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标题: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引言概述: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制度,它们的实施可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及内容:1.1 保证医疗过程的准确性: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之前,对患者的身份、医嘱、药物、检查结果等进行仔细核对,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准确性。
1.2 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通过查对制度,可以避免因医务人员疏忽或错误而导致的医疗差错,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权益。
1.3 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核对医嘱内容、核对药物和治疗项目、核对检查结果等。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及内容:2.1 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时,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姓名、住院号等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2.2 防止患者信息混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避免因患者信息混淆而导致的医疗错误,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2.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核对患者身份证件、核对住院号、核对患者姓名等。
三、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联动作用:3.1 相互补充,确保医疗过程的准确性: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相互补充,通过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和医疗操作的准确性,确保医疗过程的准确性。
3.2 共同防范医疗风险: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联动作用可以共同防范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3.3 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
四、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难点及解决方法:4.1 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4.2 引入信息化技术: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如电子病历系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提高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制度名称: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制度背景在医疗机构中,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建立健全的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务人员在接诊、治疗、用药等环节中的操作流程,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二、制度目的1. 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通过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2. 提高医疗质量: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有助于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 防止患者信息泄露:通过制度的执行,避免患者个人信息被泄露,保护患者隐私权。
三、制度内容1. 查对制度1.1 接诊环节1.1.1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主动问询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
1.1.2 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就诊卡或者病历上标注患者的基本信息,并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后续操作。
1.1.3 对于无法提供身份证件的患者,医务人员应核对其他可信的身份信息,例如家属陪同、熟人介绍等,并在患者就诊卡或者病历上备注相关信息。
1.2 治疗环节1.2.1 在进行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与患者就诊卡或者病历上的信息进行对照。
1.2.2 对于涉及药物使用的治疗操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等相关信息,并在患者就诊卡或者病历上记录。
1.2.3 在进行手术等高风险操作时,医务人员应进行多人核对,确保手术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1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主动向患者展示工作证或者医生执业证,并告知患者自己的姓名和职务。
2.2 患者在就诊时,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身份识别要求,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和身份证件。
2.3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准确性和技巧,确保能够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保护患者的权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目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二、查对制度1. 定义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医疗记录、医嘱等,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一项制度。
2. 目的查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医疗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可以确保医疗服务针对正确的患者进行,避免患者信息混淆或误诊等问题的发生。
3. 实施步骤(1)预约环节:在患者预约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录入系统。
同时,应核对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就诊目的等信息。
(2)就诊环节: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预约信息进行比对。
包括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3)医疗记录环节: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确保病历中的信息准确无误。
(4)医嘱执行环节:医务人员在执行医嘱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确保医嘱针对的是正确的患者。
例如,核对患者的姓名、床位号、身份证号码等。
4. 注意事项(1)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在进行查对时,应确保核对的信息准确无误。
一旦发现信息错误或不一致,应及时进行纠正,并记录相关情况。
(2)保护患者隐私:在进行查对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避免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
(3)培训和宣传: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查对制度的培训,并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宣传。
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定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安全性的一项制度。
2. 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为了确保医疗行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医务人员在执行医疗操作前,必须进行核对和确认的一种规范化管理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医疗操作中的错误和疏漏,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1. 查对操作的范围和内容查对操作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医疗用品和药品的核对: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前,应当核对其名称、规格、批号等信息,确保使用的是正确的医疗用品和药品。
(2)患者身份的核对: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以确保服务对象的准确性。
(3)医疗操作的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应当核对操作的名称、方法、部位等信息,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查对操作的流程和要求(1)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医务人员在进行查对操作时,应当确保核对的信息准确无误,不应出现漏项、错项等错误情况。
