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围龙屋介绍

合集下载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目录
•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 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传承 •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01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客家围龙屋起源于汉代,是中原汉族 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客 家人南迁至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后 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特色建筑。
在客家文化中,围龙屋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建筑, 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客家围龙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倡导的团结互助、崇文重教 等品质,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 的和谐、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 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客家围龙屋的设计理念和建筑 技艺,对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 规划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 高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
传承水平。
05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传 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客家 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等优秀品质的象征。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家族与居住模式
家族聚居
01
客家围龙屋是家族聚居的典型代表,一个屋内通常住着一个大
家族,甚至几代人。
,层级分
明,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团结互助
03
在围龙屋内,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围龙屋在建筑 形式、材料和功能上不断演变,逐渐 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

围龙屋简介

围龙屋简介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
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

围龙屋资料与图片

围龙屋资料与图片

围龙屋百科名片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目录简介整体布局设计特点: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集性。

隐含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现代表建筑双墙围龙屋历史双层围墙阻洪水救居民结构堂屋内部为三进式结构传说建屋缘于“五鬼送银”深圳客家美食代表食府简介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整体布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

河源客家传统民居四角楼与围龙屋的形态演变

河源客家传统民居四角楼与围龙屋的形态演变

家文化亚区”。

河源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中,客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论证河源地区客家民居的形态演变有助于更进一步完善客家民系的研究体系。

1河源客家文化概况河源客家文化的组成是多元化的,从宏观角度上看,河源客家文化组成与客家人的多次大迁徙息息相关。

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是在秦始皇时期,河源是秦末南越王赵佗着手建设南粤的第一站。

第二次于唐代安史之乱后,客家人迁至闽赣一带,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碰撞逐渐孕育出新的文化。

第三次于南宋时期,至此客家民系才逐渐成形。

南宋末期文天祥起兵抗元,率兵在闽赣一带与元军交战,无法忍受战乱的客家人再次南迁,迁至河源境内。

第四次大迁徙发生在明末清初,也是河源地区客家民系繁荣壮大的重要时期。

当时清军来到广东、福建一带,当地有节之士出面抗清,由于抗清失败,部分客家人选择继续南迁至河源,至此河源地区客家民系的发展趋于稳定。

2河源客家传统民居的来源2.1河源客家传统民居根据吴招胜等著的《客家古邑民居》[2]一书记载,河源地区的客家民居除了堂横屋、排屋等形制之外,还有四角楼、八角楼、围龙屋及围村这四种主要类型。

八角楼因在四角楼的基础上,在外围修建围墙及新增四座角楼而得名,因此八角楼与四角楼的形制几乎相同,可归为一类。

摘要 河源为古龙川县境,其客家民居形制除了堂横屋之外,有早至秦始皇时期就从赣南地区传入的四角楼,以及南宋时期从兴宁、梅州地区沿着东江流域传入的围龙屋。

随着迁入人数的不断增多,客家人逐渐从河源北部向南部迁徙,在此过程中,四角楼及围龙屋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文章通过对比河源不同地区四角楼和围龙屋的来源、传入时期及传入地的区位和地理条件等因素,论证二者在河源境内由北到南呈现出从对比鲜明到趋于相似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河源客家民居;四角楼;围龙屋;形态演变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0.09Abstract Heyuan was Longchuan county in the ancient times. In addition to the hall and cross house, there were quadrangle introduced from southern Jiangxi as early as Qin Shihuang period, and also Wei Long House from Xingning, and Meizhou area along Dong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immigrants, Hakka people gradually migrated from the northern part to the southern part of Heyuan. During the migration process, the forms of quadrangular and Wei Long House gradually changed. By comparing the sources, introduction periods, location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he quadrangular and Wei Long House in different areas of Heyua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two buildings in Heyuan from north to south show a sharp contrast to a similar evolution process.Key words Hakka residence in Heyuan; quadrangular; Wei Long Hous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河源市位于广东北部,与江西交界,在司徒尚纪先生的《广东文化地理》[1]一书中,河源地区被归为“东江客作者简介:李伟荣(1997-),男。

围龙屋_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_张莓芟

围龙屋_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_张莓芟

55论。

五种色彩黄、黑、青绿、红、白,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

说明在色彩上,这些建筑本身也具有中国特色,称之为“中华巴洛克”更为恰当。

四、建筑的文化内涵“每一种符号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在建筑装饰上突出了形式与意义的双重使命[15]”。

