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已经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渊源。
它自北方的黄河流域开始,源于京杭运河,绵延至长江流域,直至南海边缘。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它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作用,同时也承载了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一、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大运河是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是连接众多河流和运河的超级水道。
它连接了从山东到杭州,以及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区。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王朝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之一。
大运河庞大的历史有着相当的影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在五代十国,北宋,元朝,明朝以及清朝等朝代,大运河见证了数次的历史变迁。
在宋朝,大运河的发展达到高潮,不断完善和加强,成为一条产业链完全的水路运输体系,现在还流淌着宋朝的灰泥、青砖、朦胧水烟。
经过历代君主和民间自愿的修建,大运河的长度已经扩大到了1794公里,流经九省的300多座市和县。
二、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大运河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浓缩。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大运河门是一张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它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并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沿着运河而行,你可以欣赏到百姓生活样式,品尝早餐小吃,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观赏自然美景,使您在此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淳朴与内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它遗留下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迹,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伴随时代的变迁,大运河也跟随着新的发展进行着改造和升级。
新时代下,大运河已经成为了崭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了一片历史和现代共存的独特景区。
许多游客都喜欢走窄巷和小街,悠闲漫游。
这里不仅有传统的水上游艇,还有传统的船舶游乘,让人们可以畅游运河之间。
旅游业在这里已逐渐发展,形成了沿途的戏曲、木板年画以及传统工艺品等特色。
总结大运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从古至今沿用并演进的历史文化,以中华民族新旧文化融合为特征,其形态演变近几千年而非一日之功。
从祖先神话到儒家百家学说,从宋李元类诗文到清代书画,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丰富思想活动及自然社会环境下的艺术精神,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发源于两河流域文明和两汉文化,融合了儒家经典,道家养生理念,佛教禅宗修行的思想,乐家的节义道德,以及国家礼仪和社会礼俗活动,从此形成以聚拢群众,以正义励节,以仁德礼义治国家的道德理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不断叠加新文化要素,既保留传统,又发展新文化,创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气息,也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之林增添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星火。
中国传统文化以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鲜明的中华传统风貌,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百年实践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全面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为世界发展文明和谐提供了充分保障和依据。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成为人类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古代,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发明,不仅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发展,更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科技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发明之一。
据史书记载,汉朝末年,蔡伦发明了茧纸、秸秆纸等多种纸张制作方法,使人类用纸成为现实。
有了纸张,人们可以写出更多的书籍和文献,将人类的智慧传承下去,纸张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青铜器早在商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造青铜器。
青铜器一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青铜器在形制和装饰上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
3. 经济彩陶经济彩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发明。
在夜间将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烧成的各种颜色粉末撒在未烧制的陶器表面,再进行烧制的方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调节陶器的颜色和形状,这种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陶瓷器的装饰和颜色,显现了中国古代陶瓷的高超工艺。
4.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为有名的便是“四大发明”,它们分别是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
这四项发明不仅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科技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些发明使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卓越地发扬光大,并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
5. 渔具中国古代钓鱼、捕鱼工具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非常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不仅具有技术含量,也代表了世界上渔业文化的一种文化展示模式,其中钓鱼、渔具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
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还能够看到中国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千百年历史的珍贵遗产,以期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元谋猿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
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
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
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
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170万年前)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均处于旧石器时代传说中的"燧人氏"⏹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住在黑暗的洞穴里,吃野生瓜果、河蚌蛤蜊、连毛带血的生肉,有一个能干的人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吃上烤熟烧香的食物。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代史、文化传统和人种形成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起源和演变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史: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有许多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和“炎帝”,他们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尚有待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中国古代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兴起,并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制度。
同时,中华民族也经历了多次族群的糅合、融合和迁徙,形成了独特的血统和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其起源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仁爱”、“礼仪”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曲艺、戏剧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此外,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与思想体系也对其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道”和“礼仪”,道家思想追求内在的“自然”和“道”,佛教思想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
这些思想和宗教信仰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个人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三、人种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中华民族的人种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继定居和迁徙,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华民族主要由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56个民族组成。
这些民族在语言、外貌、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道德、习俗、技艺、信仰、典故等丰富多彩的内涵,是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文化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历史沿革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巨变,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孕育了众多的民间文化形态,如民间神话、传说、风俗等。
随着秦统一六国,士族文化显露端倪,但是在秦朝的铁腕统治下,民间文化遭受压制和扼杀。
