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教材说明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项脊轩志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项脊轩志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 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 居、亲人的眷恋之情。学会体验生活,懂得感 恩。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思维由宏观到微观, 逐渐深入,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可编辑ppt
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
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确立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可编辑ppt
6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主要教法
• 1.诵读法。 采用由整体感知到区间精读的思维方式,逐步深入,
层层理解 。
• 2.问题引领法
问题引领教学法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设计问 题,老师准备与思考题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共 同探究完成。
设计说明:简单的导语起到提纲挈 领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研读文 本的兴趣。
可编辑ppt
13
6、
小结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 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 的琐事的叙述,利用细节描写表达对亲人的深 切思念之情。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是不是时常忽略身边的人, 忽略别人对我们的付出;拥有的时候不去珍惜, 失去才知道可贵。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珍惜 身边的一切,用一双感恩的眼睛关注你的周围。
设计说明:导入新课要找准切入点,即切合本课学习的
目标,引起学生对情感体验的深思,激发学生对文本阅
读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可编辑ppt
10
1、听配乐朗诵,屏幕显示易读错的字; 检查预习和听读效果。
2、学生自读,结合资料,翻译文章。 3、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4、大屏幕显示一些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成果。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老师们对待它有两种偏激的态度,一是既为选修课,就干脆舍弃不修,提前进入高考复习;二是把它当做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

这两种做法都偏离了选修课设置的根本意图。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设置这一门选修课的宗旨一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如果要有效地落实这样的能力,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欣赏,二是积淀。

笔者认为欣赏、积淀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在有效层面上的着力点。

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笔者这样进行操作。

一、回望必修教材,加强选修必修的联系。

例如教学散文之部,我们可以回望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有三个板块组成,即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因声求气重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仔细理会重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的品味,融会贯通就是阅读的综合运用。

选修教材的散文之部就为我们品味欣赏文言散文提供了三种渠道。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要我们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要我们从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要我们从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

再来看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选了三类散文,独具韵味的山水风物的山水游记类,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类,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的寄寓言志类。

第一类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致的真实描写;第二类散文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精湛的场面描写、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第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寓言说理、铺叙夸饰、渲染描摹、繁简搭配、多种修辞的运用。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教材总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18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

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

据此,建议:一、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探究、感悟。

二、课时安排,仅供参考。

总课时36课时【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赏析指导”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感知〖“赏析指导”的要素〗1、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见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3、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4、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5、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6、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7、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赏析示例”的要素〗把握诗歌的结构意脉,准确理解主旨。

〖“自主赏析”的要素〗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主旨;鉴赏:开头环境的渲染、诗中即景起兴、反问、比喻等手法的作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内容、风格的异同。

感悟:1、整体梳理本单元双基要素,发现“赏析指导”的知识短文太过笼统、简单,而“赏析示例”强调的又过片面。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 第3单元《虞美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3单元《虞美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观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观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文言文阅读力量以及审美力量。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举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同学的诵读爱好,为同学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举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同学已有肯定的诗歌积累,具备肯定的诗歌鉴赏方法;语言表达力量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同学为主体,从品尝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三)教学环境分析导入新课时利用QQ影音来播放徐小凤的歌曲《虞美人》,让同学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

在朗读环节借助音频和图像营造意境,同时借助名家范读,指导同学正确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借助幻灯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李煜其人其作(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尝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和激发同学阅读古代诗文的爱好,培育同学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李煜其人其作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和探究力量。

高中语文 第12课 阁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12课 阁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2课阁夜1.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

《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读准下列字音。

霁_________夷_________樵__________寥__________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霁__________ ②夷歌__________ ③鼓角__________④人事__________ ⑤音书__________ ⑥漫寂寥__________2.jì;yí;qiáo;liáo3.雪止;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指交游;指亲朋间的慰藉;徒然感到寂寥。

1.下面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元宵(xiāo)蜉蝣(fúyóu)枕藉(jiè)戌时(wù)B.桂棹(zhào)打更(gēng)讣告(fù)迂腐(yū)C.歼灭(jiān)忖度(duó)寂寥(liáo)抻面(chēn)D.恫吓(dòng)雨霁(jì)尴尬(gà)怙恶不悛(quān)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岁暮阴阳催短景景:景色B.天涯霜雪霁寒宵霁:雪止C.三峡星河影动摇动摇:摇曳不定D.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徒然、白白地3.下列词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帷幕天涯雪霁寒宵B.摇曳夔州夷歌渔樵C.漫天感慨凄惨怆然D.顿挫萧瑟寂廖对仗4.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将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高中语文教材说明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教材说明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教材说明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一、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

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

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

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

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

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

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

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

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

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

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赏析:
1、作者选取了哪两幅画面?为了渲染了什么?
画面一:__“__战__士__还__家__尽__锦__衣__”_____
战士凯旋,大家都就将越王及 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表情烘托出来。
画面二:__“__宫__女__如__花__满__春__殿__”_____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
惆怅——达观——坚忍不拔
曾照吴王宫里人。
同:
都是吊古之作,意蕴诗中, 都用了对照手法。
《越》前三句写古,末句写今 《苏》前三句写今,末句写古 异: 《越》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 《苏》从今月说到古宫人。
两首诗的格局正好相反。
思 同: 两诗都生盛衰、荣华无常的感慨。

内 异: 《越》通过古今对照、物是人非写感慨;《苏

通过自然景物今古常新写感慨。
3、你读了此诗,能悟出怎样的道理?
• 隐含着诗人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 隐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忘却往日的屈辱和 苦难,完全陶醉在暂时胜利的喜悦之中,其结果只 能使化为乌有。
读李白《苏台览古》,比较表达技能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表 达
菱歌唱尽不胜春。
技 能
只今惟有西江月,
性情刘禹锡
——其他诗作赏析
竹枝词(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热烈而忐忑的少女情怀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羁旅之情,思归之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最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电子版教师用书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电子版教师用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单元说明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