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女儿墙,本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而当它成为一个个体符号时,它自身又具备了多重使命,无论是历史,还是装饰、色彩、结构等一切外在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释:[1]刘松茯.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风格与文脉[J].华中建筑,1992(02)[2]彼得・罗(Peter G.Rowe)、关晟(Seng Kuan)著.成砚译.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2页[3]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实习编辑:张 雪作者简介:谷岩,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禹含,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围龙屋——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文/张莓芟客家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理念,设计并建造了他们在建筑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民居建筑——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外形引人注目,内部雕饰异常精美。

其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审美意识。

作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围龙屋,以其独特的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167页[4]刘明凯.给百年哈尔滨留下“历史名片”[N].哈尔滨日报.2007-2-3-2007-2-4[5]张健、蔡军、若山滋、近藤正一.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形态母题及美学意匠1、2[J].建筑学报,1997(09)[6][7][8][9]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A].见: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及其特征[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1-248页[10][11][15]刘松茯、何颖.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因”研究[J].城市建筑:学者论坛,2011(08)[12][13]刘川、刘瑞刚.哈尔滨道外区近代城市建筑立面的文化特色浅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侯幼彬、张复合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客家人原为中原南迁的汉民,相对于新居地的原住居民来讲被称之为“客家人”。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围龙屋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源自中国江南地区,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元素。

下面是关于围龙屋的相关参考内容:1. 特征:围龙屋的特征之一是针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建造。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出现在水乡和河网密布的区域,因此通常建在水边或者水中。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水乡地区的地理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景观。

其次,围龙屋的特征之一是结构上的独特性。

围龙屋通常采用木结构,以便适应灵活的水乡地貌。

这种结构的特点使得围龙屋可以经受水的冲刷和地面变动的影响,保持建筑的稳固性。

另外,围龙屋常常采用半围式布局。

也就是说,房屋的两侧是开放的,中间是封闭的。

这种布局有助于通风和采光,同时也能够扩大房间的使用空间。

最后,围龙屋的特征之一是独特的屋顶设计。

围龙屋通常采用弯曲的屋顶,既能够防水防潮,又能够使建筑更加美观。

屋顶上一般用草或稻草覆盖,以增加屋顶的保温性能。

2. 元素:围龙屋的元素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水乡地区的特色元素。

首先,围龙屋常常采用嵌入式的窗户设计。

这种窗户一般位于墙体上方,与墙体齐平,窗户柱多为木质,窗框亦常用木材制作。

这种窗户布局可以保证室内的空间流通,并提供良好的采光环境。

其次,围龙屋还常常采用仿古的门窗设计。

门窗通常由木材制作,表面常常雕刻有花纹或者几何图案,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这些门窗除了具备鲜明的传统风格外,还具备较好的防盗效果。

此外,围龙屋的室内空间常常装饰有传统的木制家具。

这些家具一般采用原木制作,具备古朴自然的风格,与围龙屋的整体风格相互呼应。

家具的布局和摆放也遵循传统的习俗和礼仪,例如客厅中常常放置有八仙桌,以接待客人。

最后,围龙屋非常重视中庭的设计。

中庭往往位于建筑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

中庭一般采用围栏和水池的形式,绿树环绕,水面清澈。

这种设计在视觉上具有广场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起到通风和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总的来说,围龙屋既具备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又体现了水乡地区的独特元素。

围龙屋

围龙屋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围龙屋是反映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族聚而居”的特有的民俗建筑文化象征,它直观地反映了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特殊环境中特有的生活方式、习惯,是粤东客家民情风俗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一座座具有客家建筑文化成就的的文物古迹。

围龙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家族堡垒,也是一种客家特有的建筑艺术奇观!尽管它仍被尘土侵蚀而斑驳,但却以它特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现出客家人文建筑文化。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客家文化的地方,而客家围屋建筑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的特有建筑形式,融合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族观念和建筑艺术,展现了客家人的独特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外观特征、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进行探究,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外观特征客家围屋建筑外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风格和材料上。

客家围屋的形式独特,通常呈长方形或方形,四面用土坯砌筑而成,屋顶用青瓦覆盖,整体造型简洁而稳重。

屋顶呈马背形状,边角翘起,有利于排水并能够更好地抵御台风袭击。

屋顶的设计既考虑了实用性,又兼顾了美学效果,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客家围屋的风格朴实稳重,外墙一般为素墙,没有花纹和浮雕,窗户和门廊的设计也较为简洁,注重实用性。

