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传播学概论第三讲详解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
“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
“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
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
“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
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1、控制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
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
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A.自我传播学B.人际传播学C.组织传播学D.大众传播学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A.施拉姆B.拉斯韦尔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A.谁B.说什么C.通过什么渠道D.对谁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A.反馈B.信息的发生C.噪音D.信息的接受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A.等距法B.抽签法C.分层法D.定额法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A.确定指标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C.测定指标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A.娱乐性功能B.工具性功能C.社交性功能D.宣传性功能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A.社会化B.信息化C.系统化D.知识化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A.记者B.教师C.编辑D.A、B、C都是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A.1950年B.1956年C.1960年D.1966年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A.拉斯韦尔B.卢因C.英尼斯D.麦克卢汉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A.全球村B.媒介即讯息C.媒介有“冷”、“热”之分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者D.传播渠道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A.“培养”理论B.“议程设置”理论C.“知识沟”理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A.经济效益B.艺术价值C.思想价值D.社会效益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A.维持在上限B.扩大C.维持在下限D.缩小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A.如何传播B.传播方法C.为何传播D.传播什么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概要3
第六章传播的社会控制 学习说明:本章开始进⼊到传播过程5W的研究,社会控制属于对传播者的研究。
本章在5W的研究中属于相对次要的部分,主要内容也⽐较简单。
重点掌握“把关⼈”概念的发展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关于传播社会控制的论述。
第⼀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问答:媒介的双重⾓⾊及控制研究的三⽅⾯主要内容 媒介的双重⾓⾊: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我控制等。
第⼆节把关与把关⼈ 概念: 1.把关⼈(守门⼈):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的⽴场与视⾓上,对住处进⾏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筛选与过滤的传播⾏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为的⼈就叫做把关⼈(守门⼈)。
2.双重⾏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动”。
其中的第⼀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的把关⼈主要有记者。
第⼆个阶段是新闻加⼯,这⾥的把关⼈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问答:把关⼈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之处 ⼀、把关概念 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的⽴场与视⾓上,对信息进⾏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筛选与过滤的传播⾏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为的⼈就叫做把关⼈(守门⼈)。
⼀、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考察在⼀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是: 输⼊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输⼊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他将把关⼈当作⼀个孤⽴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独⽴的权限,⽽忽略同把关⼈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
⼈们容易产⽣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
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
自考“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三
自考“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三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传播过程理论和传播模式,着重阐明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要重点掌握三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即传统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过程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伯洛的不雅点理论模式化是传播学的特点学习脉络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理论和方法彼此促进传统的线性模式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基本概念1,传播过程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
如在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中,传播过程指从传播者开始,经过讯息,渠道,到达受传者那里,结果产生了传播效果。
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宏不雅把握传播现象的必由之路。
二,重点题1,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当把其中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更的,即各种关系的彼此影响和变化。
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的过程的谬论。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一,基本概念1,传播模式理论“模式化”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彼此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是对客不雅规律的表述;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示理论的手段。
传播模式的作用: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提供简明,直不雅,有效的辅助工具。
模式的三种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
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二,重点题在传播研究中,“理论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甚么?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盛行的原因:1,这种方法适合于传播学领域。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课程概述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一)学习目的: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传播学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与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广告学、公关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媒体及网络科学等关系密切。
自学方法一切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是手段,目的在于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分析看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传播学概论》本身是理论课,但不能以背诵理论为最终目标。
从实际效果考虑,如果仅仅会背诵而没有理解,考完即忘,则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简化理论阐述,运用浅显语言,增加案例分析,提供多方视点。
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想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仅仅阅读本教材还是不够的。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建议大家注意以下方面:1.阅读相关的传播学作品和理论原著,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理论著述。
限于篇幅,教材中引用、解释的语言有限,需要同学们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外学习。
阅读量越大,对理论的理解越透彻。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修改版)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自考“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3)
