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观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一、引言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参与课堂讨论或回答问题,一直保持沉默。
这种现象在中学阶段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有着多种原因,本文将就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
二、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1. 自卑心理许多中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发表意见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害怕被认为是“笨”或者被嘲笑。
这种自卑心理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之前在课堂上说话被老师或同学否定而产生的,进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
2. 不愿意表达有些中学生在沉默背后是因为他们并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感受,他们可能内向、内向或者认为自己的看法并不被他人接受。
在课堂上,他们更愿意保持沉默,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缺乏探究精神部分中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探究精神,不愿意思考和提出问题。
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只是机械性地接受并记忆,而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究。
这种缺乏探究精神也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4. 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有些中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对课堂内容并不感兴趣,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和课堂讨论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不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而选择保持沉默。
5. 缺乏表达能力还有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上沉默是因为他们缺乏表达能力,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缺乏表达能力可能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足或者语言环境的限制等因素所导致的。
1.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过分批评或者否定学生的回答。
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表达得到尊重和认可时,才能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表达自己。
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
小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观察目的
小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观察目的
小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观察的目的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观察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内向、害羞、不自信等,从而能够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探究学习环境因素:通过观察课堂沉默现象,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存在受到压力、恐惧或不适应的情况,是否存在与同学关系紧张、受到歧视或排斥等问题,从而为改善学习环境提供参考。
3. 辅助课堂互动和参与:了解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氛围。
4. 对学生学习困难进行发现和干预:观察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有助于及早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
通过以上观察目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在小学高年级的心理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即部分学生表现出沉默、不愿参与课堂讨论或活动。
他们往往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课,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与他人进行交流。
这种“沉默”现象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加以探讨和解决。
这种“沉默”现象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
他们可能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他人的批评或嘲笑,担心说错话会被同学取笑。
他们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怕自己的声音被忽视或被否定。
他们害怕成为“异类”,与群体脱节。
部分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感到无趣或没有参与的动力。
他们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觉得课堂讨论和活动与自己无关。
他们可能认为参与讨论或活动没有什么意义,不值得花费精力。
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性格内向而表现出沉默。
他们平时不喜欢在集体中发言,更喜欢独自思考和观察。
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有其他人感兴趣或认同,所以选择沉默。
针对这种“沉默”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错误是人成长的一部分”,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犯错误。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给予他们适当的褒奖和认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授课方法。
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反馈和肯定,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动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形式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这样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进来。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
教师可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沉默,然后给予他们个别的帮助和指导。
可能有些学生是因为遭遇了挫折,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需要教师的关怀和支持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现行语文课堂上,学生沉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的沉默,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缺乏参与性和表达性。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学生沉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教学内容不足引起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到困惑和无聊,因为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脱节。
这使得学生对课堂表现出了冷漠态度,缺乏参与性。
2.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习惯在课堂上开口发言,这也是导致学生沉默的一个原因。
3.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
在面对学生沉默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应对策略:1. 调整课程内容,增加趣味性。