(2)核对操作的标准化:医务人员在进行查对操作时,应当按照标准化的流程和要求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或省略查对的内容。
(3)记录查对结果:医务人员在进行查对操作后,应当及时记录查对的结果,以备后续参考和追溯。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为了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的一种规范化管理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身份混淆和医疗服务的错误发生。
1.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和要求患者身份识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核对身份证件: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
(2)核对个人信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应当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等,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和要求(1)核对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当核对其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制度是指为了规范和管理某一特定领域或组织内部运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规范和程序。
在医疗机构中,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至关重要。
其中,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制度。
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患者身份、医疗过程和医疗用品等进行核对和确认的一套程序和规范。
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或错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1. 患者身份核对在患者就诊之前,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核对制度。
核对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
核对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确认或使用医疗信息系统进行自动核对。
2. 医疗过程核对医疗过程核对是指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对医疗操作进行核对和确认。
核对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用药剂量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确认、使用医疗信息系统进行自动核对或使用标识物品(如手环)进行身份确认。
3. 医疗用品核对医疗用品核对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医疗用品进行核对和确认。
核对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药品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是目视核对、使用自动识别设备进行核对或使用标识物品(如标签)进行确认。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规范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身份冒用等问题,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1. 患者身份确认在患者就诊之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
确认的方式可以是核对身份证件、核对社保卡、核对就诊卡等。
确认的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或电子病历中,以备后续参考。
2. 患者身份标识医疗机构可以为患者提供身份标识物品,如手环、就诊卡等。
这些标识物品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住院号等。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核对患者身份标识,确保操作对象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对患者信息进行保密处理,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份混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的具体要求和执行步骤。
1. 查对制度的要求(1)所有医疗服务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不得有任何例外。
(2)查对制度的执行必须在每一次与患者接触前进行,包括初诊、复诊、住院等各个环节。
(3)查对制度的内容包括确认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并与患者提供的相关证件进行核对。
(4)对于患者无法提供证件的情况,医疗服务人员必须采取其他有效的方式核对患者身份,如问询患者的家属或者监护人等。
2. 查对制度的执行步骤(1)医疗服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首先应主动问候患者,并向患者说明查对制度的目的和重要性。
(2)医疗服务人员应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证件,如身份证、医保卡等,并核对证件上的关键信息与患者口头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3)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医疗服务人员应保持专注和细致,确保没有遗漏或者错误的信息。
(4)核对无误后,医疗服务人员应向患者确认其姓名、性别、年龄等关键信息,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或者电子病历中。
(5)如果发现患者身份信息有误或者存在疑问,医疗服务人员应即将住手后续操作,并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核实和处理。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份混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具体要求和执行步骤。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要求(1)所有医疗服务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不得有任何例外。
(2)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必须在每一次与患者接触前进行,包括初诊、复诊、住院等各个环节。
(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包括确认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并与患者提供的相关证件进行核对。
患者安全目标
患者安全目标患者安全目标(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1、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2、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
4、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5、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
患者安全目标(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1、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2、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
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3、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患者安全目标(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1、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2、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3、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患者安全目标(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1、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2、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
患者安全目标(五)“加强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1、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的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要求,并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背景介绍在医疗保健机构中,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以及正确执行查对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患者信息混淆、医疗错误和患者安全问题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查对制度1. 定义查对制度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患者接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身份和相关信息的一种管理措施。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避免患者信息混淆和医疗错误的发生。