第三节⼤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问答: 1⼤众传播的四⼤社会功能(本章重点) 答:⼀、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可能发出⾃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提⾼新闻⼈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化⽽⽅,促进不同⽂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化的发展。
⼆、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中⼼。
对社会和个⼈,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也防⽌受传者因信息过多⽽⽆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外来⽂化“⼊侵”。
三、⽂化传递功能。
⼤众传播能够把⽂化传递给下⼀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
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种权⼒扩张。
对⽂化本⾝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化体系的⼀致性和标准化的作⽤。
四、娱乐功能。
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扩展到⽣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化体系来说,形成了“⼤众⽂化”,也在⼀定程度上削弱了⾼雅或精英⽂化。
第四节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概念: 1.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2.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3.⼤众⽂化:是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命特别是传播技术⾰命⽽出现的⼀种⽂化。
⼤众⽂化不同于⾼级⽂化,因为⾼级⽂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化和群众⽂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发性。
⼆问答: 1.⼤众传播功能的特点 答:⼤众传播功能具有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暂时性指⼤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
适应性指⼤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受众的需要相关。
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传播学概论答案与试题由浙完整版
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传播学概论答案与试题由浙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考传播学概论答案与试题,由浙江自考网整理,供自考生参考。
更多自考试题真题答案,敬请自考生关注浙江自学考试网。
课程代码:00642试题科目:?传播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发生周期不规则的传播类型是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徳弗勒模式属于传播过程的A.线性模式B.环形模式C.控制论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3、传播可分为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强调消遣性传播的学者是A.托尔曼?B.皮亚杰?C.斯蒂芬森D.拉斯韦尔4、开创非语言传播研究的着作是A. 《物种起源》B.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C.《模仿的法则》D. 《人类的身体语言》5、西梅尔把社会传播网络形容为A.信息车间?B.意见酒窖C.思想仓库D.舆论厨房6、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是A.解释社会变迁B.理解社会变迁C.预测社会变迁D.控制社会变迁7、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有“热媒介”和“凉媒介”之分,其中属于“热媒介”的是A.广播B.电话C.面谈D.电视8、金属活字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者是A.摩尔斯B.马可尼C.贝尔D.古登堡9、英尼斯提出的偏向空间的媒介,是A.黏土B.石头C.白报纸D.羊皮纸10、决定一个国家占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根本立场的是该国的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文化制度D.社会制度11、赛伯特认为,在报刊从集权主义理论向自由主义理论转变过程中,至少有三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个美国人是A.约翰·弥尔顿B.约翰·厄斯金C.约翰·密尔D.托马斯·杰弗逊12、西方近代报刊时期的媒介,基本上是A.商业媒介B.公共媒介C.政治媒介D.娱乐媒介13、文化的传播需要,始于文化的A.产生B.突变C.交流D.融合14、历次媒介革命把文化改造成了普通大众都能理解、接受的A.艺术品B.消费品C.代用品D.工业品15、认同有多种类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广为人知的是A.社会认同B.民族认同C.文化认同D.自我认同16、在价值规律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大众传媒承栽的大众文化湮没了文化的精髓——个性和A.民族性B.独创性C.艺术性D.世界性17、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A.纵向传播B.横向传播C.上行传播D.下行传播18、“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A.卢梭B.密尔C.弥尔顿D.麦奎尔19、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承社会遗产功能,改称为A.社会化B.娱乐化C.发展功能?D.麻醉功能20、传者的专业性权利中最为传播学界关注的是A.采访和报道权B.安全保护权C.新闻界的权利D.评论界的权利21、阿伯克龙比等提出的“观展/表演”论,是关于A.受众角色的理论B.受众行为的理论C.受众生产意义的理论D.受众接触、参与媒介的理论22、施拉姆把“受众”这个概念,表述为“信宿”和A. “接受人”B. “接收人”C. “阅听人”D. “视听人”24、二战期间霍夫兰对美国士兵观看电影的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A.个人汸谈B.控制实验C.问卷调査D.内容分析25、涵化理论即培养理论,是格伯纳研究了受众的一种媒介使用行为后提出的。
联大自考“传播学概论”简答和名词(3)
2. 控制论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 答: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了 “反馈”机制。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了“反馈”的机制,从⽽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1. 容易使⼈产⽣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2. 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
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半。
3.“知识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知识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在⼀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种理论假说 .这⼀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者经常能⽐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的趋势。
⼤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论对社会经济地位⾼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
4. 概述“议程功能设置”假说? 答: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种⾼度的对应关系。
⼤众传媒作为⼤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
麦库姆和肖认为⼤众传播具有⼀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式,影响着⼈们对周围世界的“⼤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动三个层⾯。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系列报道所产⽣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了⼀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范本模板】
00642 传播学概论苏州大学编(高纲0634号)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传播学概论》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传播学概论》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问答题】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问答题】魔弹论3.【单选题】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贡献是倡导并确立了()。
A.内容分析法B.实地调查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4.【问答题】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问答题】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6.【问答题】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三功能是什么?7.【单选题】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构成了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她们的若干“关卡”,其中最后一个“关卡”是()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8.【单选题】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
