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以来的西方与中国
中国古代与西方教育对比
中国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情况
社会战乱不断,诸侯相伐 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痛苦 文化繁荣昌盛,私学盛行 1
教育繁荣的原因
1·政治对文化控制力较低 2·统治者鼓励提倡学术 3.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4·大量学术著作流行与当世
2
古希腊教育繁荣原因
1·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 2·古希腊民主政治推行 3·各城邦之间竞争的需要
古希腊西方文明摇篮情况 1·城邦林立,外患不断 2.土地贫乏,泛海经商 3·共和独裁,相互交替
• 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 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 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 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 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 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 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 ①讽刺 ②助产术 ③归纳 ④定义
两者的相同点
1·都重视培养学生的的道德素 养
2·都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都认为学而优则仕
• 2·教育理念不同,中国古代教育讲究传到授 业解惑,老师为核心,而古希腊则以老师 诱导学生自觉学习,以学生为核心。
• 3·后世影响不同,中国古代教育最后阻碍中 国发展,而古希腊教育则推动现代教育发 展。
• (2)初等教育阶段(7至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 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 视;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 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 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 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 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 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 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 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通过贸易、传教和学术交流等途径,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展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轨迹。
1.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实现的。
这条古老的陆上贸易通道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成立时开始形成,使得中国与中亚、中东、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等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通过贸易,双方不仅交换了商品,还传播了宗教、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在西方享有盛誉,而西方的黄金、珍珠和香料等商品也进入了东方市场。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艺术和文学的发展,而与之同时,东方文化也开始渗透到西方社会。
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著名画家达·芬奇和伦勃朗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启发。
与此同时,由于欧洲航海探险的推动,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就有许多东方元素的运用。
3. 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近代以来,随着东方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列强的探索扩张,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的鸦片时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种形式的文化冲击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学习。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如科学、民主和法治观念,对东方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东方哲学、医学、武术等传统文化也逐渐在西方社会中得到认可和研究。
4. 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而深入。
互联网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例如,好莱坞电影、日韩流行音乐和中国武术电影等各种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15世纪中西航海的背景差异浅析
15世纪中西航海的背景差异浅析摘要:在15世纪的不同年代中,郑和与西方的航海学家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航海活动,两种航海活动有着深刻的背景差异。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理大发现;郑和下西洋;背景;比较16世纪以前,整个西欧社会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就其经济制度而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本身所酝酿的资本主义就已经开始缓慢发展。
而此时期的明王朝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同时,资本主义也有所起色。
16世纪以前,欧洲早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
欧洲人需要外来的商品,特别是香料,而香料就是从东南亚运过去的。
欧洲对外贸易主要是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
然而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部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到。
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这实际上等于封闭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
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如果西欧国家的新航路开辟是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的,那么中国明王朝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就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元末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长期的战乱,致使明初的社会经济残破不堪,直接威胁着王朝的统治。
这样一来统治者就充分利用了元末农民战争造成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各安其生”的经济政策,开始恢复社会的发展和生产。
经过农民的辛勤开垦,明代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而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也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手工业有了重大地发展,而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发生在明朝经济发展史上的这一重要的时期里。
虽然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人们对海外市场几乎没有一点奢求。
中国与世界历史对照表
中国与世界历史对照表一、古代时期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
随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朝代,如商、周、秦、汉等。
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世界历史: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古代文明。
古代文明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城邦、古罗马的帝国等。
这些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世纪时期中国历史:中国的中世纪时期主要是指从公元618年唐朝灭亡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这段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起伏不定,出现了许多朝代的更迭。
中国的文化繁荣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如唐诗宋词等。
世界历史:与中国中世纪时期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
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黑暗时代和文艺复兴两个阶段。