2. 实施步骤(1)患者预约:在患者预约挂号时,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录入系统中。
(2)患者到达:患者到达医疗保健机构后,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证件,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3)就诊环节:医生在就诊前应核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4)治疗和护理过程:医护人员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前,应核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确保操作对象正确。
3. 查对制度的意义(1)确保患者安全:通过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避免患者信息混淆和医疗错误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2)提高医疗质量: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可以保证医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提高医疗质量。
(3)减少医疗纠纷: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减少因患者身份错误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机构的法律风险。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定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保健机构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和信息的安全保护。
2. 实施措施(1)患者身份证件: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医疗保健机构应核对身份证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患者信息录入:医疗保健机构应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3)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疗保健机构可以采用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如手环、贴纸等,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4)信息保护: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信息保护措施,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要
2、至少同步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辨认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辨认旳唯一根据)。
点
3、有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推行相应职责。
一、条款主要内容
3.1.2.1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核对制度”,至少同步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 旳患者实施正确旳操作
3、住院病人使用二维码腕带,涉及姓名、性别、住院号、 入院日期、二维码等信息。急诊科、门诊手术室、产房等可 使用一般腕带,需填写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要求 笔迹清楚、原则规范。
4、护士应充分告知病人及家眷使用腕带旳目旳、主要性及 注意事项,确保腕带完好。
九、腕带使用管理要求(P152)
5、护士接诊新病人时应让病人本人或近亲属陈说病人姓 名,确认身份无误后打印二维码腕带并为病人佩戴;注意检 验局部皮肤及腕带松紧合适,确保患者舒适、安全。
四、身份不明患者旳身份标识措施(P15)
5、当给患者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 临床检验、检验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时,都 必须用执行单与患者腕带上旳姓名及病案号核对,无误后方可 进行。
五、身份不明患者旳身份标识流程(新增)
身份不明患者入院 接诊医护人员为患者临时命名
办理就诊卡 佩戴腕带 患者住院,输入临时命名获取病案号 打印住院患者手腕带 身份已确认 更改身份信息 重新打印手腕带 各项诊疗、用药等操作时进行双人核对
三、口头医嘱执行制度与流程(P157)
附:口头医嘱执行流程
急救现场,医生下达口头医嘱 护士仔细聆听
精确统计口头医嘱内容 大声复述完整旳医嘱内容2遍
医生确认无误
及时、精确给药
督促医生补开医嘱,并完善多种急救统计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引言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背景介绍、目的和意义、适合范围、具体要求等。
二、背景介绍在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患者身份的混淆和错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身份的错误识别,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医疗风险和经济损失。
三、目的和意义1. 目的: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身份准确性;防止患者身份的混淆和错误;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2. 意义: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提高医疗机构的信誉度和竞争力;避免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四、适合范围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适合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涉及患者身份的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门诊、住院、手术、检验、药房等。
五、具体要求1. 查对制度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查对制度,明确查对的环节和责任人;(2)患者来院时,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核对身份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3)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核对相关信息,如病历号、患者病情、医嘱等;(4)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查对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要求:(1)医疗机构应为患者建立惟一的身份标识,如病历号、门诊号、住院号等;(2)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应核对患者的身份标识;(3)医务人员应在患者身份标识上进行签名或者记录,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4)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六、数据统计根据医疗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实施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来,患者身份错误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在过去一年的统计中,共有1000例患者接受了各类医疗操作,其中仅发生了2例患者身份错误的情况,错误率仅为0.2%。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患者身份信息进行核对和确认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
它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下面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1. 查对制度的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查对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2)查对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患者,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
(3)查对制度应包括核对患者个人信息、病历号、住院号等重要标识。
(4)查对制度应与其他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医嘱核对、药品核对等。
2. 查对制度的操作流程(1)患者挂号环节在患者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就诊卡,并录入系统中。
同时,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门诊就诊环节医生在接诊患者前,应查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号,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在门诊医生开具医嘱时,还应与护士核对医嘱内容,避免医嘱错误。
(3)住院就诊环节患者住院时,护士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住院号,并与医生核对医嘱内容。
在患者接受手术或其他特殊操作前,还应进行团队查对,确保手术对象和手术内容准确无误。
