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试夯报告

合集下载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1、试验目的道池池阎良中中心心线线路基中心线K168+640K168+650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K168+656通过在试区内试夯,测定现场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及夯前原位土样物理性参数与夯后土样物理性参数对比曲线,确定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指导基底大面积强夯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设计要求2.1地质情况强夯施工范围内为自重湿陷性黄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孔隙发育,结构疏松,具有高压缩性。

其湿陷性等级及湿陷系数见下表,钻探结果在地表以下未见地下水。

2.2基底处理在施工路段K169+000~K169+250和K171+413.72~K171+700范围内基底采用160(t.m)能级强夯,强夯区影响深度5米;在高填方路段K171+700~K172+500施工范围内基底采用240(t.m)-1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能级强夯,强夯区影响深度6米。

每个夯点夯击五遍,夯点间距宜为锤底直径的1.5~2.0倍,方格网状布置夯点。

3、试验地点160(t.m)能级和240(t.m)能级试验段设在K171+413.73~K172+500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地段,选取80m×10m 做为试验段,在试验段内分两段40m用于二种能级方案的试验。

4、试验段检测项目4.1强夯前地基试验、检测内容4.1.1室内试验常规试验:颗粒分析、液塑限、含水量、天然容重、标准击实;湿陷试验:密度、比重(空隙比)、饱和度、压缩(系数、模量)、湿陷性试验(湿陷系数、起始压力、自重湿陷系数)、直接剪切实验(粘聚力和内摩擦角)4.1.2现场试验夯前原地面标高4.2强夯过程中及强夯后地基试验、检测内容4.2.1室内试验密度、比重(空隙比)、饱和度、压缩(系数、模量)、湿陷性试验(湿陷系数、起始压力、自重湿陷系数)、直接剪切试验(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4.2.2现场试验1)参数夯击能量、夯锤重、夯锤落距、夯击点布设、夯击遍数、夯- 2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击数;2)夯沉量在每一击后测量每锤夯击前测定初始锤顶部一定点的标高,直到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相应锤顶标高,并计算夯沉量,5cm时为止。

强夯试夯报告

强夯试夯报告

中石油云南石化厂区铁路强夯试验报告一、工程概述本施工方案设计内容为ZDK3+070~ZDK3+549.83区间路基人工填筑土层强夯地基处理施工。

施工设计范围内地基土表层为近期填筑的人工弃土,主要成份为黏性土,含碎、块石,为炼油厂场地平整堆(弃)土,结构松散。

为确定合理的强夯施工选取576㎡作为试夯区。

按设计图纸要求的布点方式进行夯点布置,进行试夯处理。

二、编制依据1.1《中石油云南石化铁路专用线项目施工图厂区铁路装卸场路基设计图第一册》,《ZDK3+070~ZDK3+549.83人工填筑土地基处理路基工点图》。

1.2《中石油云南石化铁路专用线项目施工图厂区铁路装卸场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第三册》。

1.3现行有关技术规范《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 J 1078-2010《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 J 945-2009《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三、试夯目的1.为有效解决人工填土的岩土工程问题,提高人工填土强度,减小沉降变形,设计采用强夯法对人工填土进行加固处理。

在场地强夯全面施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划分试验区,进行强夯试验,通过试夯,选择适宜本场地具体的施工参数,满足施工要求,试夯应达到以下目的:(1)验证本工程人工填土进行强夯加固处理的可行性;(2)通过试夯确定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锤数;(3)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

2.目标控制值强夯加固后的人工填土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0.15MPa。

四、试夯施工准备1.施工工艺流程设定试夯区双桥静力触探试验第一遍夯点放样第一遍4000能级点夯回填整平,夯点放样第二遍4000能级点夯回填整平,夯点放样第三遍4000能级点夯回填整平,夯点放样第四遍1000能级满夯回填及整平碾压双桥静力触探试验试验报告2.试夯设备2.1强夯机:杭重QH3000C机液一体式强夯机。

2.2装载机:徐工ZL50GL轮式装载机。

关于路基强夯的报告

关于路基强夯的报告

关于桂武高速公路路基强夯施工的报告为了加强路基施工质量,减少路基原因导致的路面病害,减少路基完工后沉降量,故采用强夯技术对填筑高度大于8米路段、半填半挖路段、部分低填浅挖红粘土路段、及岩溶路基段进行加固处理。

一、填筑高度大于8米路段采用方格网布点,间距3.5m ×3.5m ,每100m 2布8.163个点,工程量300000m 2,估算金额520000×20=10400000元。

施工控制:每点3击,如夯点沉降量大于或等于25cm ,则增加1击;如3击总沉降量小于15cm ,则不进行强夯处理。

图1 夯点位置布置示意图 单位(mm )二、半填半挖路段填筑高度大于5米半填半挖路段,填挖交界线向填筑方向5m 范围内采用720KN ·M 夯击能施工,5m 外至路基填筑边缘采用1200KN ·M 夯击能施工。

