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1课《七律长征》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1课《七律·长征》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我们踏入了第二单元的篇章,首当其冲的是毛泽东主席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
这首诗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豪迈的笔触,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与英勇无畏,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歌。
接下来,我们将一同梳理这首诗的重要知识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文主题、文学体裁、作者信息及主要内容●课文主题:歌颂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每句七个字,共八句,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
●作者信息: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主要内容:全诗通过描绘红军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现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乐观态度和英雄气概,最后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结,表达了胜利在望的喜悦和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
●中心思想:颂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字词●生字:逶(wēi)迤(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páng)礴(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多音字:无直接多音字,但需注意“难”字在此处读nán,表示困难;而在“难民”中读nàn,表示灾祸。
●近义词:逶迤—蜿蜒磅礴—雄伟●反义词:逶迤—笔直乐观—悲观修辞手法●比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的细小波浪,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的泥丸,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主题思想: (2)五.注解: (2)六.鉴赏: (3)七.课后习题: (6)第1课时同步练习 (7)第2课时同步练习 (8)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1.我会认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mín)山云崖.(yá)大渡.(dù)桥2.词语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诗情分析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4.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上语文第5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笔记一、课文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重点词汇和短语1.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2.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3.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4.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5.铁索寒: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6.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由四川北部绵延至甘肃南部。
7.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三、诗意解析《七律·长征》这首诗,主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描述了红军翻越五岭、跨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 1 —四、课堂互动与讨论1.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和体会。
3.讨论主题:讨论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红军战士,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诗中的场景和情境。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再次朗读这首诗,并试着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同时,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六、深度分析与鉴赏1.诗的结构:这首诗采用了七律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中间四句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展现了毛泽东主席高超的诗词造诣。
2.意象的使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金沙水”、“大渡桥”等,既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险,又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知识点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 等闲” 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 不怕” 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 暖” 和“寒”的妙处。
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九、诗歌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十、课文主题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
《七律·长征》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课文笔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字词理解1.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长征:1934 年10 月至1936 年10 月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中央苏区和南方苏区转移至陕甘苏区。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5.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8.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9.泥丸:小泥球。
10.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11.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12.大渡:指大渡河。
13.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由十三根铁索组成。
14.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15.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三、诗句解析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领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不怕”二字,表现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等闲”则体现出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蔑视和从容不迫的态度。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绵延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把雄伟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滚动着的小泥球。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写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
-“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1. 诗歌的韵律和形式:
这首诗是以七律为形式的,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它严格遵循诗歌的韵律,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与下一句的相对应位置的字押韵。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主题是长征,表达了红军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3.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红军的艰辛和坚韧。
4. 诗中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当时红军正在进行长征,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敌人的追击。
然而,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5. 诗中的文化元素:
这首诗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诗歌元素,如韵律、对仗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诗歌的元素,如象征、隐喻等。
这种融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6. 个人感受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的英勇和革命精神。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和魅力,它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 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下面是该课文的课堂笔记,以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
本课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一次重要行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红军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
1.标题:《七律长征》
2.作者:毛泽东
3.体裁:七言律诗
4.写作特点: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5.内容概述:描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6.重点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
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思考与讨论
1.诗中描述了哪些著名的战役和地理环境?
2.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思想?
3.你认为诗中的哪些词句用得最好?为什么?
4.你如何理解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如何借鉴和应用这些精神?
