮游生物网法指用一定规格的浮游生物网(一般为25号浮游生物网)来回捞取,并从网中过滤出浮游生物的方法。
适用于水面较宽、水深较深的水体,一般用于采集定性样品。
采样时网口上端不能露出水面,记录下水流速度、采集时间及采集位置(岸边、河湖中央)等。
3)直接捞取法当水体中存在体积较大、较长且分枝的漂浮藻类时,可直接用手、网或竹竿等工具将藻类捞起,并置于盛水容器或固定液中。
采集藻类团块时应注意采集不同颜色的藻块或同一藻块上不同颜色的部位;采集较长且分枝的藻类时应尽可能采集整体。
采样时应记录采集位置(岸边、河湖中央)等。
4)其他方法当水面较小、水深较浅,不适宜采用上述采样方法时,可用碗、杯子等容器盛水倒入网中过滤,盛水时应注意不要带入泥沙。
(4)着生藻类1)天然基质法根据采样河段生境类型的不同,选用以下方法进行采样:底质为砂砾、卵石、圆石及树木残骸:从水中移出底质,从表层刷下藻类的代表性区域,用蒸馏水冲洗入样品瓶。
底质为苔藓、大型藻类、维管植物、根块:取植物的一部分,放入样品瓶,加少量蒸馏水,大力摇动、轻轻刮擦,清除藻类,然后将植物从样品瓶中移走。
底质为大块岩石、河床岩石、原木、树木:将一端带有橡胶圈的PVC管置于底质上,使橡胶圈与底质密封,用牙刷或刮刀将管中的藻类刮下,再用移液器将其移出。
底质为沙、淤泥、微小颗粒有机物、粘土:将培养皿倒置在底质上,在培养皿下插入刮刀,取下培养皿中的底质,从河中移出底质后,洗入样品瓶中。
除了刮刀,还可使用汤匙、镊子或移液器。
2)人工基质法使用显微镜玻片(置于硅藻计中),或聚氨酯泡沫塑料块(PFU)、丙烯酸缆绳等人工基质。
将硅藻计或其他适用基质放入研究区域,缚在钉入河流底部的钢筋或其他结构上,每个站位至少放置3个。
2-4周后,采集基质,用牙刷、汤匙、刮刀等工具将着生藻类取下。
4、标本采集(1)采集记录采集地点选定后,应首先在野外采样点记录表上记录采集日期、地点、水系(河湖溪流)名称、地理坐标、水质及采集工具等,并拍摄环境照。
(2)采集原则1)严格保护采集对象标本的采集须以不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为原则,或将对栖息地破坏降至最低限度;采集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时,除必须制作标本的,原则上拍照留存后及时放生,避免过度捕捞。
2)合理选择采集对象尽量采集大小适中的成年个体,便于标本的处理、制作、保存和鉴定研究。
同时,还应考虑标本的性别。
对于鱼类标本,应尽量选择鳞片完整、鳍条等外表机构齐全无破损的完整个体。
(3)采集数量1)鱼类采集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采集数量。
每个采集点普通标本不超过5尾/种,遇野外鉴定困难物种,或需特别研究物种,每个点采集数量不超过20尾/种。
每个采样点采集到的种类至少要保存2份标本。
其中一份标本交环境保护部保存。
2)底栖动物采样河段中的所有生境类型至少重复采样3次。
3)浮游生物定量采集时,每个河段采集至少3个重复样;浮游藻类定性样品的采集应在定量样品采集结束后进行。
4)着生藻类采样河段中的所有生境类型至少重复采样3次。
(4)影像记录采到标本后,应在固定防腐处理前对标本拍照记录。
影像记录要求见第8节。
5、标签记录使用竹牌、布条或定制塑料标签为标本编号。
标签编号应与记录本上信息页编号一一对应,并与标本共同存放。
鱼类标本标签记录:可用标签枪将已编号的标签从标本下颌或尾柄处穿入鱼体,或将大小适宜的标签塞入鱼体右侧鳃盖,或用针线将标签穿系在鱼尾柄处。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标签记录:应将永久性标签分别附于样品瓶外侧,并按要求附加采样信息。
6、处理野外标本(1)鱼类1)清洗使用清水清洗标本,从鱼头部向尾部方向小心清洗,避免刮落鳞片。
若鱼体表黏液较多,应将标本置于解剖盘中,用软刷蘸洗涤液小心刷洗,待黏液取出后,再用清水清洗。
在繁殖季节采集鱼类物种时,应注意某些物种的雄鱼体表生长有颗粒状珠星,应避免洗掉珠星。
2)整形将扭曲变形的个体调整到自然状态,使其具备标本制作的条件。
3)展姿对于活体,可直接放入配置好的固定液,使鳍条自然伸展,保持接近自然状态的体态。
切记将大量活体在少量水中暂养,引起标本个体死亡。
对于死亡个体,可将标本平置于密度较大的泡沫塑料板上,头部朝左、腹部朝下,用细长针将背鳍、尾鳍、臀鳍及左侧腹鳍按自然状态展开、固定于泡沫塑料板上后,用注射器或吸管将福尔马林原液滴在鱼鳍基部5至10分钟后,去除固定用长针。
4)大型鱼类防腐处理应及时对标本进行防腐处理,按10毫克/千克体重,用注射器向腹腔或肌肉中注射10%福尔马林液,还应向鱼鳃处喷洒少量10%福尔马林液。
5)标本固定标本应在盛有10%福尔马林的密闭容器中浸泡固定24小时以上,直至鱼体完全变硬。
标本固定完成后,应更华为5-8%的福尔马林液保存。
应使用有足够空间的容器固定处理标本,使标本可在容器中平直拜访,固定液能够完全浸没标本。
(2)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后,为防止加入酒精后脱色,加固定液前要记录好样品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