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 特征:*按货币单位计量 • *与时期长短有关 • -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在国民经济核算中,
经济存量主要是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净值的持有量。
• 特征:*与时点有关 • *一般表现为期初.期末等.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 • (七)、市场价格与要素价格 • 市场价格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同度量因
力、资本和政府的交易,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交易。
• 经常转移:收入税,财产税,其他经常转移 • 资本转移:对机构单位的储蓄或财富的再分配.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3、金融交易。它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净购买)或负债的净
发生过程中债权与债务资金上的交易。如银行存款.
• 4、内部交易。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在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六、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及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 • 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是通过宏观层次上的系统分类进行的。见教材第20
页国民经济核算分类体系示意图(图1一2)
• 1、生产领域,对生产成果分别进行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
• 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及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主
要对象,也是分析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 • (五)、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 • 概念: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在市场经济中,国 民经济活动的交易是机构单位之间根据市 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从性质上定义,交易包括经济权益的创造、 转移,具体性质的改变和消失。
一的价格形式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系统一致的重要条件。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引言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支出和投资等方面的数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意义以及核算方法。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经济活动的数据,以计量单位统计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也是制定经济政策、评估经济状况和预测经济走势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揭示经济总体状况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通过GDP的变化,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从而判断经济的健康与否。

2. 分析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对国民收入和支出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了解经济的结构。

通过分析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各项支出的比重,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和外贸状况,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3. 评估经济政策效果国民经济核算可以用于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通过比较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支出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一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政策方案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采用输入产出法和支出方法。

1. 输入产出法输入产出法是一种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计算整个经济体系产出、就业和收入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研究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不同的生产部门,并计算各个部门的产出和就业情况,从而得出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产出和总就业人数。

2. 支出方法支出方法是一种根据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支出项目计算国民经济总量的方法。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国民经济核算演示文稿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国民经济核算演示文稿
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 (6)GDP衡量总规模大小,忽略了如何分
配?
第十二页,共五十三页。
笑话: GDP的故事
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 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 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 愿意出50万。50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 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50万,当然,乙的这顿加餐 吃的也并不轻松。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的反胃,而甲也有点 心疼刚才花掉的50万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50万。于是,不同 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的收回了50万,而乙似乎也找到 了一点心理平衡。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嚎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却白白的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 经济学泰斗。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 泰斗颤巍巍的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100万啊!100万啊!我亲爱的同学, 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00万 的产值!”
第五页,共五十三页。
例:
钢企业(1)
销售收入
100
支出(工资) 80
利润
20
如何计算GDP?
汽车企业(2) 210 170 40
第六页,共五十三页。
❖ 这个例子表明,GDP是通过记录和加总最终 产品的生产量来构造的。
❖ 另外一种考虑和构造GDP的方法是经济中一 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

2国民经济核算

2国民经济核算
对工业部门计算总产出,通常采用“工厂 法”,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进行计算。工 业总产出(总产值)的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 期初结存差额+工业性作业价值 计算原则:单位内原则 本期内原则 最终 原则
工业总产出按报告期产品实际销售价格计算 (实际出厂价格),没有出厂价格的项目, 如自制设备,按实际成本计算。 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已完成全部生产 过程,经检验、包装(规定不需要包装的产 品除外)入库的产品价值,包括次品价值 (规定不合格不准销售的除外)。
10、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计算 、
社会服务业包括广泛的行业,(1)公共设施服务 业,包括市政公共交通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 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市政工程管理业、风景名 胜区管理业和其他公共服务业。(2)居民服务业。 (3)旅馆业。(4)租赁服务业。(5)旅游业。 (6)娱乐服务业。(7)信息、咨询服务业。(8)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9)其他社会服务业。社会 服务业总产出是社会服务部门(或企业)的主营业 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利润)之和。即 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增加值生产法核算
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机构单位增加值= 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 单位总产出(生产者价格)- )-机构单位中间 单位总产出(生产者价格)-机构单位中间 投入(购买者价格)。 投入(购买者价格)。 增加值分配法核算: 增加值分配法核算: 就是分别核算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项目,然后 就是分别核算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项目, 汇总求得。 汇总求得。即,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固 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 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 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是由机构单位的 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 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方法,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的核算,并会进行生产核算的简单应用分析。