客家围屋建筑在建材的选择上,通常采用当地的土木材料,既符合环保理念,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客家人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二、建筑结构客家围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客家围屋通常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其中前厅用作客厅和起居空间,中厅作为主要的生活空间,后厅则被用作厨房和卧室。

整个建筑采用了通风采光和布局合理的设计,使得室内空间较大,并且采光通风效果良好。

在建筑结构上,客家围屋通常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木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客家围屋还采用了天井设计,使得室内外的空间得到了很好的连接,增加了整个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和层次感。

三、文化内涵客家围屋建筑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屋建筑展现了客家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族观念。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客家围屋是整个家族居住的场所,是家族凝聚力和精神支柱的象征。

在客家围屋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祭祀和祭祖的场所,这些场所凸显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围龙屋详细介绍

围龙屋详细介绍

围龙屋,也被称为客家围拢屋,是客家围屋(客家围村)中最典型的一种,属于半圆形客家围屋(客家围村),是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的围村民居建筑,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

主体结构一般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其中“一进”指的是大门进入后的第一个院落,“三厅”指的是三个主要的大厅,“两厢”指的是左右两侧的房屋,“一围”则是指整个围龙屋的围墙。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

围龙屋的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的尽头,会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围龙屋的大小不一,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而大型围龙屋则有四至六条围龙。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围龙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代表性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它体现了客家人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围龙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是一个著名的客家聚居地,这里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围屋建筑艺术更是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

围屋建筑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建筑艺术,它融合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宗教和生活理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围屋建筑的历史起源、建筑特点、艺术风格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

围屋建筑起源于南宋末年,是客家人为了自卫而创造的建筑形式。

当时,南宋灭亡,宋朝王室和文人士族涌入客家地区,导致当地人民生活困难。

为了保护家园和财产,客家人开始建造围墙包围家园,形成了围屋的雏形。

后来,随着战乱的加剧,围墙逐渐升级成为以柴米油盐为核心的围龙屋,以污井为核心的围头屋,以敌楼为核心的围楼屋。

这些形式丰富多样的围屋建筑,成为了客家人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强堡垒。

围屋建筑在外观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它通常是四合院式的建筑,呈现出宽广的内院空间。

建筑群通常由正房、厢房、厨房、祭祀厅等多个建筑组成,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布局。

而在建筑结构上,围屋建筑通常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传统的斗拱榫卯和斗栱结构,使得整个建筑结构坚固耐用,且富有弹性。

围屋建筑还在屋顶上进行了精心设计,采用歇山式屋顶,使得建筑更加稳固,并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台风和暴雨的侵袭。

除了建筑外观和结构,围屋建筑在装饰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整个建筑的装饰通常以木雕、石雕和砖雕为主,这些雕刻都是由工匠们用手工精心雕刻而成,融合了客家人的民俗信仰和传统文化,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围屋建筑内部的壁画、木雕、剪纸等装饰也是别具特色,其中尤以壁画为客家围屋的瑰宝。

客家围屋的壁画通常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家庭生活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客家人对民族传统和家国情怀的一种表达。

围屋建筑艺术在广东河源地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围屋建筑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居住形式,更是客家人对土地的维护和传承。

围屋建筑体现了客家人的劳动智慧和精神文化,它展示了客家人团结、勤劳、淳朴、忠诚和乐群的精神风貌,成为了客家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符号。

