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亚急性型:数天、数周内发病,部分代偿。 3、慢性型:起病缓慢,完全代偿甚至过代偿, 后期表现器官障碍。
第四节 DIC 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出血 二、休克 三、器官功能障碍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出血
凝血物质消耗而减少
代偿不足
凝血、激肽系统的激活
纤溶系统的激活
内皮细胞激活损伤释放PA
富含PA的器官缺血坏死
复习思考题
1、解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FDP的概念;
2、简述DIC的发生机制; 3、DIC的诱因有哪些? 4、DIC按其发展过程分哪几期? 5、DIC有哪些临床表现?
器官缺血
垂体:席汉综合征
神经系统:神志模糊昏迷等 多器官功能衰竭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 外周血出现裂体细胞
1、微血管中纤维蛋白性微血栓网状红细胞 挂在其上血流冲击破裂; 2、血栓血流通道受阻RBC被挤压到血管外 组织破裂; 3、红细胞自身因素:如变形性降低等。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三、纤 溶 系 统
1、纤溶酶原激活物(PA)
2、纤溶酶原
3、纤溶酶
4、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循环
(血管内) (血管外)
止血
不凝 (正常)
(异常)
凝固
血液
不凝 (血友病) 出血
凝固 (血栓性疾病) DIC
消耗性凝血障碍
血液凝固和不凝的双向性质
DIC的概念
病因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 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
一、凝血系统
内 源 Ⅻ 性 凝 血 系 统
胶原 激肽释放酶 Ⅻa
Ⅺ Ⅸ
Ⅺa
激肽释放酶原
组织损伤释放 外
组织因子 Ⅶ Ca 2+
Ⅶ- Ca 2+
Ⅻf
Ca 2+
Ⅸa-Ca 2+-Ⅷ 血小板磷脂
血小板磷脂
源 性 凝 血 系 统

血液凝固过程
Ⅹa- Ca 2+-Ⅴ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Ca 2+
激活血小板
凝血酶生成
促凝物质入血
胰蛋白酶 (+) 凝血酶 (+)
(+)
斑蝰蛇毒 蛇毒
V因子 凝血酶
锯磷蝰蛇毒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清除促凝物质及毒物功能
易发生DIC
FDP的形成
Fbn(Fbg)
纤溶酶
FX FY+FD FD+FE FDP
休克
广泛微血栓形成 广泛出血 心肌受损 激肽扩血管 心功能障碍
回心血量严重不足
有效循环 血量
心输出量


C3a、C5a促组胺释放
外周阻力
FDP加重了微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升高
器官功能障碍
DIC 微血栓形成
肾:急性肾功衰 肺:呼吸衰竭 肝:黄疸:肝衰 消化系统: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肾上腺:华佛综合征
1、去除病因 2、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
潘生丁、阿斯匹林
3、阻断凝血过程的发动与进行
肝素 :早期、足量、与ATIII合用
4、溶解血栓 尿激酶 5、活血化淤 中药 6、补充DIC进行过程中的消耗,建立新的平衡。
本 章 小 结
1、DIC的概念。 2、DIC的发病机制。 3、DIC的临床分期。
4、DIC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出血 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
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 失常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继发纤溶功能亢进
第一节 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DIC的病因
二、DIC的发病机制
1、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2、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4、促凝物质入血
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外科大手术 严重组织 严重创伤 产科意外 损伤 组织因子 TF-Ca2+-VII
肝肾功能障碍
低血容量
DIC
第三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
一、DIC的分期
高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
微血栓形成
消耗性 低凝期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减少 继发纤溶
出血
继发性纤溶 亢进期
凝血酶 (+) 纤溶系统 FXIIa
二、DIC的分型
1、急性型:发病急,数小时或1~2天,促凝 > 代偿,以休克和出血为主,见于严重感染、 严重创伤等。
ⅩⅢ
Ⅹa或Ⅱa Ca 2+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ⅩⅢa
Ca 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
二、抗 凝 系 统
1、血液中的抗凝因素:
1)抗凝血酶III (ATIII)
2)蛋白质C (Protein C, PC)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2、完整的血管壁 3、正常的血流速度 4、健全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教研室 马 光
学习要点
1.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2. 掌握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 因素。 3. 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4. 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功能、代 谢变化。 5.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DIC概述
属于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紊乱综合征,凝 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失衡。 机体的凝血和抗凝血功能平衡是机体的重 要防御功能之一; 机体的凝血功能:凝血系统、血小板; 机体的抗凝血功能: 纤溶系统
恶性肿瘤
实质脏器坏死
释放入血
(+)

(+) 凝血酶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细菌病毒螺旋体 持续的缺血缺氧酸中毒
激肽释放酶 (+)
胶原暴露 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


抗原-抗体复合物
内毒素
TF释放

血细胞破坏
单核中性粒细胞
内毒素、IL-1、TNF 放疗化疗
TF
急性早幼Hale Waihona Puke Baidu细胞白血病 ADP 红细胞破坏
膜磷脂浓缩局限凝血因子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肝功能严重障碍 肝细胞大量坏死
凝血抗凝纤溶失调
TF释放
病因
(+)
凝血因子
DIC
三、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 促凝物质,抗凝物质,PAI 酸中毒 pH
凝血因子活性
肝素抗凝活性
高凝
血小板聚集性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DIC
四、微循环障碍
休克
血液淤滞RBC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 酸中毒内皮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