第一节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一、生产核算的地位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起点,它界定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和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收入分配、消费、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二、生产活动的主体(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1、一般定义: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活动,一般指投入产出活动。

生产活动可定义为:生产单位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货物和服务就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或称为生产产出。

利用"投入"得到的"产出"就是生产。

一直以来对"生产"有两种理解:物质生产概念--只有物品的生产才是"生产",产出不能物化,不属于"生产",(MPS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全面生产概念--凡是提供一种有用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为"生产",既可"物化",也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

物品+服务2、生产活动的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包括生产的基层单位(概念:教材第9页)和机构单位(概念:教材第7页)两类。

注意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产业部门分类也就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我国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是基本一致的。

产业部门分类的最综合层次是三次产业分类。

在三次产业分类下是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产业部门下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机构单位和在此基础上分类的国民经济机构部门也是生产核算的重要主体。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3.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构成3.2 生产账户与使用账户的关系3.3 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指标及其分析与应用第四章:收入分配核算4.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4.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4.3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五章:价格指数编制与分析5.1 价格指数的概念与分类5.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编制方法5.3 价格指数的分析与应用第六章:储蓄与投资核算6.1 储蓄与投资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6.2 储蓄与投资的计算方法6.3 我国储蓄与投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七章:国际收支核算7.1 国际收支的概念与构成7.2 国际收支的计算方法7.3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与问题分析第八章:环境与经济核算8.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8.2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8.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九章: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与分析9.1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的方法与步骤9.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9.3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视化展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0.1 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10.2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10.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门学科,其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和应用。

对该环节的讲解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在政策制定、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重要性。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GDP的计算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方法,如生产方法、收入方法、支出方法等,学生可能对其混淆。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1.4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2.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变化趋势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3.1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3.3 投入产出在国民经济分析中的应用3.4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实践与进展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结构4.2 收入账户与资金账户的关系及其核算方法4.3 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核算4.4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第五章:国民经济分析方法5.1 国民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指标5.2 宏观经济预警与风险分析5.3 经济计量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5.4 我国国民经济分析的实践与成果《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六章:收入分配核算6.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6.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和方法6.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与问题6.4 收入分配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第七章: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7.1 价格核算的概念与方法7.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7.3 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与影响7.4 我国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的现状与对策第八章:国际收支核算8.1 国际收支核算的概念与方法8.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8.3 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与风险8.4 国际收支核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应对第九章:环境与经济核算9.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9.2 绿色GDP的概念与计算方法9.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的现状与问题9.4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10.1 新经济形态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10.2 大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应用10.3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10.4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展望《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11.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11.2 宏观经济模型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11.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的实践11.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第十二章: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12.1 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方法12.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政策12.3 我国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与问题12.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核算13.1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概念与指标13.2 我国可持续发展核算的实践与进展1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3.4 可持续发展核算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十四章:国民经济统计与信息披露14.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4.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14.3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实践与问题14.4 信息披露制度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教育与培训15.1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5.2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方法与手段15.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与问题15.4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体系、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讲义(2) -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国民经济核算讲义(2) -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二、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
注意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 1.小型工具属于中间消耗 2.固定资产的保养与修理 普通的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 固定资产的更新与大修理属于投资 3.研究与开发:应作为投资型活动
三、产业部门增加值核算
1.生产法 2.分配法(收入法)
四、生产帐户
见P53
第四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的核算
第二节 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 一、机构单位的总产出
1.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 2.对货物与服务的逐渐消耗的价值 (对固定资产的消耗、对中间产品的消耗) 3.生产税净额的价值
二、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
1.生产法核算 增加值=总出产-中间投入
2.分配法 增加值=
劳动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第三节 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 一、产业部门总产出算
第二产业对GDP的弹性系数 =8% / 7.3%=1.1
四、生产率分析
生产率:产出/ 投入
投入:资本投入、人力 投入、综合要素投入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12300+2870+7400+1150+4700-4400 =24020(亿元)
四、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表式见P59
五、与GDP相关联的其他指标
第五节 生产核算的应用分析 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
例题:2000年我国GDP为8.94万亿, 2001年GDP为9.6万亿, 计算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
一、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总
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从生产角度看,GDP=全部最终产品之和