到了汉代,随着统治者的宽容和文化的复苏,民间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如闹元宵、赛龙舟、泼水节等,成为节日庆典活动的代表。
到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民间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和充分的发展,如民间艺术、歌曲、民间医药、民间建筑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群众性和传统性。
首先,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它源远流长,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群体的文化表现。
在传承方面,民间文化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家族相承为主要形式,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也保留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智慧的积淀。
其次,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传统性和地域性。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强调家庭、礼仪、节日、信仰等多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些传统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长时间地延续了下来。
同时,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也表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如四大名绣、金陵糕团、扬州花鼓戏、山西秧歌等,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此外,中国古代民间文化还表现出了多元化和开放性。
由于历史上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也产生了一些文化新品种和文化交融现象。
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综述
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综述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是人类文明中的珍宝。
这段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今它的影响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传承与担当,成为了世界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起源于黄河流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了农耕生产的活动。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中国的农民发明了铁质农具,从而开始了铁器时代的生产和交流。
这些极富创造力的农民,通过多年勤劳耕种与生产,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二、传承与创新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一直秉承着“继承和创新”的传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下时势相结合。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中国不仅创造了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奇迹,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曾是中华文明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高峰,这些发明还为全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经典与传统中华文明的经典包括了《易经》、《论语》、《道德经》、《诗经》和《楚辞》等。
这些经典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哲学的发展和精髓,也为空前的创新和智慧的体现。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中国民间艺术的各个门类和曲艺表演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特色所在。
四、革命与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通过坚持正义,信仰和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获得了二十世纪的世界地位。
红色文化的崛起,为中国文化的拯救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并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姿态倡导到了新的高峰上。
五、全球化与崛起近年来,中华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有了跨越性的突破。
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化与现代化。
在文化资源和全球化的潜能结合下,中华文明也展示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源泉。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一、简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概述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展示其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
二、古代中国的起源与演变1. 夏商周时期在中国历史的起点上,夏、商、周三个朝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夏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商代则兴起了商业、冶金等产业,周代奠定了分封制度和礼乐体系等重要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诸侯争霸、风云变幻。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兵家的兴起以及各国间的激烈战争。
其中,战国时期的秦国最终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胜利。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期,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的秦朝开始。
随后是汉朝,汉朝开创了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并且推动了对外交流和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的末年,东汉灭亡,中国出现了分裂局面。
4.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在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实现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随后,宋代出现了科技、商业和文化上的重要突破。
元代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外族政权统治,但也推动了对外交流和文化交融。
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逐渐衰落,也迎来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改革。
5. 近现代时期在近代,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内外战乱和民主革命等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中国在二战后又经历了内战,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三、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特点1. 历史的连续性中国历史以其悠久的连续性而闻名,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不论是传统价值观念还是文化遗产都有着深厚的根基。
2. 社会变迁的周期性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特点,封建制度的兴衰,王朝更替的循环以及政治经济的周期波动等都具有明显的规律和特征。
3.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中国历史上,多个外来文化在中国得到了融合和吸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追溯过去,探究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发展脉络。
早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点燃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火种,伴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互相学习与借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成了如大江奔流般的恢宏气势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滋养。
回顾中华文化悠远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远古中华文明孕育传统文化开端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世界,以炎、黄两族为代表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融合发展,成为了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两位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些传说经过古代学者的文字加工体现在古代典籍之中,如《史记》就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些传说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开端。
从考古学的视角看,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广袤而富饶的中国大地孕育了人类的起源。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山顶洞人,构成了一个从猿到人的完整演进轨迹,中华古代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火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及其重要的能源。
恩格斯认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此时的文化也可以从对火的使用角度进行探寻。
据历史考证,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能够保存从自然界获取的火种。
在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中,历史留下的痕迹诉说了当时原始先民们农作、狩猎、制陶、彩绘、音乐和舞蹈等丰富的生活内容。
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不仅陶器更加精美,还出现了如冶铜、酿酒、制玉、雕刻象牙等新技术。
这些物质文化发展成果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积累和文明的进步。
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远古时期也蕴含着精神文明的萌芽。
