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在受力后产生的形变恢复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6.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能量传递的量度。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属性。
8. 电路的组成和规律:- 串联电路:电阻串联,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电阻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是由于振动的波形不同所造成的。
2.噪音:指无规律的、不和谐的声音,对人体有害。
3.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反射。
当反射的时间大于0.1秒时,我们就能听到回声。
4.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振动的作用时,如果它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就会发生共鸣现象。
5.声音的干扰:当两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扰现象,分为同相干涉和异相干涉两种。
6.声音的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弯曲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衍射。
7.声音的吸收:声波遇到物体时,会被吸收,吸收的程度与物体的材质、厚度和声波的频率有关系。
2.人们用分贝来衡量声音的强度,30到40分贝是较理想的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噪声应该控制在90分贝以下。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该控制在50分贝以下。
3.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光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近似为3×108米/秒。
3.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包括影子、日食和小孔成像。
2-1 光的反射1.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需要注意的是,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此外,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6.平面镜的应用包括成像和改变光路。
2-2 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下面是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运动与力- 运动的两种基本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相互作用。
2. 物体的稳定平衡- 物体受力条件: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 支持力与重力的平衡关系:平衡浮力、平衡力、摩擦力;- 力矩与力偶的概念以及物体平衡的条件;- 杠杆原理以及杠杆的计算方法。
3. 声- 声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声的特性:音调和音量;- 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声的反射与回声;- 单位和量纲:频率的单位为赫兹,声强的单位为分贝。
4. 光与影-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镜面反射与平面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规律;-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光的颜色与光的三原色。
5. 电- 电流与电压的基本概念;- 电阻与电阻率;- 欧姆定律:I=U/R;-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性;- 电功、电能、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 传感器和电路的应用。
6. 能源与能量转换- 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热能的传递:- 热传导;- 热辐射;- 热对流;- 机械能和动能的转换; - 电能与其他能源的转换。
7.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分类; - 物质的组成;- 物态变化:-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 液体的汽化和液化;- 气体的液化和气化;- 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这些知识点是沪教版初中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以及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物理是一门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了解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科学学科。
在初三学年,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力、电、光等相关的物理知识。
以下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1. 动力学-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和惯性原理、第二定律和动量原理、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
- 引力和重力: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静力学- 平衡力和摩擦力:平衡力使物体保持平衡,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处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杠杆原理和浮力:杠杆原理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实现力的平衡,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二、电学1. 电荷和电路- 电荷的基本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电阻、开关和电灯等。
- 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大小相等,并联电路中电压大小相等。
2. 电流与电压- 电流的定义和测量:电流是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
- 电流的影响因素:电阻和电压是影响电流大小的重要因素。
- 电压的定义和测量:电压是电源的电势差,测量单位是伏特。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传播和折射传播。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子和成像:平面镜和弧面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2. 光的折射和色散- 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 光的色散和分光棱镜:白光在介质中的折射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分离现象。
以上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份总结可以对你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单位换算: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v=(s)/(t)(s是总路程,t 是总时间)。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物理初二沪科版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初二沪科版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主要涉及到物质的结构、运动和能量等方面的内容。
在初二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沪科版物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本篇文章将对初二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物质的结构1.1 原子与分子初二物理中,学生将学习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化学和物理性质的粒子。
1.2 物质的分类在学习物质的结构时,学生还需要了解物质的分类。
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1.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的特点,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等。
2. 运动的描述2.1 位移与距离在初二物理中,学生将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置变化,而距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度。
2.2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在初二物理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速度和加速度,并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3 动量与力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重要物理量,是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力是导致物体产生位移和变形的原因,是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 物体的能量3.1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物体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是物体在重力场中的势能或弹簧中的弹性势能等。
3.2 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如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而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
沪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
- 力的单位:牛顿(N)。
- 力的图示: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 支持力:物体受到的垂直于接触面的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的等效力。
- 分力: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合成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 力的平衡- 静止状态: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 力的平衡条件:对于任何物体,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动量与能量- 动量: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表示物体热冷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 热传递- 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
- 对流:流体中热量通过流体运动传递。
-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形式传递。
3. 热膨胀- 概念: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
- 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分别描述物体在一维、二维和三维方向上的膨胀。
4. 气体定律- 波义耳定律:在恒温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 查理定律:在恒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 盖-吕萨克定律:在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成正比。
5. 热机- 内燃机: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产生动力。
- 热效率: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总能量之比。
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初中沪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沪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
沪教版物理教材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教材之一,本文将对沪教版物理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供学生复习和备考使用。
