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郭沫若美哉!美哉!天体于我,不曾有今宵欢快!美哉!美哉!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永恒无际的合抱哟!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低低地垂在西方,乘在那有翼之马的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

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

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部分古诗词的赏析: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吞吐日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为王湾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所作。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诗歌赏析是我们学习诗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答案】(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答案为:(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1)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1)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4.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6.古诗阅读。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天上美丽街市图。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A项、首联: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下,“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住在“北固山”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有误;B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误;C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有误。

D项正确,故选D。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用得好在哪里。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________,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用________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

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测试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测试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测试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此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诗词阅读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3.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1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1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2)“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一下。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7.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古诗阅读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指梨花(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________、________词语来描写梨花。

(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________的感慨。

5.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天上美丽街市图。

第三节诗,诗人想象天河不甚宽广,牛郎能够骑着牛儿自由地来来回回和织女相会,因此这一节诗描绘的画面是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第四节诗写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闪”形容的明星,“点”形容的是街灯,“明星”会闪闪发光,但“街灯”需要点才能发光。

因此不能互换。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这首诗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由的、理想的社会,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那么美,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自由,作者遣词造句的时候要符合整首诗所创设的意境,因此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这首诗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天上怎么会有街市,作者必须引导读者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这样联想才比较合理。

故C分析正确。

(5)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主旨进行分析,这首诗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牛郎和织女也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样才符合诗歌的主旨,如果诗歌不这样改编,牛郎和织女还是隔河相望,就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背离。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⑵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⑶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⑷ C⑸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概括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⑶。

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诗歌首节作用的能力。

诗歌的首节作用和文章首段的作用比较接近,因此答题时应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

⑸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歌的意象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他所选取的意象必须与他所表达的感情相吻合。

因此答题时应结合诗歌主旨进行分析。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3.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4.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A(2)C(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A;(2)C;(3)同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