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2

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2
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基础练习
AC 5、下列有关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各地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近地面附近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二小节 热力环流
知识准备:
1、空气会热胀冷缩 2、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大,气压高 3、气压高低一般只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 4、空气会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风
A、平行; B、垂直; C、一致; D、有个交角。
2、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量是(A)
A、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垂直气压梯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3、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B)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4、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水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 交角
总 一、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风
二、三种作用力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交角
1、近地面附近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正 确的是(D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热力环流、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热力环流、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高空
低压 A 热 B 高压 冷 地面
同一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
(1)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相等的点连线
A 低压 热
B 高压 冷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 压差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 压差
比较下面三图的气压梯度大小:
1008(hpa) 1004(hpa) 1004(hpa) 1010 1010 1010
A
B 答案:C >B >A
C
( 3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百帕)
水平气压 梯度力
1000 1005 1010
A
1000 1005
B
1010
A、B 两点哪个风速较大? A点风速较B点大 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 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 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风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会形 成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 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不 均匀)
请观察分析:
冷热不均会形成 热力环流,赤道 和极地之间冷热 不均,会形成类 似的热力环流吗?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 律的大气运动。如果只 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的 冷热不均,不考虑地转 理想环流.swf 偏向力作用,则全球的 大气运动就是一个赤道 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完成高低纬度之间的热 量交换。
解 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作用
01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02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03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04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05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06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07
A
B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02
01
03
04
05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01
水循环和洋流
02
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复习要点
海陆间大循环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大气的受热过程班级:组名:姓名:运用时间:【学习目标】——导1、大气的受热过程2、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及其缘由3、气温日较差【导学流程】一、基础梳理——思1、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2、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两种基本作用方式:二、合作探究——议、展、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的方式及特点※在上表“实例”一栏中选填A、B、C :A、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平流层中的臭氧能汲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汲取红外线;大气对可见光汲取很少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特点【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依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同理,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过程Ⅰ过程Ⅲ过程Ⅱ名称图示详细过程热量来源“太阳暖大地”过程“大地暖大气”过程“大气还大地”过程3、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及其缘由(仅考虑纬度因素)(1)比较A、B两地的太阳辐射量大小:A B;(2)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由向递减;(3)缘由:高纬,太阳高度(大/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强/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

低纬,太阳高度(大/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强/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

4、气温日较差(1)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2)气温日较差影响因素:①云层:云层厚,日较差小②下垫面(海陆差异):海洋日较差小于陆地例:右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分析缘由?三、自我检测——检1、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减弱的缘由正确的是()A 臭氧汲取了太阳光线中的全部紫外线B 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使得天空呈蔚蓝色C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的汲取D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散射2.若降温较快,水汽会凝聚成露。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湘教版必修1

探究一
探究二
主题活动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分类 形 成 特 点 常见 有用成 岩石 分举例
岩浆沿着地壳薄 侵 弱地带侵入地壳 入 上部,在地表以下 岩 岩 冷凝而成 浆 岩 喷 岩浆沿着地壳薄 出 弱地带喷出地表, 岩 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 粒较大;有明 花岗 显的晶体形 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 态 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玄武 多种金属矿是工业 矿物结晶颗 岩流 生产的原料 粒较小;有流 纹岩 纹或气孔构 安山 造 岩
矿物 气态:如天然气
矿产
(3)存在形式 液态:如石油和天然汞 固态:如石英(二氧化硅)
(4)分类:金属矿、非金属矿。 (5)自然界最多的矿物:石英。


2.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 多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 分类:侵入岩和喷出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 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3)地理意义:大地的沧桑巨变、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三大类岩石及岩浆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可以进行转化。
探究一
探究二
主题活动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例题1】 读某地岩层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在图甲中M处发现了图乙中的岩石,则Q岩石为(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D.喷出岩
)
(2)图甲中P岩石类型可能为(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2第二节第2课时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2第二节第2课时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0.渔场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比较适宜鱼类的生长 B.寒暖流交汇处鱼的种类比较丰富多样 C.寒暖流交汇使海水的盐度比较适中,有利于鱼类产卵 D.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多样的饵料 答案:D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分布及 特征
北印 印
度洋 度
南印 洋
度洋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 ——
栏目 导引
分布 及特 征 分布 海区 环流 方向
洋流 性质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副热带大洋环流副极地大洋环流源自中低纬海区或热带副热带 海区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附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17·许昌高一检测)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 图。读图完成 8~9 题。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8.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3)判断洋流的性质: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为暖流,从水 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为寒流。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跟踪训练】 读北太平洋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图,回答 1~2 题。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关于图示洋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①洋流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地壳运动和改变班级:组名:姓名:运用时间:【学习目标】1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2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3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重难点】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一、基础梳理——思1.地质作用及其分类?概念:分类:按能量来源不同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运动为主, __________运动为辅。

【拓展】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3、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或,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______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相互联系,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作用二、合作探究——议、展、评1、比较两种地质构造:褶皱与断层地质构造受力状况基本形态岩层改变地表形态(构造地貌)岩层是否错位图解褶皱断层2、比较分析背斜与向斜一般形态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内力作用下的地形外力作用下的地形(地形倒置)外力作用下地形的成因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简单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较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垂直运动(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A :地垒:上升岩块,常形成 (地形),如华山、泰山、庐山B :地堑:下沉岩块,常形成 (地形),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三、自我检测——检 1、 读下图,回答:(1)(1)B 、C 、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_____,属于断层的是 ,B1与B2中属于地垒的是 ,属于地堑是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缘由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 ,缘由是 。