针对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不感兴趣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与学生年龄相符的文学作品、生活常识等,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多样化教学手段。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3. 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布置小组讨论、冗余让学生分组表达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4. 个性化教学。
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化教学,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支持和帮助,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适应不同学生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增加学生自主性。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自主权,比如布置一些小作业或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有更多的学习和表达机会。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一、引言中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课堂沉默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而选择保持沉默的现象。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存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1.性格内向一些中学生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对于在众人面前发言感到紧张和不安,因此更愿意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自信心不足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不被他人接受。
他们害怕犯错,因此选择保持沉默来避免出丑,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3.教学环境因素有时候,课堂教学环境的一些因素也会导致中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
老师的讲课方式单调乏味,内容过于抽象难懂,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学生可能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又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方式过于严肃,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从而更倾向于不表达自己的看法。
4.家庭教育因素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也会对他们的课堂表现产生影响。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封闭、不善表达,或者在学习问题上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指责、批评,中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习惯保持沉默,缺乏自信心。
5.同伴压力有些中学生在同伴圈中可能会受到压力,害怕表达自己的看法会引起同伴的嘲笑或排斥。
他们选择了沉默,以逃避这些负面影响。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普遍存在。
1.学习效果受限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默,意味着他们错失了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的机会,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在课堂上发言可以帮助学生澄清疑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沉默则让这些提高学习效果的机会消失。
2.人际交往受阻课堂上的发言和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沉默”的现象,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爱说话,或者说话很少,甚至完全不表态,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为了探讨“沉默”的原因及如何应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原因分析1. 个人因素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经历等都不同,有些孩子本身比较内向、腼腆,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些孩子可能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受到了挫折,心里有些不舒服,也不愿意说话;还有些孩子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老师不太有好感,自然也就不愿意表达。
2. 群体因素有些孩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隔阂;有些孩子可能受到同学的排挤和孤立,失去了交流的信心和勇气;还有些孩子可能受到老师的指责和批评,感到自卑和无助,更不愿意发言。
3. 教育因素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的表现,如果学校的教育理念是“灌输式”和“一刀切”,强调学生的听从和服从,那么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和渠道;如果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单一和呆板的,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那么孩子就不会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和热情。
二、应对措施1. 常识与启发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平衡学生的听讲和发言,要时常提醒学生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又是什么。
同时,要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来传递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2. 个案分析与引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做好个案分析和引导。
对于比较内向和羞涩的学生,老师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愉悦地学习和交流;对于经历过挫折和困惑的学生,老师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认真分析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受到排挤和孤立的学生,老师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课堂关爱和帮助。
3. 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方式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和表达。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一、引言心理课堂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尊自信、提高学业成绩、改善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都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个困扰:学生沉默的现象。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沉默的原因1、心理障碍存在感焦虑、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2、自信心不足怯场、自卑、害怕被嘲笑,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语言能力不足有些学生在表达思想时会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不敢付出自己的观点。
4、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够,缺乏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导致学生缺乏自信,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5、心理认知缺乏主动表达的意识,对自己的言语表达缺乏信心。
1、课堂上“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发言或发言较少的情况。
2、与同学相处时很少主动发言,对人际交往约束过于保守。
3、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得形单影只、孤立。
