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现实例子
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概念: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实施方法:冰山理论应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7张纸依次写下那些根源问题。
然后依次摆在地上,先让访客站在“个人行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让他清晰地感觉到当下困绕自己的问题;让他走到“感受”上,问他这样做有什么感受;达到目的后再让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步骤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终要走到“自己”上。
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是能让人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根据自己到底是谁做出选择。
萨提亚模式借助冰山隐喻来探索人们不同层次的自我,倡导对所有的体验水平展开工作。
鼓励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他们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内容,并把他们带入觉察中,并转化这些隐藏的观点、信念、感受和期待,成为正面的能量。
如何运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恋爱前
什么是恋爱?爱情观。
心理学上的爱情,恋爱中的恋爱的定义?
恋爱的模式?
恋爱类型?
搭讪,约会,沟通,确认恋爱关系。
冰山理论理解分析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那就是行为。
自我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而这一部分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
2、应对方式——(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个人内在冰山共分成七个层次: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认知(想法),期待,渴望,自我。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的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和渴望等。
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尝试着探索自己的内在冰山世界,试着尝试去了解自己或他人内在的心理需求与成因。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一个标志性的心理分析模型内在冰山,这是一个隐喻的说法。
是萨提亚实用心理学里面一个标志性的心理分析模型。
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
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后面,其深层的东西是什么!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有关萨提亚冰山模式的不同表述:A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2.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B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为位于冰山的顶端,常常是别人唯一能看见的部分,我采取的行为是应对的外在表现。
我可能说:“这是你的错”(指责),或说“这是我的错”(讨好),或是在伤心的时候微笑,眼中含着眼泪时说我很快乐。
如果我能全然接触和接纳自己,相信所有感受和回应都是可接纳的,就会有一致性的行为,我的看、听、言、行都会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进行。
2。
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感受是普遍的人列情感经验,比如爱、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和嫉妒等。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萨提亚个人冰山理论
。 • 9、多半的人倾向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
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 10、问题(困难)不是困难,如何应对问题才是
问题。
• 11、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 认自我价值。
• 12、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 式是功能不良的。
萨提亚简介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1916-1988,港台多译为:萨提 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 家庭治疗师,也是 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 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 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 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 先驱(Goldenberg, 1985),甚 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McLendon, 1999),意思是 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 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 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 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 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 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些陌生的文件。 内心充满了喜乐与意义感。
8、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3: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 顿时,自己内心很愤怒(感受 4: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我们能学会改变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
同时,有能很顺畅地和任何人链接。 内心充满了喜乐与意义感。 内在冰山,这是一个隐喻的说法。
萨提尔是丼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therapy发展叱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亍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优选萨提亚个人冰山理论
案例引入
早晨上班,刚到办公室,便发现自 己的电脑被打开了,桌面上放着一 些陌生的文件。
顿时,自己内心很愤怒(感受 ),然后大声地说:谁动了我的电 脑(行为)
Why 分析
我认为,在没有经过我的许可, 任何人都不得打开我的电脑操作。 我个人必须对电脑中所有公司机密负责任(想法)。 所以,有人如果要用我电脑, 必须事先得到我的许可(期待)。 这样,我才感觉到被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我才有一种安全感(渴望)。 在我发现电脑被人打开那一刻,我是很低能量的。 自我价值感在那一刻受到严厉地冲击(本性)。
认 知 看到大雁,我感到悲痛,可能内
期 待 在的想法是:我应该属于祖国! 人老了,就应该回到故土。看到
渴 望 大雁开心,其内在想法可能是:
自 我 大雁原来是这么美丽的啊,大雁 真是好团队的典范啊!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期待:
就是一种具体的需求。如 :我需要回到家乡!我需要在事 业上尽快有所成就!
