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Prahalad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合集下载

(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作用

(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作用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五花八门,几乎所有能成为战胜竞争对手的优势,都曾被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它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并且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可行的方案。

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解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同时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经营不同的业务的战略。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巨人集团、广州太阳神、沈阳飞龙、韩国大宇等等,这些企业本来抱着拓展领域、分散风险、增加利润的愿望搞多元化经营,结果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甚掘坟墓,其后果触目惊心。

于是,有的人开始怀疑或反对多元化经营。

还有的人则为多元化经营辩解,认为这些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是有原因的,如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所拓展的领域竞争激烈,企业内部机制不灵活;新行业与主业相关性小,行业跨度大等等。

以上这些原因的分析尽管有一定道理,但存在着表面化,没有切中问题实质要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失败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没有完成核心竞争力的转移。

企业多元化经营不是不能搞,关键看有没有那份能力,即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根据首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麦尔(GaryHamel)的定义应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点(1)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关键在于“协调”和“有机结合”,而不是某种可分散的技术和技能;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而非要素性的、显性的。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外文翻译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原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aterial Sour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 P79-93Author: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C. K. Prahalad is professor of corporat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ary Hamel is lecturer in business policy and management at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Their most recent HBR article "Strategic Intent" (May June 1989), won the 1989 McKinsey Award for excelle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research funded by the Gatsby Charitable Foundation.The Root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distinction we observed in the way NEC and GTE conceived of themselves a portfolio of competencies versus a portfolio of businesses was repeated across many industries. From 1980 to 1988, Canon grew by 264%, Honda by 200%. Compare that with Xerox and Chrysler. And if Western managers were once anxious about the low cost and high quality of Japanese imports, they are now overwhelmed by the pace at which Japanese rivals are inventing new markets, creating new products, and enhancing them. Canon has given us personal copiers; Honda has moved from motorcycles to four wheel off road buggies. Sony developed the 8mm camcorder, Yamaha, the digital piano. Komatsu developed an underwater remote controlled bulldozer, while Casio's latest gambit is a small screen color LCD television. Who would have anticip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se vanguard markets?In more established markets, the Japanese challenge has been just as disquieting. Japanese companies are generating a blizzard of features and functional enhancements that bring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to everyday products. Japanese car producers have been pioneering four wheel steering, four valve-per cylinder engines, in car navigation systems, and sophisticated electronic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On the strength of its product features, Canon is now a player in facsimile transmission machines, desktop laser printers, eve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In the short run, a company's competitiveness derives from the price/performance attributes of current products. But the survivors of the first wave of global competition, Western and Japanese alike, are all converging on similar and formidable standards for product cost and quality minimum hurdles for continued competition, but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sources of differential advantage. In the long run, competitiveness derives from an ability to build, at lower cost and more speedily than competitors, the core competencies that spawn unanticipated products. The real sources of advantage are to be found in management's ability to consolidate corporatewide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ion skills into competencies that empower individual businesses to adapt quickly to changing opportunities.Senior executives who claim that they cannot build core competencies either because they feel the autonomy of business units is sacrosanct or because their feet are held to the quarterly budget fire should think again. The problem in many Western companies is not that their senior executives are any less capable than those in Japan nor that Japanese companies possess greater technical capabilities. Instead, it is their adherence to a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that unnecessarily limits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 businesses to fully exploit the deep reservoir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hat many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mpanies possess.The diversified corporation is a large tree. The trunk and major limbs are core products, the smaller branches are business units; the leaves, flowers, and fruit are end products. The root system that provides nourishment, sustenance, and stability is the core competence. You can miss the strength of competitors by looking only at their end products, in the same way you miss the strength of a tree if you look only at its leaves. (See the chart "Competencies: The Roots of Competitiveness.”) 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collective learning in the organization, espec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 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 technologies. Consider Sony's capacity to miniaturize or Philips's optical media expertis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put a radio on a chip does not in itself assure a company the skill to produce a miniature radio no bigger than a business card. To bring off this feat, Casio must harmonize know how in miniaturization, microprocessor design, material science, and ultrathin precision casing the same skills it applies in its miniature card calculators, pocket TVs, and digital watches.If core competence is about harmonizing streams of technology, it is also about the organization of work and the delivery of value. Among Sony's competencies is miniaturization. To bring miniaturization to its products, Sony must ensure thattechnologists, engineers, and marketers have a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customer needs and of technological possibilities. The force of core competence is felt as decisively in services as in manufacturing. Citicorp was ahead of others investing in an operating system that allowed it to participate in world markets 24 hours a day. Its competence in provided the company the means to differentiate