4、对课堂教师的提问回答都不积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注重改善和维护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老师需要以身作则,亲和力强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鼓励学生多与同学交流老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相互交流,增加自信。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和自信心。
4、给予学生进行有效表达的机会教师可通过提问、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多接触各种故事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言语表达的信心。
五、心理课堂影响学生的表达和思维心理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自由展示个性、交流与碰撞思维的平台,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1、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心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思维心理课堂应该扩大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发挥,虽然有可能提出一些对老师哪里有疑问,提出各种自己的疑问,学会解决问题。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
学生课堂上的“ 沉默” 剖析及对策
在课 堂教学 中 , 经常会 出现 一种奇 怪的
二 、打 破 沉 默 的 策 略
●童 太 娟
的 自我意 识 。孩子 的 自信 心 与他们 对 自 己
() 1 耐心 等待 。沉默是 有价值讨论 的前 的认 识和 评价 密切相 关 ,正确 的 自我意 识 奏。讨 论 , 意味 着要 发言 , 就 而发 言是 一件 能够 增强 自信 , 不 同 程 度 地 出 现 沉 默 ,对 此 我 们 许 多 教 师 发挥 创新潜 能 。 因此 。 师 教 让 人心 理有压 力 的事情 。说得 好就 会 给大 要善 于发现 学 生的特 长 ,并 为他 创 造表 现 “ 耐不住寂 寞” 不忍心 让课堂上 有限的 时间 , 现象 。教 师按 自己预设 实施 教 学时 学生 却
口而 出、 答如流 的现 象 。 对 如非 刻意表演 , 则 有误。但看看 学生都在思 索 ,就耐心 等待 。 在欣 赏完 叶圣 陶先生 笔下 不同 姿态 的荷 花
一
能 对 常 态 的 课 堂 讨 论 活 动 有 过 高 的 期 望 。 观 点 , 的 说 : 明 白 了保 护 环 境 的 重 要 意 些姿势 。一时 间教 室里陷入 了沉 默 , 有 我 等待许
预 也在 情 讨论 。 其次 , 为学生创设心 理 自由的氛围。 只 进 程 “ 壳 ”也 不说 明讨 论活 动 失败 , 卡 。 更不 斟 酌 自己的语 言 , 设表达 的效 果 , 能说沉默就是什 么都没 有发生 。因此 , 我们 理 之中 。平时在 教学 中 , 会发现 , 问题 有心 理 上感 到安全 时 。学生 才能敢 于表 现 你 当
白白流失 。 是 , 于 频频 “ 支招 ” 以求快速打破 家留下 好的 E , 生积极 的 回报 , 之则 的机会 , 他们享 受成功的喜悦 , , 隙 产 反 使 意识到 “ 我 沉默 。 摆脱僵 局。其 实 , 沉默 并不 表 明教 学 不 尽然。 因此 ,发言前经过 一番深思 熟虑 。 能行 ”从而 不再沉默 。 , 信心 百倍地 参与课 堂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一、引言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却很少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显得有些冷清。
这种沉默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可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沟通能力差等问题。
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调查1.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学生沉默的原因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农村家庭多以务农为主,家长往往忙于农活,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不高。
课堂氛围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施条件落后,课堂氛围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授内容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自身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比如自卑、内向、沟通能力差等。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互动,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缺乏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缺乏自信和主动性。
三、对策研究1.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针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条件和教学氛围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性、趣味性得到提升。
老师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2. 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村小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材、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可以引入志愿者教师、义工等资源,为农村小学教学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支持。
3. 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家长参与度农村家庭教育关注不足,也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课堂“沉默症”现象。
所谓“沉默症”,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或者不敢发言,表现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课堂讨论的回答很少,甚至完全不说话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主观因素1. 自卑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担心自己说出的话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不被认同,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在课堂上表现得胆怯,甚至不敢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2. 害怕被评判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害怕自己的回答或观点会被老师或同学否定,因此不敢轻易发言。
他们担心被他人看作是“不懂装懂”,也担心自己的言论不符合大家的期望,所以选择了保持沉默,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和打击。
3. 社交恐惧症一些大学生天生害怕与人交流,无论是和老师还是同学。
这种社交恐惧症让他们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异常排斥,更愿意选择保持安静。
这些学生需要时间去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培养自己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因素1. 教师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发言。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只是讲授,而缺乏互动交流,那么学生就缺乏发言的机会。
一些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进行批评或者直接否定,这也会让学生产生退缩心理,不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课堂氛围课堂上的氛围是否轻松愉快也对学生的发言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愿意发言。
而如果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就会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家庭因素1. 严厉教育一些家庭过于严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注重于听话,不注重于独立思考和表达。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保持沉默,害怕说错话,习惯了依赖他人的看法,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们表达意见、提问问题的机会很多,但很少有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讨论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下面对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