河源客家围屋建筑群艺术与特色

河源客家围屋建筑群艺术与特色
式列 入 世界遗产名录 , 围屋便被世人所知 晓。它是东方
血缘伦理 关系和聚族 而居传 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 是世界独 一 无二 的建 筑艺术成就 ,具有 “ 普遍而杰 出的价值 ” 。客 家围 屋与 北京 的 “ 四合 院” 、 陕西 的 “ 窑洞 ” 、广西的 “ 杆栏式”
本都是独立成幢 的民居 。 由于 围屋多按宗族姓 氏关系组合而
屏风、隔门、牌匾、柱 础、门枕等部分都经过 了绘画与雕刻 艺术 的加工 ,加上牌匾上用金色 刻字 , 依稀还能感受到 当年 这些人家 的富贵景象 。
衍庆堂、东源县 的苏家 围、紫金县 的蓝塘 邓氏寿康楼 以及散
落在各县 区的古建筑群 。
以和平县彭寨 陈氏衍庆堂为例 , 衍 庆堂始建于 清朝嘉庆 十年 ,距今 已有 2 0 0多年 ,该围屋坐西北朝东南 ,属于 较大 型 的客家 围屋 ,素有 “ 九厅十八井”的美称 ,形成 三堂、六
人文美 的统 一L 5 J 。总之在客 家人眼里 的 “ 风 水宝地” ,就是
村落或房屋依 山而建 ,负 阴抱 阳,前有平坦耕地 ,中间或周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1 —1 0 作者简介 :黄娟 ( 1 9 8 6 -),湖南怀化人 ,河源职业技 术学院教师 。
9 6
壮观 的围屋便拔地而 起 ,守护了一代又一代 的客家人 。
4 河源 客 家 围屋 的选 址
围屋 的选址 和结构规划都非常讲究 。客家人选择地基 , 把水源看 的极 为重要 ,要选择水源丰富而又能 防涝 的地 方 , 便于农 耕和 日常生活【 4 j 。 这些 围屋 多建在 有山有水的山 区盆 地 或冲积平原上 , 有的依 山而建 , 有 的耸立在 平原 田野 之间 , 尤以靠 山面水、背 阳向阳为佳 。客家住屋讲究 “ 风水 ” ,剥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位于粤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特别是客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承和发展。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它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功能特点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广东河源客家围屋进行深入探究。

一、建筑结构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和西南的一个小山区,这里的客家围屋包括了“平岗四合院”、“落坡四合院”、“莲花楼”、“钟乳山细路”等不同类型的围屋建筑。

客家围屋建筑一般采用青砖木瓦结构,整体建筑形式多为三进四落式、四合院格局,以及龙墙、前厅和后院等构造。

在内部空间布局上,它通常由正门、内厅、客厅、房间和天井等部分组成,构成一种独特的内部空间。

由于地域和气候的原因,客家围屋的建筑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建筑倾斜度较高,设计合理的坡屋面,防雨避风等等。

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厚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青砖、木材、竹子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防火、保温性能,而且也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二、功能特点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是客家人世代生活和劳作的场所,因此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首先是它们的居住功能,客家围屋一般都是多代同堂居住的,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紧密的家庭关系。

其次是劳作功能,由于客家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客家围屋内还常常设有农具房、厢房等,以满足家庭生产、储藏和使用的需要。

客家围屋还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通常在正厅的东西两侧,会设置有正室和耳房,用来接待客人或做工作之用,这反映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家族文化传统。

客家围屋还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一般在围屋的正中会设置一块空地,用于家族祭祀和社区娱乐活动。

客家围屋的功能不仅满足了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三、艺术表现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建筑在艺术表现方面,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围龙屋介绍

围龙屋介绍

围龙屋介绍围龙屋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白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其主要特色包括厚重的土木结构、精美的木雕艺术、古朴的屋顶造型以及宽敞明亮的内部布局。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白族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围龙屋建筑结构坚固耐用,主要采用土木结构建筑,屋顶采用瓦坡顶设计,并且冬暖夏凉。

围龙屋的外墙和内墙多数由石块垒砌而成,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花岗岩和红砖,非常坚固耐用。

另外,围龙屋的屋顶采用传统的青瓦覆盖,整个建筑只有白色墙体、绿色瓦顶和黑色的木梁相互交织,颜色和谐统一,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

在围龙屋的建筑中,木雕艺术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

围龙屋的门楼、天井和楼梯等部位都雕刻有白族传统图案,包括白族的图腾、传统花纹、风俗习惯等。

这些木雕体现了白族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围龙屋的内部布局宽敞明亮,充分体现了白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围龙屋的房间多数布局合理,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采光和通风效果非常好。

此外,围龙屋内还有齐全的家具设施和装饰品,如床榻、桌椅、炊具以及各种装饰图案,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传统的白族家庭,富有情趣和温馨。

围龙屋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人的历史沉淀、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围龙屋所展现的白族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围龙屋所在的剑川县,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围龙屋作为当地的代表性建筑,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

围龙屋周围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古朴的建筑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给游客们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和文化体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未来,随着大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围龙屋将更加受到重视,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围龙屋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将会得到更好的挖掘和推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客家围屋是广东河源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代表了客家人的独特文化和建筑艺术。

围屋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结构和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前来探寻,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

在这里,我们将探究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客家围屋的特点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它是将一片土地包围在四周,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而围在这个院落周围的就是围屋。