(4)药品发放环节药剂科工作人员在发放药品时,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药品清单,避免给患者发放错误的药品。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2)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患者,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
(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包括核对患者个人信息、身份证件、病历号等重要标识。
(4)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与其他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医嘱核对、手术安全核对等。
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操作流程(1)患者挂号环节在患者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就诊卡,并录入系统中。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而建立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
通过查对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身份混淆、医疗错误和患者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1. 查对对象查对制度的对象主要包括患者身份、医疗操作、药物使用等。
在患者身份方面,需要查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住院号等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在医疗操作方面,需要查对医生姓名、患者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信息,确保手术操作正确无误。
在药物使用方面,需要查对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等信息,确保用药准确无误。
2. 查对方式查对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方式包括人工查对和系统查对。
(1)人工查对: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查对,比如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口头确认、双人签名等。
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存在人为疏忽和错误的可能性。
(2)系统查对: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查对,比如扫描身份证、使用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查对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3. 查对步骤查对制度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步骤和流程,下面是一个常见的查对步骤示例:(1)确认查对对象:确定需要进行查对的对象,比如患者身份、医疗操作、药物使用等。
(2)查对信息准备:收集和准备查对所需的信息,比如患者身份证件、手术操作表、药物使用记录等。
(3)查对操作: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查对操作,比如口头确认、双人签名、扫描身份证等。
(4)查对结果记录:将查对结果进行记录,比如填写查对表格、系统记录等。
(5)查对结果确认:由相关人员进行查对结果的确认,确保查对无误。
(6)查对结果反馈:将查对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比如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4. 查对制度的监督和评估为了确保查对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监督和评估:(1)定期检查: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培训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查对意识和技能。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准确无误,避免因人为错误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和病患伤害。
查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术前查对:在进行手术或者其他侵入性操作前,医疗人员应按照规定程序核对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信息,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药品查对:在赋予患者药物治疗时,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姓名、病历号、药品名称、剂量等信息,防止因给错药或者给错剂量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者药物中毒。
3. 检查查对:在进行各类检查项目前,医疗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检查项目、检查部位等信息,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输血查对: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医疗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血袋标签等信息,以防止输血错误导致的严重后果。
5. 护理查对:在进行各类护理操作前,护理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操作项目、操作部位等信息,确保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查对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全体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查对流程和技巧,提高查对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的准确性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因患者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错误和病患伤害。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患者身份确认:在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病历号等信息,以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 患者身份标识: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患者建立惟一的身份标识,如病历号、门诊号等,以便于在医疗过程中进行身份识别和记录。
3. 患者身份保密: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或者滥用。
4. 患者身份核对: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手术、输血、药物赋予等,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制度名称: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制度背景和目的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发生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的医疗操作,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该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在接待患者、开展诊疗和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各个科室和部门,包括门诊、急诊、住院、手术室、检验科、药房等。
三、制度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a. 患者来院登记: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接待人员应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或就诊卡,并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与所提供证件或卡片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b. 住院患者身份确认:住院患者在入院时,接待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住院申请表、病案首页等相关文件,并与患者进行身份确认。
c. 患者诊疗过程中的身份确认: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前,应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等信息,并通过问询或其他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 查对流程a. 门诊流程:患者到达门诊后,接待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系统,生成就诊号码。
医生在接诊前应核对患者的就诊号码,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b. 住院流程:患者入院后,接待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住院申请表、病案首页等相关文件,并将其录入系统,生成住院号码。
医生在进行诊疗操作前应核对患者的住院号码,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c. 手术流程:手术前,手术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手术申请单、病案首页等相关文件,并将其录入手术室系统,生成手术号码。