四、拓展阅读
建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了解更多细节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课文全面知识点详解——5.七律·长征
5 七律·长征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崖、渡”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 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3. 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难点)学法指导1.结合课文旁边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熟读诗歌,抓住诗歌中“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这些有代表性的地点,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3.抓住“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尽开颜”这些词语,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采桑子·重阳》《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知识卡片《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会写的字[字音]云崖.(yáái)铁索.(shuǒsuǒ)[字形]云崖.(“厂”内是“圭”,由上下两个“土”构成。
【学霸笔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本文共有( )句。
2.默读课文两遍,朗读三遍,读准节奏,读出磅礴的气势。
试着背诵课文。
3.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律l ǜ 崖y á 渡d ù 索su ǒ注意:“崖”下面是两个“土”;“渡”左部是三点水,与“度”区分。
4.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并用画线的词造句。
逶迤 乌蒙 等闲 磅礴 云崖 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认真读课文,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乌蒙大渡河。
金沙金沙江。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乌蒙山。
6.诗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读诗句,选一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欣喜B.全都C.喜欢D.竭尽8.思考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9.选择题:“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说明了(),“寒”说明了()。
A.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B.飞夺泸定桥战争的惊险悲壮10.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填空。
《七律·长征》是一首_____诗,这首诗写于_____,当时_____率领中央红军越过_____,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_____的战斗豪情。
知识梳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征程》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征程》解析《七律征程》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5课,这篇诗歌的作者是韩东,运用七律的形式表达了对征程的追求和成长的思考。
韩东通过描写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
诗歌以七律的形式进行,每一句都有七个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意义。
诗歌的开篇以“登高望远,思来想去几千般”开头,展示出主人公对成长和未来的渴望。
随后,诗人通过描述主人公旅行的场面,描绘了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新知识的渴求。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用“鸟翅膀,人征程”的形象来比喻成长的过程,强调了人们在征程中不断超越自己、追求进步的重要性。
诗人以自然界的景物来象征着人生的旅程,表达了对成长和进步的思考。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音韵和谐,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冲击。
通过描绘旅行的场景和表达对成长和追求的思考,诗人激励读者要积极追求知识和成长,勇敢面对未知世界。
《七律征程》这篇课文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成长和征程的思考。
读者可以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体会到人生的成长过程和追求进步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向往。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篇诗歌,学生可以学到如何面对困难和追求进步。
对于语文研究来说,这篇课文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七律征程》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诗歌,通过描述成长和征程的主题,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进步。
这篇课文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笔记《七律·长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笔记《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的一篇诗歌,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表达了对于革命英雄的深深敬意和赞美之情。
下面是本课的笔记内容。
长征,是中华民族崭新历史中的一座高山。
这是一篇描写红军长征的七律,通篇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表达了长征的千辛万苦,英勇坚毅的红军战士,以及他们为了全国的革命事业而顽强奋斗的决心。
第一节中,诗歌开篇就呈现了长征的辛苦和艰难。
通过描绘“五岭逶迤腾细浪,冲波洗遍九曲河”,作者刻画了长征逆流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的英雄形象。
在第二节中,诗歌通过“铁索一条铺川道,青泥何盘萦岭卧”描绘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状况,语境中洋溢着长征途中创造奇迹的精神。
第三节表达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意志。
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人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前行的情景。
第四节中,通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将红军的奋斗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强调了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和成功。
整首诗歌既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困难,又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红军用他们的血与汗书写了英雄的篇章。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能够体悟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和红军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总结起来,《七律·长征》这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非常凝练,以七律格式呈现出红军长征岁月中的艰苦和英勇。
通过描绘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困境和坚持信念,展示了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和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
这篇诗歌振奋人心,让人敬仰红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红军崇高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必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课文知识点 (2)一、我会写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义 (2)六、朗读节奏 (3)七、文学常识 (3)八、问题归纳 (4)九、诗歌大意 (5)十、课文主题 (5)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生字笔顺讲解课件
生字笔顺讲解 5 七律·长征
律崖渡索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边音
律
lǜ
部首:彳 结构:左右
崖
组词:定律 规律
渡
形近字:建
索
字义:①本课指律诗。②法律,
左窄右宽。“聿”
的横画间距要均匀。
规则。③约束,要求。
笔顺:
律 崖 渡 索
笔顺:
yá
部首:山 结构:上下
组词:山崖 悬崖
形近字:涯
崖
组词:思索 搜索
渡
形近字:嗦
索
字义:①大绳子或大链子。②搜寻,
中间的“冖”略宽,
寻找。③寂寞,没有意味。
盖住下面的“糸”。
④要,取。⑤孤单。
笔顺:
“山”窄、扁, 字义:①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
“厓”宽、大。
侧面结构:左右
崖
组词:渡江 渡口
渡
形近字:度
索
字义:①文中用于河名。②由这一岸到
“广”撇伸至“氵”下,
那一岸;通过(江河等)。③渡
“又”捺脚略低于撇尖。
口,有船或筏子摆渡的地方。
笔顺:
平舌音
律
suǒ 部首:糸 结构:上中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
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二.多音字: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jǐn尽管
三.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四.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
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七.课后习题: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作者介绍
七律划分
生字结构
识字方法
易写错的字
主题概括
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