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我长高了1500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我长高了1500字【教学目标】1.了解“尺寸、长度”的概念,会用米、分米、厘米表示长度。
2.学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掌握测量技能。
3.对长度单位转化做正确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难点】1.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毫米、分米和厘米的概念及相互转换。
【教学准备】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课件。
2.教学十项全能表。
3.长度调查表。
4.各种长度计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老师让学生自己欣赏若干中国古代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经过欣赏感受,自由交流,通过对古建筑物的高、长、宽等的描述,引出长度的概念。
2.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各物品的长度。
或者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通过猜比较大小,引出长度的概念。
二、讲解新知(15分钟)1.教师出示长度调查表,解释函数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明确各种长度单位的名称,并强调“米”的重要性。
2.展示长度计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米尺等,向学生逐个讲解各种计量工具的用途,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讲解长度的转化,介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比如1米=10分米=100厘米。
让学生做简单的计算,加深对转换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20分钟)1.在课堂上进行实地测量,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要求学生耐心向同伴介绍实际测量过程和使用方法。
评选出最优秀的组合,并展示他们准确和迅速的测量结果。
2.教师出示数字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数字计算。
(1)1.5米=____分米。
(2)234厘米=____分米+____毫米。
(3)3.96分米=____厘米。
(4)4米4分米=____分米+____厘米。
四、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通过对物体尺寸、长度的讲解和测量活动的开展,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尺寸、长度的应用。
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来测量带有一定难度的物体。
五、课堂总结(5分钟)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有关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对长度单位的转化和换算进行了介绍和练习。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己成长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身高测量的方法2. 身高的统计和分析三、教学准备:1.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2. 白板或黑板3. 记号笔4. 活动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身高测量: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测量准确。
3. 身高记录: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
4. 身高统计:教师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展示身高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5. 身高分析:学生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关注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用图表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身高测量和记录过程中的准确性、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评估学生对身高统计图表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活动感悟和家庭作业,分析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安全须知:1. 提醒学生在测量身高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跌倒或碰撞。
2. 使用测量工具时要小心,以免伤害到自己或他人。
3. 确保测量环境宽敞明亮,避免拥挤。
八、教学延伸:1. 开展一次班级身高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竞技精神和团队精神。
2.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活动,并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3. 组织学生参观体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了解身高与健康的关系。
九、教学反馈:1.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意见。
2. 收集家长对活动的反馈,了解家庭对孩子身高关注的情况。
3. 根据反馈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自己的身体成长变化,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身成长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观察自己的身体成长变化,了解身高增长的原因。
3. 学会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自己身高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身高,并能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自己身高的变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每人一把尺子,一个记录本,一份身高变化表。
2. 教室空间足够,以便学生进行身高测量。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身高增长的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成长,引出本课的主题《我长高了》。
2. 教学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身高。
3. 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4. 学生将测量到的身高数据记录在身高变化表上。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自己身高的变化。
6. 学生分享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家庭身高对比活动,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身高差异。
2. 组织学生进行身高竞赛,鼓励学生关注自身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身高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测量身高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身高增长较慢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
我长高了教学设计
课题:我长高了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6-3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测量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动手能力。
(2)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各种测量过程,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并通过活动初步形成健康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米尺、卷尺、三角板、卡片和统计图表。
教学方法:教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和你们刚入学时相比,有什么变化?(生自由发言)板书课题师:是呀,我们小朋友不仅长知识了,而且身高也长高了不少。
那用什么方法能知道我们的身高呢?生1:估计一下:我觉得测量一下会更加准确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那测量时我们会用到哪些长度单位呢?请你们同桌说说,相互比划比划(教师出示测量工具)师:今天我们将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活动,,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身高入手,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大比拼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操作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展开活动(一)、确定测量方法师:这节课我们将进行哪些测量项目呢?请同学们打开你们的小信封看一看吧师:谁给大家说一说?我们该怎样测量呢?师:请同学们以身高为例子,回忆以下,进行体检时医生是怎么给你们测身高的?那么今天我们有哪些工具?我们可以怎样测量?要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并组织汇报。
必要时请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正确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我长高了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我长高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3、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张“课桌测量情况记录表”,一张“小小体检表”,2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启发谈话: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2、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估测、比划)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物体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①从0刻度开始量起。
