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练习(原卷版)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19课__辛亥革命(原卷版)
第19课辛亥革命一、单选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2.(2017·上海高考真题)“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3.(2016·全国高考真题)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4.(2013·全国高考真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5.(2008·上海高考真题)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6.(2020·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期末)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B.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C.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D.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7.(2019·山东淄川中学高考模拟)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
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1.以下对辛亥革命时期人物的称呼不恰当的是( )A.首义都督黎元洪 B.临时总统孙中山C.逼宫大臣袁世凯 D.末代皇帝光绪帝2.19世纪末美国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其著作《进步与贫穷》中认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上均分之不当。
”鉴于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福利制度3.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
由此可推知(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4.下面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本封面图。
该书( )A.颁布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B.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C.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灭亡D.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5.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材料认为( )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6.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
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7.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
此举意在( )A.推动洋务运动 B.融入现代文明C.削弱革命力量 D.加快立宪进程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此后参议院公布的《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作业
第19课辛亥革命【练概念】1.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三大主义,合成“三民主义”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成立于________。
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________”3.爆发:________起义:1911年10月10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颁布《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
4.辛亥革命的性质是________。
最大历史功绩是________;但是它没有解决________没有完成________的历史任务。
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
【练能力】1.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D.富民救国2.1905-1908年同盟会成员出身情况统计,据如表可知,同盟会( )C.标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D.代表各族人民利益3.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把斗争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该纲领( )A.比三民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B.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C.体现了孙中山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立场D.反映了兴中会的宗旨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在纪念黄花岗起义的活动中,民国初期的人们通过祭文、诗词、剧本、采访等方式,加深了对黄花岗起义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的认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甚至美化的革命记忆。
伴随着国民党统治弊病的日益暴露,黄花岗起义的纪念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感召力。
这说明( )A.黄花岗起义的重大意义B.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模糊C.时代环境决定历史认知D.革命精神有赖于不懈传承5.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如果不想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中国将来不但是要亡国,或者要亡种。
所以我们要救中国,便先要想一个完善的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北京通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 )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D.立宪派在资政院缺少席位,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建立后,立宪成为一场骗局,使得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信心,一部分人转而支持革命,故选C项。
2.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
”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而不是强调保路运动掀起了革命高潮,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中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省,故C项错误;保路运动没有推动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故D项错误。
3.(山东威海文登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毛泽东同志曾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下列内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国民一律平等B.法律需奉诏施行C.组建皇族内阁D.规定实行总统制主张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君主专制,法律无需奉诏即可施行,排除B项;皇族内阁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产物,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排除D项。
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反映的是民族主义,“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反映的是民主主义,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项正确。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
第19课辛亥革命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的兴起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某某某某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知识点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2.孙某某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某某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C.某某起义 D.秋收起义3.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孙某某从一份地方报纸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当时的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夙愿。
这一消息应是(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成立C.清帝退位 D.同盟会成立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知识点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
创立某某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
”该诗是为了纪念(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戊戌维新运动6.有学者认为:以孙某某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
材料表明革命派( )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某某革命的诉求 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A)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解析: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2.1902年,户部奏议说:“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办法就是向人民征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结果导致1910年秋至1911年春“民变”此起彼伏。
这些“民变”(A)A.客观上造成革命形势的成熟B.表明清朝财政危机逐步加深C.刺激了清政府着手政治改革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解析:题干中的“民变”包括了辛亥革命前一系列武装起义,它们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故A项正确。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A.镇南关起义B.武昌起义C.黄花岗起义D.皖浙起义解析:这是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联。
1910年,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此联表达了死难烈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国内同胞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4.武昌起义后,旧官僚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在于(A)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B.起义士兵的幼稚与无知C.革命党人借黎元洪的资历号召群众D.在特定条件下,革命党人群龙无首解析: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不敢单独掌握自己取得的胜利果实,从而暴露了他们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主动实行改革,最终改革失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由此可见这一改革是清末新政,故选C项。
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均未带来清朝覆亡的结局,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不属于清朝改革的X畴,故D项错误。
2.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某事件。
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建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D.中华民国成立,东京盛会集群贤”反映的是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B项与题意相符。
A项是在1894年,C项是在1911年,D项是在1912年,均排除。
3.孙某某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故D 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扩大武装起义的规模,故A项错误;黄花岗起义不是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C项仅是指精神方面的意义,故排除。
4.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背景事件是( )A.清帝退位B.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D.武昌起义爆发,从城墙上“武昌”很容易联想到武昌起义,得出此漫画就是指“武昌起义爆发”,故选D项。