采用方格网布点,间距3.5m ×3.5m ,每100m 2布8.163个点,工程量50000m 2,估算金额66000×20=1320000元。

图2 半填半挖路基中填方路基强夯能级纵剖面图三、低填浅挖红粘土路段由红粘土松散堆积,导致类型路段承载力度严重不足,据现场试夯结果,确定每一点夯5击,采用方格网布点,间距3.5m×3.5m,每100m2布8.163个点,工程量46000m2,估算金额46000×22=1012000元。

四、岩溶路基段第一遍夯击能为4000KN·M,单点夯击3击;第二遍夯击能为2000 KN·M,单点夯击2击;满夯夯击能为800 KN·M,单点夯击1击,满夯时点于点搭接不小于1/3。

采用梅花形布点,间距3.5m×3.5m,每100m2布9.43个点,工程量3000m2,估算金额3000×3×86=774000元施工控制:第一遍夯击完成后推平路基进行第二遍夯击施工(第一遍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25cm),第二遍夯击完成后回填片石整平进行满夯施工;若第一遍夯击中3击总夯沉量大于2m,且第3击夯沉量大于第二击夯沉量的75%,则判断出现孔洞塌陷,应在夯坑内回填片石整平,进行原位补夯至夯实。

强夯试夯报告

强夯试夯报告

一.工程概况XXX±800kV直流输电工程是中国XX电网的重要项目,汇集XXXX、XXXX 等水电站的电力输送XX。

额定输电电压±800kV,双极额定输电容量500万kW,输电距离1438km,直流输送端的XX换流站工程是整个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XX换流站工程所在地在XX省XXXXX县XX乡境内,站址进站大门东侧100m处有XXXX三级公路经过,距离县城20km,距成昆线上的XX 火车站3.5km。

交通较为便利。

根据XXX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总布置图:该换流站500kV配电装置场地、交流滤波器场地等处于大面积填土区,为保证该部分区域内建构筑物及构支架基础不因地基变形而失稳,设计考虑在高填方边坡区域进行原土强夯处理,围墙范围内填土区采用分层进行强夯地基处理。

试夯施工由XX换流站场平工程总承包商—XXXXXXX公司承担。

根据XXXXX设计院2006年11月编制的《回填土、原土强夯试验技术要求》,X 公司对试验方案作了认真分析研究,编写了《XXX±800kV换流站场地强夯试夯方案》,并经业主委托XXX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相关单位审查通过后实施。

试夯检测委托XXXXX勘测设计研究进行。

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根据XX电力设计院提交的岩土工程勘测报告:该工程地形、地质情况如下:2.1.地形、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57m。

2.2.地层岩性由地表向下分为:○0层素填土,以可塑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强风化泥岩碎块,松散;○1层粉质粘土、粘土: 可塑~硬塑,广泛分布,厚度0.3~9m。

层粘土、淤泥、淤泥质土、软塑~流塑状,分布在沟谷内的水田和鱼○11塘表层,厚度0.6~4.9m.层粉土、粉砂、细砂:松散~稍密,稍湿~湿,厚度0.4~2.3m。

○12○2层基岩:泥岩为主,局部夹泥质砂岩,属软质~极软质岩石。

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场地范围内及周边无强夯震动影响距离内的建(构)筑物、无地下管道等埋藏、隐蔽物,适宜强夯。

《强夯试验总结》

《强夯试验总结》

《强夯试验总结》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dk296+275~dk296+350和dk296+715~dk296+840段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步骤和要求以及强夯试夯施工方案、方法、目标,我们选取dk296+275~dk296+350和dk296+715~dk296+840段进行强夯施工工艺试验。

通过对每次夯击试验检测,确定出当前夯锤最优高度和夯击次数等各种参数。

并着重从质量易保证、工作效率高、成本耗损较低等三方面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评比这些参数,获得结论。

该工序试验工作从202x年8月5日开始,至202x年9月23日检测结束,历时49天。

一、强夯试夯段施工依据:新建铁路沪汉蓉通道合肥至武汉段路基相关设计图;《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2x]160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2x;《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2x;《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2x。

二、强夯试夯段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一)施工准备1、施工准备1)熟读施工图纸,理解设计意图,掌握各项参数,现场实地考察,定位放线。

2)定施工方案和确定试夯参数。

-1**集团项目第三经理部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4m5m6m7m8m9m456789101112锤锤锤锤锤锤锤锤锤4m5m6m7m8m9m2)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中夯点位置。

3)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将夯锤起吊预定的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若发现因坑底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3**集团项目第三经理部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因为夯锤使用过久,往往因底面磨损而使质量减小,落距也得不到保证,必将影响单击夯击能。

2)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强夯检测报告

强夯检测报告

强夯检测报告报告编号:XXXX检测时间:20XX年X月X日检测地点:XXX工地1. 检测目的及范围本次检测旨在对XXX工地进行强夯检测,包括对施工现场的强夯设备进行检测和对强夯后土层的检测。

检测范围为工地内所有强夯施工区域。

2. 检测方法本次检测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实地观察、测量、采样及化验等。

2.1 实地观察检测人员对工地内所有强夯设备进行了实地观察,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工作状态等。