手术医生在手术操作前应核对患者的手术号码,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d. 检验流程:检验科人员在进行患者样本采集时,应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等信息,并将其录入检验系统,生成样本编号。
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核对患者的样本编号,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3. 异常情况处理a. 患者身份混淆:若发现患者身份与登记信息不一致或存在混淆情况,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诊疗操作,并及时与患者核对身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后方可继续操作。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和医疗行为的规范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建立和执行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查对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 查对制度的目的查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内各项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医疗过程中的错误和事故的发生,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 查对制度的适用范围查对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与患者相关的工作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就诊登记、医嘱执行、药品发放、手术安全等。
3. 查对制度的具体要求(1)患者信息的录入:在患者就诊登记环节,医务人员应准确录入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在录入过程中,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并与患者本人进行确认。
(2)医嘱的执行:在医嘱执行环节,医务人员应准确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医嘱上的患者信息进行比对。
医务人员在执行医嘱前,应与患者进行确认,并核对患者的姓名、床位号等信息。
(3)药品发放:在药品发放环节,药剂师应准确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医嘱上的患者信息进行比对。
药剂师在发放药品前,应与患者进行确认,并核对患者的姓名、床位号等信息。
(4)手术安全:在手术准备环节,手术室护士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手术安全核对表进行比对。
手术室护士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应与患者进行确认,并核对患者的姓名、手术部位等信息。
4. 查对制度的执行流程(1)信息录入环节:医务人员在患者就诊登记时,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并录入患者的个人信息。
(2)医嘱执行环节:医务人员在执行医嘱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医嘱上的患者信息进行比对,确保医嘱的准确执行。
(3)药品发放环节:药剂师在发放药品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医嘱上的患者信息进行比对,确保药品的准确发放。
(4)手术安全环节:手术室护士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手术安全核对表进行比对,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核对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信息的错误、混淆,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查对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查对制度适合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制度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相关信息,例如个人基本信息、病历资料、医嘱、药品等。
2. 查对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1)患者信息核对:在患者就诊前,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
(2)病历资料核对:医疗机构在接诊患者后,应核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病历本、检查报告等进行。
(3)医嘱核对:在医生开具医嘱后,医疗机构应核对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医嘱单、药品标签等进行。
(4)药品核对:在给患者配药时,医疗机构应核对药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批号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药品标签、药品包装等进行。
3. 查对制度的操作要求(1)严格按照制度操作: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核对。
(2)记录查对结果:医疗机构应将每次查对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核对人员、核对时间、核对内容等,以便日后追溯和核对。
(3)及时纠正错误:如果发现患者信息或者医疗资料存在错误或者矛盾,医疗机构应及时纠正,并记录纠正的过程和结果。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识别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身份的混淆、错误,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适合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医院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引言在医疗行业中,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医院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身份错误等问题,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医院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定义、目的和实施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医院查对制度医院查对制度是指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和医疗信息进行核对和验证的一种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避免因身份信息混淆而导致医疗错误或不必要的医疗风险。
1.1 制度目的医院查对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避免患者身份与医疗信息混淆,保证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防止患者个人隐私泄露,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 提供准确的医疗数据和信息,支持医院管理和质量控制。
1.2 实施方法医院查对制度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身份核对医护人员在患者就诊之前,要求满足指定条件的患者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和患者自述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对,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1.2.2 信息核对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身份核对的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核对。
医疗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诊断结果等。
医护人员要求患者提供准确的医疗信息,并与患者自述的信息进行比对,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
1.2.3 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医院查对制度的效率和准确性,医院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支持。
例如,使用身份证识别设备对患者身份信息进行快速验证;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对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院为了有效管理患者信息及确保医院服务的准确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减少患者信息混淆、身份错误等问题,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2.1 制度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确保医院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内部,对患者的身份、病历、医嘱等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和确认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合规性,避免因信息错误或混淆而导致的医疗差错和纠纷。
1.查对的对象查对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部的各个环节,包括接诊、挂号、检验、检查、治疗、用药、手术等。