A.维纳B.韦弗C.贝尔D.申农9.【单选题】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A.证真B.自变量C.证伪D.因变量10.【问答题】新闻这种信息有哪些特点?11.【单选题】“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项研究叫()A.制度研究B.文化指标研究C.控制研究D.讯息系统研究1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A.巴斯B.怀特C.卢因D.伯洛13.【问答题】以往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进行的“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一般性结论?14.【问答题】.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5.【单选题】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其中一个全新的问题是()A.“黄毒”泛滥B.版权纠纷C.“黑客”骚扰D.侵犯知识产权16.【单选题】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不包括()。
A.授予社会地位的功能B.传递文化的功能C.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D.麻醉精神的功能17.【单选题】西方传播学界认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是在()A.1356年B.1456年C.1465年D.1645年18.【单选题】在抽样调查中,样本的抽取必须遵循()A.随机原则B.总体原则C.间距原则D.等距原则19.【单选题】有关大众传播效果最早的实证研究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分析研究B.培因基金会关于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研究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说服方法研究D.伊里县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影响研究20.【单选题】“沉默的螺旋”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
自考“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9)
第三节⼤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1.主流化:格伯纳等⼈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的作⽤,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泛“培养”⼈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的“象征性现实”对⼈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的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们在⼼⽬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着很⼤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们的现实观。
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将这⼀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①制度分析。
②讯息系统分析。
③培养分析。
1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 答:培养分析⼀⽅⾯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个统⼀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作⽤;另⼀⽅⾯⼜指出⼤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
2 培养分析的核⼼观点? 答: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者通常能⽐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
观点是:⼈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境的,达到某⼀“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停⽌下来。
社会经济地位⾼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全
《流传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流传概括【名词解说】流传学:研究人类社会流传现象和流传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流传:起码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流传活动。
工具性流传:人类进行流传是为应付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睁开与自己生计和发展有关的全部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流传媒介的接触,耗资现代人大批时间,使之愈来愈疏于行动,并认为自己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迷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义:假如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掌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近似“自我完成的寓言”,即假如个人依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睁开行动,结果便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流传的实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一样)、时空遍及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陪伴性(实物流传、贯串性)、极端重要性(流传的实质)大众流传职业化的流传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半人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长处为:快、广、多、好(清楚度、保真度)。
流传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停地向整个社会实时报告环境的改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流传的定义(一)共享说:重申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重申是传者企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重申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睁开的仪式(四)“符号“说:重申流传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 5W模式5W:Who (谁)→ says What(说什么)→ in What channel (经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对谁)→ with What effect (获得什么成效)5W,流传构造(过程)中的 5 个因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成效。
5W,流传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剖析、容剖析、媒介剖析、受众剖析、成效剖析。
5W 模式的问题:( 1)单向 / 双向(无反应):线性模式,将流传可谓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流传使双向的。
(2)孤立 / 联系:割裂流传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 / 改动:“讯息”常常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 e.g.噪音)(4)环节 / 因素:“成效”其实不必定出现,流传可能无效,所以不过环节。
(完整版)自考传播学概论全面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第1章—第4章一、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1.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4.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7.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不尽相同。
8.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比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9.卢氏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
10.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11.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
12.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进行的受众的调查。
13.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来源—讯息—渠道—受者)后传播过程。
14.传播学模式的类型有: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字模式其中最长用的是图像模式。
15.控制研究是研究传播学的第一个W。
16.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名词解释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8.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民用工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
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1.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
22.传播为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②机率的观点③系统的观点。
新版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刘宗义目录第一章传播概述 (3)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3)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3)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3)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5)第一节 世界传播学沿革 (5)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 (8)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8)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 (8)第二节媒介理论的演进 (10)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展望 (11)第四、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 (12)第一节传播与政治 (12)第二节传播与社会 (13)第三节传播与文化 (15)第四节传播与经济 (16)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16)第一节人际交流 (16)第二节 群体传播 (17)第三节组织沟通 (17)第四节公众表达 (18)第五节大众传播 (18)第六节国际传播 (19)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19)第一节传者图像 (19)第二节受者形貌 (20)第三节传受者展望 (22)第八章传播效果 (23)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 (23)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 (24)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 (26)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传播的特性有:1、形态的多样性:口语、文字、图像传播等多种形式;2、时空遍布性:传播存在的普遍性;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一种伴随性的行为;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1234所谓传播是指传受信息的行为。