5.1912年元旦,孙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其地点是( )A.某某B.武昌C.某某D.某某年元旦,孙某某在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故D项正确。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A.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D.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那就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故B 项正确。
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
19. 辛亥革命基础练习1.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2.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促使中华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3. 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A.总统B.总理C.法院D.全体国民4. 下图是《清帝逊位诏书》,这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统治腐朽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C、辛亥革命的影响D.封建制度的结束6.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胜利果实落人袁世凯手中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丧权卖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 昊玉章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一摘编自孙开秦《中国近代史》(1)材料- -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2)材料二中,孙中山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提升练习1.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作业)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它焕发了国人用民族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新理念,提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课题,以及建设新中国的民族复兴目标。
”材料中的“它”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正统地位C.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建立起中国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2.在传统的中国,平民没有参政的观念和意识。
但后来更多的人对参与国家政治产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A.《资政新篇》的颁布B.《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3.下图为《中国名产——政府罐头》漫画,描绘了20世纪初的清政府以及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有“腐败”、“可费钱了”“臭”等字眼)。
据此可推知A.清政府已然成为“洋人朝廷”B.民主革命具备一定群众基础C.清末新政受到民众普遍抵制D.清政府的改革违背时代潮流4.谢俊美教授认为:“从法理上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治制度并非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而是美国总统制(具有行政权)的变种,在本质上仍是总统制。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A.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C.国会拥有自行集会和闭会权D.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并总揽政务5.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
这反映出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A.辛亥革命的原因B.辛亥革命的发展C.南昌起义的胜利D.西安事变的发生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A.促成社会性质的转变B.完成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社会转型的目标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7.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谈到孙中山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甚至视共和与帝制无甚区别,且时以帝制之观念解释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封建帝制尚未废除C.民主宪法尚未制定D.封建势力污蔑革命8.学者杜亚泉对近代某事件作出如此评价:它呈现出多重变奏的面貌,它是以民主立宪为最终目的的革命;它是“思想战”的爆发;它开局有功、建设不足。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随堂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第六单元第19课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某某革命创造条件[解析]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新军等革命的武装力量,为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段话表明孙某某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C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解析]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某某某某的向往,故C项正确。
3.某某史学界多数人主X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B )A.结束了封建制度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某某政体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传播了某某某某观念[解析] 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A项明显错误,排除。
C、D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4.(2020·某某)该图像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C )A.清朝政治统治结束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C.某某某某政体建立D.中国实现民族独立[解析] 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某某某某政体建立,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政治统治结束,A项错误;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是1911年10月,B项与题意不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民族独立,D项错误。
第19课 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轨道。
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A.武昌起义的爆发B.国内矛盾的激化C.黄花岗起义爆发D.革命党人的妥协2.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选民共1 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
该府各属共85个投票所,有60个均仅有一票。
由此可知,当时()A.预备立宪违背历史潮流B.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C.清朝统治日益孤立D.南方革命思想宣传深入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李书城回忆道:“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运动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
”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要求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D.革命基础尚需扩大4.下表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的人员组成情况。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单位:人)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反封建不彻底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七章。
该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置于“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的前面。
此结构安排()A.有效地防止了袁世凯专权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C.确保了责任内阁制的实行D.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6.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体312个。
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7.下表为1901年《申报》转载的地方督抚奏请“新政”的奏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作业
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表明()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可知“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是树的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C项正确。
2.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选民共1 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
该府各属85个投票所,有60处仅有一票。
由此可知,当时()A.预备立宪违背潮流B.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C.清朝统治日益孤立“共1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
该府各属85个投票所,有60处仅有一票”,可知参与的群众较少,政治改革基础薄弱,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在预备立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强调其是否违背潮流,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预备立宪的群众基础薄弱,不能体现清朝统治是否日益孤立,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革命党人,排除D 项。
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李书城回忆道:“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
”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要求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可知革命党人之所以侧重反对清朝统治而轻视建立民国和平均地权,主要是为了借助民族主义扩大群众基础,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时代要求,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表现,而不是革命时机没有成熟,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
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
”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A.“皇族内阁”的出现B.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C.革命政党的建立“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2.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清王朝B.结束了封建制度C.建立起共和国D.民主观念深入人心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在于建立‘中华共和国’”。
使此理想变为现实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国民革命4.“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海战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政治权利,以及居住、信仰、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
这些措施()A.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B.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C.使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6.某近代历史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C.促进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D.使人们思想解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7.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是()A.革命党人长期斗争的产物B.多阶层的合力所致C.清朝中央权力下移的开端D.民族工业发展的结果8.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第19课 辛亥革命(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单选题1.如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