在当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条件下,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祖先、图腾产生了原始质朴的崇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生:周峰学号:********学院、专业:城环学院环境工程2班任课教师:***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审视历史、创造未来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衍生出仰韶前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同时多元的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
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之际,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不仅是一种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传统哲学思想的积累和沉淀,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影响着和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格。
古老而深刻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历史的缩影。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为神秘的文字之一,它不仅有着美丽的外形,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例如,某些汉字中蕴含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易经等文化都是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医家等等各种思想流派。
这些思想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断地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生活习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它始终是中国的主流思想,深入人心,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等多个方面,是源自古代的一种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文化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也是一个富有现代色彩的文化。
同时,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塑造中国精神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文化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精神中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种传统文化元素为中国人塑造了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基础,也为中国人走向国际化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支撑。
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将有助于保证其顺利进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其次,中国文化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国家,在国际上始终具有很高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带领世界文化前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历程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包括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阶段。
在这个演进的历程中,中国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了王朝的更迭、政治的变革、文化的繁荣等众多重要事件。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过程。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传统起点,这个时期见证了中国的初步统一和王朝的诞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王朝逐渐形成并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时期发生了诸多政治战争和思想变革。
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
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以发扬光大,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一系列法制改革,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汉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其中,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被后人广泛传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割据,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5.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辉煌的时期。
隋朝由杨坚建立,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
隋炀帝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和政治改革,被称为"开皇之治"。
唐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时代,被誉为"盛世"。
6.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不断发生战乱。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互相争斗,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沉淀
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沉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青铜器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开始了自己的文明进程。
如今,中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已成为国家的独特标志和重要财富。
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从何而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大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农耕文明的进程。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商、周、秦、汉、唐、宋等众多王朝相继兴起。
这些王朝在自己统治期间,都有所建树,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
中国历史的特点之一是“王朝更替、政权更迭”。
但这不代表中国的历史是乱象重重,相反,它在这个不断更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传承下来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有哪些特点?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地演进、吸收和融合着其他文化的元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丰富、开放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凝聚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审美追求。
例如,中国书法之美,不仅在于其笔墨的运用,更在于每一笔每一画所表达的精神气息。
音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朴实、典雅、庄重、悠美的风格,吸引了广大民众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京剧、豫剧等戏曲形式,在世界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此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还体现在其信仰文化和哲学思想上。
中国早期的神话与传说,由此发展成为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多种信仰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
而道家哲学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自我修养。
中国人民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不仅是文化本身的传承,还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何影响?中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它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仅是骄傲和自豪,它还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世界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渊远流长。
尤其在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文化自然也对全球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多年的演进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也不断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逐渐与世界各大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画卷。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历史时期,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周、汉、唐、宋等朝代。
周朝时期,周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尊奉天地神祇,重视祭祀礼仪,这一特点表明了人类意识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在此基础上,周朝为了维持统治,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制度,如铁器和文字等,使得周朝逐渐走向繁荣。
汉朝时期,思想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儒家思想被采纳,孔子的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是韩愈、柳宗元等,他们的思想深刻而具有启迪性。
同时,汉朝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商业、工艺品和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巅峰。
唐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非常高,如唐诗、唐画、唐乐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同时,唐朝也成为了一个开放的朝代,吸纳了外来文化,如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的一些影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时期,考古工作的大批量开展,加上后世文化人的整理研究,使得宋朝文化具有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此外,宋朝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发展。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自身也有了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化虽然发展历史悠久,但也并非自闭和孤立的,它在发展道路上,积极地吸收了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