2.2 测量对所检测地点地面进行了水平测量,并根据不同地点及强夯次数进行了多次测量,获得了多组测量数据。

2.3 采样及化验对不同深度土层进行了采样,样品共8份,并进行了化验,得到了提取土壤样品的粒度分析、含水率分析、压缩试验、抗剪试验等多项数据。

3. 检测结果及分析3.1 强夯设备检测结果所有强夯设备均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工作状态正常,无任何异常情况。

3.2 土层检测结果3.2.1 地面水平测量结果在强夯前,地面高度平均为XXcm。

在不同强夯次数后,地面高度分别为:1次强夯后平均高度为XXcm,2次强夯后平均高度为XXcm,3次强夯后平均高度为XXcm。

结果表明,强夯次数越多,地面高度越高。

3.2.2 土壤采样及化验结果经过化验,得到土壤样品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间排列紧密,在抗剪强度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承载能力。

压缩试验结果显示,土壤具有很好的压缩性能,在强夯后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压缩性。

除此之外,土壤含水率一般,自重大,表现出了很好的自承载能力。

4. 结论经过强夯检测,现场工作设备齐备,工作状态正常。

土层具有良好的自承载能力和抗剪强度,具备强夯施工条件。

5. 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强夯的次数及强度,以保证施工质量。

除此之外,建议进行重复性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6. 检测机构信息XXX检测机构联系人: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地址:XXX以上是本次强夯检测报告,如有疑问请联系检测机构。

强夯试夯报告

强夯试夯报告

强夯试夯报告编制:审核:批准:****年**月**日目录1. 工程概况 (4)2. 地质条件 (4)3. 地基处理技术要求 (4)4. 强夯设计要求 (5)5. 试夯目的 (5)6. 试夯机械 (5)7. 试夯流程 (5)8. 试夯结果 (6)附表1 (7)附表2 (8)附件1 (9)******市政工程强夯试夯报告1. 工程概况******起点与规划的中山东路延长段相交(不含中山东路延长段路口),沿规划区规划范围向东南方向延伸至纬六路口,全长约1.522km,红线宽40m。

滨江大道承担着规划区域外部的主要联系交通,定位为城市次干路。

因新建道路位于新近吹砂造陆的规划区内,且濒临海岸,地质条件复杂,土层物理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必须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后才能进行道路的建设。

根据项目工作进度要求及滨江大道道路勘察资料,确定一般路段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降水强夯”和“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管井降水+强夯砂石墩”软基处理工法,桥头过渡段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桩网复合地基”软基处理工法。

2. 地质条件①2回填细砂:灰色、黄灰色,湿~饱和,级配不良,平均厚度4.4m;①3素填土:灰色、浅黄灰色,湿~饱和,欠压密,仅在局部区段分部,平均厚度1.2m;①5碎石土:欠压密,仅在局部钻孔分部,平均厚度0.8m;②1淤泥~淤泥质土:灰色,饱和,流塑,在局部地区分布,平均厚度2.6m;②2粉细砂:黄灰色、灰色,饱和,松散,局部夹淤泥,全部钻孔分布,平均厚度4.9m;②4中粗砂:黄灰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级配不良,厚度3.2m;②5中粗砂:黄灰色、灰色,饱和,中密,个别钻孔分布,厚度1m;④1淤泥质土:灰色、饱和、流塑,分布广泛,平均厚度8.1m;④3中粗砂:灰色,饱和,稍密,局部区段分布,厚度1.8m;⑤1淤泥质土~粘土:灰色,饱和,流塑~软塑,分布广泛,平均厚度7.2m;⑤2粘土:灰色、浅灰黄色,饱和,可塑,分布广泛,平均厚度3.7m;⑤4细砂:灰色,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级配不良,局部区段分布,平均厚度1.8m;⑤5细砂:青灰色,饱和,中密,级配不良,局部区段分布,平均厚度2.4m;⑤6中粗砂:浅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级配良好,局部区段分布,平均厚度1.8m;⑥1中粗砂、粗砾砂:灰黄色,饱和,密实,级配良好,个别钻孔分布,厚度1.2m;⑥2细砂:浅灰色,饱和,中密~密实,级配不良,个别钻孔分布,厚度1.2m;根据实际现场吹填施工情况及勘察报告反映,在吹填层面以下有1~1.5m厚的淤泥夹层。

试夯报告

试夯报告

试夯报告某项目试夯报告一、简介1.1工程概况某项目拟建场地位于XX省,紧邻G**道。

场地地处黄土冲沟,高差较大。

场地最高点标高约1178m,最低点标高约1062m,两者最大高差约116m,属于典型的黄土黄土塬、峁地貌,冲沟发育,植被较少。

1.2气象条件场地属中温带半干旱性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

因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带较为明显。

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5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为118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为403.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

二、试夯设计2.1试夯区选择按业主单位指定区域进行试夯。

试夯起夯面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试夯分5个区,分别为原土强夯区1个区、回填强夯2个区(为抛填6米)、回填碾压区1个、厂区内原土区1个。

