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5篇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5篇
范例)
第一篇: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摘要:文章以合肥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其慕课学习经历、认知程度、认识途径、能力要求、动机、行为方式、学习体验等进行了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 得出大学生对慕课认知情况较高, 慕课学习动机以开拓视野, 顺应形势为主, 并就促进慕课在高校的应用与发展, 提出相关的问题与改善对策。
关键词:合肥师范学院;慕课;调查;
Abstract:Tak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cognitive level, cognitive approach, ability requirement, motivation, behavior styl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Through data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cognition of MOC, motivated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dapt to the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 relevant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Keyword:Hefei Normal University;MOOC;investigation;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新鲜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慕课(MOOC)学习即是其中之一[1]。
慕课, 即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缩写为“MOOC”), 是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网络学习的平台[2]。
其理论基础是基于连通主义和网络学习的开放教育学, 课程范围覆盖了科技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
2012年出现了三个最知名的慕课平台, 分别是Coursera、Udacity和ed X[3]。
MOOC在中国的兴起也是始于2012年, MOOC的快速兴起和广泛应用, 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风暴”[4]。
慕课的出现和发展, 不仅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提供了优质的
教学资源, 更为众多大学生带来了平等学习的机会[5]。
为了了解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 本文以合肥师范学院为调查对象,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体验效果等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合肥师范学院311名在校大学生。
按照性别划分为女生223人, 男生88人;按照专业划分:人文类85人, 理工类48人, 经管类163人, 艺术类1人, 其他类14人;按照年级划分:大一5人, 大二106人, 大三194人, 大四6人。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主要由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慕课的认知情况、参与慕课学习情况以及慕课使用评价组成。
总共发放问卷320份, 收回311份, 回收率97%。
2、调查结果分析
2.1、慕课认知情况
2.1.1、慕课学习经历丰富
通过调查发现, 11.58%的在校大学生没有学过慕课, 21.54%的大学生学过一门慕课, 22.51%的大学生学过两门慕课, 22.51%的在校大学生学过三门慕课, 21.86%的在校大学生学过三门以上的慕课。
调查对象中将近有88.42%有慕课学习的经历, 数据表明大学生慕课学习经历丰富, 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1.2、慕课了解程度较高
在关于对慕课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 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慕课的占比4.82%, 认为自己了解慕课的占比33.44%, 感觉自己对慕课了解一般的占比51.77%, 认为自己不了解慕课的占比7.72%, 认为自己非常不了解慕课的仅占2.25%, 自2013年以来, 我国已经拥有中国大学MOOC平台、清华学堂在线平台、网易云课堂等多个慕课平台, 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慕课教育行列,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慕课的环境下, 调查对象对慕课这种教育方式了解程度较高。
2.1.3、慕课了解途径主要是学校、老师、同学介绍
在了解慕课的众多途径中,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老师、同学是最主要途径, 89.39%的大学生对慕课认识来源于学校、老师、同学介绍, 网络推荐、电视报纸和其他途径占比均较低, 如图1所示。
图1 了解慕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可见学校、老师、同学介绍在慕课推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高校引进慕课, 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更有利于大学生找寻和获取优质网络学习资源, 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 促进了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慕课学习。
2.1.4、慕课学习过程中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
在对“学习慕课需要哪项最重要的能力”的调查中, 83.92%的大学生表示自我调节、自主学习的能力最重要。
虽然慕课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在线教育产物, 在调查中, 仅有6.11%的大学生表示学习慕课中计算机操作能力最重要, 6.43%的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能力最重要, 另外有3.54%的大学生认为其他能力最重要, 如表2可见。
慕课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 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 慕课学习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 大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 并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任务及进度等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慕课学习中自控能力非常重要。
表2“学习慕课需要哪项最重要的能力”比例表
2.2、慕课学习情况
2.2.1、慕课学习动机以开拓视野、顺应形势为主
慕课凭借开放、优质的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掀起热潮, 在本次调查中, 36.98%的调查者出于好奇与尝试的目的选择慕课学习;36.66%的学生想要提高学习成绩而选择慕课;慕课包含全球知名大学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习者可以免费或者以低廉的成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其中78.46%的大学生表示因开拓视野、顺应形势而选择慕课学习;慕课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30.55%的大学生想要回避传统课堂而选择慕课。
(图2)
2.2.2、慕课日均学习时间低于两小时
从调查者每天用在慕课上学习时间来看, 48.87%的大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 其次, 44.37%的大学生每天用1到2个小时进行慕课学习, 学习2到3个小时人数占5.14%, 3个小时以上时间用于慕课学习的人数仅占1.61%。