佛教是通过印度和西亚传入中国的,它在中国传播后,得到了圆满的发展。
而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如唐代的大雄宝殿及宝塔、洛阳白马寺塔、敦煌莫高窟、法门寺等,在佛教艺术和宗教文化上都充满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发展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伦理宗法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加强期:唐中叶至明中叶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
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拓展资料:一、文化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中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德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构成具备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美好文化。
二、词目译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叠的纹理,存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表示:“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含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寓意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分解成、天道,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建、教化、培育等。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学传统。
这一传统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今天的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史学传统的初兴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对历史的记录和推理多有涉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史学思想的开创者,左丘明、司马迁和司马光等。
左丘明所著《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部经典作品,其重要性在于,对编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打下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司马迁则是中国古代历史学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其所著《史记》采取了纪传体的叙述方式,将人物与事件进行系统的汇编,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光则是用他的通识渊博与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度赞扬史官精神,并发表了《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史学发展的分叉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传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朱熹学派和王阳明学派。
朱熹所创立的“心学”,是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理”,其所讲述的历史是“始于义,成于利”,强调治学的道德意义和人文精神;而王阳明则提倡“致良知”,即追求内心的道德感悟,其史学观点强调对历史背景的全面解构和历史事件的综合评价。
三、史学传统的现代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现代化派的兴起,中国史学传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现代转型。
中国史学家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之外还不断重拾传统精髓,形成了一种新的史学取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胡适和许纯美。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历史的相对性”、“历史的民族化”和“历史的人文化”等新的历史研究观念,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大众文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
中国近现代大众文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文化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近现代,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大众文化也经历了各种风云变幻。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近现代大众文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
一、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始于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
在鸦片战争前,传统文化占据中国文化格局的主导地位,官方儒家文化被视为上等文化,平民百姓的财富、能力、知识甚至是生命都位于权贵之下。
鸦片战争后,近代文化的洋泾滥进入中国,却也让大众文化找到了新的机遇。
以办报为例,曾经只有寥寥几家官方报纸,从而难以传达各种真实的信息,而且政治篡改十分明显。
1897年,第一份由民间办的中文报刊《时务报》在上海创刊,这也开创了近代中国自办报的先河,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报刊、杂志和书籍逐渐丰富起来。
从那时起,更多的人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了解时事,并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
二、大众文化的扩大和互联网的出现20世纪初,中国的大众文化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各种策略原因被构建起来的大众文化,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达到顶峰。
1949年后,中国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宣传机器进一步强化了大众文化的存在,推动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强化。
然而,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给中国的大众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全世界的信息流通变得越来越快,而中国的大众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颠覆性的重塑。
以亚马逊中国、当当网等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例,这些平台将大众文化作为一项新的商业模式来对待,为更多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和娱乐方式。
此外,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也在改变着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
微博和微信成为了人们分享意见、文化和好友动态的主要交流途径。
从新闻报道到朋友圈,“大量的信息量”已成为大众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新的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焦点和关注点也有了很大的调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变化与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变化与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演进,不论是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详细介绍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变化及演进。
1.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思想学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学派的产生,也为中国智慧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
以道家思想来说,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道教学派,如太上道教、正一道教、全真道教等,这些道教学派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得到了较广泛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为中华文化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道路。
因此,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领域,同样是非常繁荣的。
这个时期,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人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意义深远的作品。
以文学为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谢灵运、王羲之、曹操、陶渊明等人,他们的作品既有诗歌也有散文,其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化、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多方面。
在艺术方面,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其中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尤为显著。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开创了草书的艺术风格,书法艺术的真、妙、秀、丽被后人称为“王羲之四体”。
在绘画领域,北魏时期的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石,其中的飞天、俑等形象极为生动,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水平。
3.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也是一个显著特征。
当时,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信仰都在中国广泛传播。
其中,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将其文化思想带来了中国,又在中国思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信仰的传入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也改变了中国的道德和哲学面貌,引导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充满慈悲和智慧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桂生先生的挽联更是总结了钱穆的一生:由诸子入经学转史学据理 学兼文学子学达经学明史学信理学诚文学雅心物两得精博一世代不数人; 爱民族及文化望复兴求统一盼富强思虑深大义明乡情重识见卓忧心切知 行。
谢谢!