在平面布局上,客家围屋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一个四合院的形状。

围屋通常是由四座独立的建筑物组成,它们围绕着一个中央的庭院而建。

这种布局既满足了客家人对家族生活的需求,也为家族成员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这种围屋式的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家族观念和家庭观念。

在建筑结构上,客家围屋也有其独特之处。

围屋的建筑多采用土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石、木材和石灰等。

围屋的墙体一般采用厚实的土砖,而屋顶则多为青瓦或者木瓦。

其建筑结构简洁而稳定,传统的木质榫卯结构使围屋在地震频繁的客家地区有很好的防震功能。

客家围屋的外观通常呈现出简洁朴实的特色。

围屋的外墙大多为素色石灰或土黄色,屋顶覆盖着深色的瓦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朴而典雅。

围屋的中心庭院通常布置有花园或者小池塘,使得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宁静和优美。

二、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客家围屋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文化内涵的载体。

在客家社会中,围屋是家族的象征,代表了家族的荣耀和传统。

围屋内部的布局和结构也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意识和家族规范,在围屋内,不同世代的家族成员各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同时也有共同使用的空间,这种布局有助于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客家围屋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元素。

在围屋的门楼上通常都会镶嵌上红色的门框,门框上会雕刻一些祥云、龙凤和其他吉祥图案,寓意着家族的兴旺和发达。

围屋的庭院通常会有一些花草树木,以及一些传统的装饰物品,如陶瓷器具、花瓶、宣纸画等,这些装饰给围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作者:邱伟鹏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28期【摘要】广东河源系粤东北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

河源客家民居主要以方形围屋为主,仙坑八角楼就是一座方形客家围屋。

该楼修建于清乾隆庚子年,极具防御特征,乃河源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

本文从古村概况、建造背景、建筑艺术、保存现状等方面对该楼进行论述,借此一窥河源客家围屋之貌。

【关键词】客家围屋;防御体系;建筑艺术一、仙坑古村概况仙坑古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

该村始建于清,距今已有400年历史。

仙坑古村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多栋、古墓2座、古井3个。

原建筑风貌保存完整,代表性古建筑主要有八角楼大夫第和四角楼荣封第。

仙坑村四面环山,山林茂密,康禾河自南向北从村庄中穿过,汇入东江。

河两岸各有一条纵向的主村道,村落即以这两条村道为主骨架构成以河西岸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体系。

村落建筑均为悬山式瓦顶、砖木结构、客家围屋式布局,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建筑空间变化灵活,风格朴实,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河源特色的古村落。

二、仙坑八角楼建造背景仙坑八角楼大夫第始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70年),由仙坑叶氏第四代先祖叶本菘及其子叶景亭(叶本菘长子,受嘉庆皇帝封“布政司经历加二级”)、叶霞亭(叶本菘之子,邑武庠生,武略骑尉)耗资银元万两,历时16年建成。

叶本菘官至奉直大夫,因此八角楼正门悬有“大夫第”牌匾。

三、仙坑八角楼的建筑艺术1.八角楼的平面格局仙坑村的古建筑大多是客家方形圍屋,呈中轴对称布局。

在平面布局上,中轴线一般为正栋,设置正厅,常见为两堂或三堂,堂与堂之间设置天井,天井两侧有廊庑,厅堂两侧为厢房。

正栋两侧设置横屋。

建筑前方有地坪或晒谷坪,晒谷坪前面设置一半月形池塘。

仙坑八角楼“大夫第”就是一座典型的四堂四横、四周加设护城墙的大型围屋建筑。

该楼呈回字形,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是池塘、晒谷坪、门厅、前厅、中厅、上厅,厅堂左右各设两排横屋。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其厚重的墙体、巧妙的结构和精湛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而广东河源地区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围屋建筑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客家围屋建筑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土地和家园的深厚感情,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建筑技艺。

通过研究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可以深入了解客家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信仰观念以及社会结构,进一步挖掘客家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建筑的特点、风格、材料、装饰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全面了解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的认识,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客家围屋建筑作为广东河源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客家围屋建筑代表了客家文化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技艺,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客家围屋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推动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客家围屋建筑的研究,可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脉络,深入了解古代工匠在建筑艺术上的匠心独运和技术传承。

对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客家文化的理解,更有助于促进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包括建筑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情况。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资料、建筑设计资料、文化背景资料等,以便对客家围屋建筑进行全面研究。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与其他地区客家围屋建筑进行对比,找出其特点和异同之处。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如下:
1.建筑风格。