2.2试夯能级和夯点布置方式试夯能级组合第1种方式:点夯夯击能为:4000kN·m,夯点布置采用正方形布置,夯点间距6m×6m。

夯点分2遍夯,第二遍夯点在第一遍四个夯点中心处施工,夯点布置示意图见下图(空心圆为第一遍夯点,实心圆为第二遍夯点)。

强夯平面布置示意图点夯完成后进行满夯,能级为2000KN.M, 满夯1遍,每夯点2~3击,锤印搭接1/4。

满夯示意图如下。

试夯能级组合第2种方式:点夯夯击能为:4000kN·m,夯点布置采用正三角形布置,夯点间距5.5m。

夯点分2遍夯,夯点布置示意图见下图(空心圆为第一遍夯点,实心圆为第二遍夯点)。

强夯平面布置示意图点夯完成后进行满夯,能级为2000KN.M, 满夯1遍,每夯点2~3击,锤印搭接1/4。

2.3夯点夯击数确定每遍点夯的夯击次数根据现场试夯情况确定,遇以下情况之一即可停锤: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b.夯坑周围地面发生过大的隆起;c.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2.4强夯施工步骤: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第一遍夯点测量放线→第一遍夯点施工→夯坑推平、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标高→第二遍夯点测量放线→第二遍夯点施工→夯坑推平、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标高→满夯范围测量放线→满夯→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标高。

强夯实验报告

强夯实验报告

一、实验模块地基加固与处理二、实验标题强夯法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实验三、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四、实验操作者张三、李四、王五五、实验目的1. 了解强夯法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原理和施工工艺。

2. 通过实验验证强夯法对地基加固的效果。

3. 掌握强夯法施工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和质量检测方法。

六、实验原理强夯法是利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将重锤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对地基土进行冲击和振动,使地基土得到夯实,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及压缩模量。

本实验采用强夯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验证强夯法的效果。

七、实验步骤1. 实验场地准备:选择一块适宜的实验场地,进行场地平整,清除杂草、杂物等。

2. 实验设备:准备强夯机、重锤、测量仪器等。

3. 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和场地条件,确定强夯参数,如夯击能量、夯点密度、夯击次数等。

4. 实验实施:a. 在实验场地划分夯点,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点夯试验。

b. 根据点夯试验结果,调整强夯参数,进行大面积强夯施工。

c. 在强夯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夯击次数、夯击能量、夯沉量等参数。

5. 实验结束:强夯施工完成后,进行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八、实验环境实验场地:某建筑工地实验设备:强夯机、重锤、测量仪器等实验材料:地基土九、实验过程1. 场地准备:对实验场地进行平整,清除杂草、杂物等。

2. 设备准备:检查强夯机、重锤、测量仪器等设备,确保设备正常。

3. 参数确定:根据实验目的和场地条件,确定强夯参数,如夯击能量为600t·m,夯点密度为23个/100m²,夯击次数为4次。

4. 点夯试验:在实验场地划分夯点,进行点夯试验,确定强夯参数。

5. 大面积强夯施工:根据点夯试验结果,进行大面积强夯施工,实时监测夯击次数、夯击能量、夯沉量等参数。

6. 检测:强夯施工完成后,进行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十、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实验前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 容重:由1.5g/cm³增加到1.8g/cm³- 压缩模量:由5MPa增加到10MPa- 承载力:由100kPa增加到200kPab. 强夯施工过程中,夯击次数、夯击能量、夯沉量等参数均符合设计要求。

强夯试验总结报告

强夯试验总结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新郑南第一施工标段(合同编号:HNJ-2010/XZ/SG-001) 重、强夯试验总结报告批准:审核:编制: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中线新郑I标工程项目经理部二○一一年六月目录1试验概况 (1)2 编制依据 (1)3 试验目的 (1)4 试验区域及试验参数确定 (1)4.1试验区确定 (1)4.2试验参数 (2)4.3 施工时间 (2)4.4 现场组织机构及人员 (3)4.5 试验设备及器材 (3)5 强、重夯现场施工 (4)6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 (5)7 试验结果及分析 (6)7.1 试验检测结果 (6)7.2 夯沉量与夯击次数关系曲线 (7)7.3 重、强夯前后地面高程数据对比分析 (11)8 试验结果 (13)9 附件 (13)重、强夯试验总结报告1试验概况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本标段SH(3)116+810~SH(3)117+400段渠堤左右岸、SH(3)117+400~SH(3)117+953.5段渠堤右岸、SH(3)117+953.5~SH(3)118+253.5段渠堤左右岸基础采用强夯处理黄土状土湿陷性,处理长度2333.5m,共计43965㎡,SH(3)118+520~SH(3)119+955.1段渠堤左岸基础采用重夯部处理黄土状土湿陷性,处理长度1435.1m,共计24873㎡。

2 编制依据⑴《总干渠新郑南段(第1标段)黄土状土湿陷性处理布置图》;⑵《新郑南段渠道湿陷性黄土强夯、重夯、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要求(新郑南技术要求03号)》;⑶《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⑷《湿限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⑸《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规程》(DBJ61-9-2008);⑺《建筑机械使用安全规范》 JGJ33-86;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⑼《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委托建管项目)新郑南段第一施工标段》招标文件。