黑暗时代中,欧洲社会遭受了许多战争和动荡,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三、近现代时期中国历史:中国的近现代时期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世界历史:与中国近现代时期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近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这些事件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代时期中国历史:中国的现代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的这段时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如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
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世界历史:与中国现代时期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现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冷战、全球化等重大事件。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
总结起来,中国与世界历史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
中国西方历史对照表
中国西方历史对照表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历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
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都经历了农耕社会向城市化社会的过渡。
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都是农耕社会的代表。
而在中世纪,中国的唐宋明清等朝代繁荣昌盛,西方则经历了黑暗时代和文艺复兴等历史阶段。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统治者,官僚制度是主要的管理方式。
而在西方,君主制度和封建制度并存,教会在政治和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科举制度和西方的教育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影响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
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中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西方则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史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主题,而西方则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当代历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的新时代,而西方的民主制度则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参照。
中国和西方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互动也日益频繁,两国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议题。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各自的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了解他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比较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
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大多数时候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科学与技术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界限和隔阂,科学多偏近于纯理论探索,而技术则贴近于生活实际。
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最出彩之处当属技术性成果,根据李约瑟先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绘制出一张中国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图表(图205),可以很明显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几乎与技术曲线高低一致。
西方社会一般将达芬奇时代作为过去技术时代的巅峰,将伽利略时代视为近代科学时代的开端,两个时代的转换期大约可以界定为15-18世纪,这段时间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末期,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
西方社会在15-18世纪300年时间里,已经完全从达芬奇的技术时代蜕变进入科学时代,而中国虽然在技术领域有所进步,但始终未能迈入科学时代的门槛,这其中的缘由不禁令人困惑。
探究这段时间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更是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探索,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
本文从15-18世纪中西方五个主要社会领域技术的发展过程着手,分别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一方面通过探究两方在这三百年时间里具体改变历程,进一步深入了解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选择。
另一方面通过二者发展过程的比较,从技术角度进行纵深和横向对比,找出此期间彼此技术交流情况,以及这种交流带给两方发展的影响,对比阐述中西方15-18世纪技术领域概况。
通过对以上两方面辨析思考,寻找中国在15-18世纪落后的原因,评判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为了能有针对性地了解中西方技术领域发展过程,文章主要选择了纺织、制盐、矿冶、水利、农业等五个领域展开:第一:纺织技术领域。
宋时棉布还尚属珍品,从明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中棉花逐步取代过去的丝麻成为中国第一大纤维制品,松江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开始盛行天下,原来的丝织品和丝绵反而成为珍品。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1、第一次跨地域的大规模文化交 公元前138年起, 138年起 流 :公元前138年起,张骞出使西 Βιβλιοθήκη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5、文化全球化交流在现当代的迅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交流在现当代的迅速发展。 6、中外文化全球交流的特点
1)传统的文化交流总是伴随人类其他活动不自觉的进行 传统的文化交流总是伴随人类其他活动不自觉的进行 2)强势文化主导弱势文化 3)中国模式:和平、互利和相互尊重 中国模式:和平、 双向
(二)全球化并不是文化单一化 (三)面队全球化更应继承和 发展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文化 的纯洁性
2、中国文化第一次在 、 海上的大展示 :公 年起, 元1405年起,郑和下 年起 西洋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从公元15世纪末开始, 从公元15世纪末开始,人类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转向西方 15世纪末开始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文明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开始走出欧洲, 开始走出欧洲,西方文化借助航 海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交流) 海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交流) 麦哲伦环球航行。 4、麦哲伦环球航行。西方在近代史上 对世界文化大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世界文化大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更加巩固了它的主动性地位
战争 交通 通讯 互联网
4)西方模式: 4)西方模式: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与掠夺 单向 西方模式
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一)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
西方文化基于主客二分立场发展出 一种重经验分析的理路, 一种重经验分析的理路,目标在于获 取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支配能力;而 取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支配能力 而 中华文化则以物我互为主体性为基础, 中华文化则以物我互为主体性为基础, 强调历史综合的路向, 强调历史综合的路向,以保持人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适应为目标。 部环境的调适、适应为目标
15-17世纪中西方出现新思想小作文
15-17世纪中西方出现新思想小作文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在 15 - 17 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西方都像是被一阵神奇的风吹过,萌发出了新思想的嫩芽。
先来说说咱中国这头。
那时候啊,王阳明的心学可算是独树一帜。
王阳明这老爷子,那可真是个有想法的人。
他不是那种只会坐在书房里空谈大道理的学究,而是亲身实践,到处闯荡,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然后琢磨出了他的心学。
有一回,王阳明被发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那地方穷山恶水的,一般人去了估计得哭天抢地。
可王阳明倒好,他不抱怨,反而把这当成了一次探索内心的好机会。