6、“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7、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 8、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 9、多半的人倾向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 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10、问题(困难)不是困难,如何应对问题才是 问题。
11、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 认自我价值。 12、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 式是功能不良的。 13、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 对我们的影响。 14、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 力。 15、应对乃是自我价值层次的显现;自我价值愈高,则应 对的方式愈周全。 16、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即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 价值。
萨提亚—个人冰山理论
自我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渴 望
感受:
就是行为带给我们的内心 感受,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我 们心里真实的发生着。如看到一 群大雁飞过,我们心底可能会泛 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淡淡忧愁,或 许是首次看到大雁心理的惊喜, 或许是漂泊异乡有家难回的深切 悲痛……
自我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渴 望
夫妻那点事
点 题
两人之间的关系, 按照“冰山”理论 可作如下解释:
*
点 题
任何冲突都是两座 “冰山”剧烈撞击 的结果;
*
点 题
所有亲密都是两座 “冰山”和谐共舞 的杰作。
*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渴 望
行为:
就是我们五官所直接接收到 的,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如 我们在用友学习,一个人在静静 地读书,一个人在打游戏等等。
自我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渴 望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压力 下,应对他人、环境及自己的 一种行为模式。 具体分为以下五种:讨好、 指责、超理智、打岔、表里一 致
别于马斯洛需求层次)
3.常用于实践,在生活中去感 知和理解。
夫妻那点事
下班了,丈夫回来,兴冲冲地告诉妻子:老婆,我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啊!我升职加薪了,怎么样?! 作为妻子,您看到丈夫在呈现一座怎样的“内在 冰山”呢?丈夫兴冲冲地的行为言语后面,其感受是 兴奋和开心。其想法是:升职意味着我事业的进步, 我能力的体现。其期待是:我要和家人分享这一喜悦, 让他们也高兴。其渴望是: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赞 美。那一刻丈夫呈现了一种高能量的生命状态。自我 价值迅速提升! 其实,丈夫无非期待妻子说:“你真棒!你是我 的骄傲!看到你取得的成绩,我们全家都感到高兴!” 但作为妻子,如果您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爱理不 理,或者毫无反应,或者冷嘲热讽。如若长期都对老 公的冰山视而不见,彼此关系就渐行渐远,也会极易 引发家庭冲突……
萨提亚冰山理论沟通技巧
萨提亚冰山理论:上图就是人的内心冰山。
1、所有的人都一样,无论孩子还是成人。
大人是大冰山,孩子是小冰山2、当每一层期望都一样时,那么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沟通了。
3、人的外在行为态度等正如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只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份,4、更多的价值观、期许、希望等内在正如冰山在海面下的大部分,家长通常只住意到表面外在而已,但更要注意内在更多的东西。
5、水平面的下方蕴含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感受。
6、当一个人的感受被认同时,他的冰山就很容易化解。
冰山理论沟通技巧1、肯定情绪——认同感受2、分享事件3、设范——阐述观点4、策划——期待案例3:当孩子在外面打架,已经被老师训了一顿,然后老师打电话来跟你告状,你会怎样处理?妈妈们认为刚才的理论,应该先问“看了你今天一定心情很不愉快”,然后询问为什么要打架。
神秘的结论:沟通的要点是站在孩子角度说,“你今天被打了,你一定很难过”,让孩子有一个冷静的过程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为什么要打架。
老师说的未必是实情,而家长需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充分的聆听。
然后,才是提出观点,并跟孩子商讨遇到同样问题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及时解决孩子内心的矛盾,这样,才不会让他的心里形成“冰山”,及时融化“小冰山”,孩子心里才不会有“大冰山”才不会因为压抑而做出让家长不理解的发泄行为给在英国有一个演员和一个心理治疗师,他们互换了房间,很多病人找到了那个演员接受心理治疗,可是那个演员什么都不懂,所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重复病人的话。
结果奇迹出现了,那个演员竟然治好了好几位心理医生都没有治好的病人。
这里就说到一个重复,重复其实就是认同感受,肯定情绪。
抓住了孩子的感受,并且在不停地肯定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有没有找借口,这样“冰山”就会融化,问题的真正原因浮出水面。
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整理思路,用开放式的回应,去了解、关注、接纳孩子的感受,从感受的层面去架起沟通的桥梁,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
冰山理论理解分析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方法与案例:
《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方法与案例》是2017年06月26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寿阳。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之一,也是国际学术界在管理学领域的一个十分前沿的研究方向。
本书从复杂系统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分为容易分析的显性部分和难以捕捉的隐性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模式冰山理论,用于解释“为什么成功的商业模式不能被复制”这一管理学难题,并提出了用于分析商业模式隐性知识的方法论。
基于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本书构造了一系列具体的商业模式分析方法,对制造业、文化业、能源
业、金融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的17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iceberg theory名词解释
冰山理论名词解释
冰山理论是一种隐喻,用于描述人们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行为之下的是更为复杂和庞大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等内心世界。