大学生慕课学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学习氛围不够, 缺乏系统的学习规划, 便会导致学习者实际学习时间骤减。
2.2.3、慕课学习中参与度低
通过调查发现, 高达82.64%的学生在慕课学习中不太活跃, 主要以观看课堂视频, 浏览信息为主, 16.4%的学生有点活跃, 可以经常发帖子参与讨论等, 仅有0.96%的学生在慕课学习中非常活跃, 经常积极表达个人观点。
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缺乏互动性, 大学生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浏览课程视频信息, 以完成观看任务为主, 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的讨论与意见的表达, 在慕课学习中参与度很低。
图2 选择慕课的动机是什么
图3 慕课学习的实用性与收获
2.3、慕课使用评价
2.3.1、慕课学习效用良好
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对慕课学习的收获做出了选择, 认为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占46.95%, 知识学习的拓展占90.35%, 能力培养的提高占69.45%, 创新精神的培养占39.23%, 由此可知, 慕课学习能够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是一项很好的网络学习选择。
在对慕课网络课程的实用性调查中, 48.23%的学生认为慕课学习帮助很大, 36.66%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帮助, 15.11%的学生对慕课实用性不了解。
调查显示, 慕课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在线自主化学习的教育方式, 能够得到大学生们的积极支持与认同, 同时对提升学习者综合能力帮助很大, 如图3所示。
2.3.2、慕课学习满意度较高
慕课平台相关内容的设置与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密切相关, 在对学生调查过程中, 对于慕课的课程安排, 16.72%的学生非常满意, 43.73%的学生比较满意, 36.98%的学生持一般态度, 2.57%的学生不满意慕课的
课程安排;对慕课授课老师的评价中, 非常满意的占24.12%, 满意的占44.05%, 一般的占30.55%,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各占0.64%;对慕课授课内容的评价中, 23.79%的学生认为很好, 43.73%的学生认为好, 31.19%的学生认为一般, 各有0.64%的学生认为不好和很不好。
随着慕课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慕课这种学习方式在大学生中接受度高, 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 其课程、授课老师和授课内容的安排均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好评。
如图4所示。
图4 对慕课课程、老师、内容的满意度
3、结论
本次调查以合肥师范学院学生为例, 对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情况处于较高水平, 参与慕课学习的人数较多, 对慕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认为其具有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 学习时间灵活自由, 教学方式新颖, 并且能够开拓视野, 顺应形势要求,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慕课学习缺乏监督与约束, 师生互动性较低。
大学生在慕课学习中不太活跃, 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相比, 主要以观看课程、浏览信息为主, 且学习时间少、学习不专心。
由于学习氛围不够, 参与互动很少, 多数学习者都是偶尔参与课程学习, 还有些学习者边学边玩。
3.1.2、慕课学习中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缺乏实战性。
慕课仅能作为教学咨询传递的手段, 无法提供实际的师生教学沟通体验, 虽然课程平台安排有客服人员, 但是受到时间设置、学习者人数众多等因素的影响, 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 缺乏学习体验的完整性。
3.2、改善对策
3.2.1、建立健全慕课学习监督机制。
慕课能够加强高校交流,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教学质量, 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为促进慕课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与发展, 线上慕课平台应完善防刷课技术, 增加学习阶段性打卡制度、学习提醒制度、互动监管制度等, 建立健全慕课学习线上监督机制。
3.2.2、学校加强对慕课学习的指导。
MOOC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具有重大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夸大这种重要性。
这种虚拟教育不是传统真实大学教育的替代品[6]。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与老师、同学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学习效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鼓励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引进慕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加强大学教师对慕课学习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许朝阳.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2]胡钦太, 林晓凡.面向社会教育的MOOCs应用模式及优化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11):30-36.[3]李京杰.MOOC——一种新型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模式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3(9):20.[4]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 2014(02):39-47.[5]李娇, 张博夫.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吉林省8所高校的调查[J].科教导刊(下旬), 2016(12):188-189.[6]申灵灵, 韩锡斌, 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03):17-26.
第二篇:《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问卷》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问卷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所在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3.您所在专业类别
A.理科类
B.文科类
C.工科类
D.农科类
E.艺术类
4.您的家庭所在地
A.城市
B.乡镇
C.农村
5.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 很少
B 了解一点C很多D 模模糊糊
6.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
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B一般般 C 可有可无 D 有消极作用 E 其他
7.中国四大名著你都读过吗?
A 只读过一部 B读过两部 C 读过三部 D都读过 E都没读过
8.你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国学?
A应该 B 不应该 C 没必要 D 不清楚
9.傣族的传统节日是:
A火把节 B第一口鲜C 长鼓舞 D 泼水节
10.京剧已经有多久的历史了?