第一章:物质的内部结构1. 原子与分子1.1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电子1.2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1.3 分子的结构:分子式、分子量1.4 原子与分子的运动:热运动、力的作用2. 物质的组成2.1 混合物和纯物质2.2 组成物质质量的测定2.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第二章: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1 质点和物体1.2 位移、速度、加速度1.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 初等运动学2.1 匀速直线运动2.2 匀加速直线运动2.3 自由落体运动2.4 竖直上抛运动3. 物体受力3.1 受力的基本概念3.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3.3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引起加速度 3.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三章:物理量的测量1. 物理量、单位和测量1.1 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1.2 单位和国际单位制1.3 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2. 计算2.1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2 速度的计算2.3 加速度的计算2.4 力的计算第四章:力和压力1. 力的来源和性质1.1 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 1.2 力的合成和分解1.3 等效力的概念2. 压力2.1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2.2 液体的压力2.3 大气压力和压强计第五章:能量与功率1. 能量1.1 动能和势能1.2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1.3 能量的计算和单位2. 功和功率2.1 功的概念和计算2.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第六章: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的反射1.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 1.2 平面镜的成像和特点1.3 曲面镜的成像和特点2. 光的折射2.1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 2.2 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现象 2.3 声光信号传输和光纤第七章:电与电路1. 电荷与电流1.1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2 电流的基本概念和计算1.3 电流的方向和电流表的使用2. 电阻与电路2.1 电阻的基本概念和计算2.2 系列电路和并联电路2.3 电阻的大小和材质的关系3. 电流的效应3.1 热效应和化学效应3.2 电力和电能的计算3.3 电流的安全使用和用电常识第八章:能量与电的转化1. 电压与电能1.1 电压的定义和计算1.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1.3 电能的转化和损耗2. 电的传导2.1 金属导体和电的传导2.2 熔化和蒸发2.3 导电材料和绝缘材料第九章:磁与电磁感应1. 磁的基本概念1.1 磁的性质和分类1.2 磁场及其表示1.3 磁力线和磁力示意图2. 电磁感应2.1 感生电动势和发电原理2.2 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3 电磁铁和电动机以上是初中沪教版物理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初三物理沪科版知识点
初三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初三物理沪科版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概述:1. 力和运动:- 力的定义和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2. 能量:-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压强:- 压强的定义:力与面积的比值。
- 液体压强:液体压强与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4.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和力的关系。
- 滑轮系统: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6. 热学:- 热能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 热量的计算:比热容、热量的公式。
7. 电学基础:- 电荷、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
- 欧姆定律: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8. 电路:-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 电路的简化和等效电阻的概念。
9. 电磁学:- 磁场和磁力:磁极、磁力线。
-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11. 声学:-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频率、振幅。
- 声速和回声。
这些知识点是初三物理沪科版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并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6.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二、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动能与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4.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结果,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三、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电路基础:包括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4. 电能与电功率:电能是电流做功的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2.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折射。
3. 光的色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分散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通过折射光线,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5. 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的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衍射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的方向改变。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引言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初中物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门系统性的自然科学课程。
本文总结了沪科版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对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的表现,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位移、形状发生变化和速度发生变化。
3. 力的分类常见的力有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4. 弹簧力弹簧力是弹簧变形产生的力,与弹簧形变量成正比。
5.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单位是帕斯卡(Pa)。
6. 压强的计算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二、运动和力的关系1. 受力的影响受力的物体会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合力为零。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物体都对其他物体施加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机械能和功率1. 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势能等于物体在某一位置上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3. 能量的守恒定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4. 功率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声与光1. 声的传播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2. 声的特征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3. 光的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以直线传播。
4. 光的反射光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发生反射,根据反射定律可求出反射光的方向。
5.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可求出折射光的方向。
结论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包括力和压力、运动和力的关系、机械能和功率,以及声与光的相关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同学们对初中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一、运动和力1.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匀速和变速2.力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二、机械能和能量1.功的概念和计算-功的定义-功的单位和计算公式2.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功率的定义-功率的单位和计算公式3.动能和势能-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势能的定义和计算4.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机械能守恒的应用三、压力学和浮力1.压强-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的单位和计算公式2.浮力和浮力原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浮力原理的应用3.管道中的液体压力-法向压力和切向压力-斯密特定理四、声学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产生和特性-声音的传播速度2.声音的性质-声音的强度和音量-音调和音高3.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声音的反射定律-声音的吸收和消声工程五、光学1.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2.光的折射和透明介质-光的折射定律-透明介质中的光的传播和折射3.镜子和透镜-平面镜和曲面镜-透镜的种类和应用六、电学1.静电和电场-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电场的概念和性质2.电路和电流-电流的概念和计算-电路的基本元件和电路图3.电阻和电阻定律-电阻的概念和计算-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4.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计算七、热学1.温度和热平衡-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原理-热平衡和热量的传递2.物质的热性质-热容量和比热容-热膨胀和热膨胀系数3.相变和热量转化-相变的概念和物质的相变规律-传热和热量转化的应用总结:本文对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进行了分类归纳,涵盖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其中运动和力、机械能和能量、压力学和浮力、声学、光学、电学和热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力和压力、机械能、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简单机械和测力、浮力与密度、静电和电流、电路和电源、声音和光学等。
一、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的原因。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等。
3. 力的合成:分解力和合力,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
4. 衡量力的大小: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
5. 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6. 压力的计算:压力=力÷面积。
7.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8. 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二、机械能1. 机械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和位置具有的能力。
2. 机械能的计算:机械能=动能+势能。
3. 动能的计算:动能=1/2 × 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速度的平方。
4. 势能的计算:势能=物体的质量× 重力加速度× 物体的高度。
5. 动势转换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其他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三、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1.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2. 能量的守恒: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四、简单机械和测力1. 杠杆原理:杠杆是由杠杆臂、支点和力臂组成的简单机械。
2. 杠杆的分类: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3. 测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和称重机的使用。
五、浮力与密度1. 水中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浮起的原因是其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2.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排开液体的重力。