他每天就住在那简陋的小屋里,思考着人生的真谛。
晚上蚊子多?不怕,就当是锻炼自己的定力。
吃的不好?没关系,正好能让自己不贪恋口腹之欲。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渐渐明白了,人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致良知”,就是要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不要被外界的功名利禄、繁文缛节给束缚住了。
这可不得了,一下子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轰动。
好多人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一直都在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
再瞧瞧西方,那也是热闹非凡。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简直就是给当时的宗教权威来了一记重拳。
哥白尼这家伙,本来是个老老实实的天文学家,天天就喜欢抬头看星星。
看来看去,他就觉得不对劲了:怎么大家都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这不符合他观察到的事实啊!于是,他就开始悄悄地研究,计算,琢磨。
有一次,他为了观测一颗星星的位置,大冬天的,半夜就爬起来,裹着个破棉袄,哆哆嗦嗦地跑到外面。
那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似的,可他不在乎。
眼睛就盯着天空,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了什么。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提出了日心说。
这可捅了马蜂窝了,宗教势力不干了,觉得他这是在挑战权威,是大逆不道。
但哥白尼才不管呢,他坚信自己看到的、计算出来的才是真理。
你说这中西方的新思想,咋就都在这个时候冒出来了呢?我觉得啊,是因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
二轮复习第三讲14、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康熙 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
经济: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货币 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商帮”。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政府奉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 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 流。
思想文化: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传统文化中萌生反专制的进 步思想;文学艺术进一步大众化、世俗化,出现反封建的文学作 品;传统科技步入总结,西学东渐出现。
a.议会改革:如1832年议会改革 ; b.责任内阁制形成(王权与行政权分立) :
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提名各部大臣;内阁全体 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 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 重新进行选举。
首相权力: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民主与共和
“民主”强调人民主权,“共和”主张分权制衡
“共和”强调在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落实为具体的制度规划 时,应重点防范国家权力“归于私人”。“共和”不主张“议会至 上”原则而视“行政为听差”、“司法委仆从”,强调分权制衡以 保证“效率”和公正。还主张通过两院制来实现议会内部权力结构 的平衡。
1.欧美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分析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英国:新贵族)的壮大 思想文化:启蒙思想的传播(英国:宗教因素、传统) 现实: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德国:分裂)
(1)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①确立标志:
十五世纪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比较
十五世纪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比较作者:季梅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29期季梅(南京市江宁区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京 211153)摘要:15世纪期间,几次航海计划将中西方两个半球进行了连接,进而也推动了东方航海事业新的发展方向。
航海计划的推动者就是郑和,在七次航海计划中,他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结晶。
在随后的几十年的发展中,西方国家以扩大疆土和侵略为目的,以此航海家哥伦布进行了新一轮的远航。
并且世界之间的各种交流和互动形式进一步加深。
根据相关的历史文献中,能够看出两次航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但是这个两个推动航海事业的国家发展情况却是天壤之别,明朝并没有因为郑和的航海而进行王朝的延续。
西方国家却因为哥伦布的航海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该文主要对两次航海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并且在对其人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将两次航海因素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郑和西洋哥伦布航海海洋文明中图分类号:G63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0(b)-0209-01随着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的慢慢发展,陆地文明逐渐形成一体。
但是在各种过度的资源消耗中,人们的探究的目光方向了海洋。
但是海洋文明并不是近代才渐渐兴起的,早在十六七世纪,中西方国家怀着对海洋的无限热诚,对海洋进行了各种探索,并且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
两个中心点主要是以中国和西班牙,人物是郑和和哥伦布,以下将是对两次航海进行介绍。
1 人物及其经历概述1.1 郑和及其七下大西洋经历郑和是明朝年间人士,从小家庭较为困难,进而被阉入宫做了太监。
并且在此之间得到了当朝皇帝的重用。
后因解除的贡献,位居高职,并且被赐姓郑,取名和,和皇帝朱棣关系颇好。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朱棣派遣郑和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航海远渡,并且配备基础设施相当完善。
郑和的船队像一条身躯庞大的巨龙,一字排开,场面堪称世界之最,后人称为“郑和下西洋”的远航,从这一刻拔锚启航。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怎样看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拥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但是也有屈辱的一段历史。
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
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
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
它们倚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的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到企图瓜分全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
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
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在东西方世界的表现对比以及影响——《全球通史》读后感
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在东西方世界的表现对比以及影响——读《全球通史》第7版有感《全球通史》是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最富盛名的一本著作。
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秒各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
近年来,在诸多以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文明历史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书写的尝试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后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这7个版本的《全球通史》的出现正说明了,此书的宝贵价值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减少。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围绕着15-16世纪的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结合《全球通史》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对该持续百年之久、对后世影响甚大的活动进行概述,并横向对比其在东西方文明中的表现和模式,以及其对后来东西方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撰写《全球通史》的时候,同样将世界文明史划分为两个部分,以1500年为界,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在他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促进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