强夯试验总结报告

强夯试验总结报告

前海*******标段**********强夯试验总结报告****市**********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九月一日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3)1.1工程概况 (3)1.2强夯试验区地质 (4)第二章强夯试验依据 (5)2.1依据勘察报告和图纸 (5)2.2依据规范 (5)第三章强夯试验目的和试验参数 (5)3.1强夯试验目的 (5)3.2强夯试验设计参数、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5)第四章强夯试验机械 (8)4.1强夯试验机械设备 (8)第五章强夯试验 (8)5.1强夯试验施工流程 (9)5.2强夯试验施工步骤 (10)5.3强夯试验施工时间 (10)5.4整平后的地面标高变化 (11)5.5各夯点夯沉量统计表 (11)5.6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 (14)第六章总结 (16)6.1强夯试验段总结 (16)第一章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强夯工程位于********段(SJH0+000.00~SJH0+220.00),强夯总面积15963m2,其中:进占堆填强夯置换区5944m2;强夯置换+强夯块石墩区5078m2;现状填石满夯区4941m2。

根据设计要求,强夯试验区大小为30×30m,在SJH0+032.00~SJH0+065.00段的右岸设置32×32m作为试夯点,坐标位置1:X=19290.708,Y=97466.986;2:X=19301.105,Y=97496.950;3:X=19266.381,Y=97488.903;4:X=19280.557,Y=97517.315。

强夯试验区现状情况:该区域目前开挖高程为6m左右,堆填底面露出地层主要为流塑~软塑状淤泥层(详见现状照片),高程在4~5m。

设计要求起夯面在1m高程,由于园区道路的存在无法全断面降低施工作业面,施工现场挖开4~5m2至1m高程后不到3小时淤泥又从周围流回。

经业主、监理、设计和我司项目负责人员现场踏勘后决定:淤泥面挖至1m高程时开始边挖边填毛石至3m高程,以阻止淤泥回流,当毛石在3m 高程形成强夯平台时(即由原设计1m高程起夯面提高至3m高程作为起夯面),布点强夯。

强夯试验段总结

强夯试验段总结

路基填前强夯试验段总结报告一、试验段目的本合同段AK0+000-AK0+300段路基底部为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深度为0-2米,对此路段进行强夯处理。

通过试验段总结夯锤质量、夯击次数、夯锤落距、夯点间距、夯击遍数、沉降量、间歇时间关系,选取合理的机械配备和质量控制方案。

二、试夯的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对粘性土地基以静力触探、荷载试验为主;对地基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荷载试验为主。

三、试验段桩号AK0+077—AK0+117长度40m,平均宽度14.5m。

面积40Χ14.5=580m²四、地质分析此段落为湿陷性黄土,厚度1-2米。

六、夯点布置采用正方形布点,夯点间距4m。

第一遍为1号夯点,第二遍为2号夯点,按规定间距在第一遍夯点位中间穿插进行。

第三遍满夯时彼此搭接1/4夯锤直径。

七、夯击能量要求1)设计夯击能要求:夯击能100T.m。

2)实际夯锤参数及落距夯锤质量m0:13.6T,夯锤面积S:4.2 m²,落距h1=7.35m八、单点夯击次数与夯沉量的控制单点夯击次数控制标准:①第一遍,要求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小于15cm,之差小于5cm,且后一击夯沉量小于前一击夯沉量。

第二遍,要求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小于10cm,之差小于5cm,且后一击夯沉量小于前一击夯沉量。

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夯击遍数以不出现“翻浆”或“橡皮土”为宜。

第一遍: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如下。

(该数据为平均值)单位mm第二遍: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如下。

(该数据为副夯点平均值)单位mm九、整平后的地面标高变化十、试验段总结1、施工后,综合分析测量记录,然后做出初步的评价,并进行总结。

2、确定夯击能100T.m,夯锤质量:13.6T,落距:7.35m。

强夯夯点间距4米×4米布置第一遍夯点,每点夯击8击,夯沉量35.3cm;第二遍夯点按4米×4米在第一遍点位中间穿插布置,每点夯击6击,夯沉量25.3cm;第三遍搭接1/4夯印满夯夯沉量11cm的施工工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强夯实习报告

强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地基处理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强夯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因其施工速度快、效果好、成本较低等优点,在各类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强夯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以及现场操作,我于2023年在某地基处理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夯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强夯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2. 掌握强夯施工的基本工艺流程;3. 熟悉强夯设备的使用和操作;4. 培养现场施工管理能力;5. 提高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强夯法原理及适用范围强夯法是一种利用高能冲击荷载将地基土体压密、加固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强夯设备(如履带式起重机、强夯锤等)将重锤提升至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下,将巨大的能量传递到地基土体中,使土体产生塑性变形、压密和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地基承载力较低、施工场地宽敞的工程。

2. 强夯施工基本工艺流程强夯施工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1)场地平整:将施工场地平整至设计标高,清除杂草、杂物等。

(2)布设夯点:根据设计要求,在场地内布设夯点,标明夯点位置。

(3)铺设砂石垫层:在夯点周围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垫层,以减小夯击时的能量损失。

(4)提升重锤:将重锤提升至设计高度。

(5)自由落下:释放重锤,使其自由落下,冲击地基土体。

(6)记录数据:记录每次强夯的冲击能量、夯击次数、夯沉量等数据。

(7)重复施工:按照设计要求,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3. 强夯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强夯设备主要包括强夯锤、履带式起重机、振动器等。

