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肌力和肌张力的概念
肌力和肌张力的概念
肌力和肌张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运动科学和康复医学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1. 肌力:肌力指的是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通常与肌肉的大小、类型、激活水平和神经控制有关。
肌力的测量通常通过特定的力量测试来完成,如等长收缩测试(肌肉长度不变)或等速收缩测试(肌肉以恒定速度收缩)。
肌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包括抗阻训练、重量训练和特定的功能性练习。
2. 肌张力: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或抵抗被动拉伸的能力。
它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特别是通过脊髓反射机制。
正常的肌张力对于维持身体姿势和准备快速动作非常重要。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肌张力都可能导致运动功能障碍,需要通过物理治疗或其他康复措施来调整。
在临床实践中,评估肌力和肌张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医生或康复专家确定患者的运动能力、诊断潜在的神经肌肉疾病,并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例如,中风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肌张力异常(痉挛或松弛),而运动员可能需要提高特定肌群的肌力以提高运动表现。
肌力和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肌力和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嘿,你问肌力和肌张力的检查方法啊?这事儿咱可得好好唠唠。
先说肌力的检查吧。
可以让被检查的人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看看肌肉的力量咋样。
比如说,让他抬抬胳膊,看看能抬多高,费不费劲。
要是轻轻松松就抬得高高的,那肌力就不错。
要是费老大劲才抬起来一点,那肌力可能就有点弱哦。
还可以让他伸伸腿,看看能踢多远。
就像你踢足球,要是能踢得老远,那说明腿上的肌力还行。
要是只能踢一点点,那可能就得注意啦。
再说说肌张力的检查。
可以摸摸被检查的人的肌肉,看看硬不硬。
要是肌肉软软的,那肌张力可能就比较低。
要是肌肉硬邦邦的,那肌张力可能就比较高哦。
还可以让被检查的人放松,然后轻轻地搬动他的关节,看看阻力大不大。
要是阻力很小,关节很容易活动,那肌张力可能就低。
要是阻力很大,关节很难活动,那肌张力可能就高。
检查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哦。
不能太用力,不然会弄疼被检查的人。
也不能太随便,不然结果可能不准确。
就像你量身高,得站得直直的,不然量出来的就不准。
我给你举个例子哈。
我有个朋友,他爷爷最近身体不太舒服,他们就带爷爷去医院检查。
医生就用我上面说的方法检查了爷爷的肌力和肌张力。
发现爷爷的胳膊肌力有点弱,腿上的肌张力有点高。
后来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给爷爷制定了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爷爷的身体好多啦。
你看,肌力和肌张力的检查很重要哦,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脑卒中的icf评定的方法及内容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其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好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在临床上有四种判定方法如下。
一、评定方法:
1、肌力肌张力的评定,肌力评定常用的是徒手肌力评定法,肌张力评定常常采用的是改良Ashworth评定法。
2、平衡功能评定,包括坐立位三级平衡,对于有站立平衡功能的患者可以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
3、步行能力评定,常用于观察患者行走中的表现,常用的有Hoffer步行能力评定分级,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等或者用站立起计时测试,六分钟或者是十分钟步行能力测定等等,有条件可以采取步态分析系统测试。
4、整体运动功能评定,常用的有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期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等等。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急性期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小时内,推荐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尿激酶。
发病6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2、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开颅血肿切除术、介入治疗、脑室减压引流术。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评定后建议及时治疗,预后效果相对理想。
肌张力、肌力评定
• 由于肌肉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协同作用, 因此,临床上所指的姿势张力是指身体 不同部位表现出来的整体张力。
(一)肌张力分类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一)肌张力分类
• 正常张力 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
3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 ROM内均
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4
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
十分困难。
(五)肌张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 除了神经-肌肉反射弧上的病变都可能导 致肌张力的变化外,肌腱的挛缩、关节 的强硬等都会影响肌张力的检查结果。
• 肌张力的检查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 体位下进行,让被测试者尽量放松。
高或降低的感觉。
• 高张力 肌肉张力增加,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
的肌肉张力。
• 低张力 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
的肌肉张力。
• 张力障碍 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
地交替出现。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 正常静息水平,分为痉挛和强直。
(1)痉挛(spasm) (2)强直(rigidity)
3+
抗重力时关节能完成全范围活动,同时,抗较小阻力时关节能
完成部分范围活动(ROM<50% =。
4- 抗部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ROM>50%)。
4+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小部分活动范围(ROM<50% =。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大部分活动范围(ROM>50%)。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最大活动范围(ROM100%)。
肌力和肌张力评定标准
(一)肌力测定标准:(6个级别)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I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II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够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III级:能够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够对抗阻力(轻度瘫痪)
