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练习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练习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本题为选择题,无法提供修改建议。
二、改错题:(25分)一)《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以身殉国,是为忠烈之士。
其事迹传颂千古。
但是,这位忠烈之士却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决心。
当时,秦军攻打燕国,燕王派遣烛之武前去拜见秦王,请求和平。
可是,秦王却不予理会,反而将烛之武软禁,企图迫使燕国屈服。
烛之武深感自己的无能,愧对燕王和百姓。
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燕国的和平。
于是,他在秦军的监视下,用餐刀切断自己的喉咙,以身殉国。
他的血液流淌在地上,化作了一条条小河流,流向了燕国的大地。
这些小河流,成为燕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烙印,也成为了燕国人民心中永远的。
改错:无二)《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给唐太宗写的一篇奏疏。
这篇奏疏,主要是针对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进行的批评和建议。
其中,魏征提出了十条思疏,内容涉及君臣关系、官员任用、财政收支、军事防御等方面。
这篇奏疏,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对于后世的政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改错:无三)《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两位春秋时期的名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赵国的将领,曾多次打败强敌,成为了赵国的一面旗帜。
蔺相如则是齐国的名士,以其才智和勇气,多次为齐国出谋划策,成为了齐国的重要人物。
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着忠诚和勇气的品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改错:将“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着忠诚和勇气的品质”改为“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都以其才智和勇气为各自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璧有瑕,请指示王”都是古今异义词。
改写为:“我常常被豪门笑话。
”1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于是相如前进缻”、“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都是古今异义词。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琵琶行》赏析及其课后练习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琵琶行》赏析及其课后练习a. 明年秋( )b. 铮铮然有京都声( )c. 穆曹二善才( )d. 年长色衰( )e. 委身为贾人妇( )f. 使快弹数曲( )g. 曲罢悯然( )h. 因为长句( )j. 凡六百一十六言( )(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听其声┏遂命酒┗问其人┗命曰《琵琶行》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④"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二、填空回答7.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明年秋________②铮铮然有京都声________③穆、曹二善才________④年长色衰________⑤委身为贾人妇________、________⑥使快弹数曲________⑦曲罢悯然________⑧因为长句________、________⑨凡六百一十六言________、________⑩寻声暗问弹者谁________(11)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12)整顿衣裳起敛容________(13)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14)老大嫁作商人妇________(15)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16)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17)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8.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一、文言文阅读。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完整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选择题1.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 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E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 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 .王好战,请.以战喻B .曹刿请.见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 “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 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 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①②③⑥B .②④⑥C .②④⑤⑦D .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B .树.之以桑C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D .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有战乱)B .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 .填然鼓之(代词,代 '鼓 ')D .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一词多义1.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数罟不入洿池B .数罟不入洿池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广于君D .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C .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5. 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两项是 ( )A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 .伐为?C .王好战,请以.战喻 E .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FG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四单元)(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文课内部分练习题(第四专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此处为敬称,您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许君焦、瑕许:允许D.惟君图之图:考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乱易整A.敢以烦执事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郑人盟B.夜,缒而出C.朝济而夕设版焉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以下对所选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矣”,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
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B.烛之武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
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
C.语言得体。
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
D.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
选文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智”字。
5.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B.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B.①是寡人之过也②予过维扬C.①行李之往来②则修文德以来之D.①晋军函陵②沛公军霸上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失其所与,不知D.共其乏困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9.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孝公伐我北鄙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先帝不以臣卑鄙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不阙秦,将焉取之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朝济而夕设版焉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B.则思谦冲以自牧牧:放牧C.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过度,无节制D.役聪明之耳目役:役使,劳损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E rr o r!B. E rr o r!C.E rr o r!D. E rr o r!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两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则思三驱以为度D.则纵情以傲物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1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人君当神器之重A.不念居安思危B.择善而从之C.则思正身以黜恶D.必固其根本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1《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
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
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粮食)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许多人B.小学而大遗遗:丢弃C.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对对方的敬称D.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态度严正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皆出于此乎环顾其中B.由魏晋氏以下愈以是得狂名C.而耻学于师又挈挈而东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幸见取3.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完整版)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
文言文课内部分练习题(第二专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予自度.不得脱物换星移几度.秋B.夜则以.兵围所寓舍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C.竟.使遇哨,无不死有志者事竟.成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斯人,吾谁与归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为巡船所物色..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D.如高沙,常恐无辜..死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A.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C.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D.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解除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想C.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诣:到……去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列举罪状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复顾利害..机会,庶几在此..B.中兴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D.为巡船所物色..6.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 B.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掩饰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看 D.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理7.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以旌.其所为 B.去今之墓.而葬焉C.其疾病..而.死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8.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寻船所物色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B.不能容于远近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斯固百世之遇也9.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与……相比 B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雪:湔雪C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悲:悲哀 D皇览揆.余初度兮揆:思量1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介词,凭借B 缇骑按剑而.前而:连词,表承接C 卒与.尸合与:介词,和D 予之.生也幸之:助词,的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不能容于远近..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⑥诡踪迹,草.行露宿⑦戍卒叫,函谷举.⑧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⑨道中手.字自抄录A、①③⑦/⑤/②④⑨/⑥⑧B、①④⑧/⑤/②⑥⑨/③/⑦C、①③⑦/②⑤/④⑥⑨/⑧D、①④⑧/②⑤/③⑥⑨/⑦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所谓鞠躬..行殆..尽力,死而后已 B 以父母之遗体C 意北尚可以..士先者,为之声义..口舌动也 D 吾社之行为13.与“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中“意”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C.目似瞑,意暇甚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4.与“予之生也幸”中“幸”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D.则吾斯役之不幸15.对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分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而幸生也何为②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③,副词,与现代汉语的“也”同义;②④,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
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并将序号填入下面句式相应位置。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安在?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古之人不余欺也!9、秦,虎狼之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疑问句()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
”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