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1)强夯锤:强夯锤是强夯设备的核心部分,其重量、形状和材质对强夯效果有重要影响。

操作时,需将强夯锤放置在夯点上,确保其稳固。

(2)履带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用于提升和运输强夯锤。

操作时,需确保起重机稳定,防止倾覆。

(完整)强夯总结报告,推荐文档

(完整)强夯总结报告,推荐文档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桥头路基处理(强夯)试验段总结报告批准:审核:编制:山东枣菏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部一分部二○一七年十月目录一、施工说明 (1)二、设计要求及施工参数 (1)三、投入的人员、机械 (1)四、施工过程 (2)五、质量控制要点 (5)六、出现问题及处理措施 (5)七、成果 (5)桥头路基处理(强夯)试验段总结报告一、试验段工程简介强夯施工首件工程选在滕州北互通K0+367~K0+407段,本段为K0+427.03分离式立交0#台侧的桥头路基处理,处理宽度为61米,长度为40米,面积为2440m2。

二、设计要求及施工参数1、平面处理范围:强夯台后处理长度为40米;处理宽度为两侧护坡道边缘3米处,共61米。

2、夯击标准:根据本首件工程施工确定试夯参数按下表3、停夯标准:(1)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三、投入的人员、机械1、投入人员四、施工过程1、现场准备:强夯前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筑物、管线和其他设施的位置和标高等参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妥善处理,以免强夯时造成损害。

2、开工前检测地下水位1.2米不满足强夯条件,采用设计的井点降水方式降水,将水位降到3.5米以下。

井点管布置在桥头强夯处理范围内,两侧边界为边沟外缘,外围管间距为2米,内点管间距为8米。

井长10.7米,直径150mm;井点管长10.2米,埋深10米,外露0.2米,外围管直径38mm,内点管直径42mm,外围管、内点管均为带有长1.5m滤头的钢管,滤头上开设直径15mm的圆孔,孔距为25mm,滤头上包裹双层尼龙网。

井管连接采用PVC管,直径120mm。

井点管应放置在井空的中间,四周滤料采用粗砂。

井点填砂后,井口以下1.5m用土填实封堵。

强夯期间,拆除内点管,保留外围管,全过程抽水,使加固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始终保持在3.5m以下。

施工完毕终止抽水后,拔出井点管,所留孔洞应立即用砂填实。

广东某项目强夯工程试夯检测报告

广东某项目强夯工程试夯检测报告
现场施工 10000kN.m 施工从 2007 年 2 月 1 日开始,至 2007 年 2 月 16 日结束。 测试工作从 2007 年 3 月 5 日开始,至 2007 年 3 月 12 日结束。
二、执行的标准和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CECS 55:9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 多 道 瞬 态 面 波 勘 察 技 术 规 程 》 (JGJ/T
第2页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3-1 10000kN.m 强夯区典型地层钻孔柱状图 第3页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For Evaluation Only.
×××××××××××项目地基强夯工程 10000kN.m 强夯试验区试验监测报告
(第 0 版)
现场测试: ×××
本工程建设单位为××××××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岩土 工程有限公司。

强夯试验段总结材料报告材料

强夯试验段总结材料报告材料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一、总结目的我标段地处属Ⅵla区河套副区,地面较为平坦、广阔。

全线在河沟中表层发育砂层、且水位较浅,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性,线路区部分段落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砂土液化,液化等级由轻微~严重;路基段内当液化土层厚度在1.0-4.0m时,采用强夯+砂砾垫层进行处理。

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与均匀性,减小工后沉降。

遵照设计图纸要求,对砂土液化厚度在1.0-4.0m的路基采用强夯,进行补强。

通过K18+660~K19+300段落内选取一段进行试验段的强夯施工来确定强夯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收集施工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参数,为下一步路基强夯施工提供现场控制依据。

二、强夯试验段工程概况及施工组织1、试验段工程概况试验段选定在K18+660~K18+710段进行,满足试验段长度要求(长度不小于50m且强夯段无涵洞或其它构造物),长度为50m。

2、路基强夯试验段的施工组织K18+660~K18+710段路基处理范围内强夯增强试验,收集强夯相关数据。

试验施工的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为:2015年3月15日~2015年3月20日施工准备:落实安排施工作业人员、机械,场地平整;测量组放线确定边线及标高。

2015年3月21日~2015年3月29日按设计图纸要求对试验段路基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完成以后进行压实度检测及沉降观测数据整理。

2.1试验段人员分工试验段施工前成立了试验段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主持,参加试验路段工作的人员分工见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

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职称责任1 赵根根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全面负责技术工作2 石建华副经理高级工程负责施工管理工作3 赵栋副总工程师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工作4 吴利军工程部长高级工程负责技术方案编制5 王巧玲质检部长高级工程负责施工中的质检6 牛杰路基工程工程师负责方案的实施及参数整理7 李顺福测量队队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测量工作8 张晓刚试验室主任工程师负责试验段试验工作9 弓钰光领工员工程师负责机械调动及组织施工10 马泽灵安全部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的安全施工2.2强夯试验段施工机械设备情况2.2.1机械设备准备1、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概况XXX±800kV直流输电工程是中国XX电网的重要项目,汇集XXXX、XXXX 等水电站的电力输送XX。