IV级:能对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对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V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二)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改良Ashworth,6个级别)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被动屈伸时呈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増加,关节活动后50%范国内出现突然卡住,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肌张力最严重的级别,受累部分被动屈伸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按照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在临床多分为5级即0-4级,分级越高肌张力越高。
1.0级:肌张力正常,肢体随意运动、姿势正常。
2.1级:肌张力稍微增高,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关节和肌肉活动至正常范围最后阶段会有微小阻力,或者出现运动卡顿、突然释放,没有明显的姿态异常。
3.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的50%时出现最小阻力。
4.2级:肌张力显著增高,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肉张力都明显增强。
用力的运动受累部分尚可运动,可能出现轻度的姿态异常。
5.3级:肌张力更加明显增高,被动运动困难,受累部位的关节、肌肉比较僵硬,能活动的范围小,姿态出现较明显的异常。
6.4级:肌肉完全性僵直,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候呈现僵直,不能活动。
肌张力增高,可能跟神经肌肉损伤、锥体外系异常等有关。
出现肌张力增高,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肌力肌张力分级
肌力肌张力分级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肌力的分级: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能对抗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的分级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一般会越来越重,增加也有它的发展过程,也有它的等级区分,
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 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 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 重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简述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简述徒手肌力评定分级1.肌力评定(Lovett分级法)分级表现无可见或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可扪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2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运动5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运动2.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分级评定标准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突然出现卡住或释放。
1+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为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出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的大部分范围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布氏分期)分期运动特点上肢手下肢无随意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2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仅有极细微的屈曲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3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可有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在坐位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4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①肩0度肘屈90度的条下前臂旋前、旋后②肘伸直情况下肩可前屈90度③手臂可触及腰骶部。
能侧捏和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在坐位上,可屈膝90度以上,足可向后滑动。
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踝可背屈。
5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①肩前屈30-90度时,前臂可旋前旋后②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度③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可举过头顶。
可做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
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伸膝下,踝可背屈。
6运动接近正常水平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5秒)。
肌力与肌张力评定
(5)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①失用性肌萎缩 ②肌源性肌萎缩 ③神经源性肌萎缩 ④关节源性肌萎缩
禁忌症: ①严重高血压 ②严重心脏疾病 ③ 局部炎症、急性扭伤 ④局部严重疼痛 ⑤骨折错位或未愈合、关节腔积液、关节
不稳或脱位
肌张力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概念与肌肉的分类 (二)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三)评定的工具与检查方法
(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使参 加工作的运动单位尽可能多地做到同步收缩;调 节更多的原动肌参加收缩;调节拮抗肌适当放松。
(7)年龄与性别:肌力在20岁之前随年龄增 加而增加,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男性 肌力比女性大,女性的肌力约为男性的2/3。
(二)评定的工具和方法
肌力评定常用来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 下的范围与程度,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协 助进行神经肌肉损伤的定位诊断,为制定治疗、 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检验康复治疗的效果。 肌力评定根据使用器械与否,可分为手法肌力评 定和器械评定两大类。
(3)器械肌力测定
在肌力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细致的定 量评定,须用专门器械做肌力测试。
(4)注意事项
①体位情况: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 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体位,防治替代动作。同时 注意减少受试者体位的变化;
②阻力情况:阻力大小根据个体与检查部位 而定,避免手法粗暴造成损伤;
③间隔时间:重复检查同一块肌肉的最大肌 力时,间隔2分钟;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低于正常
静息水平。
肌张力增高(痉挛):肌张力高于正常 静息水平。
肌张力障碍:肌张力损害,如齿轮样强 直和铅管样强直。
(二)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影响:不良姿势和肢体放置位置可使肌张力 增高。
肌张力的评估
2024/8/6
• 上肢
