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与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探索与实践所谓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科精神……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意味着师生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活动,加强师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体验与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整合教学目标,活化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中,认知、情感、个性得到同步和谐发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感受数学的价值及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一、创设富有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1.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动机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加便捷地解决实际问题。
当我们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快乐是无法言喻的。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结合学生的冬季长跑活动导入:“每天课间操时,我们班都会排成四列纵队绕操场跑上几圈,那么是里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还是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呢?”“要准确地计算出长多少,需要计算圆形操场的什么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的问题情景。
2.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使数学概念形象化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
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
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
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
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
数学·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罗克 华
( 彭州市利安小学。 四川 成都 613 ) 190 现行数学课程体系经过长期的演变, 虽然在内容和编 4 分钟毕竟有限, 0 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 、 获取、 积累生
排体系上都有较大的改变, 特别是在逻辑、 推理和技能训练 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 但是却给人一种严重脱离生活实 其次 , 指导学 生观察生活 中的数学 。让学 生观 察生 活 际的感觉。人们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学了数学又有什么 用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维普资讯
第 2 卷 增 刊 2
、0.2 ,12
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J RNAL F I HU OU O S C ANC L GE E OL E OF DUC I AT ON
20 0 6年 1 2月
De . 0 6 c2 0
数 学 ・ 生 活
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推进以学生 的最佳 途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已成为新世纪教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本身就是最好 的学习方 育改革的主题 。国家课 程改革 的基本思 想是 : 以学 生发展 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 , 并不断地体验成
课堂教学耍联系学生生活,Leabharlann 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 一
、
12 1
维普资讯
四J教育学院学报 I l
是教师的一种 “ 自我超越 ” 是一种 开放 文 明的现 代教育 。 ,
20 年 l 06 2月 答的问题, 偏离了教师根据 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路设计出 来的框架。 出呼教师的意料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挫 伤学生的积极性, 把它骞人一种低死的教学模式中, l i 按原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的几点做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的几点做法摘要:小学生数学课堂要适合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生活中、游戏中、多媒体教学中提高数学感受能力,学会简单的动手操作技能,发展数学创造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做法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但它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好多实际问题;小学生年龄小,天真活泼,有非常喜欢游戏,所以小学数学设计要生活化、游戏化,还要紧跟时代逐步走向现代化。
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认识特点看,他们对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获得表现与创造的能力和素养,实现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儿童的数学素质,培养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听学数学的兴趣,养成喜欢数学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理解数学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当然,欣赏数学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
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教师应在一切教育工作中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在准备给学生学习某种问题之前,应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是否欠缺,如有不足,要设法组织一些活动,如让他们看图片,讲有关知识和故事等,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很需要的。
在学习新课时,也可以进行生活化的设计,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然后再学习新课。
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准备好教具,告诉学生学习新课的名字,教师边讲边直观教具展示不同角的形状、大小,以及角的用途。
这样学生会很感兴趣,全神贯注地看教师的动作,并在观察中模仿老师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角的样子,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因而也学得快,记得牢。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论题: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姓名:李吉超地址:倘甸镇海子小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寻甸县倘甸镇海子小学:李吉超)内容提要: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寻找数学素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形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问题来源生活生活经验丰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学习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践中寻找数学题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感受数学有趣激发求知欲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追求掌握的知识和尝试解决新问题方法,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要努力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有“我要学”的愿望。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谈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化,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一项日常活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这是我们高年级组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怎样用,用在什么地方,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探讨。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走出“为了数学而教数学”的“怪圈”,应走一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依靠生活,一切为了生活”的教学路线。
一、目标定位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以“用”为出发点,要密切联系实际,在注重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同时,关注知识、技能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知识的生活背景,同时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就像有关计算的教学,如果不盲目于算理的推导,而是把计算题编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就是算理的推导过程,前面我听过常虹老师三年级一节“乘法估算”的课,就是从买篮球这一事件中,使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和方法。
教学效果很好,其实对于计算教学,我们认为都可以把它溶入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计算的枯燥无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设计生活化。
现行教材的内容体现了地域性、时代性,对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而言,对相同的内容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如“利息”的相关内容对城镇学生来说,易被理解,而对于像我们这里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则比较陌生了;对于“出米率”、“出油率”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比城市学生丰富。
所以,内容处理要灵活,应以“适”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对知识有“亲切感”,要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应还有生活,对于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要适当进行调整、修改。
尽量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数学生活化教学点滴谈论文
数学生活化教学点滴谈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趋向。
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点滴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21-01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下面是本人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点滴之谈。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师要挖掘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最佳联结点,架起桥梁,使它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之中。