冰山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它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行为之下的是更为复杂和庞大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等内心世界。
冰山理论通过将人的内在世界分为五个层面,即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和自我,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交交往中的问题。
通过冰山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社交交往中的行为模式和内心感受,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关系。
- 1 -。
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萨提亚理论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根据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在各自领 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到心理学界、文学界、 管理学界、医学界等,传播广泛。
LOGO
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
LOGO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 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 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 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 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 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 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 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 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 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 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 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 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 。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 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 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 ,极少用形容词。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 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LOGO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 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 “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 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 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模式里负有盛名的理论和工具。
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在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时,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他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隐喻为冰山。
我们可觉察的部分是意识,是冰山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下的大部分是不被我们所觉察的潜意识。
于是潜意识一度成为冰山理论的代名词。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这两者的异同我们在下面会探讨。
在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了体验的这六个层次后,约翰·贝曼博士继而在萨提亚独具创意的框架下,融合众多心理治疗流派的精髓,丰富完善了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发展出了完整的冰山理论。
最终使其成为萨提亚众多治疗媒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工具,运用在个人内在探索方面,既有灵动而深入的身心体验,又有清晰缜密的结构设置。
冰山理论为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和教学推广提供了系统、简洁的方法和工具。
冰山内容
行为(Behavior)
行为是可见的,是我们无数次尝试去改变的部分。
如想要控制住不发火,想要控制自己不拖延等。
行为是冰山最上端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内容。
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的、触摸到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
这是故事的最原始版本,是直接呈现的问题,是最困惑和让我们烦恼的部分。
例如看到某人摔门而去,听到某人说了句不好听的话,被客户拒绝,突然失控发脾气等。
有些行为是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会处理好这些行为。
有些则是不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尝试采用排斥、否定、扭曲、逃离等方式来应对这些行为。
应对(Coping)
应对就是对事物的反应态度。
我们对外在处境选择如何回应或反应,就是我们的应对。
应对是冰山的水平线,是行为的起点。
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如果接纳自己和对方的行为,就会照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这三个因素,进行一致性的回应。
如果我们无法接纳所发生的行为,就形成了压力状态,以保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为主,使出惯用的方式进行事件应对,也就是用不一致的沟通来防卫或保护自己(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
感受(Feeling)
对于与别人的分歧,我们与别人吵架,使用在指责中的应对,这时候的感受可能就是生气、愤怒,夹杂着无助。
这时候推动我们继续去吵架的最大动力就是这个我们体验到的生气的感受。
感受是我们在经历事件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每刻都存在,比如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委屈和嫉妒等。
并且每刻都有不同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
感受有轻重,微弱的感受在细致觉察的时候可以被觉察到,而强烈的感受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强烈感受被直接体验到并命名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