二、人文精神及其道德观念
中国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要中心,但 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不同。 中国人文精神特别重视道德观念,可 以代替宗教功用,且并不与宗教相敌 对。
人文精神中道德观念的体现
5
4
使人道达于相互 安和欢乐的境界
信仰善便信仰到 中国文化的价值, 信仰到中华民族 的前途
3 2
天人合一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天人 合一观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但它的终极理想是“天人 合一”的境界。此境界可以通过个人道德修养达成,也可以通过解脱于 家国天下的重重牵制和束缚来达成。 当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人固有的境界,达到“天”这一境界,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让人人都超越此境界了。而这个人就被称之 为有“大德之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其为:“圣人”。“圣人”也是 人,因此人人都能做圣人,都可以修养他的道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人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世界就成了“天国”、“神世”、“理 想宇宙之缩影”。 这样的境界既是人类社会,则其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彻头彻尾是一种“人道”精神、“德胜”精神。也可以 说是一种“天命精神”
三阶层 中国文 化体系
1.农、工、商各业关于物质经济方面 2.群体组织、家庭、社会、国家之建立方面 3.心性陶冶、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修养等方面
中国文化一本而来,成体系,不像欧洲文化混合复杂; 截至清代乾隆以前三层次成就均远超西方; 西方近代科学兴起开始中国远远落后
↓
应对 措施
可以向西方学习。但国人陷入了“不打倒旧的,就装不 下新的”的思想,为了接受科学就先把自己传统破坏。 然而自己的文化毁了,政治社会动摇了,科学更无从发 展。因此只有一边整理旧的,一边引进新的,两途并进 才是正解。(钱穆《民族与文化》)
中国历史演进与 文化传统
目录
壹
中国历史 演进大势
贰
中国文化 本质及其 特徵
叁
中国的哲 学道德与 政治思想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
近代中国 及其前瞻
宋以下 之中国
汉唐时代 之中国
三皇五帝、夏、 商、周
汉、三国、两晋、南 北朝、隋、唐
秦以前 之中国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秦以前之中国
至少有20003000年的历史
国学大师的绝响
余英时曾说:钱先生治学的“终极关怀”,“分析到最后,是为了解 答心中最放不下的一个大问题,即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的变局, 中国的文化传统究竟将何去何从。” 钱穆一生专著多达80种以上,每 一本之中都可以感受到他深切的爱国之心。1986年,在他92岁生辰, 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他告别杏坛,最后对学生赠言道:“你是中国人, 不要忘记了中国!” 钱穆去世之后,有人评价说:“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 是传统国学的终结,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宗教
佛教传入以及其与儒家精神 的矛盾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宋以下之中国
宋朝人“由释返儒” 宋明的理学——朱熹 宋 明
元朝承接唐宋的考试制度 并在南北方到处设立立书 院来讲学,主要讲四书
元 清
明光复中国民族之政权自主 当时的教育与考试,几乎都 依朱子一家言
晚明儒家灵光不磨,满清时期 依旧暗中主宰,但相对较弱 孔孟并尊之新传统代替了唐以 前周公、孔子并列之旧传统
目录
壹
中国文化 体系分析
贰
人文精神 及其道德 观念
一、中国文化体系分析
文化体系 概念
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
重要性
文化是立体的,不仅是当前各部门、各方面,还有一个 历史的传统。在今天的横切面上中国不如西方,并不代 表中国一直不如西方,更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不好。 (钱穆《民族与文化》)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 树立民族文化体系观与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 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人的哲学精神与其说是“求知”精神不如说是“求道”。中国人 讲道德就像西方人讲科学一样是逐步验证逐步扩大的。 