itself from many financial service institutions.Core competence is communication, involvement, and a deep commitment to working acros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It involves many levels of people and all functions. World class research in, for example, lasers or ceramics can take place in corporate laboratories without having an impact on any of the businesses of the company. The skills that together constitute core competence must coalesce around individuals whose efforts are not so narrowly focused that they cannot recognize the opportunities for blending their functional expertise with those of others in new and interesting ways.Core competence does not diminish with use. Unlike physical assets, which do deteriorate over time, competencies are enhanced as they are applied and shared. But competencies still need to be nurtured and protected; knowledge fades if it is not used. Competencies are the glue that binds existing businesses. They are also the engine for new business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 entry may be guided by them, not just by the attractiveness of markets.Consider 3M's competence with sticky tape. in dreaming up businesses as diverse as "Post it" notes, magnetic tape, photographic film, pressure sensitive tapes, and coated abrasives, the company has brought to bear widely shared competencies in substrates, coatings, and adhesives and devised various ways to combine them. Indeed, 3M has invested consistently in them. What seems to be an extremely diversified portfolio of businesses belies a few shared core competencies.In contrast, there are major companies that have had the potential to build core competencies but failed to do so because top management was unable to conceive of the company as anything other than a collection of discrete businesses. GE sold much of its consumer electronics business to Thomson of France, arguing that it wa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maintain its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sector. That was undoubtedly so, but it is ironic that it sold several key businesses to competitors who were already competence leaders Black & Decker in small electrical motors, and Thomson, which was eager to build its competence in microelectronics and had learned from the Japanese that a position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was vital to thischallenge.Management trapped in the strategic business unit (SBU) mind set almost inevitably finds its individual businesses dependent on external sources for critical components, such as motors or compressors. But these are not just components. They are core produc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wide range of end products. They are the physical embodiments of core competencies.How Not to Think of CompetenceSince companies are in a race to build the competencies that determine global leadership, successful companies have stopped imagining themselves as bundles of businesses making products. Canon, Honda, Casio, or NEC may seem to preside over portfolios of businesses unrelated in terms of customers,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merchandising strategy. Indeed, they have portfolios that may seem idiosyncratic at times: NEC is the only global company to be among leaders in computing, telecommunications, and semiconductors and to have a thriving consumer electronics business.But looks are deceiving. In NEC, digital technology, especially VLSI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skills, is fundamental. In the core competencies underlying them, disparate businesses become coherent. It is Honda's core competence in engines and power trains that gives it a distinctive advantage in car, motorcycle, lawn mower, and generator businesses. Canon's core competencies in optics, imaging, and microprocessor controls have enabled it to enter, even dominate, markets as seemingly diverse as copiers, laser printers, cameras, and image scanners. Philips worked for more than 15 years to perfect its optical media (laser disc) competence, as did JVC in building a leading position in video recording. Other examples of core competencies might include mechantronics (the ability to marry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ideo displays, bioengineering, and microelectronic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its competence building, Philips could not have imagined all the products that would be spawned by its optical media competence, nor could JVC have anticipated miniature camcorders when it first began exploring videotape technologies.Unlike the battle for global brand dominance, which is visible in the world's broadcast and print media and is aimed at building global "share of mind,” the battle to build world class competencies is invisible to people who aren't deliberately looking for it. Top management often tracks the cost and quality of competitors' products, yet how many managers untangle the web of alliances their Japanesecompetitors have constructed to acquire competencies at low cost? In how many Western boardrooms is there an explicit,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etencies the company must build for world leadership? Indeed, how many senior executives discuss the crucial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trategy at the level of a busines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at the level of an entire company?Let us be clear.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e does not mean outspending rivals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1983, when Canon surpassed Xerox in worldwide unit market share in the copier business, its R&D budget in reprographics was but a small fraction of Xerox'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NEC has spent less on R&D as a percentage of sales than almost all of its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mpetitors.Nor does core competence mean shared costs, as when two or more SBUs use a common facility a plant, service facility, or sales force or share a common component. The gains of sharing may be substantial, but the search for shared costs is typically a post hoc effort to rationalize production across existing businesses, not a premeditated effort to build the competencies out of which the businesses themselves grow.Building core competencies is more ambitious and different than integrating vertically, moreover. Managers deciding whether to make or buy will start with end products and look upstream to the efficiencies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downstream toward distribution and customers. They do not take inventory of skills and look forward to applying them in nontraditional ways. (Of course, decisions about competencies do provide a logic for vertical integration. Canon is not particularly integrated in its copier business, except in those aspects of the vertical chain that Support the competencies it regards as critical.)译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资料来源:《哈佛商业评论》1990,5-6,P79-93作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编者按:普拉哈拉德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公司策略和国际商务的教授。