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两者密不可分。
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人类信息。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分为社会传播与非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群体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非社会传播包括自我传播。
(二)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自我传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三、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第三节传播的结构一、结构研究的意义(一)结构与过程的含义二、传播的基本模式三、线性模式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了5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的传播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主要差异
研究内容上的差异
• 经验学派(行政管理研究),解决经济或现实社会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 批判学派,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 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 经验学派,强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注重传播对受众的效果,力 求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传播实践,是侧重微观层面的研究方向;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领导了宣传研究 1926年,《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集中探讨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 响力。
1935年,合写的《世界革命的宣传》与《宣传与推行》两本书,
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 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提出宣
1947年,威尔伯·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最早的传播
研究所。 传播学第一人,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科学,并创造了第一
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
编写了很多大众传播方面的著作,如《大众传播学》等, 称为传播学领域教材。
四、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 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3.卡尔·霍夫兰 重要贡献在于,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而且侧 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说服研究或称劝服研究,是霍夫兰的传播学领域研究的重
要成果之一,并且说服研究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 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4.拉扎斯菲尔德 重要贡献,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
• 希特勒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 大批欧洲知识分子迁移美国 • 1933—1941,13.2万流亡者离开 德国来到美国,这是传播理论的 欧洲渊源向美国转移过程中的关 键事件。
二、传播学的美国实践
(二)媒介背景
•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与科技突飞 猛进,媒介技术水平发展快、提 高快,因此,各种传播问题也出 现的早,需要亟待解决→发展传 播学的现实需要 • 政治→总统大选、政治宣传 • 经济→广告传播 • 社会问题→电视暴力等
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界,经验学派通常指称 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派,他们多采用经验的、以 为
主的实证研究方法。
• 内涵 P66 局限性 P66 是这一时期经验主义研究的第一个中心。 • 美国的经验学派——
• 构筑了后来以媒介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 代表人物: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理论
加布里埃尔· 塔 尔德的模仿理论 《模仿的法则》
乔治· 西梅尔的网络理论 《陌生人》 《团体分支机构之网》
二、传播学的美国实践
历史大背景
• 希特勒上台 • 二战爆发 (一)学科背景 •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传播学的诞生 创造了条件。 • 以战争宣传为研究的突破口,对媒介 的宣传方法和宣传效果进行大量研究, 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 拉扎斯菲尔德、拉斯韦尔、勒温、霍 夫兰被施拉姆喻为传播学奠基人。 • 美国早期的新闻学教育发展,对传播 学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到铺垫作用。
传只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要更广
泛。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的提出,为传播学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传播
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5w模式涵盖了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2.勒温(也译作卢因) 主要贡献—— 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为守门人理论。 另一个开创性贡献就是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 芝加哥学派 →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学派。
• 1.批判学派和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
• 代表人物:阿多诺(第一代) • 基本特点:①②③ P70
• 主要流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
• • 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同时,拉扎斯菲尔德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 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其他学科的尊重。
工具制造者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5.沃尔特·李普曼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舆论方面,拥有强大的
影响力。可以说,在研究大众媒介构成舆论作用方面,他是最有影 响力的作者之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批判学派,研究重点落脚在为何传播、为谁传播,即注重把握传播体制的控 制问题,是侧重宏观层面的研究方向。
(三)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主要差异
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经验学派 论证方法 研究重点 研究环境 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 与工具的关系 与情境的关系 研究目的 演绎 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者控制的环境 静止的设计 更多使用定量方法 研究者与研究工具分离 脱离情境的概括化 在于解释、预测、控制 批判学派 归纳 整体地理解行为模式 自然环境 灵活变化的设计 更多使用定性方法 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 受到情境的约束而发现结果 在于理解社会变迁
(三)传播学的诞生
• 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 代初具规模
• 1947年,威尔伯· 施拉姆在伊利诺 伊大学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
三、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 5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
了直接影响,被称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人或开创者,他
们是: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 曼。
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旭彤
目录 CONT ENTS
第一节 世界传播学沿革
第二节 中国传播学历程
第一节 世界传播学沿革
• 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 • 1947年,威尔伯·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最早的 传播研究所。
一、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达尔文 《人类和动物的 表情表达》 马克思主义及近 代批判学派的理 论
早期“议程设置”思想的提出。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通过 它,某个新闻论题被大众传媒、公众和政治精英赋予优先的关注。
提出“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两个概念。
(二)传播学的创立者
威尔伯·施拉姆
最终身份,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