课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社会经济统计第2章.ppt

课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社会经济统计第2章.ppt
* 主要综合指标名称
a. 物质产品总产出 b.物质产品净值
*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劳务
8
四、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两种核算体系的比较 * 基本结构 * 指导思想 * 三次产业划分(分两点说明) * 常住单位
9
四、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两种核算体系的比较 * 基本结构 * 指导思想 * 三次产业划分(分三项说明) * 常住单位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 宏观与微观相悖之谜
(讨论中给同学们发一篇文章)
19
第二章习题布置:
一、是非题(不做第6题) 二、选择题 三、问答题 四、计算题(不做第1题的(2))
20
10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 主要综合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SNA的其他综合指标 三、投入产出表与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11一、国内生产总Fra bibliotek(GDP)* 定义 * GDP核算的意义与地位 *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 生产法、收入法与支出法 * 国内生产净值 NDP
12
二、SNA的其他综合指标
* 国民总收入 GNI ——国民生产总值 GNP
*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GDI * 生产概念与收入概念 * 人均GDP与人均GNP * 投资率与消费率
13
三、投入产出表与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 投入产出分析 * 模块划分及含义 * 利用投入产出表
可计算的综合指标
14
第三节 社会经济统计
一、社会经济统计的意义 二、社会经济统计数类 三、价格指数
• 转移支付
5
SNA体系主要综合指标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国民总收入 或 国民生产总值
– (GNI 或 GNP) •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DI)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与作用2.3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实例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3.1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与结构3.2 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与应用3.3 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构成4.2 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4.3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第五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评价5.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5.2 国民经济总体评价的标准与方法5.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评价的实践第六章:失业与就业6.1 失业与就业的基本概念及其衡量6.2 失业率与就业率的计算与分析6.3 我国的失业与就业现状及其政策第七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7.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及其影响7.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7.3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问题及其对策第八章:财政与金融8.1 财政的基本概念与政策工具8.2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8.3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实践与效果分析第九章:对外经济关系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9.2 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9.3 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其他问题如外资、外汇等第十章:国民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10.1 国民经济预测的基本方法10.2 国民经济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0.3 我国国民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的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民经济核算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难点解析: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在不同经济体系中的应用。

三、投入产出分析难点解析: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过程及其在经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四、国民经济账户体系难点解析:掌握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案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4)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24)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29)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38)第六章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45)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51)第八章 国民经济账户的综合及其关系 (59)第九章 国民经济其他核算 (65)第十章 国民经济指数核算 (71)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 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本认识,使同学学习之后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学科性质和学习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熟悉教材大致结构,并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用途和产生发展过程。

2.重点掌握机构单位、机构部门、基层单位、产业部门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掌握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四大交易,了解经济存量、经济流量以及市场价格的四种形式。

3.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和分类体系。

4.掌握市场原则、所有者原则、三等价原则和核算统计原则。

5.了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掌握国民经济账户方法特点。

教学要求教学 重点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直接讲陈法、示例法、提问、启示法。

教学方法课时 6节课 教具 PPT、网页、黑板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总结及布置练习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数据: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教 学 过 程 产品和劳务经过流通和买卖,发生资金的收支,满足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要,并增加财富的积累。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第一章总论本章课时:4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掌握国民经济X围的定义、机构部门与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掌握经济交易的定义及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组成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功能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一、一国经济的X围二、国民经济中的单位和部门三、国民经济中的活动四、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规则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三、课程内容安排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性质和功能(一)定义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二)功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提供资料构成了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要点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经济总体,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市场性等主要特征。

2.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这些指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信息,满足监测、分析、决策、国际比较以及数据协调等方面的广泛需要。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 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 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核算方法:生产法和分配法。 •1、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 中间投入 •2、分配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固定 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六、产业部门增加值核算 •同上 •七、生产帐户 •
•4、资本形成
•其他资本转移
•资本形成: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理生产资 产的行为(获得-处理)
•(1)固定资本形成
•(2)库存变化
•(3)贵重物品净获得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5、资本帐户 •
资本帐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库存变化 贵重物品净获得
固定资本消耗(-) 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 净获得 净贷出(+)/净借入(-)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全国最初投入=全国最终产品总计 •二、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 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2、完全消耗系数:某产品产出与为之而进行的完全消 耗(直接消耗、间接消耗)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2所有权原则3三等价原则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4核算统计原则七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帐户方法是根本的方法也有其他方法主要是矩阵方法方程式方法和图解法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2020/11/9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课件