例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换成别的形状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被这个司空见惯但从没想过的问题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别的形状不行,因为无法滚动,只有圆形无棱无角,好滚动,而且滚动起来平稳。
”有的反驳说:“椭圆形也可以,推土机、挖土机履带的外形就是椭圆形的。
”“是呀!既然椭圆形也可以,那为什么汽车的车轮不是椭圆形而是圆形的呢?”我趁势追问,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之中,思维状态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椭圆形做车轮的车子笨重”、“椭圆形车轮的车子跑不快……”学生的回答一个接一个。
解决问题----铺地砖反思
教学反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气息。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第66页例8及相关内容《解决问题—铺地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数学。
1.依据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直观演示了铺地砖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中锻炼孩子们分析思考的能力,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2.《铺地砖》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
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孩子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情境导入中,孩子们说愿意帮王大爷解决铺地砖的问题,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我利用两组比赛的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以学生为主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运用课件及图片,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3.用数学知识解决铺地砖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此教学时我一方面结合课件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思考:客厅长边里铺几块,短边里铺几块,最后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铺多少块。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和课件直观演示来探究解题方法,让学生明确算理,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强调,当面积单位不统一时要统一单位才能计算。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1.小组合作有待加强,合作要求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找不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定位。
操作不充分,学生在操作中没有很好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深刻理解解题方法。
2.教学评价语言有点单一,不太及时,不太切合当时的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意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
2013年的数学试题在取材上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课程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为背景,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应用性问题,突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背景新颖,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1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带进课堂。
“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13人中一定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学校篮球赛场次设置及同学间互赠贺年卡”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利用生活资源解决问题
利用生活资源解决问题,培养解题策略教学案例背景描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在编写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
教师利用教材提供丰富的主题图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经历情景呈现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案例描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应用,更是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中,虽然数量关系的阐述不需要很规范地表述,只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这并不是表明,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于经验层面即可。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结合本人的思维水平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是我在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上册)有关数学与生活的一个片段。
一、播放《曹冲称象》故事,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①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学生回答)②我们送他一个美名“小小策略家”。
问: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2.直接提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师:对,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1.生活中的难题(组图)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情境:元旦快到了,为了使庆祝元旦的活动更有意义,三位班长正在买奖品呢。
小明班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班要买5本笔记本;小军班用42元买笔记本。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依次出示2个问题)小华用了多少元?小军42元钱可以买几本?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3.第一个问题能解决吗?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整理信息)四人小组交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师: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摘要: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法态度迫切需要数学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教改路子,我的做法是:合理组织教材,把数学问题看成生活问题;注重实践体验,把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趣味化、生活化;提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变生活经验为数学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游戏,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选取身边的事情为教学内容,激发数学求知欲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两年多来,我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并逐步向高年级推广。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课程观、学生观、生活经验、数学知识问题的提出:多年以来,很多人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抽象的算和推理教学,不需要像语文课那样的形象教学,不需要像学语文课那样的生活积累,就是在数学王国里搞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字游戏,所以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充满畏惧感,认为数学太枯燥、太抽象、太难学。
而那些所谓数学高分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为高分而学,不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应用。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正反映出了我们的应试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一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估计过高,放不下架子,高不成,低不就;二是学的书本知识和生活脱节,不会应用,不能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的国家既需要像陈景润那样的专门搞数学研究的数学家,更需要大批的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基层工作者。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伟人毛泽东说:“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以致用”。
这些至理明言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要面向生活。
对于数学课来说,就是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5、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有这样一题:“155-93=155-100+7”,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7难以理解,我就安排两个学生表演到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妈妈要买一件93元的大衣,给了售货员100元,营业员找回7元钱。学生高兴地看完了表演后,老师因势引出:“如果妈妈身上共有155元钱,付了93元买大衣,还剩多少钱?”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列出算式155-93=155-100+7=62(元)。有了表演这个生活情景的安排,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算法。
总之,数学教学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真实,从而切身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4、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的家庭人口,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生活的经验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1.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把生活素材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时,带学生来到校门口,让他们在10分钟内数出来往小轿车、大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让学生参与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到生活需要数学。
再如,在教学完《认识人民币》和《克和千克》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实践活动:布置“超市”并购物。