在感受与情绪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情绪只是较强烈的感受。
情绪具有生存意义,愤怒是一个求生存的情绪,恐惧、伤心等都是,它们告诉我们以下信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活下去,我需要逃跑、需要打回去、需要藏起来。
同样,有些感觉是被我们接纳的,有些是不被我们接纳的。
当我们不接纳感受,切断、掩盖或否认某些感受时,这些感受常常会以身体或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
感受既有负面的又有正面的。
负面的主要是生气、恐惧、难过和受伤等,正面的则主要
是喜悦、感激、快乐等。
我们都有能力拥有这些感受,有的人表达它们,有的人崇拜它们,有些人回避它们,有些人则压抑它们。
你习惯于怎样处理自己的感受呢?是压抑、回避、表达,还是管理?你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就真的很不了解你自己了。
观点(Perception)
感受是会说话的,在我们的心里有着无数的对白。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都是他的错”“他不该这么对我”“世界应该公平,可是他没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感到生气,去跟人吵架的因素。
观点就是我们对自己讲述一些故事,根据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然后制造一些意义,编造一些故事,并且我们还相信了它,我们就把一直相信了的这部分称为信念。
观点住在我们的大脑里,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认知,是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包括我们的想法、思想、信念、规条、价值观、人生观、解释等。
这是我们基于现在和过去经验的结合产生的念头,是我们思考的内容,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规则,而不只是此刻所见所闻的事实。
例如我相信我是一个无用的人;我相信地球是平的而不是圆的;我认为女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我觉得你这样很没礼貌等。
观点有即时性的,对当下某个事件有某个想法和态度,如我认为这个事情应该怎样、我觉得你应该这样、我觉得这是因为某原因等,这个比较容易改变。
也有持续性的,即对某一类固定事物具有某种固定态度倾向,如人应该诚实、守时,南方人都很小气等,这些则根深蒂固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很难改变。
观点是我们从过去学习而来的经验。
经验某些时候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但是执著于经验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阻碍,演化成我们恪守的死板的信念和规条。
期待(Expectation)
当你和别人吵架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呢?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呢?你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希望别人可以认错,可以听你的。
当别人没有按照你期待的发生,你就生气了。
期待就是想要什么,想怎么做,希望怎么发生。
它来自于我们过去没有满足,现在依然想得到。
例如我希望他去洗碗,我期待自己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期待他来爱我,我期待他主动。
期待让生命有了期盼,生命中若没有期待是枯燥的。
有些期待我们知道我们在期待,例如我期待他主动关心我。
有的期待则是我们习惯而不会再有觉察,例如我期待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期待家人健康等,我们因为信任而没有让这个期待浮现到我们的脑海。
有些期待则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例如我期待自己考第一、期待天上能掉下500万等,因为我们的观点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而不愿意去相信这个期待,但我们的心底依然存在期待。
所以你问起期待,有些人会说他没有期待,那或许只是他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期待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期待。
期待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而且每秒钟都有超过几百个期待存在。
如果我们的期待没有被满足,而时间已经成为了过去,原有的期待就会成为未满足的期待,我们会一直背负而让我们的精神或生理付出很高的代价。
例如我们小时候就想要父亲来爱我、想让他抱我,但他没有,后来我长大了,那个期待就成为了一个未满足的期待一直背负,三十年之后,我还想要爸爸来爱我、来抱我,但是我没有得到他的爱。
有的太太期待老公送玫瑰花,但是老公一直没有送,太太也不表达,就会一直背着这个期待消耗自己。
当我们没有得到想要的,或得到的只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们就可能会一直死抱着那些未满足的期待,消耗我们的能量。
期待是指向未来的,在未来想要得到。
即使成为了未满足的期待,也希望在未来满足。
渴望(Yearning)
你期待这么做,其实你是想要什么呢?你面红耳赤去吵架,其实你不过是想要被认可,想要得到一点关注,这就是渴望。
如果说期待是想要,那么渴望就是需要。
渴望是人类共通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曾发展出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类普遍的需要:吃、喝、睡、性等基本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归属感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来自于情境又脱离情境,我们在不同的情境里玩不同的心理游戏,最终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
萨提亚认为人类普遍的心理需要主要有:爱、价值、自由、尊重、认可、关注与接纳。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渴望被爱,到九十岁时亦然,这是所有人持续一生的过程。
我们满足渴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认可自己,自己爱自己。
那种非常有心理营养、心理非常强大的人就是如此,可以自己满足自己。
一种则是依赖于从外在汲取,从小就习惯了从父母那里索取,长大后又从恋人、朋友那里索取。
渴望是当下的,每刻都存在,都需要被满足。
当当下的渴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用观点延伸出具体的期待,希望下一秒得到满足。
自我(Self)
人类所有的行为,不过是想证明自己。
你是否是有力量的、有能量的、有价值的?如果你不能相信,你会调动自己的整个冰山希望从别人那获得证明。
自我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核心,是生命力,是自我价值的瓶子,是冰山的核心,它是人的“我是”,是生命的源头。
它决定了“我是谁”,决定了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但我们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本质。
我们的目标是与它连接,与生命力连接,发现我们本然的面貌,找到源源不断可以满足自己渴望的源泉。
当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自我价值的瓶子是满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和谐一致,处事不惊,坚定不移,喜悦在自己想走的路上。
如果我们与原来的自己产生了偏离,就会怀疑自己,感觉不到存在,就会被情境拉走,开始“求生存”,开始向外在寻求装满自我价值的瓶子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