中学生恐惧批评和评价。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需要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或者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
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回答会被批评或评价不高,所以宁愿选择沉默。
这种恐惧心理在中学阶段尤为明显,因为学生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更加敏感,渴望被认同和接受。
缺乏自信是导致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和自我认知都在发生变化。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足够的自信,害怕在课堂上犯错或被其他同学嘲笑。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可能的尴尬和挫败感。
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也会对中学生课堂沉默产生影响。
一些老师过于强调分数和竞争,造成学生间的压力和紧张氛围。
学生们为了表现好而参与讨论,而不是出于真实的兴趣和思考。
有些老师对于学生的提问持否定态度,或者回答问题不耐烦,也会使学生退缩和选择沉默。
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课堂沉默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接受的教育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家庭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家长往往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自主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意见时缺乏自信和积极性。
针对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和鼓励表达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提供一些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欲望。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从而逐渐克服课堂沉默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参与课堂讨论是为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1. 引言1.1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沉默、不发言或极少参与课堂讨论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于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影响因素、教师角色、同学关系、家庭环境等方面。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差异、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保持沉默。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课堂沉默现象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学关系和家庭环境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影响。
在解决方法方面,可以通过改善课堂氛围、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表达等方法来减少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发生。
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创造更加宽松和鼓励发言的教学氛围。
家长和同学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心理障碍,从而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对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在未来,希望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2. 正文2.1 影响因素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个体自身的特点和性格会对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影响。
一些内向害羞的学生可能更容易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可能影响着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趣,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也会对学生的表现产生影响。
如果学生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排斥,某些学生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排挤。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学高年级的心理课堂中,“沉默”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讨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
这种沉默现象可能源于学生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原因。
了解心理课堂中“沉默”现象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对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中的“沉默”现象,探讨其成因,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1.2 研究意义心理课堂中的沉默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更为突出。
了解和探讨这一现象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通过研究沉默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情感和需求,帮助他们克服沉默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研究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中的沉默现象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自信心。
通过探讨沉默的原因以及教师应对沉默现象的策略,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研究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对象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中的“沉默”现象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群体,他们通常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挑战。
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各种特点和问题,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都处于发展中,因此在心理课堂中出现“沉默”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心理特点是多样的,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内向,对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比较拘谨;有些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害怕被他人评判和批评;还有些学生可能面临着家庭和学校带来的各种压力,导致情绪压抑,不愿意表达。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课堂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课堂沉默现象。
中学生作为处于青春期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和课堂互动的反应有时会显得比较沉默。
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尤为普遍,在教育教学中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对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1. 沉默不语在课堂上,一些学生总是保持安静,不管老师提问还是同学互动,他们总是表现得非常沉默,不发表任何言论。