加里哈默尔——核心竞争力

加里哈默尔——核心竞争力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3.3.3 加里·哈默尔——核心竞争力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是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当今商界战略管理的领路人,被《经济学家》誉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

1990年,加里•哈默尔和普哈拉(C. K. 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

他们认为和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不同,核心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核心零部件,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中的知识和技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如何将这种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

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

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

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

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

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

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

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

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1核心竞争力与货币一样,其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公司有多少存量,还取决于其流通速度。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何谓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

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

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企业核心竞争力by C.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 由香港金融管理局Prahalad 和加里哈梅尔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 P79-93, C.K.Prahalad 和加里Hamel[J]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业评论5-6 月1990 P79-93C. K. Prahalad is professor of corporat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ary Hamel is lecturer in business policy and management at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Their most recent HBR article "Strategic Intent" (May June 1989), won the 1989 McKinsey Award for excelle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research funded by the Gatsby Charitable Foundation. C.K.Prahalad 是公司战略和国际业务在密歇根大学的教授。

加里哈梅尔是业务政策和在伦敦商学院管理讲师。

其最新的HBR 文章"战略目的"(5 1989 年 6 月)荣获1989年麦肯锡卓越。

这篇文章根据由盖茨的慈善基金资助的研究。

The most powerful way to prevail in global competition is still invisible to many companies. During the 1980s, top executives were judged on their ability to restructure, declutter, and delayer their corporations. In the 1990s, they'll be judged on 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cultivate, and exploit the core competencies that make growth possible indeed, they'll have to rethink 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itself. 在最强有力的方式,在全球竞争中取胜是对很多公司仍不可见的。

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

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

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它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

1、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所谓核心能力根据首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麦尔(GaryHamel)的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点:第一,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能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关键在于“协调”和“有机结合”,而不是某种可分散的技术和技能;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而非要素性的、显性的。

第二,核心能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企业可以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另一种资源;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能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是易为某个人或某小组完全掌握。

第三,核心能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能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能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能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

2、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企业的竞争力是正常意义上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2004第四代iPod数码音乐播放器,沿用了原 了MacBook Air,是当时最薄的笔记本电脑。
本在iPod mini上的“Click Wheel”操控设计。 2008新设计的MacBook和MacBook Pro,以
2004迷你版iPod mini数码音乐播放器,其金 及全新的24英寸Apple LED Cinema Display。
16
欧莱雅核心竞争力浅析
一、欧莱雅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理论 中的一般特点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 期性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 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欧莱雅主要的大众品牌巴黎欧莱雅(LOreal Paris)为欧莱 雅集团带来大约 38% 的销售额;1998年和2000年,欧莱 雅先后收购了soft sheen和carson两个在美国黑人和南非有 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然后进行合并,成功地占领了41%的 非洲裔市场。
Valention、Lanvin(朗万) 、PaulSmith(保罗史密斯)
百事可乐代言人:
Michael Jackson Rain 麦当娜 布兰妮
贝克汉姆 罗纳尔多 齐达内 罗伯特·卡洛斯
中国:张国荣 刘德华 陈慧琳 王菲 郭富城
郑秀文 周杰伦 蔡依林 陈冠希 古天乐 谢霆锋
F4 黄晓明 李准基 赵晨浩 BOSS 热力兄弟
然”为宗旨,致力于开发天然美容产品。
20
作为大众品牌,美宝莲在一般的商店、连锁店和超市都可 以买到; 薇姿和理肤泉通过药店销售;欧莱雅专业美发产品在专业 发廊销售; 而兰蔻、赫莲娜等高档品牌则在高档百货商店里出售,在 那里,欧莱雅不仅出售产品,还提供美容顾问咨询服务。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迫切面对的重大课题,企业管理者应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进而推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地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关于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创始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C K Prahalad & G Hamel,1990)《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的文章,首次提出并阐明了核心竞争力概念。