额定输电电压±800kV,双极额定输电容量500万kW,输电距离1438km,直流输送端的XX换流站工程是整个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XX换流站工程所在地在XX省XXXXX县XX乡境内,站址进站大门东侧100m处有XXXX三级公路经过,距离县城20km,距成昆线上的XX 火车站3.5km。

交通较为便利。

根据XXX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总布置图:该换流站500kV配电装置场地、交流滤波器场地等处于大面积填土区,为保证该部分区域内建构筑物及构支架基础不因地基变形而失稳,设计考虑在高填方边坡区域进行原土强夯处理,围墙范围内填土区采用分层进行强夯地基处理。

试夯施工由XX换流站场平工程总承包商—XXXXXXX公司承担。

根据XXXXX设计院2006年11月编制的《回填土、原土强夯试验技术要求》,X 公司对试验方案作了认真分析研究,编写了《XXX±800kV换流站场地强夯试夯方案》,并经业主委托XXX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相关单位审查通过后实施。

试夯检测委托XXXXX勘测设计研究进行。

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根据XX电力设计院提交的岩土工程勘测报告:该工程地形、地质情况如下:2.1.地形、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57m。

2.2.地层岩性由地表向下分为:○0层素填土,以可塑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强风化泥岩碎块,松散;○1层粉质粘土、粘土: 可塑~硬塑,广泛分布,厚度0.3~9m。

层粘土、淤泥、淤泥质土、软塑~流塑状,分布在沟谷内的水田和鱼○11塘表层,厚度0.6~4.9m.层粉土、粉砂、细砂:松散~稍密,稍湿~湿,厚度0.4~2.3m。

○12○2层基岩:泥岩为主,局部夹泥质砂岩,属软质~极软质岩石。

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场地范围内及周边无强夯震动影响距离内的建(构)筑物、无地下管道等埋藏、隐蔽物,适宜强夯。

填土为站址开挖山体回填而成,主要成份为粉质粘土、粘土、强风化泥岩、泥质粉砂岩屑、碎块石,为新近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变形稳定所需沉积年限,因此在自重作用下极易产生沉降变形。

填土透水性好,大气降水渗透将使填土湿陷变形,沉降增大,且填土厚度变化大,将导至建(构)筑物因差异沉降造成其变形,因此,填土地基必须进行处理。

三.试验目的及依据3.1.试夯目的为有效解决填土的岩土工程问题,提高填土强度,减少沉降变形,设计采用强夯法对填土进行加固处理。

在场地强夯全面施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划定试验区,进行强夯试验,通过试夯,选择适宜本场地具体情况的施工参数,满足施工要求,试夯应达到以下目的:⑴验证本工程回填土进行强夯加固处理的可行性;⑵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锤数、夯点间距、间隔周期、地面下沉量及填料的级配要求(粒径、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等。

⑶确定强夯有效影响深度。

⑷强夯后的填土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⑸建议合理的对大面积强夯施工中质量控制及回填土检测手段。

3.2.目标控制值整个回填土层加固后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kPa,压缩模量Es ≥10MPa,压实系数λc≥0.96,内摩擦角≥30°,干容重20KN/m3。

3.3.试夯依据(1)《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DL/T5024—2005);(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4)《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70—2002);(5)《岩土工程勘测报告》(XX电力设计院2006.11);(6)《回填土、原土强夯试验技术要求》(XX电力设计院2006.11);(7)XXXX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文件《关于XXXXX±800kv直流输电工程XX 换流站地基处理试验大纲的评审会议纪要》(2007)423号;(8)评审修改后的《XXX±800KV 换流站场地强夯试夯方案》。

四.试夯施工4.1.试夯施工工艺流程试夯施工流程图4.2.试夯工作主要时间节点见表1:试夯工作时间统计表 表1 序号日期 工作内容 1 5月3日填土试夯区开始第一遍点夯工作 2 5月7日原土试夯区开始第一遍点夯工作 3 5月10日填土试夯区开始第二遍点夯工作 4 5月11日填土试夯区开始普夯工作 5 5月14日原土试夯区开始第二遍点夯工作 6 5月15日原土试夯区开始普夯工作4.3.试夯设备强夯施工前对施工机具进行了检查确认,本次强夯试验使用施工机具参数如下:⑴强夯主机:采用一台加龙门架Quy—25.w200A型履带式起重机。

和一台加缓冲器Quy—50.w400A型履带式起重机。

⑵夯锤:试夯施工夯锤选用两个圆形铸钢锤,其中一个锤直径 2.5m、重23.04T,锤底静压力47kPa,设有4个直径200mm的排气孔;另一个夯锤直径2.3m、重20.3T,锤底静压力49kPa,中部设有1个直径500mm排气孔。