促进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介绍一些促进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包括十字军东征、海上丝绸之路、忽必烈的大航海时代和发现新大陆。
一、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基督教国家为了重新夺取耶路撒冷,以及保护地中海路线而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这些军事行动在11世纪至13世纪间进行,对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十字军东征期间,伴随着大量的西方基督教朝圣者、士兵和商人前往东方,大大拉近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
在征战的过程中,西方军队与东方的城市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带来了许多西方货物,如丝绸、香料和珍宝等。
这些贸易活动增加了东方城市的繁荣,并为贸易路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海上丝绸之路除了十字军东征,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促进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通过海洋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主要是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到西方。
在13世纪至15世纪期间,意大利城市国家如热那亚、威尼斯和瓦伦西亚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中心。
这些城市的商人利用大型帆船穿越地中海,并通过陆路与中东和亚洲贸易。
这种海上贸易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推动了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三、忽必烈的大航海时代在13世纪,蒙古帝国的忽必烈成为大汗,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
忽必烈大力推动工商业发展并鼓励国内外贸易,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忽必烈下令修建了一系列宽阔的交通线路和运河系统,方便贸易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货物运输。
此外,他还设立了特殊的贸易区域,为外国商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中国进行贸易。
忽必烈的大航海时代不仅促进了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四、发现新大陆15世纪晚期,西方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全新篇章。
15世纪中西航海的背景差异浅析
15世纪中西航海的背景差异浅析摘要:在15世纪的不同年代中,郑和与西方的航海学家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航海活动,两种航海活动有着深刻的背景差异。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理大发现;郑和下西洋;背景;比较16世纪以前,整个西欧社会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就其经济制度而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本身所酝酿的资本主义就已经开始缓慢发展。
而此时期的明王朝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同时,资本主义也有所起色。
16世纪以前,欧洲早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
欧洲人需要外来的商品,特别是香料,而香料就是从东南亚运过去的。
欧洲对外贸易主要是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
然而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部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到。
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这实际上等于封闭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
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如果西欧国家的新航路开辟是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的,那么中国明王朝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就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元末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长期的战乱,致使明初的社会经济残破不堪,直接威胁着王朝的统治。
这样一来统治者就充分利用了元末农民战争造成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各安其生”的经济政策,开始恢复社会的发展和生产。
经过农民的辛勤开垦,明代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而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也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手工业有了重大地发展,而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发生在明朝经济发展史上的这一重要的时期里。
虽然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人们对海外市场几乎没有一点奢求。
浅析14―15世纪中西方航海道路差异[权威资料]
浅析14―15世纪中西方航海道路差异摘要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在海洋航行与航海技术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但是,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后来新大陆的陆续发现却没有国人影子,什么造成了中西方航海差异,怎么看待这不同的道路,我们将探索这一道路的不同。
关键词新航路航海差异14-15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远洋航行探险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
在这个世纪中,首先是由中国的航海家郑和七次出航,突破了东亚与西亚东非之间的重洋阻隔,开辟了从中国经印度洋直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远航记录。
但从此之后销声匿迹。
该世纪中叶,葡萄牙组织了深入大洋和南下非洲海岸的连续探险,西班牙哥伦布4 次横渡大西洋的探险,达・伽马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绕道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西方航海强国开始了探索殖民道路。
造成中西方航海道路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地域文化差异欧洲文明很早就具有面向海洋的半岛特征,农业与商业结合的特征,畜牧航海文明的特征。
地中海是整个西方重商主义海洋文明的汇合处。
林立的小国与城邦的竞争,海陆贸易的繁荣,战争的频繁,都对欧洲的动乱、反复动荡女生了重大影响,使欧洲历史很早就具有外向的品格。
中国则是一个具有相对短的海岸线的大陆国家。
起源于黄土高原的华夏农耕文明,拥有广大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以牛耕为特色的水利农业文明构成自足发展的体系。
具有大陆河川文明的特征以及农业文明的特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西方要高得多。
二、经济基础差别地中海意大利诸城市所推动的商业资本主义繁荣,到15 世纪扩大到大西洋岸,随着葡萄牙等国向君主国的过渡,西欧的商人也愈来愈强烈地想挣脱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对东方贸易的重重限制,设法与印度、香料群岛、中国发生直接贸易联系,因此,西欧航海家深入大洋的探险活动具有不同于封建阶级的新兴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
支持和鼓励哥伦布们航行的西欧封建君主奉行重商主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商人出海,如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造船,保护海外商业利益,支持海外殖民,以达到增加王室金库收入和壮大国力的目的。
中国与西方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
中国的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避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东晋灭吴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方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日倭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清(1636年到1911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73年三藩叛乱开始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四、近代史民国(1912年到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世界的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1381年英国瓦特。
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要点