②尺子不能打弯。
③对准1米刻度作记号。
)(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活动一:测量课桌长、宽、高的长度1、估测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1)请同学们来估测一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2)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2、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1)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2)进行实际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3、汇报、讲评:(1)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2)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各组结果尽不相同,存在误差)。
(3)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4)适时评价。
(5)表彰分工合理、测量细心的小组。
活动二: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
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我长高了》这一章节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2.2 教学内容认识身高尺,学习测量身高;理解身高数值的含义,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3.2 教学难点理解身高数值的含义,以及如何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我长高了》这一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身高尺,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并尝试测量自己的身高。
5.3 课堂讲解讲解如何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以及身高数值的含义。
5.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互相测量身高,并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身高测量方法和数字符号表示身高的掌握程度。
6.2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实践活动、小组讨论。
6.3 评估内容测量身高的准确性、数字符号表示身高的正确性、团队协作能力。
第七章:作业布置7.1 作业目的巩固学生对身高测量方法和数字符号表示身高的掌握。
7.2 作业内容测量家人的身高,并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写一篇关于身高的小短文。
7.3 作业要求准确测量、正确表示、文字清晰、语句通顺。
第八章: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8.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6—37页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3、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一、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学习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培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受和荣誉感。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合理选取活动素材,向学生提供了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
全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课前律动;课堂开始配以儿童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入课堂。
第二部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第三部分,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这一部分共五个层次;第一层,选取了比较容易的活动,在木条上测量一米的长度,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第二层,小组分工合作测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这一实际问题,渗透了合作方法;第三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测量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第四层,通过测量步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层,综合性较强,尤其是身高、头围、胸围、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的测量需要一定的技巧;第六层,“生长发育对照”;在学生通过测量知道了自身各部分长度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身高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身高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2. 身高测量的方法3. 身高数据的记录和处理4. 身高生长规律的理解5. 身高生长的应用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身高测量的方法,身高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难点:身高生长规律的理解,身高生长的应用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3. 学生身高记录表4. 与身高生长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身高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身高生长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身高生长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身高的生长变化。
3. 身高测量的方法:教授学生正确的身高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4. 身高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教授学生如何记录和处理身高数据,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5. 身高生长规律的理解: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身高生长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 身高生长的应用练习:设计一些与身高生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身高生长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设计合理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10.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对身高测量方法的掌握,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年级上教案-第二单元第十三课-我长高了-人教版
二年级上教案-第二单元第十三课-我长高了-人教版教学内容《我长高了》这一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身体成长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变化。
课程内容涵盖了身高、体重、牙齿更替等成长指标,以及营养、运动对成长的影响。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描述自己的身体变化,并理解成长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了解自己成长过程的能力。
3. 教育学生认识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对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正确认识。
2. 引导学生理解成长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成长记录册:用于记录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 儿童人体模型:展示人体成长的变化。
3. 食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均衡饮食的概念。
4. 运动器材:如跳绳、毽子等,用于示范适量运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怎么长高的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主体教学:-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儿童人体模型,并讨论身体成长的变化。
- 成长记录: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成长记录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 营养与运动:通过展示食物模型和运动器材,讲解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对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 身高体重测量:组织学生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记录在成长记录册中。
- 健康生活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 总结与反思:回顾课程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我长高了”的主题,以图表和关键词的形式展示成长的各个方面,包括身高、体重、营养、运动等。
作业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作业:1. 完成成长记录册中的身高和体重记录。
2. 绘制一幅关于健康生活的图画,包括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的成长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评估教具和学具的有效性,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我长高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我长高了【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身长的含义,初步认知身高的量度。