在每个环节,都需要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病历、医嘱等进行查对。
2.查对的内容(1)患者身份查对:确认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以避免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
(2)病历查对:核对患者的病历号、就诊日期、医生姓名等信息,确保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医嘱查对:核对医生开具的医嘱与患者的身份信息、病历等是否一致,以确保医嘱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4)用药查对:核对患者的用药信息,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以避免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5)手术查对:核对手术患者的身份信息、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以避免手术错误和术前术后混淆。
3.查对的方法(1)人工查对:医务人员通过目视、询问等方式进行查对,确保患者的身份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2)技术辅助查对:医疗机构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如电子病历、条码扫描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患者身份和相关信息的自动查对。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和确认的一项制度。
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避免患者身份混淆、信息错误等问题,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1.患者身份识别的要求(1)确保患者身份的唯一性: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应有唯一的身份标识,如病历号、就诊卡号等,以避免身份混淆。
(2)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医疗机构应妥善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得将患者的身份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
(3)方便患者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简单易行,方便患者进行就诊和办理相关手续。
2.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1)身份证件识别: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查验患者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来确认患者的身份。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1、建立身份识别制度,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检查科室:检查时间:检查人:得分:项目身份识别检查内容及标准要求标分检查方法①缺少一项制度扣1分,②询问医生、护士了解制度、方法与流程的知晓度,得分100%,回答不全扣5分。
①抽查5位患者,一个无腕带扣5分,腕带脱出扣2分/人。
②未根据病情配戴颜色扣1分/人。
③其他不合要求扣1分。
①识别患者身份的制度和程序,②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程序,③新生儿、管理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与程序,④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⑤正确地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实行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
①使用腕带标识时,应注明患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药物过敏等基本信息。
②腕带颜色应根据医院规定,手术病人和普通病人戴蓝色腕带,昏迷病人、危重病人、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戴红色腕带,孕产妇和新生儿戴粉红色腕带。
③腕带应正确系好,松紧度以容纳一指为宜。
④腕带应佩戴在左手,部位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
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时应履行告知义务,落实患者院内转交。
1、诊疗活动前,①使用信息资料识别病人姓名,加护士询问姓名;②诊疗活动必须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至少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姓名、年龄或住院号)。
2、对无法确认患者身份的无名患者,以病人住院号或住院日期+无名氏1或无名氏2+性别作为身份识别方法。
3、对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者,应有患者陪同人员陈述姓名。
4、实行有创操作(PICC置管),签署知情同意书,贴条形码。
①病人转科由管床医生开出医嘱后,护士根据医嘱填写好“转科交接登记本”,医生护士护送病人到转入科室与医护人员认真做好交接。
②手术病人和病房交接,③产房产妇和病房交接。
2、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3、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使其更加通顺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资料的查阅
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修订) 一、在医疗护理活动中,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时,须佩戴手腕带。 (一)危重患者、无名氏、儿童≤12岁、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年龄 ≥70岁、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佩戴腕带。 (二)ICU、CCU、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产房、新生儿这些科室,在诊疗活 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 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二、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准确填写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 。 三、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 别、年龄、科别、住院号。 四、“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特殊情况除外),佩带应松紧适 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五、若腕带需更新时,要经两人重新核对病人信息。 六、根据不同的患者,在“腕带”的颜色上进行了区分。危重患者—红色、 手术患者—蓝色;新生儿腕带标识:女婴—红色、男婴—蓝色。 七、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督导并有记录。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抽查考核
1.门(急)诊科与 住院病区医生、护 士各3 名(其中至 少包含1名科主任 和护士长)。 考核内容:依据预设问题回答相关规定要求,实 施/模拟患者身份核对与确认操作。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3.1.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 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 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C 】 1.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 识的患者和科室 明确制度规定。 2.至少在重症医学 病房(ICU、CCU、 SICU、RICU等)、 新 生儿科(室)、手术 室使用“腕带”识 别患者身 份。 【B】符合‘C’,并 1.对急诊抢救室和 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 液 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 腕带” 识别患者身份。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3.1.4.1使用“腕带”作为 识别患者身份的标 识,重点是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科(室),手术室、 急诊室等部门,以 及意识不清、语言 交 流障碍的患者等。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 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正确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标识,持续改 进有成效 2.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 “腕带” 识别患者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资料的查阅
[A]在重点部门(急诊、 新生儿、ICU、产房、手 术室 等)乃至全院范围内应用条码技术等信息 化技术手段进行 患者身份自动识别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实地访视
1.门(急)诊诊室、辅助检查科室和 服务窗口 (包括挂号、收费、取药/ 报告单据及入/出 院手续办理窗口等)部位各4个,以及3个住院 病区(其中至少包含2 个重点部门)。 访视内容:用以识别就诊者身份的标识、方法和 技术手段。