高一地理必修1 2.3《地壳运动和改变》导读提纲 其次课时设计人:李露霞 审核人:高一备课组班级: 组名: 姓名: 运用时间:【学习目标】1、板块构造运动2、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重难点】1、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一、基础梳理——思 1、地震 (1)概念:(2)类型:按成因分 :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3)分布(世界的两大地震带): 二、合作探究——议、展、评 1.板块构造学说(1)理论学说: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一些活动带(如海岭等)分割成了很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中图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题(含答案)

中图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题(含答案)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
28.不丹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接壤,森林覆盖率72%。读不丹地形图,回答问题。
6.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表示,2009年是南水北调工程新的建设目标明确后的第一年,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该工程影响图中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①B.②C.③D.④
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7.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B.日本列岛逐渐向海沟俯冲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岩层下沉
D.亚欧板块内部断裂下沉
15.下列有பைடு நூலகம்日本火山地震描述正确的组合是
①新西兰和日本一样同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多火山地震②日本列岛大致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呈东北-西南走向③日本如果出现相同级别的地震,深源地震要比浅源地震危害更大④日本火山岩浆活动赋予了日本丰富的硫磺矿产资源和地热能资源⑤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C.极地高压控制D.属于高纬度地带
17.南极地区冬季比北极地区冬季气温更低的原因是
①纬度更高②海拔更高③下垫面性质不同④ 光照更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补给分别是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概要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概要
(3)岩浆 (4)③
变质作用
新岩浆 ③ 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教材P30) (1)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图2-1、图2-2和图2-3区 分石英、金刚石、方解石。 石英的物理性质: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 为六棱锥状,典型的玻璃光泽。
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晶体类似球形的八面体或六八
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有用成 分举例 常见 岩石
地下岩浆在内力 侵 作用下,侵入地 入 壳上部,冷却凝 岩 固而成岩石 岩 浆 地下岩浆在内力 岩 喷 作用下,沿地壳 出 薄弱地带喷出地 岩 表,冷凝而成岩 石
矿物结晶 花岗岩 颗粒较大,是坚固、 美观的 坚硬 建筑材 料;多 矿物结晶 种金属 颗粒细小,矿是工 有的有流 业生产 纹或气孔 的原料
铁矿石是天然矿物,矿产是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具
有开采价值时的状态。
[答案] D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哪几类? 【答案】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
态矿物集合体叫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 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 续转化。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 岩石的转化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实际上是三大类岩石与岩 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正确理解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它 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各种内力、外力作用。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跟踪探究3
据各类岩石高温熔化变为岩浆,确定 E为岩浆,根据岩
浆与岩浆岩相互转化的关系,确定 C为岩浆岩,最后确 定D为变质岩。在正确确定 C、D、E表示的物质名称后 就能较为顺利地回答各数码表示的含义。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20/12/10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的受热能量主要来自_太阳辐射_。 2、大气受热过程三大环节
A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B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再把热量
传给大气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B.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不均匀: ——课本图2-1-3!
视频: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与太阳高度的关系).swf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均匀: ——课本图2-1-3!
l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 层的路程__短__,被大气__削弱少__,所以地 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_多_;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三大环节
受热过 具体过程 程
太阳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_削弱
“暖” 作用_,大部分到达地面,地
大气
面吸收而升温。
大地
地面增温同时产生_地面辐
“暖” 射_,大气吸收后增温。
大气
大气
大气增温同时产生 大气辐
“还” 射_,其中向下部分称为 大
大地
气逆辐射_,它将大部分热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0第二Biblioteka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l Example:晴朗的白天与多云的白天
l
晴朗的夜晚与多云的夜晚
晴朗 白天
晴朗 夜晚
多云 白天
多云 夜晚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
白天:晴朗削弱作用_弱_,多云削弱作用_强_. 夜间:晴朗保温作用_弱_,多云保温作用_强_.
结论:_大气的两种作用共同作用缩小了_ 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_减 小_,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活动提供了 _适宜_的温度条件。
氧化碳_吸收
可见光:_不_吸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Example:
• a.反射作用: 思考:为什么多云的阴天比晴天 凉?
• b.散射作用: 课本P34“阅读”:解释为什么火 山喷发出的颗粒物使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变得更 红?
蔚蓝的天空?(内蒙古的天空与东莞的天空 )
日出前的明亮?
•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区(紫外线 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 • 地面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水汽和二氧化碳_吸收
!!!!!
结论:__地面_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二章w自然h地y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
量还给地面
热量来源
__太阳辐射__是地 面的直接热源
__地面__是大气的 直接热源
通过 大气逆辐射__ 把热量还给地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flash
——“温室效应”
• 辐射原理:物体温度高,辐射波长越短;反之物体温 度_低_,辐射波长越_长_。
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_低得多__,So :地面辐射波长比太阳辐射波长要__长__,故地表辐射被 称为长波辐射!
l b.高纬度:太阳高度角_ 小_,太阳辐射经过大 气层的路程_长_,被大气_削弱多_,所以地球 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_少__。
l c.结论: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_不均匀!而且 是由_低纬度_向_高纬度_递减。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_削弱作用__;和大气对地面的_保温 作用_。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占_47_%(课本图2-1-2) flash
削弱作用: 作用物质
作用
强弱
a.反射作用 云层和_较大的尘埃 强
b.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 较小的尘 弱 埃
c.吸收作用 紫外线:被 臭氧__吸 中
(有选

择性) 红外线:被水汽和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