围龙屋兼具实用与美学,坚固耐用且富有韵味。

2.结构特点。

围龙屋通常分为"四角二厅一洞",即四进院落、两条厅堂和一条中央通道。

厅堂和洞房布局合理,功能互相独立,满足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

而四进院落则是为了保障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3.施工工艺。

围龙屋的建造采用多种传统木工技艺,以榫卯结构为主,没有使用一颗钉
子。

4.内部装饰。

围龙屋内部装饰颇具特色,尤其是厅堂和洞房,往往饰以精美的雕刻和木
工艺术,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5.水乡特色。

围龙屋建在河流、湖泊或小水道旁边,借水域的特性来调节温度、保护居
民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6.社区氛围。

围龙屋多为小型集体居住形式,由几户人家共同构成一个小社区。

这种居
住形式培养了邻里互助、亲密关系的氛围,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1。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地区是中国客家人的聚居地,而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围屋是指由砖、木、石等材料建造的传统客家民居,其特点是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空间。

这种建筑形式在广东河源地区较为典型,是当地客家人独特的建筑艺术。

客家围屋建筑艺术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客家围屋具有较强的家族观念和亲情意识。

每个围屋都有一个庭院,围绕庭院建有主楼、厢房以及其他附属建筑,形成一个家族共同生活的空间。

该空间布局使不同世代的家庭成员能够共同生活,传承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念。

客家围屋建筑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风格。

围屋的建筑结构采用了传统中国的木结构和砖瓦建筑技术,同时也引入了西方洋楼的建筑元素。

这种结合使得围屋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和内敛,又有西方建筑的开放和宽敞。

客家围屋建筑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入和便利的生活功能。

围屋的布局多采用坐北朝南的方式,使得阳光能够充分照射到庭院和室内,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围屋内部空间的划分也十分合理,不仅满足了不同功能的需求,同时也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

客家围屋建筑艺术也体现了客家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客家人在建造围屋时,注重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石头、木材等,使得建筑更具质朴的特点。

客家围屋建造也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和精心的施工技术,要求建筑师和工匠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工艺。

这种建筑艺术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人对家乡和家族的情感表达。

它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当地乡村和旅游业带来独特的魅力。

围龙屋介绍

围龙屋介绍

围龙屋介绍围龙屋是一家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附近的一家旅游景区,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围龙屋景区占地约20平方公里,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大的暖温带亚热带自然保护区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围龙屋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彩的景观而备受瞩目。

景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瀑布、湖泊、草原、溪流等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同时,围龙屋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土家、苗、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围龙屋景区不仅自然景观美丽,而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的机会。

围龙屋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当时这里是一片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和草甸。

后来,一些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开始在这里居住,他们以务农为生,繁衍生息,形成了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

1985年,围龙屋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遵义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围龙屋的自然景观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景区内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树木高大茂密,绿荫蔽日,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在森林中,还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和动物,有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的天堂。

围龙屋的瀑布、湖泊、溪流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其中尤以“白云瀑布”和“黑龙潭”最为出名,游客络绎不绝,形成了一道道别样的风景线。

此外,围龙屋景区内还有大片的草原和高山草甸,丰富的草原资源吸引了很多牧民在此放牧,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拍摄美妙的照片,让人心旷神怡,沐浴于自然的怀抱中,享受悠闲惬意的假期。

除了自然景观外,围龙屋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景区内的土家、苗、侗、瑶等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真实的民族生活。

每当节日到来,围龙屋的民族文化活动便会如火如荼地进行,游客可以一睹少数民族的民俗表演、品尝地道的民族美食、购买民族工艺品,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源围龙屋介绍
一、白云楼
白云楼坐落在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是一座方形楼角式围屋:面宽47.5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为清末建筑。

白云楼建在田野的中央地带,从其建设高度和风格可以看出,这是一座防御性能很强的古建筑:白云楼的四个角各建有1座碉楼,前后围墙的中间位置各有1座阁楼,4座碉楼和2座阁楼均为3层,高约10米;与碉楼和阁楼相连的外围楼房,均为2层半,高7.5米;二楼顶设骑楼,与碉楼和阁楼相连通,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防守人员可以在二楼快速移动,随时换位防守;屋外9米高的护墙,使得来犯者难以攀爬进入;外墙嵌有方形圆孔石窗,用于瞭望和射击。

