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 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 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 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 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 者也不会服从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 种。结交正直诚信的朋友,恕人大度的朋友,知 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 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 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便辟是指谄媚逢迎之人 善柔是指表面奉承而 背后诽谤人之人 便佞是指善于花言巧语之人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 并走入《论语》, 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 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 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 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 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用法律去约束人的行为合乎规范只是 在外力作用下的强制结果,不如用礼仪、 道德去约束人们的 行为规范,它是发自于 心的,属于内在的自我要求,这样既可以 使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谐有序,更可以 完成人们内在心灵的自我升华。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导读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创作的相关背景;2. 感受孔子思想的光辉魅力,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 大体把握全书内容,能够诵读、理解、运用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4. 联系自身的实际,借鉴其治学、修身养性及交友之道等方面的正确思想主张。

5. 理性看待儒家传统文化,学会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教学重难点1. 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2. 深层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过程:1. 导入:(ppt展示孔子图像)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孔子)那你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谁来说说你眼中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大家说的都非常正确,而且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非常不错,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专门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经典书籍《论语》,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精髓。

2、孔子生平及《论语》背景的简单介绍(在讲论语之前,我还是再给大家全面的介绍一下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一生中做了三件大事:一件是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关于他周游列国的经历,教材上已有详细叙述,大家可以看到教材,我就不再多加说明。

但是,我们都知道处于春秋战国这样的战乱纷争的年代,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政治家。

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直历朝历代的皇帝、大臣所推崇,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到今天,也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做的第二件大事是整理书籍,他晚年回到鲁国,整理《诗》《书》《礼》《义》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第三件大事就是聚众讲学。

他首开私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有力地冲击世袭制度,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文化经典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1、基本概况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爱新觉罗·弘历谒孔庙时被少年衍圣公教训的故事:弘历是乾隆皇帝的名字,他小时候去拜孔庙,拜完后访问孔府,看见孔府不如皇宫壮丽,就很轻蔑地对陪同参观的孔子后人衍圣公说:“孔府也不过如此。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
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
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均谈及为人处世。
三、感受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语段 领悟(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
共 一
一、导入: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 .了解《论语》的影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 《论语》无论是在中 响。
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课 孔 子 及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 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 . 引 发 学 生 探 究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滕利玲 地区:张家界 学校:慈利县第一中学 邮编 电子邮件: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名著导读《论语》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思路
主要 教学 方法
、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感受《论语》的魅力。 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 了解孔子身世、经历、思想及影响。

3 理解孔子“仁”的内容4 理解孔子的孝道观念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2 学生推荐论语名言以及讲述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3 通过幻灯、视频引发学生对“仁”和孝道的探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了解论语的经典内涵。

2 重视孝道。

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基本情况2 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仁”的内容4 理解孔子的孝道观念教学设想《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学生会有一定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故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如推荐名言、讲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二、孔子身世及生平1出生(引起学生兴趣)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著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论语》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论语》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性;2. 《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理念;3.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教学流程:第一课:介绍《论语》的作者和时代背景1. 导入:通过一个短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和他的时代背景。

2. 继续介绍:讲解孔子的生平和主要贡献,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3. 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第二课:介绍《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理念1. 导入:提供一段《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和思想。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提供的经典语录进行讨论,了解其中的道德准则、教育理念等。

3. 小组展示:让学生在小组中汇报其讨论结果,让全班共同学习。

第三课:阅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录1. 导入: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的一段经典语录,在阅读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课堂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回答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整理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第四课:学习《论语》的应用与实践1. 导入:学生选取一段经典语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讨论如何将《论语》的思想应用到实际中。

2.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选定的经典语录进行小组活动,讨论和总结如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课堂反馈与总结:1. 总结归纳:总结课堂上学习到的《论语》的重点内容和思想。