2.通过测量、估算等方式初步感知自己和他人的身高差异。
3.了解比较符号的意义,掌握小于、等于、大于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4.在数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唤醒学生感知身高的能力,建立身高差异的认识。
2.让学生理解比较符号的意义,学会小于、等于、大于的使用方法。
3.通过绘制身高比较图,感受身高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身高的含义和身高的量度方式。
2.让学生掌握比较符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3.让学生感知、比较并表达身高之间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老师或其他同学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一下班级里最高的人和最矮的人,了解一下他们的身高差异。
2.老师将一个尺子或者直尺摆到黑板上,问学生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尺子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尺子可以量度长度和高度。
3.通过放映有关长高的视频或动画片,激发学生对身高和身体发育的认知兴趣,并引起学生对人体、尺子等的思考。
二、讲授1.认识身高(1)引导学生自我介绍,并告诉自己的身高,引导学生将志愿者按身高排成一队,并进行身高对比。
(2)老师用班级里的同学来比较,用班级里的大男孩和小女孩身高比较,通过时间变化来比较身高增长。
2.身高的量度方法(1)老师让学生伸出手臂并对齐尺子,量度手臂长度,并将尺子上的数字告诉老师,让学生感受自己手臂的长度。
(2)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并记录在小本子上,既可以直接用尺子量,也可以采用其他测量方法。
3.比较符号的使用(1)老师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符号的意义。
(2)老师用尺子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让学生对身高的差异有一个初步理解。
4.身高比较图的绘制(1)老师手绘一个身高比较图,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描绘出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比较图。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我长高了
小组交流
1.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 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 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2.讨论交流:看了统计表你了解了什么?指名说说。
小组演示、讨论小结:你学到了什么?学的怎么样? 小组展示
1.布置作业:随堂练习 。
当堂检测
白芒营镇中心校“生本课堂”备课表 主备人 课题 审核人 实践课:我长高了 课时 执教者 1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1.会选取适当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相应长度的测量。 2.在测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用数学作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数据的写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测量记录,让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 机会,测量的项目有:身高、步长、臂长、黑板长、桌子高 和宽度。 数据 1 2 3 4 身高 步长 独立前置 臂长 黑板长 桌高 其他 教学随记
2.小结:是否会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是否巩固了测 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是否有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教学案例_题型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教学案例_题型归纳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小组活动: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
学生按每组4~6人,并且记录测量结果。
师: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生: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汇报测量结果。
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生:学生分析原因。
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同学的身高,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记录数据。
三、测量身高,渗透统计内容。
(1)、师: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自己的身体成长变化,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测量、数据处理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使用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进行测量。
2. 学会通过身高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
3. 学习如何整理和表达数据,包括绘制统计图。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身高尺、测量工具、记录表、统计图模板等。
2. 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一名组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成长,引出本课主题。
2. 学习测量方法:教师示范如何使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学生跟随操作,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组长负责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整理和表达数据,学生绘制统计图,展示小组身高数据。
5.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展示统计图,全班同学一起分析身高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身高测量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2. 学生绘制统计图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记录和统计,体会数学在家庭中的应用。
2. 课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次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下一课做准备。
七、教学难点:1. 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身高的准确测量。
2. 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整理、表达和分析的方法。
3.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八、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测量过程中发生意外。
《我长高了》教案
《我长高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章《长度的测量》,详细内容为第二节“我长高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使用直尺正确测量长度,并能够运用这一技能进行实际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理解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直尺、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在操场上测量身高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讲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进行单位换算。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小明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铅笔长度为15厘米。
(2)讲解测量方法,强调尺子放置的位置、读数等细节。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测量周围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1)请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
(2)探讨如何正确快速地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效率。
六、板书设计1. 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2. 长度单位及换算3. 直尺的使用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直尺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将测量结果换算为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等。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拓展作业:(1)探讨如何使用其他测量工具,如卷尺、软尺等。
(2)尝试用非标准单位(如脚步)进行长度测量,并与标准单位进行对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尺子放置不稳定、读数不准确等。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教课目的:1.进一步稳固对长度单位的实质感知,稳固丈量的方法,培育着手能力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培育相互合作的精神。
2.进一步稳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经过统计表获取一些实用的信息。
3.培育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教课要点:着手丈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加强着手能力,训练合作精神。
教课难点:在教课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实践活动。
