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方法,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的核算,并会进行生产核算的简单应用分析。

第一节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生产核算的地位

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起点,它界定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和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收入分配、消费、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二、生产活动的主体

(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

1、一般定义: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活动,一般指投入产出活动。生产活动可

定义为:生产单位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货物和服务就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或称为生产产出。

利用"投入"得到的"产出"就是生产。一直以来对”生产"有两种理解:

物质生产概念--只有物品的生产才是"生产”,产出不能物化,不属于”生产",(MPS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全面生产概念--凡是提供一种有用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为"生产",既可” 物化”,也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物品+服务

2、生产活动的经济主体

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包括生产的基层单位(概念:教材第9页)和机构单位(概念:教材第7页)两类。注意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产业部门

分类也就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我国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是基本一致的。产业部门分类的最综合层次是三次产业分类。在三次产业分类下是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产业部

门下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机构单位和在此基础上分类的国民经济机构部门也是生产核算的重要主体。在反映国民

经济活动的统计核算上,以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为主,产业部门主要用来反映生产,二者最好交叉分类使用。

三、生产的产出:货物和服务

1、货物与服务生产的两大类产出

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产出。货物是满足购买者某种需求且能确定所有权的有形实体。货物的经济特性:(1)满足一定需求的有形实体;(2)通过市场交易可在两个机构单位之间转移所有权;(3)生产和交换是两个独立的活动;(4)生产过程结束后,可以被

储存;(5)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离的。

服务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服务的生产是指无形的产出,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音像制品虽然有物质的外壳(载体),但实质也是一

种服务)。服务的形态:(1)改变消费品状况的服务;(2)改变人的自身状况的服务;(3)改变人的精神状况的服务;(4)改变机构单位一般经济状况的服务。(具体种类见教材34页)

生产首先是针对货物的生产,其次才是服务。由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许多服务。

服务产出的种类(34页)

四、生产核算范围: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

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被称为市场产出。市场产出的特点是由市场供

求决定规模和价格,它的生产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市场价格。

非市场产出是指不经过市场的产出。它的特点是生产产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非市场产出主要有以下两类:自给性生产和其他非市场产出。市场产出和

非市场产出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也就是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市场产出

和非市场产出全部列入生产总量的核算范围。

五、生产理论

生产概念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的核算指标有:社会总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以及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社会总产品:一定时期所有单位生产的产品价值量之和, 生产称为社会总产品。它反映社会

的总成果。在新SNA核算体系中就是一定时期生产和提供的所有这些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反映社会总产品价值量的指标称为总产出。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的价值,称为中间

投入或中间消耗。这部分中间产品价值在各基层单位之间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一定时期社会总产品价值中扣除本期中间产品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是指本期内不再进行加工,可供社会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的货物和服务。反映社会最终成果。最终消费是指用于居民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的货物和服务。最终产品的

价值指标,在基层单位和部门称为增加值,所有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分配法)

最终使用:社会总产品扣除中间使用后的剩余部分,用于消费(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称为最终使用。一定时期社会最终使用的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价值之

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

国民经济活动是一个循环过程,生产是起点,继而是收入分配、消费、金融融资和资本

形成,因此,生产概念、生产理论、生产范围和生产总量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中占据重要基础地位。

第二节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

一、机构单位总产出

总产出: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新的货物和服务是指它在该时期内的生产过程中,制造出的已经出售或准备出售的产品以及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它们是企业生

产的总产出或称总产品,是企业内本期不再进行加工并在企业之外使用的企业最终产品。从价值形成看,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

值、生产税净额的价值,也就是( C + V + M )的全部价值。

1、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生产要素最初投入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它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表现为它们从总产值中分得的收入,通常称为要素收入,包括地租、工资、利息、禾U润。

2、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包括两部分:生产对固定资产的消耗;生产对中间产品的消耗。固定资产消耗与中间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是转移过程和形态有较大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经营

过程中,而固定资产是能在生产过程中被多次反复使用的货物,固定资产的消耗表现为其价

值逐次转移到产出中,其使用价值形态直到报废以前都不会改变。

3、生产税净额的价值。生产税(过去称间接税)是为了将产品基本价值转换为按市场价

格计算的商品价值时所需的一个加项。它是政府对营利性机构单位所征收的、与机构单位盈

亏状况无关的税,是一种普遍实施的对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所征收的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关税、特殊货物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