A50年 B100年 C 200年 D 300年左右
11.以下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寒食节 B 端午节 C 腊八节 D 河灯节
12.你认为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C说不清 D 其他
13.中国的百花王是:
A玫瑰 B芍药 C 月季 D牡丹
14.如果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么耄指哪个年龄段?
A 70岁
B 70-80岁
C 80-90岁
D 100 岁
15.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认为:
A 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 不乐观 D 不清楚
16谈谈你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用
第三篇: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报告及反思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報告及反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2010级中文1班
课题组成员:李显龙田宇陈名扬李丹
【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浪潮下,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如何,他们对待而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冲击下的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抱有如何的期望。
课题组采用抽样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前沿思潮,分析并批判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传统文化接受状态,并作出了属于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
一课题解剖
目标与方法
课题初阶目标: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课题高阶目标:分析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的应用现状并作出分析与解决之道。
对象和方法:中国在校大学生,此处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为抽样调查对象。
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文化”是符号,代表着共同的语言要素、行为要素、价值评价要素和心理认知要素。
“传统文化”是历史共同体在长时段(布罗代尔)的社会综合发展(饮食起居、居住条件、气候风土、婚丧人伦、宗教仪式、权利语言等)下阶段呈现,是可以长期保留并辩证进步(层累效应),是长期影响共同体存在和体验方式。
也可发生断层(突变)。
如果我们再一次确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逐日衰退,再一次确证了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后工业文明下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紊乱的体系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出再一次确证性的技术机制和文化心理层面的建设与自主行动意见,以达到预防、解除或减轻忧患,营造新型危机共同话语的作用,保证最后一根稻草的遗存。
二、课题背景和进阶意义
课程背景简述
哲学背景现代主义所代表的技术理性、权利机制令世界多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之中,出卖剩余价值的大多数成为“单向度的人”。
而在后现代解构主义对宏观叙事的全面反动下,元话语的丧失,
导致的团体的缩小与话语交流的障碍,越来越令这个多元的世间困惑。
政治背景作为全球第二经济总值的中国,面临着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世界大潮中如何界定自己身份的问题。
社会背景作为传统民族国家的公民,特别是代表着国家主治人群更新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在如此的世界发展趋势中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
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的认知与行效在技术生活现代化的世间是如何一个情况,以及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课题进阶意义
当代哲学思想界语言学和文化转向;当代历史学界受年鉴学派影响更加关注长时段下的社会生活(社会史研究)和历史的文学性(阐释);当代文学界受波德莱尔、乔伊斯、卡夫卡、索绪尔、萨特、罗兰·巴特、德里达、利奥塔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F·詹姆逊、萨义德影响下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的转向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反映了自工业革命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1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从保守向多元开放)2人的存在危机:自二战来伦理道德统一规范和价值评价准则的丧失(宗教语言落寞,政治话语的团体性)导致的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对犹太人的屠杀,中日战争,性道德的共产,南北国家的差距,PX事件)。
在了解目前全球学生和我国学生总态的直观和理论层面的基础上(前辈的研究和经验),我们小组以第一师范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实证主义的数据的量化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在而今还遗存着多少影响,我们还应不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意识,在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如何加强自主体用做出思考。
三、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调查阶段)
制作调查问卷200份,分发各年级(大一至大三)各系部(中文系、教科系、外语系、数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信工部、
思政部),然后收集整理数据(收回171张问卷),并作出了如下分析结果。
调研数据结果和分析如下:
●数据
1性别:21人为男生,其余150人为女生。
因为一师男女分布问题,所以可能会存在调查误差(那么请忽视之)。
▲分析:比例大概与吾校男女比例接近。
在吾校有一定代表。
●数据
2所在年级:91人为大一,30人为大二,50人为大三。
▲分析:限制于调查对象的选择,大一和大三占主导。
●数据
3专业类别:理科类30人,文科类120人,21人为艺术类。
▲分析:比例基本符合吾校学科分类。
●数据
4家庭所在地:城市77人,乡镇28人,农村66人。
▲分析:比例可能倾向城镇,可能与我校实际有些出入。
●数据
5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 很少49人
B 了解一点78人C很多6人D 模模糊糊38人。
▲分析:从此点看出,对于传统文化,大多数同学还是了解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极差性,即另外一面来说,也有87名同学对传统文化表示模糊或很少。
那么,我们文化传承上是否出了问题了呢?让我们接下来看。
●数据6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作用:
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85B一般般37C 可有可无5D 有消极作用44E 其他 0
▲分析:将近过半的同学肯定传统文化,但也竟有37位同学表示一般般,而且44名认为有
消极作用,还有5名同学大胆表露了其对于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
看法。
不得不令人幽思。
请继续。
●数据7
四大名著阅读情况:
A 只读过一部46B读过两部69C 读过三部7D都读过12E都没读过37
▲分析:很庆幸的是有12位同学都读过四部名著,只有37名同学都没读过,那么也是呈现很严重的“极差”(即分化严重)局面。
●数据8
是否有必要学习国学:
A应该84B 不应该0C 没必要0D 不清楚87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应该的同学84名,不清楚的同学居然有87位,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实的啊!