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A .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B .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C .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D .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2.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
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 .导致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清政府统治需要D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3.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
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 阶级 派别 宣传思想 实践活动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维新运动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A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 .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 .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D .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4.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中华大地北方南方出现了“极为不和谐”的画面,一面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另一面却是太平自若,互通有无;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首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接下来两个月内南方诸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大清王朝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
东南互保和武昌首义的连锁反应看似不太相干,实则千丝万缕,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腐朽、落后事物必然走向灭亡B .新生、进步事物必然取得成功C .量变积累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D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5.1912年2月,宣统帝发布退位诏书;不久,孙中山也发表辞职咨文,并将南北谈判中未能达成的两条愿望掺杂在辞职咨文中:临时政府所在地必须设立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宣誓就职。
这反映出革命派()A.不愿承认革命的失败B.对袁世凯集团缺乏警惕C.致力于维护共和制度D.在政治建设中缺乏实践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司法制度,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和《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等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刑讯体罚,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1.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中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2.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廖仲恺在1920年1月1日发表《中国和世界》一文说:“今天是中华民国的形式成立第八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世界大同的元旦”。
作者所说相隔八年的两件事情是() A.辛亥革命爆发巴黎和会闭幕B.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华盛顿会议召开C.清帝正式退位十四点计划出台D.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国际联盟成立4.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出于遏制最高政治权力掌握者滥用权力和确保政治弹性、清弭党争,使其和政体内变更领导者的行动不致"摇动国本"的目的,他们的选择是() A.提出了民权主义B.发动了武昌起义C.实行责任内阁制D.成立了中华民国5.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临时约法》,“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
由此可见《临时约法》()A.扩大总统权利B.维护民主共和C.缩小内阁权利D.赞成独裁专制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B.直接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C.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增强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8.辛亥革命后,曾任护国军第一梯团长的刘云峰说:“尔时云南将,均系辛亥革命旧人,自袁氏之筹安会起,莫不义愤填胸,与推翻满清精神是一致的。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含答案解析)
第19课辛亥革命(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其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
这一举措意在( )A. 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B. 阻塞士人的进身之阶C. 缓解停废科举制的阻力D. 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2.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3.孙中山先生认为“全额的生产皆为工人血汗所成”,地主收取租税是“坐享其成、分配之不当”。
对此,他谴责:“不平之事,孰有过于此者?”由此可知孙中山A. 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B. 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C. 主张享有普遍平等的民权D. 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4.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C.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5.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C.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6.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7.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理念是:“(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
课时作业1: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基础练习】(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1.孙中山强调:“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文中体现出的思想应归属于(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改良主义2.孙中山曾欣喜地说:“吾党无论由何省下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
”下列事件的发生及其引发的后续效应,最能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四川保路运动D.北伐战争3.蔡元培在一副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他悼念的是(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鲁迅4.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C.促进湘淮官僚集团的形成D.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5.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6.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
材料表明革命派(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二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课时作业12: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结束了封建制度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3.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4.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感谢一场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
这场“革命”是指()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文学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5.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6.“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余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兵士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
”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8.亚里士多德:“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辛亥革命
1.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2.1904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A.提出三民主义B.建立中华民国
C.颁布《临时约法》D.让位于袁世凯
3.如图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的创刊号。
它创办于
A.东京B.檀香山C.香港D.武汉
4.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
上表可说明
A.新政权缺乏民主性B.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
C.立宪派内部斗争非常激烈D.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险
5.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
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
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6.《申报》曾报道说:“武昌起义爆发后,普通一般人民未必个个赞成革命军,却无一人反对革命。
…‘民众闻革命军胜利则喜。
闻官军大胜,官军克复则惨然以忧色。
”该描述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申报》的报道公正无私D.《申报》同情革命军
7.图甲和图乙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的广告。
从两幅图可以看出,本质上当时的中国社会
A.实业救国思想逐渐高涨B.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民主共和发展趋势明显
8.1912年1月5日,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世界各国发布《对外宣言书》,指出:“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
”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此宣言书的目的是
A.得到列强财力上的大力援助B.获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希望列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D.按照英美模式建立共和政府
9.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
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
反对。
”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
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
这些规定
A.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11.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
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12.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
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除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势力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
1902年光绪帝下
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14.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
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
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
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万隆会议发言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