国内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虽然尚处于初期,但目前它已成为管理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战略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的主动权和创造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能够实现用户最为关注的核心价值。

(2)独特个性断优化而形成的,是企业个性化发展的产物。

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为企业独自拥有,具备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它孕育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转移。

在核心竞争力中,不仅包括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营销技能、品牌效应,还包括独特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

(3)潜在延展性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潜在的延展性。

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拓展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从而开发潜在的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

(4)动态创新性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与环境,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是动态调整、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的。

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地保护、优化、创新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动态发展和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综合研究上述观点,作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使企业自身独有的,且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性的,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持久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战略管理名词解释

战略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战略管理1.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

2.核心能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莫(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公司的主要能力,即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

核心能力主要是关乎各种技术和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long-run)和超额利润(superior profit)。

在技术方面,核心能力主要是对多种技术和功能进行调整和整合。

在组织方面,核心能力强调组织的整个协调。

3.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意指企业整合、创建、重构企业内外资源从而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求和利用机会的能力,也就是企业重新构建、调配、和使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的能力。

4.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学习型组织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Improv 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哈佛商业评论》: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条件

《哈佛商业评论》: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条件

《哈佛商业评论》: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条件
《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对于核心竞争力定义了三个条件:
(1)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要有助于开发更多的产品、服务,让企业得以进入更多的市场。

通俗地说,核心竞争力不是“金蛋”,而是能够生金蛋的“鸡”。

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的是可重复的利益,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对于只能带来一次性好处的能力,不值得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源。

(2)有用性:核心竞争力要给企业带来显著的贡献。

这意味着其价值要被客户认可,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而且是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

客户认可是多方面的,但真正的试金石是愿意买单,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赚不到钱的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要难以模仿,也就是说有一定的门槛。

这种门槛可以是技术性的,也可以是管理性的;可以是重资产,也可以是轻资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持久性,难以被模仿,这样企业可以持续投资,进一步提高进入的壁垒,领先和吓阻竞争对手。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核心竞争力起源何谓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

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

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转核心能力理论

转核心能力理论

转核心能力理论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莫(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公司的主要能力,即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

核心能力主要是关乎各种技术和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long-run)和超额利润(superior profit)。

在技术方面,核心能力主要是对多种技术和功能进行调整和整合。

比如卡西欧把收音机功能放置在一个芯片上,从而生产出名片大小的微型收音机。

这种生产就必须有机地结合多种技术流,包括微型化技术、微处理技术、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以及超薄精密装盒技术等,缺一不可。

在组织方面,核心能力强调组织的整个协调。

在卡西欧公司中,微型化只形成了公司的竞争能力,但把这种能力转化为畅销的卡西欧商品,则必须确保技术、工程、营销等各个环节和功能能够整体协同,因而需要确保技术专家,工程师和销售人员对客户需求和技术的可能性能够共享信息和达成共识。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主要在五个方面:(1)价值性。

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对用户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2)异质性。

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必须为某公司所独有的、稀缺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3)不可模仿性。

其他企业无法通过学习获得,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4)难以替代性。

没有战略性等价物;(5)延展性。

从公司总体来看,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整个公司业务的基础,能够产生一系列其它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创新和多元化战略中实现范围经济。

只有当企业资源、知识和技能同时符合上述五项标准时,它们才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能力集合体;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真正成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决定性因素的,是能够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内部资源的能力。

公司核心竞争力_作者普拉哈拉德+哈默尔

公司核心竞争力_作者普拉哈拉德+哈默尔

经典公司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哈默尔 C. 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ltlt隐藏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 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1980年GTE 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