2. 学生反馈:学生表达自己学习《论语》的收获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3.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论语》-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论语》-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论语-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和名言;
3.理解《论语》对人生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4.运用《论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和名言;
2.理解《论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
3.运用《论语》中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难点
1.理解《论语》所反映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来分析社会现象。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包括《论语》的性质、作者、历史背景等。

2. 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针对教学重点,详细讲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和名言,并让学生跟读和背诵。

3. 讨论思考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例如仁、义、礼、智等。

并引导学生就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来分析当今社会现象。

4. 运用实践
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并能够通过理解和运用其思想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通过教学,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经典著作《论语》导读教学目标:《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清楚名著导读的结构安排: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的十大贡献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意图: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

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教案(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教案(4)

《论语》十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

2、认读字词。

3、理解、背诵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背诵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一、孔子及《论语》简介(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新知学习:1.课文朗读: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经典著作《论语》导读教学目标:《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清楚名著导读的结构安排: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的十大贡献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

“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

“射”是射箭,“御”是驾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XXX一、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提出问题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阅读的版本、读法(具体怎么读?读了之后有些什么感受?)。

2.教师总结:随便翻翻书,或者是从头到尾,只是读过,这样阅读经典或阅读《论语》,虽有印象,但基本是无用、无效的。

有用、有效的阅读,最好是“专业”阅读,而且是“专业”加上“有趣”(好玩)的阅读。

这里,先说说目前流行的《论语》的两种读法:①第一种读法:从头到尾,依序而读。

这种读法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枯燥乏味,读着读着就没兴趣,没信心了。

当然,《论语》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的。

如XXXXXX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他说过自己早年读《论语》的感受:昔时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乱七八糟……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品德教训,还是品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灵巧,都没什么过人的地方。

②第二种读法:以XXX或者《论语》的思想主题或者概念为主线来读。

这个难度很大。

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思想是有源头,有继承,还有自己观察社会、看到社会问题总结获得的。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繁盛,哪些是XXX研究继承来的,哪些是XXX原创的,不容易梳理,得弄清楚才是。

这种读法也是XXXXXX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XXX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如今,这种读法比较盛行!放到一般人的手里,容易流入以今逆古、古为今用的味道。

说白了会流入“误读”。

那么,有没有既专业又有趣(好玩)的更好的阅读方法呢?阅读一本经典,最主要或者首先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和我学生一起读书的心得。

我认为,阅读一本书一般要读出“这本书”的两种结构形态,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形态。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名著导读《论语》(2)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名著导读《论语》(2)

名著导读之《论语》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论语》作为高中名著导读之开篇,讲好它颇有必要。

一者,孔子说他“十五志于学”,这与高一学生在年龄上大体相当。

因此,通过导读引导学生像孔子一样“志于学”显得必要。

二者,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过《论语(十则)》,有一定的基础,对孔子和《论语》不存在生疏之感,有利于教学。

三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论语》堪称经典,了解经典,学习经典,传承经典,义不容辞。

教学中虽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地方。

其一,《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儒家经典,而学生普遍存在文言基础较差的状况,这样在阅读时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

其二,因年代久远,《论语》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民间习俗等不一定符合当代“90后”学生的胃口,学生或许存在个性化的现代式解读,值得鼓励也需要引导。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本导读课的时候,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在内容上,一是将孔子不作为教学重点。

虽然讲《论语》离不开孔子,但毕竟是《论语》导读,不是“孔子”导读,多了有喧宾夺主之嫌。

二是以课本中出现的句子作为讲解重点。

高一学生鲜有读完《论语》全本的,对课本之外的句子不是很熟悉。

课文中出现的句子都是经典句子,将其作为讲解重点,因利就便,有利于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了解经典。

在教法上,主要学生课外自学和教师课内引导相结合。

对于孔子及《论语》相关的背景资料,课本上有一些,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补充,这部分让学生课外自学解决,课堂上展示一下就可以。

对于课文文本中所辑录的重要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教师讲解引导,以疏通文意,帮助学生进行解读。

