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的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不危险 少数的放电发生在雷云和大地之间-危险 对地放电的雷云大多数带负电荷
理解以下几点: 雷云对地放电的实质是雷云电荷向大地的突然 释放 被击物体的电位取决于雷电流和被击物体阻抗 的乘积 从电源性质看,相当于一个电流源的作用过程 人们能够测知的电量,重要是流过被击物体的 电流
课程内容 雷云的形成 雷电放电过程 雷电参数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一、雷电放电和雷电过电压
1、雷云 热气流上升,云层水滴分裂带电,其中的细微水沫带 负电,被上升气流带往高空,形成大片带负电的雷云 ,其高度为距离地面1~4km;被分裂出的水珠带正电, 悬浮在云中,形成雷云下部的局部正电荷区; 距离地面4~5km的主要为正电荷云层,温度低,冷凝成 冰晶,冰晶与空气碰撞,带正电的气流携带冰晶的细 微碎片向上运动,形成大片正电荷雷云;整块雷云有 若干个电荷中心,负电荷在雷云下部,离地大约5001000m 雷云电荷(下部大多为负电荷)与地面感应电荷(大 多为正电荷)构成空间电场,其放电机理类似于特长 间隙的放电,只是大地及其表面物体取代了金属电极 ,另一极为云层。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它所产生 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从而会引起巨大的 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 从电力工程的角度来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两个方面是: 雷电放电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很高的雷电过电压,它是造 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生巨大电流,使被击物体炸毁、燃烧、使导体熔断 或通过电动力引起机械损坏。
雷电活动与地形关联性
2010 年 7 月 10 日 21 时至 22 时 2010 年 7 月 11 日 1 时至 2 时 雷电活动在水系 和山脉附近较为 密集
雷电活动在湖 泊处最为密集 雷电活动在水系 和山脉附近较为 密集
2、雷电放电过程 • 雷电空间电场特点:电位差大(MV级)、距离长、平均 场强不超过100kV/m(1kV/cm); • 个别气隙发生电子崩和电晕,引发雷电放电;逐级推进向 地面发展,发展速度慢,各级发展间有停歇(使用流注先 导放电理论); • 先导放电:在电极附近炙热的强电离高导电气隙通道,分 级发展,每级长度25~50m,伸展速度107m/s,每级停歇 30~90us,放电电流不大,为10~800A; • 主放电:地面突出物容易发生向上的迎面先导,与下行先 导发生接闪,形成极其强烈的电离,电流可高达数十~数 百kA,电流方向自下而上,又称“回击”,伴随雷鸣和 闪光,时间为50~100us,为光速的一半; • 大部分雷击都是负雷闪(90%),少部分是正雷闪 • 余辉阶段
中国古代对雷电的认识
公元前 1500年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 雷 ” 字,稍晚的西 周青铜器上有“电”字,它指的是闪电 最早的文字记载时东汉哲学家王充( 27 -约 97 年)他 在《论衡》中对雷电进行了描述 “ 雷者火也。以人中 雷而死,即询其身,中火则须发烧焦。” 但王充、沈括、柳宗元、朱熹等反对神鬼论。元代末 刘基(刘伯温)(1311-1375)在《刘文正公文集》 中讲 “ 雷何物也?曰雷者,大气之郁而激发也,阴气 团于阳,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中国古代的认识只停留在观察自然界,作理性思辨, 而没有动手制造仪器,变革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试样 工作,寻找其规律,因而无法前进
• 我国每年因雷害伤亡人数大约在10500人左右 • 90年代湖北某农场一次雷击当场击死14人 • 2008年6月29日武汉天河机场附近5名农民在 屋檐下避雨遭雷击,二死三伤 • 1997年一次雷电直击鄂西某电视塔顶,塔顶上 的微波机损坏,雷电过电压波通过塔上引线把 高电位引入发射机房,致使发射机、载波机、 电源设备等都受到严重损坏,停播数日之久 • 电力系统每年雷击跳闸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约200亿元
3、雷电参数
(一)雷电活动频度 雷暴日及雷暴小时 雷暴日Td是一年中发生雷电的天数,以听到雷声 为准,在一天内只要听到过雷声,无论次数多少,均 计为一个雷暴日。 雷暴小时Th是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小时数, 在一个小时内只要有一次雷电,即计为一个雷电小 时。一个雷暴日折合三个雷暴小时。 雷暴日与该地区所在纬度、当地气象条件、地 形地貌有关 : Td <15,少雷区;>40,多雷区;>90,强雷区
欧美雷电科学的建立
– 著名的风筝试验(17世纪,富兰克林): 240 米长的缠绕钢丝的麻绳上产生20cm的电火花 著名科学家G W Richman(1711-1753)(彼 得堡科学院院士)观察雷电而死亡 人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加强了对雷电及其防 护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利用高速摄影、记录示 波器、雷电定向定位仪等现代化测量技术(丰 富人类对雷电的认识)
第一次主放电
箭状先导
第三次主放电
雷电放电过程 • 基本过程:先导放电阶段 ;主放电阶段
分级先导:多次先导 主放电的重复过程, 每次间歇 时间为几十毫秒,放电次数一般为2~3次,最多为40次
主放电:先导靠近地面时,进入主放电阶段, 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伴随着雷鸣和闪光。主放 电的时间极短,只有50~100微秒,放电发展速度 50~100m/微秒。电流幅值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 余辉阶段:主放电完成后,云中剩余电荷沿 着导电通道开始流向大地,这一阶段称放电的 余辉阶段,电流数百安。
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李华伟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楼307室 hwli@
参考华北电力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李黎老师课件,特此致谢!
雷电是自然中最宏伟壮观的现 象,也是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工作条 件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 此对雷电的研究和防护意义重 大。 理学的 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雷电这一 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