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管理系统地核心竞争力》【中英对照】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管理系统地核心竞争力》【中英对照】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英对照)

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英对照)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ﻫ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ﻫ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ﻫ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 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哈佛商业评论-prahalad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整理版]

哈佛商业评论-prahalad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整理版]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Prahalad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 Products 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 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 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 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英对照】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英对照】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文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文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 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 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 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外包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外包的关系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外包的关系,然后分析了物流外包带来的利弊,认为建立第三方物流供需联盟可有效地解决业务外包的弊端;并通过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现实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供需联盟构建的可行性,从而实现联盟的帕雷托最优。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外包物流供需联盟博弈帕雷托最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外包的关系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中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它通过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效益。

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重要源泉。

核心能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发展那些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被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不断开发和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才有可能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

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和管理所有所需要的资源,所以企业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来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与此同时,在自身不具备相应资源或不想在所需资源付出更多投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实施外包或与外包企业缔结战略联盟。

实施外包业务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方面,企业把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可以集中精力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外包业务,是利用社会化专业服务来强化自己所不足的(或不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以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这样可以较大地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进而更有力地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

基于第三方物流外包的利弊分析随着供应链的全球化,物流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物流成本也越来越高。

据资料显示,有近60%的公司认为物流不是他们的主业,这就意味着物流不是这些企业的核心能力,且企业的物流资源与能力难以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与顾客需求,那么企业就应该实施物流外包,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摘要:自美国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哈默尔(G.Hamel),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系统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理论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市场表现、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以及内部管理等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最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做了评价,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金融经济;企业战略;市场0引言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急剧膨胀,大公司实力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为跨国公司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1950年,《克莱顿法》的修订使得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的环境变得不利,新的反托拉斯条款更加严厉,混合兼并成为主流兼并方式,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然而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混合购并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并购开始转向与本行业相关的行业,多元化经营集团也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剥离、出售(IBM出售PC业务),而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竞争。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也陷入陷阱。

这些统统表明培育、提升与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理论被认为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在 90年代的最新发展。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地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它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 可提供进入广泛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

”[1~2]。

通俗的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严峻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Prahalad 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

它巩固了自己在大型计算机方面的领先地位,还跨出了公用交换和传输领域,把触角伸到了手机、传真机和手提电脑等所谓的生活时尚产品(1ifestyleproducts)领域,在电信和办公自动化之间架起了桥梁。

NEC成为惟一一家在电信、半导体、大型计算机三个领域的全球销售收入均名列前五位的公司。

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Z却没有。

对公司的重新思考经营多元化公司曾经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总部只需指示其业务单位把注意力放到某个特定的最终产品市场,并督促它们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先者即可。

然而,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越来越快,目标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对目标市场的占领顶多只是暂时性的。

但也有几家公司属于长袖善舞的一类,它们善于创造新市场,能够快速打入新兴市场并且在业已成熟的市场中大力改变客户的选择模式。

这些公司自然成为大家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对于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关键任务就是使自己的组织能够在产品中加入令人无法抗拒的功能,或者更高明一些,创造出消费者需要但是还未曾想到过的产品。

这项任务的艰巨性超乎我们的想像。

最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型公司的管理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首先,西方企业的高层领导需要为竞争力的下降承担责任。

人们或许会把竞争力下降归咎于高利率、日本的保护主义、过时的反托位斯法、爱闹事的工会以及缺乏耐性的投资者。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难意识到或者羞于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政治上或者宏观经济上的“救济”并不会给公司提供多少动力。

其实是西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拖我们的后腿,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我们在管理中遵循的原则。

像许多其他的对比案例一样,NEC与GTE之间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

我们旨在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来了解争夺全球领先地位所依靠的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NEC公司的管理层就清楚地阐明了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战略意图(strategicintent),即所谓的“C&C”(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与通信)。

NEC公司的领导认为,这一战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的管理层采纳了一个合适的战略架构(strategicarchitecture),将其简称为C&C,然后在70年代中期将其意图传达给了整个组织以及外界人士。

NEC公司成立了一个由高层经理组成的“计算机与通信委员会”,以指导核心产品与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此外,NEC 还打破了各项业务的利益界限,建立了一些协调小组和协调委员会。

