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重难点剖析、例题解析
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总结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总结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供求影响价格: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是宗教、习俗等文化因素。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买方市场、卖方市场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主要指的是劳动工具),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生产率给商品生产者的启示: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在竞争中获利。
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外交以背知识点为主,因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全面,下面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是为高等数学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暗中帮助。
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价值的含义:中会价值是指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收藏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需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收藏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收藏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车主不能同时生产者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资料为实现私有制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第二阶段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透辉石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新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货币发行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
内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病态价值尺度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汇率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二课复习课件
练习
3、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 的普遍推广,使农业发展到新水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也有较大的发展。这表明 ①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比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
B.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国家
C.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X家
D.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X
四、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方式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方式
奴隶起义 分散的小规模的 抗租抗税运动
工人运动
捣毁机器
经济斗争 经济罢工
游行示威
大规模的农民起 义或农民战争
斗 争
政治斗争
政治罢工 游行示威 议会斗争
形 无产阶级反对资 式 产阶级最重要的
②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注意: (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 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2)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八大认识的基础上,将我国社会主要矛进一步表述 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2课重难点梳理归纳-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课重难点梳理归纳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4、在反封建斗争中,是由资产阶级发挥了领导作用(因为当时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5、空想社会主义也进行了实践,主要代表为新和谐公社。
6、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点:都对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都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设计了美好蓝图;都看到了阶级对立;都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阶级)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8、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9、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比1、新民主主义革命梳理: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另外两者的核心力量。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主要(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1)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6、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1)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内容: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3)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改革的重要性、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必修2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必修2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五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与主要矛盾P2-7,P18(1)生产关系①原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奴隶社会:A.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B.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C.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③封建社会:A.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B.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有一部分劳动成果归自己支配。
④资本主义:A.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B.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C.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⑤社会主义:A.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B.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主要矛盾①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②封建社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③资本主义: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④社会主义:在变化发展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大)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主要矛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时期1840~1949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对封建主义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1949~1953土地改革完成前夕。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间的矛盾。
(2)1953土改造成。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至今(1)中共八大召开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
(2)198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知识点+探究与分享”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知识点+探究与分享”汇总(附分析答案)
【知识点】
一、主权()一与政权分层(一)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的含义: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或驳回。
()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
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
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国家主权的主要内容:在当代国际社会,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
(二)中央与地方
◇一个中央政府:一个()一的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
至于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各国的情况不尽一致。
◇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可能通过唯一的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化的、事无巨细的管理。
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
当然,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高一政治必修1第2课必背的知识点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 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调节产量 和调节生产要素的 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 重要体现。
第2课必背的知识点
知识点: 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各种因素对价格产生的 影响,必须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实现价格变 动。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 ,价格下跌。 (2)价值决定价格。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 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 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 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 低。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 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虽然与商品的价值 量没有关系。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其单位时间 创造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3、商品生产者(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的意义 商品生产者(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使生产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 其生产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量出售。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商品生产者(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 途径是改进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7、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 格上升,人们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 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反之,一种商品的价 格下降,人们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 格上升,人们不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而且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反之,一 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人们不仅将增加对该商 品的需求,而且会增加另一种商品的需求。
思想政治必修1第2课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1第2课总结思想政治必修1第2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哲学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通过学习本课,我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
首先,本课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等重要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性的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些基本观点为理解社会现象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其次,本课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事物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这些哲学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批判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思想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本课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展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加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
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通过学习本课,我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哲学基础,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解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
政治必修一重难点汇总
政治必修一重难点汇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重难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重难点】信用工具、外汇、汇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重难点】供求和价格的关系;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重难点】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重难点】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类型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重难点】评析各种消费心理、践行正确的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重难点】生产与消费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与意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关系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重难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企业的经营【重难点】影响公司经营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公司的组织结构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重难点】就业的意义与措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重难点】储蓄存款的特征、商业银行的含义和主要业务、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重难点】股票的基本特征和收入、债券的含义及基本特征、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难点】1. 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2.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重难点】1.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重难点】1. 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 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二框征税和纳税【重难点】1.税收的特征。
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喑境地。
2、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4、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5、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心骨诞生)(1)成立条件:①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历史意义:①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②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统编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重难点剖析、例题解析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识图解][重要概念剖析]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绝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4.五四运动的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1)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部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议事日程。
(2)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6.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关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高一上册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③表现: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量的价值(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表现: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3)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4.纸币的含义与发行规律(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信用工具(1)信用工具的含义:资金融通所使用的工具。
(2)信用工具的种类:商业信用工具(商业汇票、商业票据、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银行信用工具(银行汇票、银行本票、银行支票)。
2.外汇和汇率的含义(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一般以某一种货币作为标准,用其他国家货币与之兑换。
3.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汇率的意义。
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实力、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差异等。
稳定汇率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维护出资人的信心和利益。
4.外汇储备的作用。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可兑换货币资产。
它通常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债务清偿以及在必要时进行市场干预。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金钱是什么?金钱的外延是货币,是度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尺度。
【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复习】
【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复习】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节课的重点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集体经济,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6)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产值中占优势。
公有制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必然客观性;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2)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3)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4)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5)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2、国家宏观调控:(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清单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清单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国情(内忧外患)(2)两大历史任务及关系(前者为后者创设前提,开辟道路)(3)近代探索的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4)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走;封建势力不愿意走;民族资产阶级没能力走)2.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共产党诞生①成立的条件(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爆发)②诞生的意义(中国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有了主心骨)③党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④三大法宝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2)新民主主义革命①性质②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③“新”的体现(从领导权;革命前途;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方面阐述)④胜利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中国革命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②是对中国的意义;③是对世界的意义)(5)毛泽东思想①形成②评价③意义④1945年,在延安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国营经济;管理经验;个体经济;国际形势方面阐释)(3)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群众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5)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辟了道路;实现了改造;建立起制度;完成了社会变革)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课本P28第一段内容)(2)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并得出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课本P29 两段正文内容)补充: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产生的深远影响(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的鼓励了帝国主义阵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识图解]
[重要概念剖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
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绝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4.五四运动的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1)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部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议事日程。
(2)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6.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关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特点:一是就领导权来说,它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1)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1)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4)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八大最重要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
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
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
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
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
活需要,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
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
影响的大国
[典型例题剖析]
例题 1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下符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描述的是( )
A.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经济
B.主权部分丧失;自然经济为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
断发展
C.中国社会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帝国
D.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思路引导]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本题主要考查点。
半殖民
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
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
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
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
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
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
上是历史的进步。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B。
例题2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新中国成立
D.三大改造完成
[思路引导]
三大改造的意义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1956年底,我
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D。
[模拟高考]
1. 毛泽东说:“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由此可知,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②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③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是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③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思路引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本题主要考查点。
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不是由领导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人民解放,所以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符合题干,④排除。
1919年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是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因此,它虽然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②符合题干,①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B。
2.下表反映了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状况。
从表格数据可以推测当时中国()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行
[思路引导]
三大改造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图表反映的是: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減少,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土地改革是使农村土地农民所有,与题干不符,A排除。
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未实现,C错误。
1978年开始出现家庭联产承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的改革,与题干不符,D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