《中庸》云:“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 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 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句话所讲的道理就是逐步扩大逐步向前的。人生想要到攀登高峰,就要 从脚下的低处前进,一步步向上。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人总还是个人,道总还是个道,无论对己对人,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全只是在人圈子里尽人道。人道只是一“善”字,最高道德也便是 “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无论是社会学, 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外交学,一切有关人道之学皆发源于道德。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近代中国及其前瞻
• • 西力东渐,满清政治腐败,需要维新。 • • 全国上下,努力兴学 国民教育普及度方面,各地中 小学薄有成绩,但属于教育最 高阶层之大学教育,则始终不 够理想,留学政策应运而生。 • • 由于国外工商优势经济侵略,农村 逐步陷入崩溃与贫困中,尤其是北 方农村。 中国本并不积极鼓励工商业,与西 方新起工商势力接触中,劣势明显。
• •
近代中国,苦难重重,希望渺茫。 今中小学校教育已变形,全国农村的 深厚基础也将彻底毁灭,两大依据的 崩溃,他日光复,其艰巨难以想象。
但中国必有前途,给我们信心和勇气的,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凝集,其有不可消散磨灭之潜势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此后建国复国一切力量的出发点 与中心点。
中国文化本质及其特征
钱穆认为近代时期的中国似乎已经是礼乐衰微,仁道不兴,但孔子曰: “礼失而求诸野”“为仁由己” 。寻找“礼”和“仁”的责任在于中国 的知识分子身上,能知、能信、能守、能行。道在迩而求诸远,孔子曰: “未之四也,夫何远之有。”复兴中国其道只近在眼前。 顾亭林言:“有亡国,有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不能深刻 明白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体系与精神,便不能明白顾亭林此番所言之深情 与至理。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庶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尽心章句上》等待出现象周文王那样的明君而出现盛世的,是凡人, 真正的豪杰,是自己去争取盛世出现的 。 中国则正需要有豪杰之士之兴起,来兴民,来兴国,来兴天下。 总结——中国的哲学道德就是:坚持慈、孝、仁、敬、信的品质来修身, 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
推诸四海、垂诸 万世,为人类普 遍永恒作标准
孟子“人性善”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 神中唯一至要之信仰, 也是普遍通行的宗教)
人与人相处之道的基础
中国的哲学道德与政治思想
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壹 之一贯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天人合一观 贰
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之一贯理想
时间
代表 人物
伟大 成就
“封建政治(贵族分 治)”之一统
• 周公—礼乐精神—中国 政治与社会之大理想 • 孔子—“仁”“道”— 学术与思想之大体系 • “士”之一流品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汉唐时代之中国
主要 成就
“郡县政治(士人合治)” 之一统
中国 历史
汉唐 时代
大理 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承接周公孔子的精神随时代 演变蜕化而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修养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支撑点。大 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中国人讲的人文修养的主要 纲领。 所谓“人文”,就是家庭国家与天下,这三个就是现代人所说的 社会。 要做人,要在人群中做 要做人,要一身具诸德 父慈子孝,君仁臣敬,也没有上下阶级那样的不平等。这就是所 谓的“理一分殊” 慈、孝、仁、敬、信五德,都发源于人心,人心与生俱来,其大 原出自天,即性。所以人文修养的终极造诣就是达到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就是把整个人生变为一孝、慈、仁、敬、 信之人生。整个社会变成一孝、慈、仁、敬、信之社会。天下则是 一孝、慈、仁、敬、信之天下。宇宙亦如一一孝、慈、仁、敬、信 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