●数据9
傣族传统节日回答正确率100℅
▲分析:对于傣族节日而言,看来旅游宣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数据10
京剧历史正确率21℅
▲分析:从此项结果我们认为,京剧的普及率实在是低呀,我们认为,京剧若是作为真正的国粹,恐怕还有很长一段宣传推广的道路(似乎成为了特殊一部分群体的爱好?)。
●数据11
中国节日回答正确率56℅
▲分析:对于传统节日的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清明节、端午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认知、认同,但由于多元化及传统形式的缺乏(古艺人的数量等),故还是很尖锐的矛盾。
●数据1
2是否有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活: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57
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9
1C说不清23D 其他
▲分析:这个结果又道出了大家的真实想法,大多数同学认为传
统文化快完了,但也有近60名廉洁清正之士表达了坚决捍卫传统文化之决心。
●数据1
3百花王正确回答律34℅
▲分析:相比较日本有其独立之国花“櫻”,我国并未有真正统一之国花,以至于同学们都找不到“国家象征”。
(问题实在是严重呀)
●数据1
4“耄”年龄指涉正确回答率45℅
▲分析:说明了国学教育在中学的一定程度的落后性。
另外,根据最近热门讨论的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问题,实在是让吾人中文学子汗颜背痛呀!
●数据1
5对传统文化未来:
A 很乐观12B比较乐观6C 不乐观98D 不清楚55
▲分析: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全球视野的分析,受到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冲击下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绝大多数群体了),已经“觉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
大多数人并不是想要全盘西化,在他们的内心也种着祖辈文化的光明,可是由于自然的破坏,为物质金钱的洗脑,以及对于宗教的误判,可惜呀可惜呀。
故,吾等调研小组认为,传统文化,保还是不保,决战在此夕!
四、调研数据问题说明
由于性别比例失衡,而且2受团体精英程度话语视野分化影响,不能与各高校参看,仅代表我校情况,似不能代表全国大学生情况。
而且3还存在民族问题,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非汉化民族存在差异,如藏族、维吾尔(以西南民族和西北民族为主),我校不在西藏和新疆等非非汉化地区招生,故不存在此调研落差(客观分析结果)。
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所调研的对象是否代表了知识水平各个层次的同学,因为受到地域、家庭和学业成绩影响,也会造成对于传统文
化认知程度的重大差异。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农村和城镇比例还算差异不太大(程度不好界定),但对于同学知识层次的选择,无法控制此项目(技术难度较大),故此抽样的定量的调研具有高度模糊性。
即使如此,我们的数据也可以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五、调研后的集体反思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苑举正教授2013年4月19日在湖师大讲演提到当代社会四大危机:政治危机:误解公民意识而导致泛政治道德体制。
社会危机:缺乏社会福利理想所导致的虚无个人主义危机。
经济危机:沉溺于追求不断成长所导致的数字的盲目危机。
文化危机:迷惘于外来文化所导致的丧失主体危机。
无一不验证我们小组所做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之结果。
虚无个人主义的危机,盲目的自信与自信的丧失,主体的危机与极端的客观化(标准化),都是我们心灵和人生发展的杀手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恩富同志在《正确对待七大思潮,自主创新社会科学》中罗列出目前我国存在的七种社会思想类型,分别是1新自由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左派、4折衷马克思主义、5传统马克思主义、6复古主义和7创新马克思主义。
根据此项分析,我们应当结合复古主义的有力因子,以防备各种社会思潮的全面侵略。
本小组认为,作为炎黄子孙的吾侪同窗是应该继承我们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背离之、唾弃之、忽视漠视之。
痛心的是,一路走来总会看到许多触目惊心的调研结果,还有很多表面上光鲜而内在特别伪劣的现代建筑,这些都是跟目前的世界危机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不得已的现象,国家的现代化、全球的一体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吧。
可就算是必然,面对这悠久历史酝酿的传统文化,也希望能用尊重祖辈的感恩态度去开发。
站在老鹰飞翔、各种昆虫生息、四季风光和人们生活协调的祖国土地上,难道不该更谦虚地建设未来吗?我们不禁感到忧心与愤怒。
作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全球危机影响下的我们也是可爱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