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2005-08-16 罗荣渠载《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中国经济史论坛扫校打印自: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地址: /article.php/6250一、宋元以来中国向海上发展的新趋向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罗荣渠15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远洋航行探险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
在这个世纪的头1/3世纪中(1405—1433年),首先是由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七次出航,突破了东亚与西亚东非之间的重洋阻隔,开辟了从中国经印度洋直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远航记录。
该世纪中叶,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了深人大洋和南下非洲海岸的连续探险,在马德拉、亚速尔、佛得角等群岛建立了深入大西洋探险的前哨阵地。
该世纪末,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的探险,到达了加勒比海群岛与中美洲沿岸地区(1492—1504年);与此同时,葡萄牙派出了瓦斯科·达·伽马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绕道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497—1498年)。
旧大陆在一个世纪里所“发现”、征服、扩张的未知大陆、岛屿和海洋,超过了以往所有世代的总和。
人类的活动舞台从大陆转向海洋,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取向的创新性突破。
这一大突破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最早起步。
这一观点已得到国际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公认。
这一重大起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从欧亚大陆两端——远东和远西——几乎大致同时开始向海洋大进军。
郑和“下西洋”的进军远远早于哥伦布、达·伽马“下西洋”的进军。
但这一共同的历史机遇对欧亚大陆两端的历史发展却导致了大不相同的结局。
这是一个世界历史之谜。
对这个问题,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启蒙运动的杰出史学大师梁启超就提了出来: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60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70余年。
归纳整理出15世纪前后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变化
归纳整理出15世纪前后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变化
答:一是在商业上的变化。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之间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
而15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人开始进入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这样就使得东西方之间的商业往来变得更加频繁。
二是在文化上的变化。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仅限于少数文明国家之间,但随着商业往来的不断扩大,
15世纪以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例如,欧洲人开始学习中国的书法、园林、陶瓷、衣服等传统文化,而中国人也开始学习欧洲的数学、物理、天文等科学文化。
三是在宗教上的变化。
15世纪以前,宗教信仰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一道“宗教壁垒”,但随着商业往来的不断扩大,15世纪以后,宗教信仰也开始在东西方之间进行交流。
例如,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而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20是80年代以来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中 国政府抓住机遇,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世 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 回扣: ① 该时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 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进行了怎样的政 策性调整?(经济、政治、外交、文教)
四、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 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家也 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 发生了重大变化 回扣:① 该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 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概述该时期中国在探 索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又有哪些重大失误?分析 原因? ③该时期苏联在经济建设道路上经历怎样的变革? ④ 该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那些变化?
5、概括“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发展的原因”,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条件”,“资产阶级代议 制的影响”,“代议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6、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史实,特别是孙中山为 缔造共和做的努力及贡献;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成就及体现的特点。 “近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 发展历史体现的趋势”。 7、 ①关于传承与创新:现代民主政治从古希腊继承了什么又
注意两大历史发展特征:现代化的 发展趋势、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16—18世纪)16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 几乎同时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中、西方 发展状况迥异。到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 义取得长足发展。 回扣课本:①“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工业 文明的曙光”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表现。 ②“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 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的主要表现。而中 国发展状况迥异的表现。
必修一(1、2、3、6单元)有关 政治制度专题重点落实
一、注意几个问题: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含义 2、由商周到秦朝反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 变趋势:(地方制度、选官用官方式、性质、 王权、中央与地方关系、) 3、由秦朝到清朝中央中枢机构、地方行政管 理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史实及趋势;概括 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的方式。 4、结合史实说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 明朝、清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发展了什么?英国光荣革命后的继承与创新?中华民国临时 政府的制度继承与创新?新中国的制度借鉴与创新?(思路: 借鉴了什么、实行了什么)
②用希腊、英美、中国的史实说明“权力如何被关在 笼子里” 。(思路“民主制度、法律制度) ③中西政治制度对比(形式、性质、目的、作用)
15世纪以来的西方与世界
纵观15~20世纪,在人类历史经历的重大 转变过程中,大致有五次发展机遇,但 对中国和西方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中国正沐 浴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西方却经历了 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 回扣课本:① “康乾盛世的余晖”有哪些表现? ②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它使西方及世界发生 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 ③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能发生同样的变革?
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上半期(二战前)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这给世界各 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回扣课本: ①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怎 样抓住机遇、取得怎样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怎 样的影响? ② 此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怎样抓住机遇、使中国社会 不断进步?(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③20世纪30年代左右西方国家面临怎样的挫折?怎样 应对?结果? ④20世纪初的俄国发生了怎样的巨变?