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

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

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

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理解。

“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

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

“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

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

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3(4份)-人教课标版1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3(4份)-人教课标版1
、如何理解“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这句诗?
明确: 一种理解是: 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 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 就会后悔不及。一种理解是: 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 因藩镇割据, 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此词就是避乱江南时所作。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 只会有断肠的悲哀。此诗表达的正是诗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课件展示】
、开头“人人尽说江南好”有何作用?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要求语言准确, 语意顺畅。
、诗中的江南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诗句, 展开联想和想象, 再现诗人笔下的江南。
概括诗意, 体会情感
通过结合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帮助学生走近作者, 体会流露的感情, 完成“缘景明情”的单元赏析方法, 这是初读诗歌的一个必备环节。
对于教师有无用多媒体教学无所谓, 感觉不到多媒体设施的先进性
【课件展示】请自由诵读《菩萨蛮》, 读准字音, 初步感知诗意。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字音: 腕(à)
(三)录音范读, 名家熏陶
【课件展示】请听配乐诗朗诵, 注意节奏、重音、语调、情感。
【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课件展示】请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然后自由举手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自主探究, 赏析炼字
知人论世, 对比剖析
根据杜甫和诸葛亮生平经历的异同, 概括本诗的主旨。
根据杜甫和诸葛亮生平经历的异同,概括本诗的主旨。
通过对炼字的把握, 可以让学生回归诗意, 进而把握作者内在的感情, 还能让学生把握炼字题的答题方略。
(二)反复朗读, 尝试背诵
【课件展示】 请同桌之间检查背诵, 最先完成任务的, 可来到讲台上展示。展示时注意情感的抒发, 节奏的缓急, 字音的轻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宿松中学的戴凤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实例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主题“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

本文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提高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2.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是史论文的典范,由此确立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培养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3.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故事激趣法、诵读教学法和点拨法,通过故事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点拨法是通过教师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达到学生对文本高效的掌握。

四、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1.读音2.结构。

引题:摆出现象:诗人们笔下钟爱“木叶”形象。

提出问题:古代诗歌为什么少用“树叶”,大量用“木叶”。

分析问题:关键在“木”,“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落叶——微黄、干燥小结:概念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三、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1.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 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补充(结合教材处理):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一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2013/11/6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

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

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

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1.导入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解题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通假字“序”同“叙”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古今异义大块文章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罚依金谷酒数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三.品读:理解本散文的内容,感受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1.结构这篇小序只一百二十多字,却全面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的思想情绪。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长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长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1课长恨歌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号、。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本诗取材于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

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质夫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两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3.给加点字注音:回眸.()骊.宫()鼙.鼓()马嵬.坡()临邛.()绰.约()玉扃.()迤逦..()仙袂.()凝睇.()钗擘.()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准确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姊妹弟兄皆列土..光彩生门户..,可怜不见玉颜空死处...云髻半偏新睡觉..雪肤花貌参差..是1.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秦中吟》《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恨歌传》3.móu lípín wéi qióng chuò jiōnɡ yǐ lǐmèi dìbò4.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古今异义,古义指姿色;列土:封爵赐邑可怜:可羡、可爱;空见死处,“见”字省略;睡醒;古今异义,古义指差不多1.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一、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

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

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

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

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

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

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

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

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

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

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

“赏析指导”短文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

“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

“推荐作品”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思考题名副其实是探究,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能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不作泛泛探讨。

总之,本书区别于大学讲义,也不同于一般的鉴赏读物。

它力求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并举。

给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限制过死;各项措施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切实的帮助,是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二、教材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

这笔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

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

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了背诵。

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

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这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

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文。

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

诗和文后面分别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这样,将诗、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认识诗歌和散文各自的文体特征,掌握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

同时,通过文学史知识介绍,能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对古代诗歌和散文发展概况的大致了解。

对于诗歌、散文,历代鉴赏和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相当分散。

单是鉴赏,就有许多名目。

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在具体步骤上,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个单元各举一篇诗歌或者散文为例,从该单元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第三、四项是围绕这一单元的中心,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

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学生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有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三、欣赏要点与教学建议这本教科书从欣赏的角度展开对古诗文的学习。

就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注重语感。

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优秀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

对于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二)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

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

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三)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

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文学作品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力求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

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

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以上是欣赏的主要环节和要点,至于具体教学步骤的安排,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单元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

因为学生经过了高中的必修课阅读,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研读赏析示例,也可以先不去阅读示例,由学生自己作一番赏析,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和示例作一比较,并由教师加以评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三项是“自主赏析”,自主赏析作品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有的作品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这一项类似于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不同的是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再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当然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也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

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

同学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推荐的作品也是有限的,同学们可以拓展到课外,自己多去寻找佳作名篇进行阅读。

教师可引导和安排同学多开展一些学习活动。

如阅读交流,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质疑在班级里交流;鉴赏研究,可设置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目。

古代诗歌部分,可就一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与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

总之,可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同学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文,有许多名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阅读多了,对古代诗文就会减少畏难情绪,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自主阅读中吸取古代诗文的思想和艺术营养。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

这本教材的“赏析指导”、“赏析示例”,以及课文后的“探究•讨论”题目,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一些作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

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一些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理解时不必限制过死,通过自主探究,可以有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

愿这本教材能够做教师和学生的好朋友,能够在高中学生和古代优秀的诗文的名作、名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大家既感到有浓厚的兴味,又有探胜取宝的眼光和方法,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中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自己的思想情操、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都能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