通过课堂探讨,让学生明晓如何纵读和横读《论语》。

总之,期望通过课内导读之“一发”,而牵动课外阅读之“全身”,真正达到“悦读”的目的。

文本解读《论语》导读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共分两个部分,一是“背景介绍”,二是“作品导读”。

“背景介绍”部分共五段。

首段说的是读《论语》的必要性,即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论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导学过程: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以下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解释以下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______通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_______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__通_____。

4、指出以下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其何以行之哉?5、指出以下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为____________子夏为莒父宰为____________〔2〕过而不改而____________人而无信而____________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问题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教案(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 B 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论语》教学设计精品3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品3篇

《论语》教学设计4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

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

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

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论,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是今天,仍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四、拓展延伸,感悟联想
(投影反灯片)
1、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练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补注
⑴、君子
本敬称官大人,孔子用来特指儒家的理想人格,它的对词是“小人”。

⑵、悦、乐
这体现了中国现世乐感文化的人生观,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罪感、耻感文化的人生观。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美句美段积累】
(1) 宋黄山谷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 清张潮《幽梦影》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3) 张放《什么是人生快事》
“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

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不知耻的炫耀。

……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才是圣人之“悦”。

【感悟联想】
片断一: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

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沛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喜悦几多无猜欢乐呢?
片断二:人不知而不愠,于己于人皆好。

于己,可以节约许多不必要的倾诉时间,还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保证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生本短,其乐融融,当然不错。

然而,人不知而愠怒,说说话话的,也是人之常情。

抱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当然是君子;抱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更是一位响当当的君子。

人不知,愠与不愠,可能公私有别吧!
2、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

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求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

赐:子贡的名。

诸:之于。

▲补注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公元前520年生,小孔子32岁。

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周游列国时给孔子以经济资助。

能言辩,善外交,曾说楚昭王解孔子陈国绝粮之困。

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左右逢源。

孔子评他:瑚琏之器,可举一反三。

他为其守墓六年。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美句美段积累】
(1)、林语堂
“贫而乐”就是化痛苦为快乐,这种精神可见于欢快饶舌的北京黄包车夫身上,他们一路上总是谈笑风生地逗乐,这种精神也可见于那些气喘吁吁、汗流侠背地用山轿把你抬上山顶的苦力身上,这种精神还可见于四川那些拉船逆急流向上的纤夫身上。

⑵、张振德《名著精华的现代应用》
格里高利·派克为种族歧视而奔波;麦当娜为艾逆病患者呐喊;迈克尔·杰克逊为世界环保问题而义演……比尔·盖茨说:“当我50岁时,我将把95%的财产用于资助慈善事业和科研工作”。

他们无论是附庸风雅,道貌岸然,还是树立形象,出风头,抢镜头,总之,富人们都彬彬有礼的关注着社会问题,物质上的丰裕使他们竭力寻找精神上的丰裕。

因而,“富而好礼”似乎比“富而无骄”更是水道渠成的事。

【感悟联想】
片断一:能做到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当然很不错,但严格说来,这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物质计较,尚未上升到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雍也》),砺德求道,始终与理想同在,才算是入境。

当然,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大款”不摆派头固然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学问,讲究做人,追求涵养,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岂不更好?
片断二:说来奇怪,“贫而乐”做得精彩的,不是谨从儒学的研修者,反倒是批判儒学的道学信奉者。

接舆披头散发,高唱凤歌,把“贫而乐”做到了狂者的绝境;庄周持竿濮水,笑拒使臣,则把“贫而乐”做到了狷者的妙境。

而陶渊明归园行乐,与其说是对儒学的谨从,不如说是对道学的皈依;刘禹锡陋室赋歌,与其说是对大众礼义的追求与歌颂,不如说是对一己人品的自矜与自嘲:他们的“贫而乐”并不合圣人的要求。

难矣,常人之求圣人之“贫而乐”!抑或如涉海凿河,使蚊负山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