教课准备: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能够丈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教课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吗?你的两手张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如何做就能够知道这些答案呢?二、实践活动1.丈量身高。
(1)“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如何做就能够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2)学生思虑后回答:能够先丈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而后使用统计表让我们特别清楚地知道同学们的身高状况。
(3)认识统计表。
用丈量工具丈量身高,一边丈量一边计录,丈量完后进行议论沟通。
察看统计表,在小组内沟通从表中认识的信息。
(4)指名回答。
2.丈量活动。
小组同学商议一下,你们想丈量什么?学生进行丈量。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指引学生使用正确的丈量方法,尺子的首尾端要放在正确的地点上。
学生报告丈量状况。
3.同学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你们想丈量,你们掌握丈量的方法了吗?知道怎么运用统计表比较同类物体的长度了吗?三、讲堂总结:经过今日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教教案例授课目的:(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牢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浸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授课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授课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浸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授课过程:一、创立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 1 厘米、 1 米的长度。
2、发言创立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大体有多长?窗户的宽大体是多少?[ 设计妄图 ] 经过自由猜想,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想可否正确这一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考据猜想,总结方法。
小组活动: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
学生按每组4~6 人,并且记录测量结果。
师:请每组同学先谈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尔后再测量。
生: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报告测量结果。
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样?生:学生解析原因。
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 设计妄图 ] 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同学的身高,考据刚刚的猜想可否正确;尔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样?学生思虑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所以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虑,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表达后再用课件显现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本质生活中记录数据。
三、测量身高,浸透统计内容。
(1)、师: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体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想结果可否正确?(2)、请同学演示并表达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睁开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
( 5)、让学生谈论后再说一说自己认识到了什么内容。
[ 设计妄图 ] 让学生认识经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适用的信息,渐渐浸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教学设计
课题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课时教学内容教材36、37页。
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2、渗透统计内容,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对统计知识的感性认识。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教师电脑、4米长的毛线4根。
学生米尺、1团毛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活动引入: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下面老师要通过一些活动检查一下,看哪些同学牢牢地掌握了前面的知识。
1、剪毛线:(1)请同学们拿出一团毛线,量出1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并肩下来,同桌之间互相拿给对方看。
(2)请你说一说剪下的绳长分别相当于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2、夺红旗比赛:谈话:接下来,我们进行夺红旗比赛教师测量台上学生比划的长度,看那位同学比划的长度最接近1米,这位同学及他所代表的这个组为胜利者。
二、问题探究:谈话:同学们,你们一天天在长大,在长高,你想不想将自己每一年的某个特殊纪念日的身高测量出来,并记录下来,每一年都比比看自己长高了多少?请一名同学将剪下的绳子上台拿给全班的学生看,并分别说出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1)请全班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给老师看。
(2)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身高及测量其它物体的长度。
(板书:我长高了)1、用电脑依次出示以下问题:(1)你的两手伸开有多长?(2)你的步长是多少?(3)你的身高是多少?(4)你的书桌有多高?(5)教师的门、窗有多宽?三、测量身高:1、用电脑出示下面的表格(课本36页黑板上的表格)(1)你知道怎样测量身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在地上站平,不抬头,不踮脚,测量的同学把盒尺的0刻度让被测的同学加在两脚之间,拿一把尺子使被测同学的头顶通上面的刻度对齐,就测出准确的身高了。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身高的增长与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探究身高的增长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以“我长高了”为主题,通过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身高的增长规律。
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对身高增长与时间的关系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数据分析,探究身高的增长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高增长与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身高数据表格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身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发学生对身高增长的关注和思考。
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自己身高有变化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5.2 探究身高增长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身高测量,收集身高数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身高数据,探究身高增长规律。
5.3 数据分析与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高增长与时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探究过程和发现。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应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长高了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长高了我长高了榆中县骆驼巷学校:张林课题:我长高了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设想: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
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
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估一估自己的身高。
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复习。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
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
(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
4.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三、课后活动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第二篇: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多媒体教案.doc Inde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多媒体教案设计:舟山市沈家门小学张松娜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我长高了》教学设计
《我长高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的长度观点,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
