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

(一)1900年的欧洲

1870至1871年间,意大利和德意志统一,影响了欧洲的势力均衡状况。在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出现了六大强国:德意志、奥匈帝国、意大利、法国、俄国及英国。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1.民族主义(Nationalism)

(a)从维也纳会议(1815)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接近一个世纪中,欧洲大致和

平,虽然期间曾发生革命和地区战争,但战事规模小,能透过国际会议或谈判方式解决。後来由於民族国家崛起,国际关系日趋复杂。民族主义偏於狭隘方面发展,更加速了国际和平及社会秩序的破坏。

(b)民族主义是一个国家人民希望管理自己的国家并保持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愿

望。这种愿望来自爱国主义(对祖国的热爱)。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始於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後。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很高涨的。它最初以民族统一或独立为目标,但後来却发展为民族扩张和帝国主义。

(c)十九世纪初,拿破仑发动的多次战争导致欧洲其他地区兴起民族主义。当被压

迫的民族起来反抗拿破仑的统治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统一的意识便急剧发展,民族主义者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不会威胁世界和平,比利时和希腊的独立,均为明显的例子。

(d)在十九世纪中期,民族主义以民族独立或民族统一为目标,例如皮德蒙领导的

意大利统一运动和普鲁士所发动的德意志统一运动。

(e)民族主义愈来愈浓厚,终於发展成一股极端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极端的民族

主义者认为他们的国家永远是正确的,往往不愿为了欧洲整体利益而同意和平解决国际问题。同时,由於存在这种极端的民族感情,那些曾被打败的国家经常试图复仇,或收回已失去的土地。例:法国。

(f)随着时间过去,民族主义和民族报复或对外扩张等同了。

(i)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去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份,法国人的民族

性情变质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者除了希望领土扩张之外,还意味着民族报

复。

(ii)十九世纪後期,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致力争取本国的光荣利益,甚至不惜诉诸战争。例如在德意志的统一运动中,普鲁士的军事成功地在德意志民族

中产生了高度的民族热诚。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积极扩军,在威廉二世

的领导下,德国人不满足於民族独立和繁荣,他们希望透过任何可行的方

法以建立海外帝国和世界领导地位。

(iii)在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人不仅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他们更希望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俄国也利用泛斯拉夫主义为藉口,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

导致1877年的俄土战争。

(g)这些由民族主义引发的战争,加深了各国间的不和。每次战争後签订的条约,

往往使战败国不满,也使战胜国的野心更膨涨。二十世纪开始,民族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因此,领土扩张成为了欧洲列强的外交政策主题。就这样,民族主义已发展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

(h)二十世纪初,欧洲列强的民族主义反映在下列的目标上:

1.英国:希望巩固海外市场(如中国)、攫取殖民地(如埃及)、保卫往印度的航

道(故要控制地中海)、维持英国的海军优势及维持欧陆的势力均衡(如防止

德或俄在欧陆建立霸权)。

2.德国:希望向英国的工业及商业优势挑战、树立德国在中欧及东南欧的霸

权(即泛德意志主义)、占领殖民地(如摩洛哥)、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及防止

法国复仇(故德国与强国结盟)。

3.法国:处心积累地要报复1870-71年的战败、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及攫取

亚非殖民地。

4.俄国:积极推行泛斯拉夫主义,对巴尔干半岛充满野心。

5.奥匈帝国:积极向巴尔干扩张,因而与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冲突。

6.意大利:欲夺取殖民地以重建罗马帝国的光荣。

7.巴尔干各国:最初力图摆脱土耳其的统治,争取独立,後来则向邻国侵略(如

大塞尔维亚运动),甚至互相残杀(如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i) 上述各国的民族主义导致下列四桩历史事件:1.大塞尔维亚运动、2.泛斯拉夫运

动、3.泛德意志/日耳曼运动和4.法国对德国的报复心态。上列事件互相激荡,遂使欧洲(特别是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异常紧张。

2.同盟政策

a.俾斯麦的同盟政策

普法战争後,德法於1871年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德取得阿尔萨斯.洛林,条约内容对法国非常苛刻。俾斯麦畏惧法国复兴,图谋报仇,故有此政策出现。因就事实而论,法国绝不敢与德国单独挑战,法国如欲报仇,必先与他国结盟,合力攻德;或遇德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时,乘机袭击德国。因此,德国欲维持现状,一方面应设法使法国处於孤立地位,另一方面须努力调解国际纠纷,避免卷入漩涡,让法有攻击的机会。此为俾斯麦二十年外交政策的中心。

综观国际形势,列强对德均有好感。意大利不满法国的教皇,而德曾助意收复威尼西亚,德意友善为必然趋势。俄国皇室与德皇有亲戚之谊,1863年普鲁士表示愿意出兵助俄,讨伐波兰叛乱。1870年俄德密议,允许俄国破坏巴黎条约,於黑海之北岸,重建防御工程,故此德俄关系和洽。且俄为专制,法为共和,法俄同盟似不可能。至於英国,她当时於政治上采取「光荣孤立」政策,对於欧洲任何国家,皆不肯缔结同盟。

b.三国同盟(The Triple Alliance) 1882年

i.三皇同盟1872年

1872年9月,德奥俄三国君主在柏林缔结「三皇同盟」或称「三帝同盟」,相互协定军事防御,并同意遵守善意的中立及把战争地方化,以维持巴尔干的原况。

到了1878年,三皇同盟不能维持,因奥俄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意见不一,俄之南侵行动威胁近东,俾斯麦深感必须在奥俄之间选择其一,最後决定选择奥国,因奥势力较弱,易於受德影响。

ii.两国同盟

1878年三帝同盟未有续约,德国开始作防范以应付俄国。1879年10月,两国(德奥)签订一秘密条约:两国同盟,为期五年但屡次延长,直迄至1918年时仍有效。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国之一方遭受俄国攻击时另一方全力协助,如遭受他国攻击时则至少遵守中立,如果他国是受俄国支援而进行攻击时,另一方亦应支持。

iii.三国同盟的形成(The Triple Alliance) 1882年

1882年5月,意大利因感到孤立和对1881年法国占领北非的突尼西亚的仇恨,而加入了德奥集团,於是两国同盟变为三国同盟。其主要内容是:如意受法攻击,则德奥两国加以援助;如果德受到攻击,则意加以援助;如缔约国之一方或两方遭受或卷入另外两国或更多国家的攻击或战争时,则未受攻击的一国或两国应加以援助;如缔约国之一方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则其他国家遵守友善中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