白云楼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坚固高达的碉楼,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介绍,在解放前夕,白云楼被国民党残部占领负隅顽抗,1949年1月中旬,根据中共九连地委的指示,刚成立不久的连和县人民政府决定围歼白云楼,后通过发放投降书、喊话、炮击等政治、军事手段,最终迫使守敌投降。

二、通衢围龙屋
龙川县通衢镇的空气很清新,干净。

锦归村玳峰南山下的禾笔中(地名),有两座分别约80岁、200岁的半圆形围龙屋。

80岁的半圆形围龙屋保存得尚好,但另一座已经完全破败,周围杂草丛生了。

这座半圆形围龙屋背后建有围屋15间,横屋、正副厅、各处厢房等,共有大小房间45个。

屋两角有炮楼两个,作防匪防贼的瞭望台用。

守夜者站在炮楼上,就能对整座围龙屋的情况一目了然。

围龙屋里的墙砖多是泥砖,有的地方已坍塌。

围龙前面的坡状地坪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平整。

因久无人打理,坪上已长满了杂草。

这座围龙屋做得很朴实,其梁檩、窗棂等并没有繁富的雕花。

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宅。

三、市区围龙屋
河源市中心有座围龙屋,坐落在建设大道与兴源东路交会的群丰村。

河源老
县城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多为方形围屋,最具客家建筑特点、蕴涵最丰富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围龙屋,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此一座。

群丰村围龙屋为殷氏老屋,乃粤东殷氏一世祖殷彦卓后裔。

明末清初,殷氏建起两座围龙屋,一座即兴源东路殷氏宗祠,一座即今“金色领地”后面殷屋。

兴源东路殷氏宗祠前面水塘已筑路,围龙屋原貌已不完整;“金色领地”后面殷屋虽已破败,但原貌尚完存。

位于核心建筑群两侧且相对独立的成列状的建筑谓横屋,与正身成对称结构。

围龙屋单做横屋还不行,必须做围屋,从结构上看,配上围才好看。

如果祖堂后边没有什么建筑,则整个屋场就显得太白(太空),后边空白太多,不利于风水,故必须建围屋,可以保护大家。

位于核心建筑群后面且相对独立的半月形建筑即为“围龙间”或“围屋间”。

以祖公厅为中心,子孙分住周围,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四、大坝镇古屋
大坝镇位于和平县城以北约7公里处,在和平,说起大坝,人们马上会想到两样东西,一是温泉,而是古屋。

大坝镇的古屋类型有很多,尤其以围龙屋出名,据和平县旅游部门介绍,大坝镇是河源市境内存有最多围龙屋的乡镇。

五、大湖寨围龙屋
大湖寨,位于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东湖村。

据说距今有880年历史,寨内有祠堂、书房、典当、住房等建筑。

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无不展示大湖客家的人文历史。

古寨依山傍水,北面外围设三个寨门,分别为上门、中心门、下门。

门楼瓦顶悬山式,砖木结构。

上门始建于明代,是大湖寨最为古老的一个寨门。

绕过大池塘,迎来的便是大湖寨古村的上门。

上门从底向上呈半月形,青石门槛,顶端呈拱形。

从门外向里观望,自门顶至门底,恰好构成一个上下对称的长园形门洞。

六、苏家围
苏家围位于广东河源市义合镇,距河源市区约26公里。

东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汇,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
的美誉。

苏家围还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在这里,不光可以欣赏到秀美的乡村风光,还能亲身体会苏氏家族和客家人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

苏家围全村18座围屋,其中有5座明朝建筑。

围屋,又称“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

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等原因南迁定居,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七、林寨古村
林寨古镇建制于秦朝,历史上曾经是水陆码头的集散地。

在不足两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6座古民居,其中四角楼就有24幢,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国内罕见,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

位于下井村的“颍川旧家”是曾任广东省督军府顾问、民国期间连任两届和平县长的陈襄廷故居。

三进九厅大院气势雄伟,内部设计精巧,石雕木刻独具匠心,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林寨镇境内属丘陵地带,浰江河一江穿越全镇,两岸一马平川,是一个因水而兴、因人而盛的古镇,为避水患,乡中多为建木石结构的楼房,众多的古建筑群闻名海内外、既有西式洋楼、又有中式庭院,整体保存比较完好。

每座楼三层以上,每层面积数百至数千平米不等,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无以伦比,是中国历史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洪、防卫、居住、仓储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田园古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