3. 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如果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会沉入液体;如果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六、静电和电流1. 静电的概念:静电是由于物体电荷不平衡而引起的现象。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1、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1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1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若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5、物质世界从小到大的尺度: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5、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7、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8、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9、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0、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完整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旧纳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观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间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耍环节:提出冋题一猜想与假设-制定汁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T分析与论证T评估T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 它们关系是:1km=1000m=ldm; 1dm=0.1m=l6m-2 ・31 cm=0.01 m=1 Om ; 1 mm=0.001 m=1 Om ;-6 ・91um=1O m; 1nm = 10 rrio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耍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 •读数时视线耍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枳;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 = 1crr1;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門形顶部)相平。
5•淚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娱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枳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枳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銅丝的直径,测量一页奴的厚度(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 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7.机械运动:一个物休相对干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完整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二、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秒(S);其它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ms=10-3s 1μs=10-6s 1ns=10-9s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的最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长空气柱产生的音调低。
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人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4、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也叫音品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三、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频率高于20000Hz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叫做次声波,它们是人听不见的声音。
2、减弱噪声主要是从消声、吸声、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位移、位移的无关性、位移的相消性2.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3.加速度、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速圆周运动4.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与位移的关系5.变速运动自由落体二、力和运动1.力和压强2.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浮力、支持力3.内力、外力、合力、分力4.平衡力、不平衡力5.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原理6.牛顿第二定律、动量、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7.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力系统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势能、动能、机械能2.势能的转化、动能的转化3.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4.力学能、化学能、核能、电能、能量转化与守恒四、测量和物理量1.量和单位、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的优点2.物理量的四种基本量、运动学量、力学量、能量量、功3.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有效数字五、机械结构1.机械原理、杠杆原理、桥梁原理、滑轮原理2.杠杆的平衡条件、无法平衡条件3.裂纹、磨损、疲劳六、能量转化1.动能转化、动能转化模型2.弹性势能转化、弹性势能转化模型3.机械能转化、机械能转化模型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损失、能量转化效率七、电路和电流1.电流、电荷、电量、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2.电流的单位、电流表的使用、电压、电阻、欧姆定律3.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的分配、电压的分配、电阻的分配4.电功率、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电热效应八、光的传播及其反射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弯曲和衍射2.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反射成像、实像、虚像3.光线、入射线、反射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4.视觉、视差、视觉距离、视差的成因九、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声波的波动、声音的传播2.声音的特点、声音的频率、音调、噪声、音量3.声音的损失、声音的反射、声波的反射、声波的衍射4.声音的吸收、声音的拓展、声音的缩小十、溶液和电解质1.溶液、溶剂、溶质、溶液的浓度、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2.溶解度、饱和浓度、电解质、强电解质、闪点、吸热反应3.电解质的导电性、电解能力、电解质的类别、电解质的溶解度表。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的运动的科学。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构建猜想与假设、开展实验和观察、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验证。
物理学中,长度的单位包括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测量长度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刻度尺,读数时需要将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刻度线要紧贴物体并放正,视线不可斜视,读数时需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一半。
在实验室中,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常用单位是毫升。
在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将视线注视于液面,并注意量筒或量杯的刻度线与液面的高度。
测量误差的评估方法有累积法和凸出部分替代法。
累积法是将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个数量得到平均长度。
凸出部分替代法是将物体的凸出部分用其他物体替代,再进行测量。
机械参照物是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测量运动时,可以使用平移法或异位法。
平移法是将参照物放置在物体运动方向上,通过比较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移来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异位法是将参照物放置在物体运动轨迹上,通过比较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来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速度的定义是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主要单位是米每秒(m/s)。
14.平均速度是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一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可以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得到,即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15.声音的运动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v=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则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和距离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约为340米/秒,可以通过气体密度的变化而改变。
16.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光的颜色与波长有关,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3)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吗1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线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第三章声的世界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多彩的光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镜面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1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厚薄不同的玻璃或水透镜发生折射时,光总偏向较厚的部分。
12、凸透镜成像:(1)(2)(3)FF(1/)(2/)f(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1米/秒=3.6千米/小时(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投影仪。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放大镜。
13、光路图:空气空气空气水水水1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空气中的光线偏离法线);(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⑻凸透镜成像时,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像点。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自行车的刹车)。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同一直线二力合成:合方向与两力相同。
合方向与大力F1相同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受合力为零(即平衡力)。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一、质量和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范围;(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g/cm3),1g/cm3=1000kg/m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V的单位是米3(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量或体积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1米3的水质量为1.0×103千克。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二、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G下沉;(2)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下沉;(2)<上浮(3)=悬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