2. 缺乏自信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不重要,或者害怕被别人嘲笑,缺乏自信心导致了他们的沉默。
3. 注意力不集中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沉默,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而是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导致他们并不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1. 心理特征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心理比较脆弱,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自尊心都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状态,这使得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受到质疑或者嘲笑而导致自尊心受损。
2. 学习压力随着中学生学业的加重,学习压力也会逐渐增大,这使得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难以集中,他们往往更愿意保持沉默来减轻自己的压力,而不是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3. 家庭因素一些中学生在家庭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他们变得沉默寡言。
比如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分的过分的要求等等,这些都可能会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沉默。
三、解决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1.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自在,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去。
2. 尊重学生的个性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强迫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愿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3. 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老师要时常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这个观点是对是错,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摘要】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氛围不活跃等方面。
应对策略可从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
通过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沉默现象的改善。
结论指出,针对学生沉默现象,教师应深入探讨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效果。
【关键词】引言、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应对策略、结论1. 引言1.1 引言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往往是沉默寡言的。
他们很少积极发言,甚至在老师提问时也很少抬手回答问题。
这种情况在很多学校的语文课堂上都比较普遍,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那么,学生沉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何针对这种情况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呢?本文将从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喜欢一味灌输知识,让学生passively 接受,而缺乏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
学生在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中感到无趣,失去了参与的动力,从而选择沉默。
2.学生自身情绪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与同学关系不和、家庭问题等因素导致心情低落,而在课堂上表现为沉默。
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选择保持沉默。
3.缺乏自信心。
有些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或者怕被同学嘲笑,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4.课堂氛围不活跃。
如果课堂氛围比较沉闷,缺乏趣味和活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导致沉默。
5.缺乏交流机会。
有些学生可能是因为课堂时间紧张,没有足够的机会发表意见或者问问题,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应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多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一、现象描述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在课堂上,部分中学生常常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或回答问题,而是选择保持沉默的状态。
在教师提问或课堂讨论环节,这些中学生往往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问题,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
这一现象在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1. 自我意识不足:部分中学生可能存在自卑或缺乏自信的情绪,导致他们不敢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避免被同学或老师批评或嘲笑。
2. 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某些中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缺乏兴趣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因此对课堂活动缺乏积极性。
他们认为发言或者回答问题没有意义,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3. 社交恐惧:一些中学生可能在社交上存在问题,对于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到恐惧。
在课堂上表达观点或者提出问题需要面对他人的评判和批评,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困难和挑战。
4. 被动学习习惯:一些中学生养成了被动听课和消极学习的习惯,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他们倾向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而不需要自己思考或者表达观点。
5. 家庭教育环境:一些中学生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可能缺乏言传身教和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情境,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也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影响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 阻碍自我成长:中学是学生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和个性的关键时期,而课堂沉默会阻碍学生与外界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成长。
2. 影响学习效果: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中学生的沉默会导致课堂氛围的冷漠和学习动力的下降,影响学习效果。
3. 错失提高自信的机会:克服课堂沉默是中学生提高自信、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保持沉默将使学生失去了这种提高自信的机会。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在学校中,有时会发现一些学生比较“沉默寡言”,不太愿意开口说话或者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尤其常见,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沉默”现象的出现?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常见的“沉默”原因