按照其战略架构,NEC把大量的资源调配到元件和中央处理器项目上,以加强公司在该领域的地位。

它通过相互协作方式使得公司的内部资源成倍增长,借此积累起了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NEC仔细地辨明了三种相互关联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潮流。

管理层认为,计算技术将从大型主机架构向分布式处理转变,元件将从简单的集成电路(1C)发展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l),通信方面则从机械式纵横交换机演化为复杂的数字传输系统,即我们所说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NEC认为,计算、通信和元件业务将逐渐重叠和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最后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

如果一家公司具备了服务于这三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到那时,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商机。

NEC的高层领导决定把半导体列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产品”(coreproduct)。

它随后与很多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到1987年联盟数量已达到100多个,其目的就是为了以低成本快速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型主机领域,NEC最著名的合作伙伴是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与法国的Bull公司。

在半导体元件领域,几乎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以获取技术为目的。

在结盟时,NEC的运营经理对合作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吸收和消化合作伙伴的技能。

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角度分析,这种方式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

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而GTE似乎并没有如此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架构。

尽管高层决策者也曾讨论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对于在信息技术行业竞争将需要什么样的能力(competencies),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更谈不上将其在公司中广泛传播了。

虽然公司做了大量工作来确认关键技术,但高层业务经理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他们经营的业务单元与别的单元毫不相干。

权力分散导致公司无法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

相反,各业务单元越来越依靠外面的公司来获得关键技能,而对外合作则成了一种分阶段退出的途径。

今天,在新的管理层上台后,GTE已重新定位,要把自己的能力应用于电信服务领域的新兴市场。

竞争优势的根源NEC和GTE两家公司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看成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而后者则把自己视为一些业务的组合。

这类情形在很多行业屡见不鲜。

从1980年到1988年,日本的佳能公司(Canon)增长了264%,本田公司(Honda)增长了200%。

相比之下,美国的施乐(Xerox)与克莱斯勒(Chrysler)则落了下风,如果说西方的经理们以前是为日本进口货的价廉质高而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现在恐怕要为对手在创造新市场、发明新产品和改进提高方面的惊人速度而慨叹了。

佳能公司推出了个人复印机,本田把业务从摩托车扩展到了四轮越野车,索尼(Sony)开发出了8毫米的摄像机,雅玛哈(Yamaha)推出了数字钢琴,小松公司(Komatsu)研制了水下遥控推土机,而卡西欧(Casio)的最新产品则是一种小屏幕彩色液晶电视机。

谁曾预料得到会演化出这样一些前卫产品市场?在较为成熟的市场上,日本公司的挑战也同样令人不安。

它们掀起了一场改进产品特点和功能的风暴,把尖端的技术引入到了人们的日用品中。

比如,日本汽车制造商率先尝试了四轮驱动、每缸四汽阀发动机,车内导航系统以及尖端的电子引擎管理系统。

佳能凭借其产品的性能,在传真机、台式激光打印机甚至半导体生产设备等市场都谋得了一席之地。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

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

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

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

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有些高层经理宣称他们无法打造核心竞争力,因为业务单元的自主性是不可侵犯的,或者因为他们被紧张的季度预算束缚住了手脚。

这些人应该反省。

在很多西方企业中,问题并不是领导层在能力上逊于日本同行,或者企业的技术能力比日本公司差一大截,而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死抱着一个陈旧的公司概念。

这个陈旧的概念,限制了业务部门的能力,使它们无法充分利用很多欧美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宝藏。

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

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只通过看最终产品来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你就会看走眼,好比你只看树叶来判断树的强壮程度一样。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索尼的微型化能力和飞利浦(Philips)的光介质专长就是两种核心竞争力。

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收音机组装在一个芯片上,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能确保公司有能力生产出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

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卡西欧必须把公司在微型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密封装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融为一体,这些也正是它在微型名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以及数字手表中所采用的技术。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

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微型化。

为了使产品实现微型化,索尼必须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对客户需求达成共识,并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

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在服务业中也是。

花旗集团(Citicorp)率先投资了一套运营系统,这套系统使它能够全天24小时介入全世界的市场,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花旗脱颖而出,把很多金融服务公司甩在身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