⑶脱钩装置:由吊环、耳板、锁环、吊钩等组成。

拉绳一端固定在锁柄上,另一端穿过绕向滑轮,固定在臂杆底部横轴上,当夯锤起吊到要求高度,开钩绳随即拉开锁柄,脱钩装置开启,夯锤自由落体,夯击地基土。

4.4.试夯区布置试夯分原土区、填土区试夯,考虑试夯区在场地的代表性,各试区具体位置由设计指定在场地的南侧边坡区域,见图1:“试夯区平面布置示意图”。

4.1、原土试夯区层软塑状粘土呈透原土区土层性质主要为○1层坚硬~可塑粉质粘土,○11层粉、细砂与○2层基岩。

共布置两个区域,即原镜体分布在其下,下部为○12土试夯Ⅰ区和Ⅱ区,分别用3000kN·m和2000kN·m的能级进行,每个区域面积445.95m2,夯前在该区域清除软泥及耕植土,由于场地为丘陵地段,多处于谷坡地带,试区临坡开挖成台阶状,台阶开挖最深处有2.5m。

试验场地夯前平均标高分别为1806.98米和1806.04米。

2个试夯区的夯点均采用边长为5m的正三角形布置(详见“原土区强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4.2、填土试夯区填料组成:来源于开挖区,主要由粘性土、强风化泥岩碎屑等组成。

无表层耕土和生活、建筑垃圾。

从现场情况分析,回填材料具有相当代表性。

布置4个填土试夯区,每区域面积445.95m2,用不同厚度填筑体,不同能级进行试验,便于夯后检测比较夯后效果,确定强夯最佳施工参数。

Ⅰ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5.09米,堆填厚度为7m,采用4000kN·m的能级进行试夯;Ⅱ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5.31米,堆填厚度为6m,采用4000kN·m的能级进行试夯;Ⅲ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6.07米,堆填厚度为6m,采用3000kN·m的能级进行试夯; Ⅳ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5.49米,堆填厚度为5m,采用3000kN·m 的能级进行试夯; 4个试夯区的夯点均采用边长为5m的正三角形布置(详见“填土区强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4.5.试夯参数4.5.1原土试夯⑴原土试夯参数:能级、锤重、落距。

Ⅰ区原土采用3000KN.m夯击能,锤重23.04T,锤高落距为13.1m;Ⅱ区原土采用2000KN.m夯击能,锤重23.04T,锤高落距为8.7m。

⑵单点夯强夯施工先进行单点夯试验,通过夯沉量与夯击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饱和夯击能和最佳夯击能,为群点夯夯点确定适宜的夯击次数,两个区域各布置一个单点夯,单点夯按下列原则控制和调整:① 设计单击夯击能:分别为3000kN·m和2000kN·m;②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③ 夯坑周围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④ 不应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施工中准确测量每一击夯沉量、地面变形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夯沉量~夯击击数关系曲线。

从Ⅰ、Ⅱ区夯击单点夯试夯过程分析(见图2、图3),前6击每击夯沉量较大,从7击后趋于稳定,继续夯击至10击达到设计要求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的控制标准,累计夯沉量为1.50m、0.61m。

从2个单点夯的夯击击数与累计夯沉量分析,当累计夯沉量分别达到87%和80%时,对应的夯击击数为6击,这与两个夯点夯击击数~夯沉量关系曲线所显示的6击后夯沉量曲线趋于稳定相对应。

所以,取最佳夯击击数为6击,饱和夯击击数为10击。

通过单点夯试验,可以判定本场地强夯法加固地基是可行、有效的。

而采用3000kN·m比2000kN·m对土层的夯沉量在场地均未隆起的情况下要高近1.5倍,说明3000kN·m的效果好于2000kN·m。

⑶群夯①第一遍施工参数:1~15点夯,正三角形布置,夯点间距5m,隔行跳打,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0击。

施工中准确测量每一击夯沉量、地面变形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每击夯沉量~夯击击数关系曲线。

Ⅰ区单击夯击能采用3000kN·m,从每击夯沉量(15点平均值)~夯击击数关系曲线(见图4)可看出:随着夯击击数增加,每击夯沉量逐步减小,前8击夯沉量相对较大,9击后夯沉量趋于稳定,至10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1.37m。

Ⅱ区单击夯击能采用2000kN·m,由于场地的不均匀性,其中有10点从第1击开始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就小于100㎜,从第2击夯沉量就趋于稳定,至10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0.599m。

见每击夯沉量(10点平均值)~夯击击数关系曲线(图5);另外5点虽第11击满足收锤标准,只比上述10点多一击,但累计夯沉量却大2.19倍,达1.312m(见图6),说明该地段存在软弱夹层。

第一遍施工完成后,采用挖掘机和推土机整平场地,在场地休止7天后,进行第二遍施工。

②第二遍施工参数:A~H点夯,单击夯击能与第一遍相同,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0击。

本遍夯击点数共8个,施工观测与第一遍相同,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每击夯沉量(8点平均值)~夯击击数关系曲线(见图6、图7)。

在Ⅰ区:随着夯击击数增加,每击夯沉量逐步减小,7击后夯沉量趋于稳定,夯击数从8击开始达到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但一直到10击仍未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的设计要求,平均累计夯沉量 1.524m;在Ⅱ区:由于全部8个夯点均避开了软土带,所以表现出和Ⅱ区单点夯相同的规律,即第1击开始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就不大于100㎜,至11击达到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就不大于50㎜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0.888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