1、自卑感:可能有一些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自卑感,不太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担心自己的自卑会暴露出来。
2、害怕被评判:有些孩子可能会担心自己所表达的意见或者想法会被其他人批评或者否定,所以不愿意开口说话。
3、交往不足:还有一些孩子可能由于交往机会较少,不懂得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因此不愿意开口说话。
二、如何帮助孩子解决“沉默”问题
1、引导孩子多参与课堂和班级的讨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问,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思,逐步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2、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交流:老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与他人一起参与,慢慢学会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3、适当表扬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在课堂及其他场景中展现出勇气开口、自信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让孩子更加自信。
4、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正面的情感支持,发现孩子内心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从而减轻孩子的情感紧张和焦虑感。
总之,“沉默”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解决。
让孩子在一个积极、和谐、自由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才能让孩子更加自信,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孩子能在学校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表现出了课堂沉默现象,即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互动。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是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很多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侧重于了解文字、阅读理解和作文等方面的知识,而对口语表达却缺乏训练。
因此,在课堂上如果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提出问题,他们就会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沉默。
其次,自信心不足是造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中学生在性格上比较内向,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对外界也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不敢提出问题,因为他们害怕被同学或老师觉得无知或者幼稚。
再次,课堂氛围也是影响中学生课堂发言的因素之一。
如果课堂氛围问题很严重,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够活泼,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为了不让自己变得很无聊,这些学生更可能选择沉默。
与此相反,如果课堂氛围活跃,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趣,课程内容有互动性,学生就更容易放松,更容易与老师和同学互动。
最后,家庭教育也对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缺乏亲子沟通,缺乏采取一些积极的教育手段,比如勉励孩子大胆发言、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往。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学生缺乏交流和表达能力,从而在课堂上沉默不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为此,教育者不仅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针对性地补充缺失的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互动的能力,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自信地表达和交流。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1. 引言1.1 引言在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默的现象。
这种沉默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例如内向性格、社交焦虑、学习压力等。
而教师也需要重视这一现象,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走出沉默,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对其进行定义、原因分析、解决方法的探讨,并分析沉默现象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和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2. 正文2.1 沉默的定义沉默是指在心理课堂中,学生往往不愿意或者无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或互动的现象。
这种沉默不仅表现为不开口发言,还包括表情冷漠、不与他人交流、话语极少甚至完全不说话等形式。
沉默的学生在课堂上通常表现得缄默、消极,给人一种孤立、被忽视或者不关心的感觉。
沉默一般分为主动沉默和被动沉默两种情况,主动沉默是学生自愿选择不开口,而被动沉默则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沉默的定义对于心理课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互动是促进学习、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沉默学生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了解沉默的定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沉默学生融入到课堂和团队中,并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心理课堂中深入探讨沉默的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原因分析沉默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
内在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因素,外在因素则主要是指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
有些学生可能是性格内向、害羞,习惯保持沉默是因为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于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感到不安和压力,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有些学生可能是因为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缺乏自我价值感导致沉默。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是因为过度警惕和戒备心理,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看法,怕受到批评和指责。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在小学高年级的心理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沉默和不愿意发言的特点。
这种现象常常让老师和家长们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因为心理课堂是一个学生们应该展开交流、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小学高年级的心理课堂上,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些学生常常表现出沉默、不愿意开口发言的现象。
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太愿意参与讨论或者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是在小组讨论或者合作活动中也不积极参与,总是默默地坐在那里。
有些学生甚至会选择躲避课堂活动,比如上厕所、看书或者假装在做其他事情。
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发生,形成了持续性的“沉默”状态。
1.自身心理素质薄弱在小学高年级,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尚未充分发展。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感到不自信,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者被别人嘲笑。