•取 •抓 • 移动 • 放开
主动:运动控制障碍
治疗前
治疗后
22
2024/8/6
膀胱/直肠护理
23
2024/8/6
UMNS动态和静态肌力失衡的表现
上肢
• 肩内收、内旋 • 屈肘 • 前臂旋前 • 屈腕 • 握拳 • 拇指在拳内
下肢
• 屈髋 • 大腿内收 • 屈膝 • 膝僵硬 • 足下垂/足内翻 • 大拇趾背伸
长附近,才出现抵抗和阻力 中度 同上 但在 ROM 中 1/2 处即出抵抗和阻力 重度 同上 从 ROM 开始的 1/4 就出现明显的阻力
5
2024/8/6
表 6-4 修订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
等级
肌张力
评判标准
0 无痉挛 Ⅰ 肌张力轻微增加
Ⅰ+ 肌张力轻度增加 Ⅱ 肌张力增加较明显 Ⅲ 肌张力严重增加
1.分类
(1)从三种不同状态下观察肌肉张
力的变化: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也可按表6-1分类
1
2024/8/6
表 6-1 肌张力评价分类表
肌肉形态及 关节运动
检查方法
评价 肌张力亢进 肌张力低下
肌肉形态 安 肌肉硬度 静 伸张性 时
摆动度 姿势变化 活 动 主动运动 时
视诊:肌肉的外观
10
2024/8/6
许多疾病与损伤可导致肌张力变化。 肌张力降低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疾 病(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 炎、小脑病变、脑卒中弛缓期、急 性脊髓病损休克期等)。
11
2024/8/6
肌张力增高可分为痉挛性和强直 性两大类。椎体束损害时所致的 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 高;椎体外系损害时所致的肌张 力增高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医学肌力和肌张力评定
? 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在 主动运动
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籍以评定肌 肉的功能状态。
– 运动功能检查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肌力评定的临床意义
? ——评估肌力的大小
——确定肌力障碍的程度(包括神经损害 的范围和程度) ——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评价康复疗效 ——判断预后
肌肉的分类
? 原动机:与运动方向一致,起主动作用的
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 握力指数=握力 / 体重×=100 ,正常大于 50 – 捏力(正常值一般为握力的 30% ) – 背拉力=拉力 / 体重×=100 (男性为体重的
1.05~2 倍,女性为1~1.5 倍) – 四肢各组肌群的肌力测试 – 腹背肌等长耐力实验
徒手肌力测定( MMT )
? 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
2. 膝关节 屈曲:0~150 ° 腘绳股 伸展:150~0 ° 股四头肌
3. 踝关节: 跖屈:0~45 ° 腓肠肌(屈膝) 比目鱼肌 腓骨长、短肌(足外翻) 胫后肌(足内翻) 背屈:0~20 ° 胫前肌 、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1.髋关节:
屈曲:0~125° 髂腰肌
3、4、5级:
2级:
0、1级:
伸展:0~15° 臀大肌、股二头肌
肌力测定方法
康复教研室
本次课程内容
? 肌力定义 ? 影响肌力的解剖及生理学因素 ? 肌力测定的三种方法 ? 主要内容:手法肌力测定(MMT )
肌力和肌张力等级的评估标准-肌力等级的评估标准
肌力和肌张力等级的评估标准-肌力等级
的评估标准
介绍
本文档旨在介绍肌力和肌张力等级的评估标准,重点放在肌力等级的评估标准上。
肌力评估标准
肌力是指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是评估一个人肌肉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肌力的评估标准通常采用可参考的量表或等级来衡量。
以下是常用的肌力评估等级标准:
1. 等级0:无肌肉收缩。
肌肉无法产生任何力量。
2. 等级1: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法产生活动。
3. 等级2:肌肉能产生活动,并完成部分关节运动。
4. 等级3:肌肉能产生完整的运动,但无法克服重力。
5. 等级4:肌肉能产生完整的运动,并能够克服部分重力。
6. 等级5:肌肉能产生完整的运动,并能够克服重力。
结论
通过使用肌力评估等级标准,可以量化评估一个人的肌力功能,并为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了解肌力等级的评
估标准对于康复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以上是对肌力等级的评估标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档仅提供肌力评估等级标准的概述,具体评估方
法和应用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导。
*。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是一种评估患者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通常使用以下标准进行评定:
1. 松弛(0级):肌肉完全松弛,无张力。
2. 轻度增加(1级):肌肉感到轻微的紧张,但可以轻松地移动肢体。
3. 中度增加(2级):肌肉紧张度明显增加,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能主动完成动作。
4. 重度增加(3级):肌肉非常紧张,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有可能完成动作。
5. 极重度增加(4级):肌肉极度紧张,无法主动移动肢体,即使用力也无法使其移动。
这些评定标准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肌肉疾病导致的肌肉紧张程度。
根据患者的肌张力评定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
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
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
二、肌张力检查与评价
1、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2、临床表现
(1)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软,不能保持正常外形及弹力,被动运动时的阻力较正常减退,活动幅度大,见于周围神经疾患、深感觉障碍疾患、小脑疾患、低血钾瘫痪,可见于某些深昏迷患者及肌肉疾病患者。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
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
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
消失。
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
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2)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骨肉较坚实,被动运动时阻力较正常增大,活动幅度受限。
也可分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
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
见于锥体束病变,系牵张反射被释放而增强所致。
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
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折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震颤麻痹等。
伸、屈肌张力均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状”。
刀样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
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
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
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
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
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