资料的查阅
[B]医院工作制度/规范中有关 在全院范围内对 门诊就诊与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施行唯一 标识 管理的规定,内容包括 但不限于以医保卡、 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作为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资料的查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新增) 一、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 行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家属陈述患者姓 名,核对程序;询问患者或家属→患者或亲属陈述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查看手腕 带→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 患者姓名。 二、完善并落实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在各关键流程中,尤其急诊、病房、手 术室、ICU、产房、新生儿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 序与记录文件。 三、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ID号,住院号 、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姓名用无名氏表示,当同时有多名此类患 者时,用无名氏1、2、3等序号表示,至少使用两种(性别、床号、ID号、住院号等) 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并做好转交接记录。 五、在护理活动中,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必须配戴医院特制的手腕识别带:危重 、ICU、CCU、新生儿科、手术室,产房、≤12岁以下儿童、年龄≥70岁、意识障碍( 疑似)、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使用“腕带 ”识别患者身份。 六、根据不同的患者,在“腕带”的颜色上进行了区分。危重患者—红色、手术患者 —蓝色;新生儿腕带标识:女婴—红色、男婴—蓝色。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实地访视
门(急)诊诊室(治疗室/检查室)与住院病 区各5个(在给药、供餐及标本采集相对集中 的时段前往为宜)。 访视内容:医务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标本采集、给 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诊疗操作 时进行患者身份核对的内容、方法和过程;本 科室和主管职能部门对“查对制度”及正确核 对、识别患者身份规定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检查的记录/凭证、改进意见及落实记录。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调查访谈
10名在重点部门、涉及重点患者收治与重点流 程科室工作的医务人员。 访谈提纲:对重点患者(如产妇、 新生儿、手 术、ICU、急诊、无名氏、儿童、意识不清、 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无法进行身 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和无法陈述自己姓名患者进 行身份识别与准确交接的身份标识方法、核对 和交接的流程。
3.1.3.1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 、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 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3.1.3.1完善关键流程(急 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新生儿 室之间流 程)的患者识别措 施,健全转科交接
【 C】 1.患者转科交接时 执行身份识别制度 和流程,尤其 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 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 、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 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 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 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 患者姓名
调查访谈
1.门(急)诊就诊 与住院患者/患者 近亲属 各5名;门(急)诊与住院病区医务人员各5名 。 访谈提纲:医院关于在诊疗活动中正确核对、识 别患者身份的规定,以及本人在规定执行过程 中的职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标本采集、 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诊疗操 作时进行患者身份核对的内容、方法和过程, 患者/近亲属在核对时是否正确陈述患者姓名 。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3.1.2在诊疗活动 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至少同 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 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1.2.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 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别标志(腕带
3.1.4.1使用“腕带”作为 识别患者身份的标 识,重点是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室), 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语言 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3.1.4.1使用“腕带”作为 识别患者身份的标 识,重点是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科(室),手术室、 急诊室等部门,以 及意识不清、语言 交 流障碍的患者等。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评审要点
【B】符合‘C’,并 1.各科室严格执行 查对制度。 2.职能部门对上述 工作进行督导、检 查、总结、反馈, 有 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查对方法正确,诊疗 活动中查对制度落实,持续改进有成 效。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资料查阅
[3.1.2.1]包括“查对制度”在内的医院工作制度/规范中有 关正确核对患者身份的规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在实施标 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诊疗活动 时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对确认应用的项目[包括种类和数量] 、方法与程序 [3.1.3.1]涉及重点对象 [如产妇、新生儿、手术、 ICU、 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法自己陈 述姓名患者、处于镇静期间患者,以及无法进行身份确认 的无名患者等]、重点部门[如急诊/抢救部门、手术室、 ICU、产科和新生儿室等]和重点流程[如转诊/转科、患者 交接、实施手术/抢救等紧急救治、采取特殊或重大诊疗 措施等]的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方法、核对流程与转接登 记。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3.1.3.1完善关键流程(急 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新生儿 室之间流 程)的患者识别措 施,健全转科交接
【B】符合‘C’,并 1.科室有转科交接登记。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 、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重点部门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制度落实,持 续改进有成效。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案例追踪
10份指定时段内涉及重点患者、重点部门与重 点流程的出院病历。 追踪内容:患者身份识别与转接登记等制度规 定执行落实情况。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
3.1.4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 份的标识,重点是 ICU、新生 儿科(室),手术室、 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 同语种 语言交流障碍的患 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
评审要点
[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 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 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 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 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内10份出院病历。 追踪内容:病历记载/ 体现的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方法、手段与相关规定执行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