这种心理素质薄弱导致了学生沉默的表现。
2.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发言在一些心理课堂上,老师可能刻意或者无意中营造了一种不太利于学生发言的氛围。
可能是老师缺乏耐心和包容心,经常打断学生发言或者直接表达不满;也可能是同学之间存在着不友好的关系,会嘲笑或者否定那些敢于开口的同学。
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选择保持沉默,避免受到伤害。
3.注意力分散现在社会信息更新很快,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受到手机、电视、游戏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他们在心理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无法发言。
他们常常心不在焉,对老师的引导和提问听之任之,导致了课堂上的沉默现象。
1.建立良好的心理课堂氛围老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包容、鼓励的心理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敢发言。
当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老师和同学们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不要过分苛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水平。
老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让他们有信心和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观
每个教师在课堂对话中都会遭遇沉默,可你有没有想过,沉默真的只是学生不懂这个问题吗?
我们常常以“是否发出声音”和“我是否听到”来界定沉默,所以沉默往往被视为阻碍师生对话与教学开展的障碍,也成为教师极力消除的对象。
但透视沉默我们会发现,沉默反而蕴含着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及对学生深入访谈,我发现课堂主要存在“发展型沉默”“抑制型沉默”“障碍型沉默”“逃避型沉默”“对立型沉默”等5种类型的沉默,对沉默现象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正确、合理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不必说——需要创造、维持的发展型沉默
不必说,即学生被深度卷入课堂对话之中认真倾听、整合他人观点而表现出的沉思、不作声状态,学生暂时作为沉默者建构自己的观点,为随时加入课堂对话做好准备。
这种沉默被理解为没有说的必要,即“必要的沉默”,它往往被视作学生深度介入课
堂对话的前提。
这种类型的沉默多发生在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析”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为面对新问题、新情境产生认知冲突,需要“沉默”思考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由于“不必说”是积极思考、建构、拓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型沉默。
教师不要试图打破这种沉默,而需要有意识去引导、创造、维持发展型沉默。
倘若掌控课堂对话的教师没有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沉默时间,或者没有意识到“不必说”潜在的教育深意,而催促学生放弃沉默投入对话,便会打断学生的思考。
此时学生带着未经消化的观念进入课堂,也会让课堂陷于低效对话之中。
发展型沉默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
教师需要小心呵护学生思考的火苗,维护学生沉默的权利。
例如,可以用引导性语言为学生的沉默搭建“脚手架”:“多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倘若换个词,你觉得用什么合适呢”;也可以设定一些规则,比如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策略是:“请大家思考一分钟”“请大家先把观点写在纸上”等。
“不必说”的沉默是课堂积极思考的“语言”,是积极的沉默。
不可说——需要反思、转化的抑制型沉默
不可说,即在对话情境中学生认知冲突唤起又被压抑而难以言说的状况。
具体而言,在课堂对话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认知产生冲突,忌惮于知识权威(教师、教材)而压抑自己的观点、抑制自己对话欲望的过程。
认知冲突与道德压力是“不可说”产生的必要条件。
由于学生在认知冲突与道德压力的博弈下抑制了自己言说的欲望,我们可以把这种沉默称为抑制性沉默。
抑制性沉默压制学生的思维创造、发散,是需要反思和转化的沉默。
抑制性沉默往往发生在师生问答情境中,尤其是封闭性问题对话中,即对或错、好或坏、优或劣等非此即彼的问答。
封闭性问题意味着知识的客观性与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在对话中小心试探作为客观知识权威“代言人”——教师的暗示,并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现实中,许多问题处于模糊地带,这些模糊地带往往成为创造、创新的生长点。
对于此类沉默,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环境,尽量减少封闭性话题和唯一的答案,让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要创设轻松、舒适的对话环境,消除知识权威,激发学生对话的主动性。
此外,对于封闭或半封闭性对话,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让“沉默”发声,如“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请举手”,鼓励批判、质疑的声音。
不会说——需要自省、补偿的障碍型沉默
不会说,即对话超过学生的认知难度或偏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而难以领会、表达的现象。
这是课堂对话中较为常见的沉默,也是教师最为熟悉和最易将之泛化的沉默。
只要学生不说话,教师很容易就认为学生遇到认知困难了,应降低难度、掰开揉碎、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对话。
殊不知,有些对话是不必说也不可说的,说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这种沉默往往是由认知障碍造成的,可以称作障碍型沉默。
造成障碍型沉默的根本原因是认知难度过大。
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呈现的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学生个别化认知发展差异造成的。
前者表现为大范围的噤声,后者则是个别化失语。
对于大范围“不会说”,教师需要系统反思教学中哪个步骤、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将学生拉回最近发展区;对于个别化“不会说”,教师也不能忽视,应设置个性化对话和作业积极干预、补偿。
不敢说——需要减压、诱导的逃避型沉默
不敢说,即学生惮于教师的评价压力会说、能说、想说而不敢
说。
为了扫清课堂沉默的阴影,许多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旦这些评价过多地涉及利害关系,就会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为维持“好孩子”“优等生”的形象,消除评价压力,一些学生就会抑制说话的冲动。
我会说,但我不想说,因为我怕说。
不敢说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逃避评价压力造成的,因此可以称作逃避型沉默。
对于逃避型沉默,教师要把握好激励学生参与对话的尺度,设计低利害或无利害激励制度,降低学生对话的参与成本,减轻学生的参与压力。
为学生参与对话创设舒适的心理环境比建立庞杂的制度环境更重要。
不屑说——需要疏通、化解的对立型沉默
不屑说,即学生对认知范围内或超出认知范围的问题一概不予理睬,始终作为局外人游离于课堂对话之外的表现。
几乎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种排斥对话的沉默,这种沉默往往发生在班级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
一方面,不屑说是一种逃避行为,为获得安全感而拒绝一切对话;另一方面,不屑说是一种对教师的反抗行为。
由于不屑说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紧张师生关系的反映,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立型沉默。
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是长期得不到沟通、排解造成的,这种关系辐射到课堂对话中,导致了不屑说这种现象的出现。
“不屑”绝不仅是一种狂躁和对抗情绪的宣泄,而是渴望理解和沟通的冲动,不屑的背后其实是内心的柔软和脆弱。
真诚的对话和关怀是根治、消除对立型沉默的基本路径。
课堂的沉默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沉默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倾听沉默、趋利避害是一种教学智慧。
作为课堂对话的发起者、调控者,教师修炼倾听沉默的智慧,敏锐观察不同类型的沉默,理解沉默的发生机制并科学应对,才能真正建立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