【财务管理】国民经济核算课件二参-考-生产核算(ppt 40p页)

【财务管理】国民经济核算课件二参-考-生产核算(ppt 40p页)
• 非市场产出是指不经过市场的产出。它的特点是
生产产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由市场决定 其价格。非市场产出主要有以下两类:自给性生 产和其他非市场产出。
• 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
范围,也就是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市 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全部列入生产总量的核算范
精品文档
第二章 生产核算
• *三次产业—产业部门--行业部门---机构单位及机构部
门----基层单位
精品文档
第二章 生产核算
• 三、生产的产出:货物和服务 • 货物和服务是生产活动的两大类产出。货
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服 务的生产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 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 不能被储存。

精品文档
第二章 生产核算
• 七、机构单位总产出 • *基层单位——基本单位 • *机构单位——基本核算单位(公司、企业、行政事
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 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生产单位如一个企业来说,其在一
定时期内创造出的新的货物和服务是它在该时期内的 生产过程中,制造出的已经出售或准备出售的产品以 及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它们是企业生产的 总产出或称总产品,是企业内本期不再进行加工的企 业最终产品。
每辆市场售价13万元。期初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余 额20亿元,期末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40亿元。 企业1999年职工餐厅服务产出价值5000万元、幼儿园和 学校服务产出价值3000万元、房地产服务产出价值2000 万元。上述全部生产活动的中间投入总计96亿元。要求 计算该企业1999年的增加值。
• 一般说来,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主要是两种,
生产法和分配法。
精品文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方法,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的核算,并会进行生产核算的简单应用分析。

第一节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一、生产核算的地位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起点,它界定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和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收入分配、消费、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二、生产活动的主体(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1、一般定义: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活动,一般指投入产出活动。

生产活动可定义为:生产单位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货物和服务就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或称为生产产出。

利用"投入"得到的"产出"就是生产。

一直以来对”生产"有两种理解:物质生产概念--只有物品的生产才是"生产”,产出不能物化,不属于”生产",(MPS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全面生产概念--凡是提供一种有用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为"生产",既可” 物化”,也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

物品+服务2、生产活动的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包括生产的基层单位(概念:教材第9页)和机构单位(概念:教材第7页)两类。

注意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产业部门分类也就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我国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是基本一致的。

产业部门分类的最综合层次是三次产业分类。

在三次产业分类下是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产业部门下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机构单位和在此基础上分类的国民经济机构部门也是生产核算的重要主体。

在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统计核算上,以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为主,产业部门主要用来反映生产,二者最好交叉分类使用。

三、生产的产出:货物和服务1、货物与服务生产的两大类产出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产出。

货物是满足购买者某种需求且能确定所有权的有形实体。

货物的经济特性:(1)满足一定需求的有形实体;(2)通过市场交易可在两个机构单位之间转移所有权;(3)生产和交换是两个独立的活动;(4)生产过程结束后,可以被储存;(5)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离的。

服务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服务的生产是指无形的产出,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音像制品虽然有物质的外壳(载体),但实质也是一种服务)。

服务的形态:(1)改变消费品状况的服务;(2)改变人的自身状况的服务;(3)改变人的精神状况的服务;(4)改变机构单位一般经济状况的服务。

(具体种类见教材34页)生产首先是针对货物的生产,其次才是服务。

由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许多服务。

服务产出的种类(34页)四、生产核算范围: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被称为市场产出。

市场产出的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它的生产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市场价格。

非市场产出是指不经过市场的产出。

它的特点是生产产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由市场决定其价格。

非市场产出主要有以下两类:自给性生产和其他非市场产出。

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也就是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全部列入生产总量的核算范围。

五、生产理论生产概念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的核算指标有:社会总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以及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社会总产品:一定时期所有单位生产的产品价值量之和, 生产称为社会总产品。