在理解1厘米和1米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的机会,练习测量的方法和读取数据,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点。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调动,但他们的动手操作水平比较弱,测量的想法和过程可能不一致,在读取和记录数据时可能会出现差错。
一、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6—37页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并通过实践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使用知识。
2、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水平。
三、教学重点:准确测量实物的长度四、教学难点:测量方法五、教具和学具准备:直尺、米尺、课件、皮尺和卷尺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你们都已经上二年级了,学的知识多了,人也长大了,谁能说说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了?2、生:学会了竖式计算、理解了厘米和米、比以前细心了、比以前长高了……(二)实践过程1、测量身高(1)师:怎样测量同学的身高?(2)学生汇报交流(3)小结:测量时能够用卷尺,测量的同学双脚放平,要从卷尺的0刻度测起,尺子拉平到头顶,再看清楚刻度,最后准确记录。
(4)同桌互相测量,师巡视,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5)汇报测量的方法和结果(6)拓展:全班谁最高?谁最矮?绝绝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2、选择教室中的物体测量(1)师: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2)学生汇报(4)师出示课件:操作要求a:小组确定测量的物体b:小组讨论测量的方法c:小组确定记录数据的方法。
d:全班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e:汇报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学生动手测量(6)学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7)师:以后你们遇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3、拓展延伸:你们上学时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怎样测量呢?(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二、活动
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②汇报测量结果。
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
④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
① 猜猜同桌的身高。
② 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③ 介绍测量工具。
④ 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
⑤ 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
⑥ 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
⑦ 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
(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3、自由测量
① 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
② 生自由发言。
③ 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
④ 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⑤ 汇报测量结果。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随着新数学课程的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合作交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会增多,学生也会更多地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来进行学习。
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怎样进行合作式学习。
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但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使他们自幼就不善于与同龄人合作。
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合作,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乃至适应未来高度合作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此,笔者以数学实践活动课我学会测量了中的两次小组活动为例,谈谈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认识和实践。
本课改编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的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一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和黑板长度。
学生按每组6~7人,分成8组。
3个组测量门的宽度、3个组测量窗户的宽度,2个组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且记录测量结果,布置完任务后,学生都十分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希望马上开始动手。
教师提出: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后,汇报了计划。
有的组让每个人都量,于是他们讨论了顺序,即谁先量,谁后量;有的组指定了两三个学生,由他们专门负责测量和记录。
在随后的测量活动中,有的组行动有序,速度较快;有的组,几个学生争抢着做记录、做测量,出现了混乱;有的组,个别学生显得离群;有的组为测量结果不同发生了争执。
测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立刻说了起来,情绪很激动。
学生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组织问题,这可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
【课堂实录】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老是抢,搞得很乱。
学生们纷纷附和。
教师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有的学生说:每个组应该量之前就商量好谁先谁后。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家应该按我们说好的做,不能抢。
这样才能量得快。
有的学生说:对,越抢越慢,应该排队,按顺序来做。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插队(加塞),组长应该管管那些插队的人。
通过这些话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已经感觉到秩序的重要性和人人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并且开始自发地寻求管理。
这正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是碰撞中得到锻炼。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分工问题。
【课堂实录】教师主动问一个在活动中显得离群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老站在旁边不动。
他说:我想量,可是组长不让我量。
总是让和量,别人都量不到。
他的组长解释道:他量得很慢,所以我就让量得快的同学量。
不然我们组就会很慢。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分歧很大。
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每个人都量,一人量一次。
这样才公平。
这句话在很多学生中激起了共鸣,他们大多是没有被指定做测量记录的学生。
也有的学生支持组长的意见:要是每个人都量,时间就不够了。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不过人数相对较少。
还有的学生想了折中的办法:没量到的人可以下课量。
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但即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公平和效率往往也是一对矛盾。
在此时,一个理智的教师不应该绝对地支持某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课堂实录】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对学生说:我们搞测量不是为了争速度第一,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本领。
所以,只要时间足够,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量。
量得慢的同学,大家可以帮助他,使他能快一点。
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时间了,那就只好下课再量了。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协调问题。
【课堂实录】在这次活动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测量,一些学生结果不同。
于是教师请学生们说说是怎么协调解决的。
学生说他们一开始争论得很厉害,后来看哪种结果同意的人多,就写哪种。
教师认同这种协调方法,同时指出:由于每个同学的尺子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尺子每小格长一点,有的尺子每小格短一点;而且有的人拉得紧一些,有的人拉得松一些,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
如果不知道哪种结果更准确,可以在结果前面写上大约两个字。
综合学生的发言可看出,测量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围绕着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说的。
这说明刚步入二年级的他们,由于对合作中的组织、分工、协调等问题都很陌生,缺少合作经验,所以虽然事前有计划,但是考虑得不全面,在活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
待到回顾时,这些问题自然成了他们讨论的中心,引发了他们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的思考。
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怎样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怎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