先选几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当“店长”和各类商品的“负责人”,其他同学负责摆放这些物品,然后让学生自己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超市,再让学生轮流当顾客和售货员,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哪些方面用到了数学?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有的说:布置“超市”的时候,我要知道我的这个商品该放在哪里,这就用到了位置;我还要知道我的这个商品属于哪一类,这就用到了分类;有的说:我在给顾客称东西的时候,要用到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有的说:我买过东西付钱的时候,要用到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换算;还有的说:在给物品贴标价的时候,用到了小数……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识;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新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笔者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知识和经验,培养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是这些生活经验并不都是正确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去伪存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把2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问:怎么分?这时学生很容易回答每人分1块。
接着问:如果把2块月饼分给4个小朋友,又怎么分?学生在下面很快就讨论开了。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每人分一半。
”我接着问:你是怎样想出来?这个学生说:“在家里母亲经常把1个苹果切开,我和哥哥每人一半,这样很公平。
”这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接着引导:一半用数又怎样来表示呢?经过一阵议论,我告诉学生:“用我们学过的数无法表示,必须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
刘兴起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1674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大明镇总校刘兴起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
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
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
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善于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何将数学课堂“生活化”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
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淘气带来两个苹果,想和笑笑分享苹果的情景,平均每人分得几个?让学生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要给智慧老人留一个,他们两人分吃一个苹果,现在每人分得多少?这时,许多学生说笑笑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淘气也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涵着新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并不陌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
刘伟礼数学生活化教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信息窗数学教育生活化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求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去教数学,联系生活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更好地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更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教育家卢梭也曾认为:教学应让学生在生活及各种活动进行学习,通过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至关重要的。
从而让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主,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如:我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先出示信息窗1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重大的改革是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生更好的积极主动地、全身地投入学习。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以学生熟知的钟表和启动杆为情境引入新知的传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旋转关系的场景,让学生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参与新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更好地让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他们不仅会表述物体间的位臵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臵关系的相对性,使得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
夯实“四基”培养“四能”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例谈
夯实“四基”培养“四能”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例谈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
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
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今天我们谈谈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小学低段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新《课标》指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如我在《元、角、分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整堂课都在熟悉、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新课伊始,我先用大屏出示学生喜欢的数学书中的人物”智慧老人”,同时,创设了智慧老人开了一个文具店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到文具店中去参观、去购物、去思考:要想将自己喜欢的文具带回家,怎么办?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人民币的单位时,
我创设了一个实际购物的情景:让一名学生扮演智慧老人,充当售货员,让其余学生用人民币购物,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通过这些有效的情境创设和数学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经历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发展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二、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归纳和引伸。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实际上,每一位学生并不是在上学以后才开始接触数学的,也不仅仅是在数学课上才进行数学学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感性的认识。
虽然这些知识是不系统的、模糊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但这些知识对小学生来说,确是真实的、有趣的,是进行系统的数学学习的有利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比如,在教学几何形体的认识中,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车轮、橘子等认识并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来
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淆在一起的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与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分离出来、区分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实物几何形状明显特征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被忽略掉的几何形状的局部和细微部分;通过实物摆放形式的变化,(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或一个正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及形体的变化,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变化多端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使经验常识数学化、严格化,更有条理性。
三、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打造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了,学习可能就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如:以前在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这一课后,许多教师都会感到: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总要出错。
我在教学完这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如:到操场上,测量自己走10米所用的步数;实际测量自己身体上一些部位如:手掌长、手指长等;再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家中一些物体的高度、厚度……。
这些活动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在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
观感受中,进一步建立起对厘米和米的深刻体验。
这时,我发现,学生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率明显降低。
这说明:一旦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有效的沟通,生活世界也就变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动力。
四、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记“数学日记”的方法,来进行发现与总结
一年多以来,我坚持让学生记“数学日记”。
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寻觅、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孩子们从当初的记录自己学习内容的一句简单的话:“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发展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我发现我家的冰箱是一个长方体”、“我家的防盗门上有一个圆形门镜”,再到记录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简单思考:“汽车的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学生,能够从直观感受知识过渡到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感到很有兴趣,许多学生在他们的数学日记中写到:我最喜欢上数学课;数学课真有趣!在他们的眼中,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现实意义的,是鲜活的。
使学生对数学始终怀有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