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
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
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
”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
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
”君曰:“诺。
”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
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
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
必修三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C. 学而时习之(经常)D. 不愤不启(愤怒)答案:D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不厌B. 诲人不倦C. 知之为知之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下一句。
答案:可以为师矣。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的哪一篇?答案:《为政》三、翻译题1. 翻译《出师表》中的句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成三部分,益州地方疲惫,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2. 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不使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方和圆。
四、简答题1.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愿意先承受国家的忧患,后享受国家的快乐。
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寓意。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寓意着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人民生活安宁、和谐的理想境界,是作者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五、论述题1. 请结合《师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强调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引导学生理解道理、解决疑惑的引路人。
这句话体现了韩愈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教育价值的重视,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导者。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四单元)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四单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文课内部分练习题(第四专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以烦执事..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此处为敬称,您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许.君焦、瑕许:允许D.惟君图.之图:考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以.乱易整A.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与郑人盟. B.夜.,缒而出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以下对所选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矣”,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
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B.烛之武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
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
C.语言得体。
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
D.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
选文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智”字。
5.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 B.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 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 B.①是寡人之过.也②予过.维扬C.①行李之往来.②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晋军.函陵②沛公军.霸上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已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失其所与,不知D.共其乏困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A.可怜..,肃追于宇下..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9.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B.不阙秦,将焉.取之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朝济而夕设版焉.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于君,敢以烦执事..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B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放牧 C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D .役.聪明之耳目 役:役使,劳损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择善而从之.②役聪明之.耳目B. ⎩⎪⎨⎪⎧ ①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则思虚心以.纳下 C.⎩⎪⎨⎪⎧ ①君人者.②则智者.尽其谋 D.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②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两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D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固其根本..B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 .则思三驱以为..度 D .则纵情..以傲物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1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君当神器之重.A .不念居安.思危B .择善.而从之C .则思正身以黜恶.D .必固.其根本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固.其根本 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9 劝 学+Word版含答案
9 劝学一、课外阅读(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析:B 根据语意,“涣少好侠”是“王涣从小喜欢行侠”的意思,“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Word版含答案.doc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
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
开皇末,以• •述勋封新城县公。
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 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
其兄化及谋弑逆,以主婿 • • • •忌之,弗告。
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
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
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
帝悦曰:“我尝 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
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
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我父子,尚 肯相假③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 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
”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 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
”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 授仪同三司。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
士及益自谨,其妻尝• •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 叹。
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
”谢曰:“南 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 聊”帝意解。
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
其机悟率 11 * *师说 [课时作业 基础夯实 M J类此。
久之,复为殿中监。
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注】①尚:娶公主为妻。
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③假:宽恕,饶恕。
④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李世民。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B.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C.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 为天子亦何聊/D.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解析:D 语段的主要内容是把“南衙群臣”的做法与“臣”的做法进行对比,说明“少有将顺”可缓解精神压抑。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_《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2 (1)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詈:斥骂 B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棺材收殓C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悲哀 D .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②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A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C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D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亦以明死生之大.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的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入墓中。
必修3第3单元文言文同步训练(含答案)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同步训练一、阅读下面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文段,完成1~6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王无罪岁D、申之以孝悌之义4.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王好战,请以战喻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斧斤以时入山林,5.下面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6.翻译:(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必修三文言文课内编目集中练习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兵.刃既接兵:士兵D.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③察邻国之.政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B.根据败逃的距离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是亦走也”。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D.作者运用事例说理,增强了说服力,且说理深入浅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B.木直中绳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疾:强D.圣心备备:具备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登高而招D.顺风而呼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揭竿为旗(举起)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D.过秦论(指出过失)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百有余年也B.而倔起阡陌之中C.赢粮而景从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3.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斩木为兵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非銛于钩戟长铩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D.蒙故业,因遗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吾从而师之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吾从而师之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圣明;愚:愚蠢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皆出於此乎?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D、相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B.句读之不知读,dòu,句中停顿C.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D.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 小学而大遗则群聚而笑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或师焉,或不焉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其往欲何云?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②吾从而师之③弟子不必不如师④古之学者必有师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圣人无常师常:常常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没有必要C. 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师:老师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圣人无常师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士大夫之族③圣人④君子⑤郯子之徒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⑤15、翻译句子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是谁之过与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寡人之于国也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参考答案: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