它反映社会的总成果。

在新SNA核算体系中就是一定时期生产和提供的所有这些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反映社会总产品价值量的指标称为总产出。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的价值,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

这部分中间产品价值在各基层单位之间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一定时期社会总产品价值中扣除本期中间产品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是指本期内不再进行加工,可供社会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的货物和服务。

反映社会最终成果。

最终消费是指用于居民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的货物和服务。

最终产品的价值指标,在基层单位和部门称为增加值,所有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分配法)最终使用:社会总产品扣除中间使用后的剩余部分,用于消费(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称为最终使用。

一定时期社会最终使用的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价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民经济活动是一个循环过程,生产是起点,继而是收入分配、消费、金融融资和资本形成,因此,生产概念、生产理论、生产范围和生产总量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中占据重要基础地位。

第二节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一、机构单位总产出总产出: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新的货物和服务是指它在该时期内的生产过程中,制造出的已经出售或准备出售的产品以及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它们是企业生产的总产出或称总产品,是企业内本期不再进行加工并在企业之外使用的企业最终产品。

从价值形成看,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生产税净额的价值,也就是( C + V + M )的全部价值。

1、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

生产要素最初投入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它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表现为它们从总产值中分得的收入,通常称为要素收入,包括地租、工资、利息、禾U润。

2、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

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包括两部分:生产对固定资产的消耗;生产对中间产品的消耗。

固定资产消耗与中间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是转移过程和形态有较大区别。

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而固定资产是能在生产过程中被多次反复使用的货物,固定资产的消耗表现为其价值逐次转移到产出中,其使用价值形态直到报废以前都不会改变。

3、生产税净额的价值。

生产税(过去称间接税)是为了将产品基本价值转换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商品价值时所需的一个加项。

它是政府对营利性机构单位所征收的、与机构单位盈亏状况无关的税,是一种普遍实施的对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所征收的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关税、特殊货物税等。

概括地讲,机构单位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一个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即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C+V+M )。

它作为一个统计指标,反映该机构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核算。

\二、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包括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类型,在增加值核算方法上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非营利机构单位,如司法单位、社会团体单位等,它们的生产活动一般不与市场相联系,所以对这些机构单位的增加值核算一般采用估算、推算等虚拟核算的方法。

但是,一般说来,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主要是两种,一个是生产法,另一个是分配法。

1、生产法核算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是: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指机构单位一定时期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核算。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统计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计算是用统计出来的机构单位总产出减去核算出来的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2、分配法分配法也称收入法,它是从增加值的形成的要素收入分配角度进行统计。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获得劳动报酬,资本投入获得资本报酬,体现为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政府以提供社会资本资格获得社会资本报酬,体现为生产税净额。

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在统计上成为增加值的构成项目。

分配法核算机构单位增加值就是分别核算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项目,然后汇总求得。

即,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第三节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或行业部门是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一性定义的,也就是说一个产业部门或行业部门是生产一种产品或一种服务的全部基层生产单位的全部。

一、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用生产法核算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关键在于总产出或总产值的核算。

由于各行业的生产技术各不相同,其总产出的核算也各具特点。

下面就各主要产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做具体说明。

1、工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

对工业部门计算总产出,通常采用”工厂法”,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进行计算。

2、农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

农业部门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即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

按"产品法"计算农业总产值的特点,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即本期生产的产品又作为本期生产消耗的产品,它们的价值允许同时计入总产出。

3、建筑业总产出的计算。

建筑业产品是固定的,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它是由建筑安装生产单位组织施工生产的。

建筑业总产出是以货币计量的建筑安装生产单位和自营施工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产品总量。

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总产出的计算。

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总产出的计算。

6、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的计算。

7、房地产业总产出的计算。

8、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

9、保险业总产出的计算。

10、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计算。

11、三种服务业总产出计算。

12、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总产出计算。

总产出是指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服务总值。

在计算方法上,一般采用经常性业务支出加固定资产折旧,即,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二、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是指与产业部门总产出范围、口径一致的核算。

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从实物形态看,即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材燃料等;从价值形态看,它是生产的转移价值。

中间消耗具体包括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外购的及自产自用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以及运输费、邮电费、仓储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保险服务费、广告费、职工教育费、服务性作业等。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

三、产业部门增加值核算增加值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计算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